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CIN)术前结肠镜活检与手术切除病

合集下载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结直肠癌内镜治疗手术前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结直肠癌内镜治疗手术前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结直肠癌内镜治疗手术前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史玉娟;王静;徐萍【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23(38)1【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结直肠癌内镜切除术前后病理的差异,为提高结肠镜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提供参考。

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确定活检及手术均由我院完成的129例病例作为研究样本。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eosal dissection,ESD)标本资料及其术前病理活检资料129例,比较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差异,并分析内镜治疗手术前后病理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

比较不同部位(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及病灶形态(带蒂、广基、侧向发育型)、病灶最长直径、性别、年龄患者的病理活检和EMR/ESD标本病理结果准确性的差异。

结果结肠镜术前活检病理与内镜EMR/ESD治疗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7.1%(22/129),内镜治疗术后病理诊断升级者为103例(79.8%),病理诊断降级者为4例(3.1%)。

各个部位轻判率分别为82.4%、80.0%、85.7%、80.9%、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带蒂息肉患者术前活检轻判的现象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病灶位置、最长直径、性别、年龄差异的患者术前活检轻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前活检病理诊断与EMR/ESD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但其为内镜随访和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带蒂息肉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前活检轻判,所以对带蒂息肉患者活检诊断上皮内瘤变,可根据情况,必要时结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来选择EMR/ESD手术,并结合术后标本病理诊断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后续治疗及内镜随访时间。

结肠镜及活检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T在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

结肠镜及活检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T在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

结肠镜及活检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T在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作者:***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08期[摘要] 目的探討结肠镜活检、血清肿瘤标志物、CT对高级别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本院145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包括80例结直肠癌和6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肿瘤标志物CA199、CA724、癌胚抗原、多层螺旋CT及结肠镜活检。

结果结直肠癌组CA199、CA724、癌胚抗原、CT及肿瘤大小值均高于高级别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组(P[关键词] 结肠镜活检;血清肿瘤标志物;CT;高级别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结直肠癌;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 R57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08-0024-05The value of colonoscopy biopsy, serum tumor markers,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polyps and early carcinogenesisZHOU Da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Hangzhou Xixi Hospital,Hangzhou 310023,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noscopy biopsy, serum tumor markers, and CT for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early canceration of colorectal polyps. Methods A total of 145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polyps in Hangzhou Xixi Hospital were prospectively studied, including 80 c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65 cases of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ll patients underwent tumor markers (CA199, CA724,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T,and colonoscopy biopsy before surgery. Results The values of CA199, CA724,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T, and tumor size in the colorectal cancer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oup (P[Key words] Colonoscopy biopsy; Serum tumor markers; CT; Colorectal polyps; 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tic value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疾病。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价值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价值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价值分析通信作者:唐丹,Email:****************摘要:目的针对结直肠上皮内肿瘤的病理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到我院进行上皮内肿瘤诊断及接受治疗的患者,时间从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共106例,低级别以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数量分别为42例与64例。

其中进行腺瘤切除、根治性结肠切除、腹会阴切除、直肠低位前切除以及肛门局部切除的患者数量分别为14例、18例、22例、29例、23例,对手术之前的活检切片与手术之后的病理切片展开对比分析。

结果手术之后浸润性癌患者数量共66例,手术之前经过诊断属于高级别上皮内瘤的数量共45例,在低级别上皮内瘤患者里面手术之后属于浸润性癌的数量共18例。

结论如果手术之前经诊断确定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原因在于有很大几率可能会浸润性癌,对此还要结合临床症状展开全面分析,尽快进行治疗,防止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除此之外,肿瘤位置如果不会对肛门带来牵扯,首选治疗方法为切除病变肠段,倘若手术的时候确诊属于浸润性癌,一般需要通过手术进行彻底根除。

