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他们不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在生产商品时,劳动 一方面加入新价值,另一方 面把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是把这个 旧 价值重新生产出来。
• 第三,他们不能从社会总资本的观点上,来理解 再生产过程的联系, 因此不懂得要从物质和价值 两方面来补偿已经消耗掉的不变资本。
• 第四,他们不能区分总收入与总产品,是由于收 入和资本会互相交 换、互换位置,以致从单个资 本家来看,它们好像只是相对的规定;而从整 个 生产过程来看,它们就消失了。
和剩余劳动的存在为前提的,但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却把事
情颠倒过来。亚当.斯密认为,土地所有权、资本和雇佣 劳动是地租、利润和工资的源泉;罗雪尔则进一步认为,
利润 是由生产资料产生的,地租是由土地或自然产生的。
• 第四,“三位一体公式”完成了生产关系的物化, 完成了资本拜物教。 “三位一体中,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生产关 系和它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现象 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 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 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 妖作怪。”(第3卷第988页) 总之,“三位一体公 式”是完全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它掩盖了资本 主 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所以,庸俗经济学极力 宣扬这个公式是不奇怪的。
息)、土地创造地租、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利润(企业主收入加上利息), 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就是把社会生产过程的一切秘密都包括在内的 三位一体的公式。”(第3卷 第919页)因为利息表现为资本所固有的、独特的 产物,企业主收入表现 为不以资本为转移的工资,所以,三位一体公式可以 更确切地归结为:资 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 把作为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特征的剩余价值排除了,这主要表现在:第一, “三位一体公式”把各种收入的所谓源泉:资本、土地、劳动,说 成属于完 全不同的领域、彼此之间毫无共同之处的范畴,从而抹煞了各种收入源泉之 间发生联系的社会形式。资本、土地和劳动,就其一般意义来说,彼此毫无 关系。但是,如果把 它们放在同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上,就能够联系 起来:资本—利 息、土地所有权—地租、雇佣劳动—工资。各方凭借一种所有 权,分别 占有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而“三位一体公式”恰恰把各种收入的 源泉之间 发生联系的这种社会形式抹煞了。“每年可供支配的财富的各种所 谓源泉, 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彼此之间毫无共同之处。它们相互之间的关 系,就象 公证人的手续费、甜菜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一样。”(第3卷第920页)
• 与此相反,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科
学分析,证明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 历史的生产方式,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生产 关系也具有特殊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从而 从属于生产关系的分 配关系也具有历史的暂时的 性质。“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 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二者都具有同样的历史的 暂时的性质。”(第3卷第 993 页)
《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各种 收入及其源泉”
• 《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的 “三位一体公式”,对《资 本论》全书的理论部分作了总结,对资本主义生 产 总过程作了总结。所以,这一篇虽相当重要, 但遗憾的是它没有被最后完 成。恩格斯在1895年 3月16 日给阿德勒的信中说第七篇很精彩,遗 憾 的是只有一个骨架,而且叙述还带有失眠症的明 显痕迹。”(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6:582.)
• 第五十一章《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是作为第七篇、《资本 论》第三 卷,甚至整个前三卷理论部分的总结而写的。马克思 指出,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和分配关系都具有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他首先指出,分配关系是属 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然后着重分析 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主要特征: 1.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 特别是劳动力也成了商品;2.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 机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最后指出,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 历史规 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要灭亡的,资本主 义分 配关系也要随之消失。
• 第五,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地租,使他们 忘记了商品的价值是基 础。商品的价值会分解为 各种收入,这丝毫不会改变价值决定和价值决定 的 规律本身。但是,这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好像 这些价值组成部分不是由商品 的价值分解而成, 而是由这些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商品的 价值。
• 总之,斯密教条和它的进一步庸俗化的原因,在 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阶级立场的局限性和认识论 上的错误。
揭示了总产品、总收入和纯收入之间的区别。
• 总产品,即总收益,就是再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总 产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 分组成,即W = c + v + m。
• 总收入,是总产品价值中扣除不变资本价值余下的部 分,即等于工资+利润+地租,也就是从社会考察的国 民收入。
• 纯收入,就是剩余价值,它等于利润+地租。 • 但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亚当.斯密以来,就把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按其实质来说,是占有剩余价值的
过程,也就是榨取剩余劳动的过程。但“资本的文明
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 条件,同以前的 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 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
的各种要素的创造。”(第3 卷第925—926页)
•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个剩余价值还采取了平均利润 的形式。资本 家榨取ຫໍສະໝຸດ Baidu的剩余价值,按照社会资本中 每个资本应得的份额的比例,在资 本家之间进行分配。 这个平均利润又分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但资本对 于 剩余价值的这种占有和分配受到了土地所有权方面的 限制。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以地租的形式从 资本家那里瓜分一部分剩余价值。 因此,利润和地租 不过是剩余价值的两个特殊组成部分,它们加起来, 就 形成社会剩余价值的总和。
