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武术短兵运动发展前景探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武术短兵运动发展前景探究

作者:程亚楠

来源:《武术研究》2018年第01期

摘要:武术短兵运动与摔胶、散打、太极推手,都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风格的武术对抗项目。它结合了中华武术短兵器中的各种实用技术,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渊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文章将从短兵运动的历史起源、文化特色、运动特点、继承和推广等方面,通过对知网近十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查阅和总结探究未来短兵运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武术短兵发展前景研究

1短兵运动的历史文化起源

短兵运动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击剑运动,当时叫“中国式击剑”,在1928年时才成为一项正式的武术比赛项目。经过很多年的演变,又因为它结合了刀和剑的共同特点,在某些技术特点上与西洋击剑运动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因此便确定为“短兵”,短兵这个概念从此便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剑是我国古代兵械中最常用的兵器2--,也是我国短兵器的代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击剑活动已非常盛行。“吴王好剑,百姓受剑瘢。”可见当时已有大量的剑士和专业传授剑法的武术家。当时击剑之术不仅是士卒战斗的技能而且也是民间武艺的主要内容。民间好击剑者很多,史料记载:越女是历史上最早的民间剑客。她非常喜欢击剑,并且将剑法练得出神入化,从她的剑法技艺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形神相应、动静互制、长于变化、出奇制胜的剑术理论被后世剑术家继承。由此可见,在中国远古的民间社会活动中,男女已有击剑的习武风俗。

该运动发展到汉代,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化和人们对生命的逐渐尊重和珍惜,人们逐渐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不能随意践踏。随着封建法制的不断完善,这种残忍的斗剑运动逐渐被国家所禁止,当时的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安全的比试方式。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中,就有了以“杖”代剑的记载,最著名的就是越女与猿公比剑。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曾与奋威将军邓展进行过一场比武,当时二人比武时用的武器就是蔗代替的剑;明末清初,颜李学派创始人、思想家颜元和李木天比武时则是用竹子代替刀剑。宋元之后,用竹子等木制兵器进行训练和比试逐渐增多,发展至今,短兵器械已经变成了用藤条裹一层海绵,外面在裹一层薄皮制成的器械。而且在活动中为了安全还需佩戴护具。

2短兵运动的特点

2.1独特的礼仪特色

我国素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武术套路、散打开始前都要互相行抱拳礼礼,武术短兵也不例外。在2016年举办的首届武术短兵比赛中礼仪内容

丰富,有寓意委予重任,授予重权,对予信任的双手接兵礼;有寓意不辱使命、不负重望、感恩师傅教诲的跪兵礼;有比武前双方表示敬意的手持兵器的抱拳礼;有赛后运动员双方表示谢意的鞠躬礼等,这些礼仪都展现出了中华武术礼仪文化的精彩。

2.2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装备和场地

我国首届武术短兵比赛中使用的护具有头盔、护喉、护胸甲、护肩甲、护臂甲、大马裤、高筒战靴,这套护具穿在身上就像古代的一名将士,有很浓厚的古代军旅文化的内涵。使用的场地上有一个巨大的太极阴阳图案,两名运动员各站在阴阳处,相互敬礼后开始比赛,场面犹如古代两剑客在太极阴阳图上进行相生相克的斗剑斗法,有浓厚的太极技击文化特色。

2.3鲜明的技术特点

短兵的技术动作主要包括有斩、点、劈、崩、砍、刺、撩、挑、扫等一些进攻动作;还有里格、外格、上架防(正架、反架)、下格挡(内下格挡、外下格挡)。基本步法有向前跨步、向后滑步、前交叉上步、后交叉撤步等。这些动作简单易掌握。比赛中,习练者只要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使用这些技术都能得分。

2.4短兵运动的广泛的适应性和普及性

短兵兵器是用皮、棉包制的硬质有弹性的杆状物质,其安全性高、没有杀伤力,并且在对抗中习练者必须佩戴护具,因此适用于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群。短兵运动的技术动作简单,容易掌握,因此非常适合在广大爱好练习武术的人群中推广普及。为短兵运动的长久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此外,短兵的部分技术特点与西方的击剑技术特点相似,短兵运动的训练也借鉴了西方击剑的训练体系,这提高了短兵运动在国外发展推广的可能性。

