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的心》教学简案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透过作品平淡、委婉的语言理解作品在情节构思上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2、通过对比的方式对情节“三折”的独具匠心进行玩味研磨,揣摩人物心理,理解父母爱心的深沉伟大,让学生领会作者注重人性美、人情美的艺术特色。

3、品味结局意蕴,理解作者叙述中“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爱心”。【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浓浓爱心”下笼罩着的“淡淡的哀愁”的风格特色。【教学准备】考虑到如今学生对父爱母爱的认识和感受是肤浅的,所以教前做些铺垫工作,搜集一些讴歌父母亲情的材料(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让学生阅读感知,以便情感预热,扫除一些理解上的障碍、隔膜。

【教学进程】一、破题入手:点明小小说的体裁,并指名学生阐述题目含义(《父母对的心》看出本作是围绕着父母与孩子来写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故事情节一对贫穷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先后几次把孩子送给一位贵妇人,但是又觉得非常难受,舍不得,最后把孩子都要回来的故事。

三、从“送了几次”开始引导学生分析每次送的人选、理由、结局。(边齐读课文后边思考)什么时候送的?送的到底是谁?送出去后再要回来的理

次日早晨:把长子“拿”回来,把二儿子送过去。

理由:把大儿子送给人家的话有点不妥,按次序讲,大儿子应该是自己的接班人。次日傍晚:把三岁女儿换了二儿子。

理由:二儿子长得很像她的婆婆。把二儿子送掉,感觉就跟把她婆婆扔了一样。母亲觉得二儿子已经五岁了,对自己父母已经有印象了,以后会记起来被扔掉过。三日上午:把女儿也要回来了。

理由:父亲说,后来想想,觉得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全家都饿死的好。给贵妇人的解释是:他女儿太小,总担心她会这样子那样子…

四品析这三次父母向财主妇人陈述的理由是否充分合理。指出第2次中说儿子像她婆婆,长得一模一样,更是比较明显的借口。

归结到底,还是因为舍不得他们的孩子,再看这个标题——《父母的心》,的确是百感交集。从题目可以看出:“父母的心”中的“心”就是针对其实就是儿女,文章中儿女所占的分量,比父母要重得多,父母所有行为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女,所以说本文是一个关于儿女的故事。正是因为有儿女,才情长啊。

三、体会波折之变化:毫无雷同背后的父母深情

从文中可以看出:每回波折中都写到了人物的心理,但都不同。

父母把大儿子送去以后,父母“满含热泪,难割难舍”;

第二天“无精打采”走进那位财主夫人的房间(点明:这个词内涵丰富,父亲可能因为思念大儿子彻夜未眠,甚至与母亲整晚讨论怎样换回大儿子,一个“无

精打采”就把亲子之爱写得动人肺腑)

用女儿去换次子的时候,就显得“失魂落魄”,强烈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不舍之情。

最后去要回女儿的时候,竟然“失声痛哭”了。可见,父母为了要回自己的孩子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伤心到了极点。

每次送和换孩子,都在父母的心上留下一次伤痛,而且一次比一次难受(《爱多一次,痛多一次》)。那些不可信甚至可笑的借口都是为了要回孩子的借口,这些借口浓烈地把孩子的爱子之心,浸透在朴实无华的叙述之中,读来令人不由得不感动。

启示:写作中应避免重复,即使是几个片段,也要有所变化。如《春》写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等,没有简单的重复。同学在写校园景色时就有意识地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色,写同学友谊时就分别从喜怒哀乐等角度来写,效果就很好。

四、品味结尾意蕴,理解“淡淡的哀愁”。

出示另一种小说的结尾:于是,那位父亲由于那位有钱的夫人帮忙,受雇于函馆的某公司,一家6口过上了好日子。请学生谈喜欢哪种结尾。

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

①第一种结尾,因为这样的结尾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到底这家人后来

的日子怎么样了?可以充分去想象。如果是第2种,似乎偏离了“父

母的心”的主题。

②第二种结尾,这样给人大团圆的感觉。(这种结尾作者没有告诉我们,

我们可以去想象)

③第一种结尾,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正因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才为

他们一家的未来而担忧。

作者在这里就戛然而止,的确有种隐约的担忧,这正是作者的一种作品风格。

从他的人生经历看:2岁丧父,三岁丧母,7岁祖母亡,15 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忧郁悲凉,其后孤独忧郁的生活伴其一生。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才有了对人间亲情的更强烈的渴望,所以在作者的创作中总能体现“浓浓的爱心”和从心底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哀愁”。

这篇小说里面最动人的地方在于父母把孩子送出去以后再要回来,而且一个孩子要回来以后,又送出去另一个孩子。尽管他们被迫送孩子出去是因为客观条件的原因所逼,主要是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刚开始也是出于一种爱孩子的心,但是送出去后才发现难以忍受感情的煎熬,分离的痛苦,对哪一个孩子都舍不得。

离别之苦,既困扰着父母,更让孩子们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在我们看来这对父母的决定太草率(真的爱孩子,一开始就不应该答应送孩子,经过斗争,他们明白把孩子送出去,对儿女的未来是比较好的,但感情和理智的较量后还是理智崩溃了。感情占了上风,就决定一定要把孩子要回来),就应该保护小孩子,不应该让小孩子遭受一遍这种难以承受的巨大的心理的折磨。

(出示原文第一节文字)诸位,把眼睛闭上五分钟,然后平心静气地想想父亲或者母亲,试试看。你们的父母是如何深深地爱着你们,怀念子女的父母之心是多么温暖、多么宽广,直到现在不是依然使大家感慨万千、激动不已的么?啊,用不着闭上眼睛,你们大家无论早晚不是深深地感到双亲之恩么?这个故事,肯

定也是让你们知道父母之心是多么伟大的故事之一。故事发生在……

可见作者川端康成直接认为“让你们知道父母之心是多么伟大的故事之一”,为什么川端康成认为文中这样的父母是伟大的父母?这对父母这么贫穷,有时候也不太体会孩子的感情,感情上有点粗糙,也犯了些错误。为什么作者还这么认为?(出示川端康成年谱)

作者从小就丧失了双亲,所以他的父爱和母爱,可以说是想象出来的,或是从别人身上体会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