关键词:结直肠癌;上皮内瘤变;诊断价值;病变肠段Patholog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ect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AN zhong-hua SUN ling TANG dan WANG ming-hao(The Affili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646000, Luzhou ,Sichuan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TANG dan Email:****************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ectal intraepithelial tumor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21 to January 2022, there were 106 patients selected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intraepithelial tumors in our hospital, and the number of low-leveland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atients was 42 and 64,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adenoma resection, radical colon resection, abdominal perineal resection,rectal low pre-resection and local resection was 14, 18, 22, 29 and 23, respectively, and the biopsy slices before surger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athological sections after surgery.Results The total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invasive cancer was 66,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high-grade endothelial tumor was 45,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low-grade endothelial tumor was 18. Conclusion If itis diagnosed as a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tumor before surgery, it must be highly valued, because there is a high probability thatinvasive carcinoma may be developed, an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combination with clinical symptoms to treatas soon as possible to prevent missing the best time for treatment. In addition, if the tumor location does not involve the anus, thepreferred treatment is to remove the lesion intestinal segment, if the diagnosis of invasive carcinoma is confirmed at the time of surgery,it is generally necessary to completely eradicate it through surgery.Keywords: Colorectal cance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Diagnostic value; Diseased intestinal segment结直肠癌在临床上属于发病率比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一般需要经过诊断才能进行确诊。

结直肠黏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手术病理对比分析

结直肠黏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手术病理对比分析

盗 塑
: 塑 :
: 塑 : !
! : 坠 :
患者在有痔疮情况 下配合痔疮治疗 , 均 酸杆菌 、 双歧杆菌的生 长。 有研究显示,
能坚持治疗。 乳 果糖 能使 肝 性 脑 病 患者 的大 便 p H 值
及血氨水平 明显下 降, 对肝性脑病 苏醒 参 考 文 献 :
明。 肝 性 脑 病 的发 生 机 制 目前 仍 以 氨 中 能 力较 弱 。 结 肠 透 析 治疗 可 以有 效清 除
毒学说为主 , 主要是由于肝功能损害严 肠 内有害菌, 减少细菌 内毒素的产生 , 同 重及广泛的侧支循环形成 , 来 自肠道的毒 时不会 影响正常肠道 内的菌群 比例 。 调
性肝病 学组 . 洒精 性肝病 渗断 标准C 草案) 【 J ] . 中华 肝 脏 病 杂 志 , 2 0 0 1 . 9 ( 5 ) : 2 6 4 .
肝 性 脑 病 是各 种 严 重肝 病 晚 期 的…
常规灌肠是靠肠道的透析作用, 清
种并发症, 其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阐 除体 内部分内毒索; 但作用范围小 , 清 除 【 2 】 中华 医学会传 染病 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道局部的免疫防御机制受损等导致肠道 能量 , 有利于肝细胞 的再生、 修复和血流 【 5 】 陆再英, 钟南山, 谢毅, 等. 内科学[ M] . 7 版. 北
京: 人 民卫 生 } H 版社, 2 0 0 8 : 4 6 3 4 6 8 .
6 】 王平, 郑燕群, 吴其恺, 等. 结肠透析结合常 肠细菌 过度生 长, 产生大量的 内 源『 = 生 毒素 。 地 清 除 肠源 性 内毒 素 的产 生 , 灌洗 液 深 【
物( 尤其足氨) 直接 进 入 体 循环 并 透 过血 整 灌洗 液 中均 衡 的水 和 电解 质 比例 , 在 脑屏 障 , 引起 以中枢神 经系 统功 能代 谢紊 一 定程 度 上 通 过 结 肠 的半 透 膜 功 能 , 部 乱 为主 的病 理 损害 。肝 硬 化 患者 小 肠微 分代 偿 肾透 的功 能 , 稳 定 患 者 的 内环 境 ,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结直肠上皮内瘤变(colorectal adenoma)是肠道最常见的肿瘤前病变之一,通常由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增生形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和治疗通常通过内镜检查和内镜切除进行。

我们对内镜切除前的结直肠上皮内瘤变进行病理学观察。

通常情况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表现为肠黏膜上的小肿块或息肉状病变。

镜下观察可见瘤变区域黏膜上皮的细胞增生,形成腺瘤样结构。

这些肿瘤细胞一般呈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并呈管状结构。

有时,还可见到成熟的腺管上皮。

在内镜切除后,我们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

通常情况下,切除标本可见到完整的肿瘤组织。

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组织与正常黏膜间有清晰的边界。

肿瘤组织的细胞排列紧密,形成多个腺管结构。

腺管的形态多样,有些为扩张的管腔,有些为闭塞的腔隙。

肿瘤细胞核常呈椭圆形,染色质深染,核仁明显,细胞异型性较轻。

在对比分析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内镜切除前后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形态学变化。

内镜切除前的瘤变区域通常较小,局限于肠壁黏膜表面。

而内镜切除后,切除标本中可见到完整的肿瘤组织,说明内镜切除对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病理学观察还可以评估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恶变风险。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类型和程度与其恶变风险密切相关。

高度增生型腺瘤和背景大肠息肉病变是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恶变的危险因素。

内镜切除后的病理学评估有助于判断患者的恶变风险和预后。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的病理观察对比分析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展,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这对于临床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否被认定为癌症?

