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葡萄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葡萄糖一 6 一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红细胞葡萄糖一 6 一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概述)

红细胞葡萄糖一 6 一磷酸脱氢酶(G — 6 一PD)缺陷症是红细胞内 6 一磷酸葡萄糖脱氢酶遗传性缺陷,因蚕豆、药物或其它因素而诱发之溶血性贫血。以贫血黄疸及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中医古代文献对此病无专门论述,散见于血虚、虚劳、黄疸、蚕豆黄等病证中。G 一 6 一PD 缺陷者于人群中分布很广,全世界估计有4 亿人,多见于黑人及地中海地区和东方民族。我国的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区的发病率较高。

本病经及时发现,立即祛除诱因,经适当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病程常呈自限性,大多于1—4 周内恢复。但当再

次服食蚕豆(包括制品)及相关药物时又可发病。死亡率约在2%以下,多因休克、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不及时所致。

(病因病理)

本病为伴性不完全性显性遗传,结构基因缺陷位于X 染色体上。当红细胞葡萄糖一 6 一磷酸脱氢酶缺陷时,三磷酸吡啶核苷(TPNH)生成减少,使谷胱甘肽(GSH)随之减少,导致抗氧化剂作用减弱,引起红细胞膜发生改变,同时血红蛋

白受氧化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并凝聚成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 小体),固定于红细胞膜内使膜变硬而可塑性减少,易

被脾脏破坏而致溶血。常见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药物诱发由于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药物,它作用

于G 一6一PD缺陷的红细胞而引起急性溶血。诱发本病的常用药物有:安替比林、非那西丁等镇痛退热药;奎宁、伯氨喹啉等抗疟药;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等硝基呋喃药;磺胺异嗯唑等磺胺类药物;此外,尚有牛黄、黄连、珍珠粉、番泻叶等中药。

蚕豆诱发春末夏初,蚕豆开花成熟之季,因食用蚕豆(包括蚕豆制品,如粉丝等);闻及或接触蚕豆花粉;或母亲食蚕豆后哺乳,婴儿吸吮其乳汁均可导致诱发本病。感染诱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沙门菌属感染、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均可诱发G 一 6 一PD 缺陷者发生溶血。

按其.临床表现从中医学分析,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邪毒内侵,正虚不能抵御邪毒所致,使中焦运化失常,脏真失固,营血蚀耗,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血虚诸证;由于肝不藏血,木失所养,疏泄失职,湿热郁结于内,或脾虚藏真外露而现黄疸;邪毒内羁,蕴化湿热,下注水道,小便红赤,甚则少尿或无尿。湿热化火,耗气动血,可出现亡阴亡阳之危象。一旦邪毒廓清,正气来复而渐趋康复。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根据病史中有急性溶血的特征,并有食蚕豆或服药物史,或新生儿期黄疸,有阳性家族史或既往史,应考虑为本病。实验室检查证实G 一 6 一PD 活性降低者可确诊。G 一6一PD缺

乏所致溶血与一般溶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根据有无诱因及

诱因的性质可分为以下 4 型。

1.蚕豆病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之后引起的急性血管内溶血性贫血。轻者仅有轻度贫血,不伴有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可自愈.重者表现为迅速贫血、黄疸及血红蛋白尿。极重型者溶血症状加重,神志不清,甚至出现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

2。药物感染性溶血性贫血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如止痛退热药、抗疟药、磺胺类、呋喃类;感染如病毒、细菌,均可诱发溶血。通常在用药后2-4 天,或感染后数天内发生急性溶血。

3。新生儿G 一 6 一PD 缺陷溶血症多数于生后2—4 天出现黄疸,高胆红素血症,间接胆红素增高,贫血可有可无。黄疸出现可无任何诱因,或仅有轻微感染。口服或接触氧化剂药物(如人工合成

维生素K。、K4、磺胺、氯霉素、樟

脑丸)、缺氧、低血糖、酸中毒等的诱发下,发生溶血。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可致核黄疸。

4。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I 型)新生儿或婴儿期发病,表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儿童或青年期发病表现为慢性溶血,贫血,肝脾肿大,代偿良好者可无症状,但服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或吃蚕豆后可使病情加重,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

二、鉴别诊断

1.缺铁性贫血虽均有贫血,但缺铁性贫血无黄疸及血红蛋白尿,血清铁蛋白含量减低,骨髓外铁和铁粒细胞减少,有缺铁诱

因,铁剂治疗有效等可资鉴别。

2。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及黄疸、脾肿大等.但其病因系红细胞膜有先天性缺陷而使红细胞变成球形,血液中球形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升高,红细胞脆性增加。

3.地中海贫血表现为婴儿期开始即出现慢性进行性贫血,脾脏肿大和特殊面容。外因血红细胞形态改变呈靶形,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血红蛋白电泳异常。

4。传染性肝炎或肝硬化表现为贫血较轻,伴有肝或脾

肿大,有明显的肝功能障碍,但无G 一 6 一PD缺陷。

(辨证论治)

、证候辨别

1.辨主证本病的主要症状是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出现面色苍白,口唇爪甲无血色,头晕神倦,气短乏力,心悸怔忡;巩膜黄染,尿色深红如酱油样或茶褐色样等症。

2.辨轻重缓急本病初起发热恶寒,周身酸疼,头晕目

眩,神疲乏力,纳呆恶心,呕吐腹痛等,病程持续1—2 天,为初起轻症。若出现面色苍黄,黄疸,尿色红褐,或肝脾肿大,严重者出现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是谓重症,如不及时辨识治疗,常于起病后1—2 天死亡。当发热渐退、黄疸渐消、贫血好转、血象检查恢复正常,则已渐趋康复。

二、治疗原则本病正气不足是本,湿热邪毒为标。初起病势急骤者当治其标;后期病势轻缓者当治其本.具体可按 3 期论治.

初期及中期以湿热为主要表现者,清热利湿为主要治则,兼以补益气血.病情危重,有厥脱之变者可配合西医补液及输血等措施。恢复期以补益气血为主,兼清利湿热,也可单纯补益中气,滋填耗损之阴血.此外,在治疗的同时必须去除诱发溶血的原因,否则病必难解。

三、分证论治

1.邪毒入侵,湿阻发黄

证候表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恶心呕吐,胃纳较差,腹痛腹泻,皮肤巩膜黄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本证乃湿热邪毒初犯中焦胃肠,扰及上焦卫分而成。

多见于前驱期与急性溶血期。正邪交争,湿阻热追故有寒热及胃肠道症状.并开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也渐见红赤暗褐。

治法主方清热利湿,解毒退黄。柴胡白头翁汤加减。

方药运用常用药:柴胡、白头翁、车前草、凤尾草、生甘草等。发热甚者加鲜芦根、淡竹叶、黄芩、生石膏;恶心呕吐甚者加藿香、竹茹、黄芩;腹疼腹泻者加黄连、赤芍、木香;黄疸已出现者,加茵陈、虎杖、焦山栀等。

本证也可用茵陈黄花汤加味.此方含茵陈、黄花草(鼠曲草)、生地、狗脊、槐角,具养阴利湿、清热退黄之功,对控制急性溶血有较好的疗效。上述方药均适合于素体湿热较盛,气血亏损未著者.若湿从寒化、素体虚寒、肢冷脉沉、舌淡苔白者,又当温化寒湿,可用柴胡桂枝汤加茵陈或用黄芪建中汤加茵陈,从调理中州着手,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也有利于湿浊黄疽从小便中廓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