3现代短兵运动发展历程

1928年,随着中央国术馆的成立,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和优化。武术短兵运动在这一时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逐渐开展起来,并开始尝试加人竞技比赛项目。最初,兵器是用竹子制成的藤剑,护具是日式剑道的护具。之后,短兵运动的兵器、护具、规则、制度、裁判法等逐渐发展完善。1952年,在天津举办的体育表演大会上,短兵运动首次作为比赛项目出现。次年,在第二次体育表演大会上短兵比赛开始采用单循环赛制,采取三局两胜,每局进行三个回合的较量。与第一次大会相比,这次比赛中大会委员会统一规定了运动员的服装,是只有深浅两种颜色,并且必须要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在同年举办的武术短兵的选拔比赛中,比赛开始规则有所改变,采用五局三胜制,参与比赛的运动员不允许佩戴护具,只能穿棉质的运动衣。这次比赛较前两次比赛,其激烈程度与观赏性都有所提高,虽没有佩戴护具,但身穿棉质运动衣,其包裹范围比护具要广,所以对运动员的保护更全面,也大大提高了比赛的安全性,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短兵比赛当中。

建国以后,虽然国家在某种程度上鼓励民间传统体育的继续发展,但是对一些格斗对抗性质的项目却加以限制,当时无论有没有组织的比武活动,只要出现,全部按治安案件处理,因此阻碍了短兵运动的继续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渐放宽了政策,解除了武术对抗性项目的封印。在这一时期,短兵运动开始恢复发展。并在1979年,我国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和浙江体委建立了武术短兵、散打等对抗性项目的实验基地。1980年和1981年,分别在山西太原和沈阳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短兵都作为表演项目亮相,此后,该项目又突然中断。2000年,我国举办了全国武术短兵研讨会,大会后第二年,武术短兵只作为试点项目又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之后,该项目依然是时隐时现,没有大的发展。一直到2012年,我国又一次召开了武术短兵研讨会,并在同年12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武术短兵调赛,接着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武术短兵调赛。并在2014年8月份在天津举办的首届全国武术大会上,武术短兵运动被列为展示项目。在这一时期,武术短兵运动的活动都是处在一种试验和调赛的层次,直到2015年起,武术短兵运动才开始迈入正式的比赛行列。

4当代短兵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4.1缺乏普及推广力度

随着我国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武术赛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大多是格斗和散打类的赛事,武术短兵这项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悄无声息。虽然从2016年第一届短兵比赛举办后,各高校也成立了短兵代表队,但是由于缺少平台,缺少推广,短兵运动还是只能被少数人了解,在网络电视转播格斗类赛事辉煌盛宴的时候,短兵赛事也略逊一筹,没有对观众的眼球造成一种视觉冲击。短兵运动缺乏宣传,练习者缺乏舞台,导致短兵运动一直在探索,一直在缓慢发展。

4.2短兵兵器、护具不够完善

对于比赛中使用的兵器和护具没有像散打、跆拳道那样有固定规定的护具,对制作兵器的材料没有统一,兵器的质量令人堪忧,比赛中经常出现兵器折断的现象。

4.3竞赛规程不完善

在短兵运动的探索发展过程中,还未能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竞赛规程。规则是比赛的核心,无论是什么项目,没有自己的比赛规则,只能靠模仿引用别的规则,这个项目就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或者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例如在首届武术短兵比赛中,就将散打的判罚规则运用到短兵比赛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短兵运动的某些技术的使用。还有些规则不够明确,如规则第五章的第二十一条,在“得二分”条款中对“防守反击”的界定,条款中阐述为“防守反击并且有效击中对方,得二分。”没有明确表明什么形式的“防守反击”。武术短兵运动的防守反击有两种:兵器防守反击和非接触防守反击。在短兵比赛中,有效使用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前者比较难发挥出来,比赛中如果能够有效使用,效果非常清晰,非常漂亮。后者在比赛中比较容易使用,而且也是使用比较频繁的。根据体育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