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否被认定为癌症?

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否被认定为癌症?
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adenoma with high-grade dysplasia)是
一种在直肠内壁形成的异常细胞增生。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通常被视
为一种癌前病变,即有潜在转变为癌症的可能性。

然而,是否将直
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认定为癌症尚存在争议。

一些医学专家认为,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被视为早期癌症,因为它们具有癌症的特征性变化,并具有恶变为癌症的潜在能力。

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将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视为癌症可以提
醒患者及医生重视它,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如手术切除或其他适
当的治疗方法,以减少可能的癌症风险。

然而,还有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将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视为
癌症是不合适的。

他们认为这些异常细胞增生并没有完全入侵到肠
壁的深层组织,因此不能被认定为癌症。

这种观点的拥护者相信将
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视为早期癌症可能导致过度治疗,给患者带
来不必要的风险和负担。

尽管存在这种争议,最终将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否视为癌症的决策通常取决于医生的专业判断和治疗指南的建议。

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变的大小和位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来做出最合适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请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做出决策,并不存在唯一的答案。

建议您咨询医生以获取针对您具体情况的专业意见。

以上是关于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否被认定为癌症的简要概述。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colorect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结直肠癌前病变,具有良性或恶性潜向,容易发展为肠癌。

内镜切除是治疗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方法。

本文对一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的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进行了对比分析。

患者,男性,69岁,因肠镜检查发现直肠下段有一0.8cm的黄白色隆起性病变灶,病理检查提示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高级别。

患者接受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标本送至病理科
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切除标本中见到一直径0.8cm的黄白色隆起性病
变灶,病变区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核分裂象增多,异型细胞增多,核-浆比例失调;上皮
下可见微小浸润。

病变区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癌前病变。

内镜下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不适症状。

术后1个月复查肠镜检查,局部切
口愈合良好,无明显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切除标本中见到一直径0.7cm的瘢痕,瘢痕周围上皮排列基本正常,核-浆比例正常。

切除标本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切片,未见到癌变的病理学改变。

本例患者的内镜切除手术切除了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变灶,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病
变区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癌前病变。

术后1个月复查肠镜检查,病变区基本消退,瘢痕形成,病理学检查未见到癌变病理学改变。

说明内镜切除术是治疗结直肠上皮内瘤变
的有效方法,能够切除病变灶,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为结直肠癌。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结直肠上皮内瘤变(Colorectal Intramucosal Neoplasm,简称CIN)是一种常见的结直肠黏膜病变,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

CIN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长期未得到治疗会逐渐升级,直至引发癌变。

内镜切除是CIN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术前、术后的病理观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对CIN内镜切除前后的病理观察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8岁,主要症状为便血,无腹痛、腹泻等相关症状。

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直肠交界处的黏膜上有一明显的半球形隆起,直径约0.8cm,表面光滑,周围黏膜无明显充血等症状。

二、病理分析内镜切除前,对该隆起病灶进行活组织检查,结果表明:该病灶内上皮组织有异常增生,细胞排列紊乱,及轻度的细胞异型性表现,但暂未出现恶性病变的征象。

内镜切除后,病灶处的组织被完全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该病灶为上皮内瘤变,主要由不典型增生和体细胞性松解组成,表面上皮组织未见明显渗液、坏死等病理变化,但细胞核略显增大、染色深,求核比增高、核、质比均大致为2:1。

三、术后随访术后2个月,患者完成6次内镜随访检查,均未发现复发病灶。

术后12个月,患者进行全结肠镜检查,也未发现有新的病变。

四、讨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是结肠癌前病变的一种类型,内镜切除是CIN治疗的常见手段之一。

本病例的内镜切除前活组织检查结果显示病灶仅存在细胞排列紊乱和轻度细胞异型性等表现,因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整个病变区域被完全切除,无明显残留。

