第六章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物质生产是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其它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结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推动社会形态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掌握并深入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树立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对于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特别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中所产生的一对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的更替和演变,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抗拒的、普遍的根本规律。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的要方面,所以,我们的分析从生产力开始。
生产力人类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是自然界提供的,然而自然界又不会自动地将这些现成的资料赐于人们,这就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矛盾的关系。
这个矛盾只有靠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来解决。
生产力或称社会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解决人同自然的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使自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和发展的。
它包括参与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科学技术的要素的总和。
其中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主体部分,称之为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汇编)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中外史实为例,谈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
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
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
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第三、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第四、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五、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中实现的。
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所联结的三个方面,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相互作用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
两对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其实际内容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这三个方面,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关系为中介,上层建筑为逻辑终点,表现出层层决定作用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其背后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哲学道理和丰富的社会学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阐述这个问题,以期为大家呈现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类集体,不同的阶层、群体、个体之间的利益争夺和冲突是社会的基本面貌。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是社会组织和秩序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动力。
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这里的阶级斗争就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在不断的斗争和妥协中逐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变革和创新的源泉。
社会的发展是不断追求更加公正、平等、民主和富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是社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只有在矛盾和斗争中,社会才能不断前进和进步。
例如,工业革命和其他重大社会变革都是在矛盾和对立中诞生的。
通过对现有秩序和既得利益的挑战和颠覆,创造新的社会秩序和发展模式,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和进步。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保障。
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创新,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保障。
矛盾和对立的存在意味着社会中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利益和价值观存在分歧,需要通过对话、协商和妥协来解决。
如果没有矛盾和分歧,社会就容易产生压迫和不平等,从而导致更大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因此,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是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阻力的统一体。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基本矛盾有时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例如,封建社会中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基本矛盾是推动封建社会崩溃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在产生革命前夕它也成了封建统治的障碍。
所以社会基本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动力和阻力的统一。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
从社会领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狭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
这里指的是广义的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观念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是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进展的根本动力,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根据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合生产力进展的规律进行的,即转变不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进展的生产关系,稳定基本适应生产力进展的生产关系,并改革其具体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进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进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互相联结、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进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表达了人类社会进展的最一般规律。
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
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进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
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进展受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或影响。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进展的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说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论。
他们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占主导地位的一对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
在生产进展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始终存在着矛盾。
这种矛盾在生产方式进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状况。
历史发展的动力及人民群众的作用

历史发展的动力及人民群众的作用【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易考选择题)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考点: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总根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考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总根源,决定着社会发展中其他矛盾的变化发展。
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也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起到制约作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考查的可能性较小)1.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首先,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其次,阶级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表现。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
(2)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会迫使统治阶级作出让步,从而促进社会形态的量变,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三大主要贡献:(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
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
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
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
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重
要范畴,它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重要动力:革命、改革、科学技术(1)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在社会发展中作用:①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②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③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2)改革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但从其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而言,则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命。
(3)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一是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指社会中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运动过程。
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原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概念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他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运动着的,而矛盾运动是一切运动的本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中。
自然界的基本矛盾运动,表现为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规律和物质能量的转化,而人类社会中的基本矛盾运动,则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这三个方面的矛盾运动。
社会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是社会运动内部最为根本、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部分。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步或者退步,影响着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命运。
因此,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个人、集体和全社会的繁荣、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同步发展而产生的。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历史性。
但是,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常常发生矛盾,这就导致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生。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和多样的变化形式。
它既有向积极方向发展的趋势,也有向消极方向滑坡的趋势。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历史的、渐进的、决定的。
也就是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进行着思想和实践的斗争,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农业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不足和土地所有关系的矛盾上;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则主要表现为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又称为阶级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适应不断推进,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的演变,这使得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直接动力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直接动力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直接动力1基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
2社会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忠,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一般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双方,这种对立双方在社会发展中相互作用、斗争和转化,推动社会发展不断前进。
这些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运动规律。
了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对于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进行科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生产关系的落后和不适应。
这种矛盾驱使社会朝着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2.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指的是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领域,经济基础指的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3. 阶级之间的矛盾。
社会阶级的存在和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之一。
不同阶级之间存在利益的对立和冲突,这种矛盾驱使社会朝着阶级斗争和阶级和解的方向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相互作用、斗争和转化,产生了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
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随着矛盾的斗争而不断前进。
2. 社会主义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的,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3. 社会稳定与社会变革的统一规律。
社会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也要保持一定的稳定。
变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稳定则是为了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
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在变革和稳定中寻求平衡,才能够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对于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指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无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下,都存在着一些普遍性和普遍适用的规律性特征。
这些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性的变化。
下面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社会发展是不断推动的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发展是在矛盾和斗争中推动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社会的内外矛盾不断发展和斗争的结果。
这些矛盾主要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矛盾等。
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二、社会发展具有历史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具有历史特殊性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规律性。
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因此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与历史时期紧密相关的。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的能力,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狭窄和束缚时,社会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关系,然后推动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社会发展都伴随着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指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因利益冲突而进行的斗争。
这种斗争推动了社会矛盾的解决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社会制度变革。
五、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是由一个社会制度转变为另一个社会制度的过程。
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
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使得旧的社会制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社会制度产生。
六、社会发展具有一般性和个别性尽管社会发展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但不同社会有其特定的发展轨迹,因此社会发展既有一般性,又有个别性。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般规律,但具体时期的社会发展又受到特定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国家和地区之间会有差异。
论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阶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规律是历史的客观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核心是阶级斗争。
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矛盾和斗争是由于不同阶级的利益、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
在这种矛盾和斗争中,弱势阶级会通过斗争争取自身利益,而强势阶级则会通过斗争维护自身利益。
这种阶级斗争的动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首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告诉我们,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要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和应用这一规
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三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及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二,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
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人类社会由于人们的生存需要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阶级之间就产生了基本矛盾和不同的利益需求。
这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它们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那么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什么呢?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分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不同阶级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有两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尖锐的矛盾,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主要指生产工具(资本、劳动力、科技、土地等)发展与生产关系不匹配,即一些落后的制度和观念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困难和社会危机。
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则是指富人与穷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利益对立和冲突,这是社会变革的根源。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社会不断发生变革。
社会变革是指一个社会制度向着另一个社会制度的转变过程。
这个过程中,社会会出现阶级斗争和阶级对抗。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社会就会发生革命,旧的生产关系被推翻,新的生产关系和制度得以建立。
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如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就曾经历过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发生这一变革的原因是奴隶社会以人力为主要生产力,而封建社会发展了农业生产方式,主要生产力转变为土地。
这种转变使得原来的奴隶主不能再维持他们的统治,新的封建家族和地主阶级崛起。
而近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曾繁荣一时的地主统治制度和封建经济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于是,在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发动了革命,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社会基本矛盾和它所引发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核心部分。
在这个进程中,社会的不断发展将推动社会制度的进步。
明确社会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对于指导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题目: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文化教育
答案:A
[解题指导]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基本原理。
不仅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还经常从不同侧面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应很好掌握。
扩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解答题复习题

二、简答题●简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不断进步,就是这两种矛盾互相作用的结果,社会形态在矛盾中进步,在解决矛盾中完善。
3.生产力、生产关系或者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就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②从生理基础上说,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简述马克思主义具有的鲜明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验为检验标准;(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三个阶段: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2、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是因为:1、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2、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三个时期: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2、战时共产主义时期3、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的精辟论述: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1、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2、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渡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