• (二)结构 • 这一篇由第四十八章到第五十二章组成,大 体上可以
分为两大部分: • 第一部分,是第四十八章到第五十章,即《三位一体
的公式》、《关于生 产过程的分析》、《竞争的假 象》,主要是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概括 资本 主义生产总过程。第四十八章批判“三位一体公式”, 并说明收入的 源泉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第四 十九章从对生产过程的分析,批 判产生“三位一体公 式”的斯密教条。第五十章进一步批判斯密教条,并 且指出它的产生与竞争的假象有关。 • 第二部分是第五十一章和第五十二章,即《分配关系 和生产关系》、 《阶级》,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和分配关系的总结。第五十一章分析 了分配关系与生 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五十二章最后把问题归结到阶 级 上来;可惜的是,这一章只开了一个头,没有写完, 恩格斯也没有补写。
• 第二,在“三位一体公式”中,资本、土地和劳动,分别 表现为利息、地 租和工资的源泉;利息、地租和工资,
则是资本、土地和劳动的产物。资本—利息这个公式是资 本的最无概念的公式,但总还是从价值到价值; 土地—地 租那就更愚蠢了:一方是使用价值(土地),另一方是价 值(地 租),是根本不能通约的;劳动—工资更是不合理 的,我们知道,工资作 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一个不合
二、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 (一)分配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每年新追加的劳动、
从而新加进的价值分成三部分,它们采取三种不同 的收入形式。一部分以工资形式归于劳动力的所 有者;一部分以利润形式归于资本的所有者;一部分 以地租形式 归于土地所有者。这三种形式,表示 新价值在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中 间进行分配的 关系,说明三种收入是一种分配关系。 • 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却把分配关系认为是自然 的关系,抹煞了它从 属于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
概述
• (一)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结 • 由于在现象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表现为 各种收入及
其源泉的形式,所以马克思在这一篇 通过对庸俗经济学 “三位一体公式”——即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润、 土地创造地租的批判,通过对斯密教条——即 商品价值最 终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批判,通过对把分配关系看 做是 自然关系的批判,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收入 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 人新创造的价值,论证了资本主义 分配关系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 的,揭示了资本主 义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一样都是历史的暂时的形式,从 而必然要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所代替 的伟大理论。因而,这一篇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总结,结论是:资本主义必 然灭亡,社会主义一定胜 利。
这些不同的东西 混为一谈。庸俗经济学家萨伊认为, 全部收益、全部总产品,对一个国家来说都可以是纯 收益。这样,总产品、总收入、纯收入就没有区别了。 这种错误是斯密教条,即商品价值最终分解为工资、 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 的进一步庸俗化。那么,产生这 种荒谬观点的原因是什么呢?
• 第一,他们不理解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本关 系,因而不理解剩余 价值的性质,并且也不理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整个基础。
• (三)各章梗概 • 由于本篇原著的原因,我们只就涉及的一些 理论问题
作个梗概的介绍。 • 在第四十八章《三位一体的公式》中,马克思首先指
出,“三位一体公 式”掩盖了新创造价值的源泉;然 后指出,各种收入的真正源泉是工人创 造的新价值; 最后指出,“三位一体公式”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关 系的表面 现象编造出来的,它完成了资本拜物教。 • 在第四十九章《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中,马克思不 仅批判了把商品 的总价值分解成工资、利润和地租的 斯密教条,而且还深刻地揭露了庸俗 经济学把总产品、 总收入和纯收入混为一谈的错误,从而进一步批判了 “三位一体的公式”。全章主要讲了 4个问题:1.对社 会总资本再生产的 进一步分析;2.揭示总产品、总收 入和纯收入的区别;3.批判斯密教条和 它的进一步庸 俗化;4.关于新追加的不变资本问题的分析。
• “三位一体公式”掩盖了各种收入的源泉。那么, 各种收入的真正的 源泉是什么呢?
(二)各种收入的真正源泉是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般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历史规
定的形式;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 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 系下进行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像它以前历史上 所有的生产过程一样,也是在一定的物 质条件下进行 的,这些物质条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 另外,工人作为他个人的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出售者, 在工资的名义下 得到一部分产品。这部分产品体现着 必要劳动,也就是维持和再生产这 个劳动力所必需的 劳动部分。
• 所以,总的说来,工资、利润和地租,都不过是工人 所进行的必要劳动 和剩余劳动的结果,是工人劳动所 创造的新价值。
• (三)总产品、总收入和纯收入的区别 • 为了进一步批判庸俗经济学的混淆和错误,马克思还
• 在第五十章《竞争的假象》中,马克思主要是批判斯密认为工 资、利润 和地租三者的总和构成商品价值的错误,并且指出, 这种错误是和竞争的 假象有关的。这一章主要从三方面来分析: 一,新创造的价值不会因它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比例变 化而变化;二,新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 和地租总和的绝对 界限;三,斯密关于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商品价值的错误及其 原因。
• 第五十二章《阶级》,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分析的最 终结论。 在没有写完的这一章中,马克思关于阶级的分析主要 提到三个观点:1.资 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就是雇佣工人、资 本家和土地所有者;2.在一个社 会里阶级结构不可能是纯粹的;3. 关于阶级怎样形成的问题。
一、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
(一)“三位一体公式”掩盖了新创造价值的源泉 • “三位一体公式”就是庸俗经济学所宣扬的资本创造利润(企业主收入+利
理的范畴,“‘劳动的价格’是和‘黄色的 对数’一样
不合理的”。(第3卷第924页)劳动创造价值,但它本身 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总之,“三位一体公式”是与价 值概念相矛盾的,它掩 盖了各种收入的真正源泉。
• 第三,工资、利润、地租是一种分配关系,这种分配是以 工人劳动所创 造的新价值为前提的,也就是以必要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