术后随访2个月和12个月均未发现复发病变,说明该手术治疗比较完全,预后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CIN的发病率与很多危险行为有关,包括高脂饮食、缺少运动、过度饮酒等,因此建议大家平时要注意预防和改变危险行为。

另外,对于CIN的治疗,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增强肠道健康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Colorect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是结直肠黏膜上皮的一种前癌变性病变。

内镜切除是治疗CIN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结直肠CIN内镜切除前后的病理观察,以探讨其疗效和变化。

研究对象为内镜诊断为结直肠CIN且经内镜切除治疗的40例患者。

切除标本经过常规组织取材、HE染色、免疫组化等病理检查后,进行对比分析。

内镜切除前,病理观察显示结直肠上皮细胞呈不典型增生,排列紊乱,核浆比增高,细胞核变大,细胞核染色质过度深染,伴有核分裂象。

部分患者还观察到上皮内出血、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内镜切除后,病理观察显示结直肠黏膜上皮组织明显改善。

上皮细胞排列较为规律,核浆比下降,细胞核变小,细胞核染色质恢复正常染色。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内镜切除后CIN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补充实验结果显示,内镜切除后结直肠黏膜的增殖指数显著降低,凋亡指数明显升高。

本文通过对结直肠CIN内镜切除前后的病理观察对比分析,发现内镜切除能够明显改善CIN的病理改变,降低CIN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抑制结直肠黏膜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

这些结果表明内镜切除是治疗结直肠CIN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结直肠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种常见的结直肠黏膜病变,通常是从良性息肉向结直肠腺癌的途径。

内镜切除术是CIN的常见治疗方法,但术前术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的研究仍然有限。

本文将对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的病理观察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20例。

术前行结肠镜检查,确定病变位置、大小和形态,并行组织活检确定病变性质。

术后将切除标本送病理科行病理检查,观察病变范围、组织结构和病变程度。

术前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治疗效果。

二、病理观察对比分析1. 病变范围术前结肠镜检查发现120例患者均有结直肠黏膜病变,大小不等,形态各异。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结直肠黏膜病变范围大约在0.5-3.0cm之间,平均为1.5cm。

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切除标本中病变范围完全被清除,切缘无残留病灶。

2. 病变组织结构术前组织活检结果显示,病变组织结构不规则,细胞核呈现异型性增生,核分裂象增多。

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切除标本中病变组织结构清晰,细胞排列紊乱现象减少,异型性细胞减少,核分裂象明显减少。

3. 病变程度术前组织活检结果显示,病变程度多为高度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腺癌。

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切除标本中病变程度呈现低度上皮内瘤变或非典型增生。

三、讨论术前术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后能有效清除病变组织,并且能够明显改善病变组织结构和病变程度。

这表明内镜切除术对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内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适宜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

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和复查,以及加强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减少病变复发的可能。

四、结论通过本研究的病理观察对比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在治疗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清除病变组织,改善病变程度,降低患者的癌变风险。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的差异性及其癌变危险因素分析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的差异性及其癌变危险因素分析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的差异性及其癌变危险因素分析高玉海;张贵阳;郑照正;魏强【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7(027)006【总页数】3页(P522-524)【关键词】结直肠肿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危险因素【作者】高玉海;张贵阳;郑照正;魏强【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湖州313000;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湖州313000;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湖州313000;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湖州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上皮内瘤变的定义来自于2000年WHO肿瘤新分类[1],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

上皮内瘤变指上皮浸润前的肿瘤性改变,上皮的上半部甚至全层有异常属于HGIN,与重度异常增生及原位癌相当。

结直肠的恶性上皮肿瘤通过黏膜肌层穿透到了黏膜下层称为结直肠癌。

HGIN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应用是为了避免过度诊治,但同时强调其诊断不排除存在癌的可能,所以给医学工作者带来了困扰。

本研究旨在研究结直肠HGIN癌变的危险因素,进而指导临床诊治。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肠镜活检为结直肠HGIN患者63例,男39例,女24例;年龄34~81岁,平均(58.7±12.4)岁;临床表现腹痛6例,大便带血41例,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16例;肿瘤位于结肠8例,直肠55例;消化内镜治疗9例,经肛门局部切除7例,肠段切除4例,经腹根治31例,腹会阴联合根治12例。

1.2 入选标准(1)肿瘤位于结直肠;(2)术前肠镜活检病理为HGIN;(3)无恶性肿瘤相关病史;(4)进行了手术治疗;(5)临床资料完整。

1.3 方法对63例患者的术前肠镜活检结果与术后常规病理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进而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性别(男/女)、年龄、大便潜血(阳性/阴性)、贫血(有/无)、肠腔狭窄(有/无)、血清CEA(阳性/阴性)、肿瘤大小(<3cm/≥3cm)和位置(结肠/直肠)在结直肠HGIN和癌变中的差异,得出其最终癌变的危险因素。

结直肠肿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诊断意义的

结直肠肿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诊断意义的
3.65
submucosa.ISM)依据时才能诊断为
“癌”.并将原先的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归入低级别上皮内 瘤变(10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对于组织学
上已具有癌的特征但缺乏ISM证据的病变,如重度异型增 生、原位癌及黏膜内癌都归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adenoma developing
into
a1.Serrated

advanced colon cancer in
years.J
Gastroenterol,2002,37(6):467-470. [19]Kay
the T,Bayraktar Y.How useful
staging is
rectal
cm,而术后证实仍为HGIN的4例肿瘤平均最大径仅为 cm。因此,体积的大小是鉴别癌和HGIN的重要指标。
DOI:10.3760/cma.j.issn.1671-0274.2011.04.024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课题“大肠癌诊疗规范的研究”(07DZl9505)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 通信作者:傅传刚.Email:fugan9416@126.corn
Pratt
Res
Gastrointestinal,2006,20(1):59・78.
MA,Rotondano G,Marmo R,et a1.Predictive value of
[21]Bianco
magnification chromoendescopy for diagnosing invasive neoplasia
尤其是两者的联合应用——放大色素内镜.可显著提高结

肠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怎么回事,需要怎么处理

肠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怎么回事,需要怎么处理

肠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怎么回事,需要怎么处理临床上患者肠镜下摘除息肉后都需要做病理,病理报告经常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什么意思呢?是癌吗?上皮内瘤变(IN)是一个病理学的名词,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

肠壁分为四层,从里向外分别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粘膜层又分为上皮层,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上皮细胞每天都会有坏死和脱落,需要不断有新的上皮细胞被合成。

当多种因素引起这层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出现异型性,叫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的细胞占据上皮层的1/3以内称为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为1/3至2/3,重度为2/3以上。

原位癌指的是异性细胞占满了整个上皮层,但是没有突破基底膜,细胞没有进入粘膜下层。

为什么要引进上皮内瘤变的概念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现在的研究发现,肠管的粘膜层是没有淋巴组织的,肿瘤细胞位于粘膜层不会出现转移,并不是正真的浸润癌。

为了与癌症相区别,取消了原位癌或者粘膜内癌的叫法,改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单纯手术切除即可,避免了过度治疗。

特别是低位直肠病变,局部切除不需要切除肛门。

第二,为了减少患者的恐慌。

很多人听到癌症这两个字就会害怕和焦虑,为了使患者别担心自己的病情,取消了原位癌的叫法,而称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肠息肉上皮内瘤变该怎么处理1.如果病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的几率较小,内镜下切除即可,术后定期复查肠镜。

2.如果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要内镜下切除或者局部切除。

切除后的组织如果有浸润癌的成分,需要行根治性手术,清扫淋巴结。

术后也需要定期复查。

综上所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癌症的前期,局部切除病变即可,术后定期复查,如果发现有浸润癌的成分,需要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肠镜活检诊断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肠镜活检诊断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SPSS 18.0.
组织(WHO)规定。对于那些形态学上具有癌的特 征.但是缺乏黏膜下层浸润(invasion of submucosa. ISM)证据的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应诊断为高级别
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1]。肠镜活检对于结直肠肿瘤的术前诊断具 有重要作用。但是HGIN在肠镜活检病理诊断中应 用之后导致了一些问题:许多大体特征明显为恶性 的肿瘤.因为肠镜活检标本中没有发现ISM的证 据,只能被诊断为HGIN甚至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外科 通信作者:傅传刚。Email:fugan9416@126.con
万方数据
52
【Key words】High
biopsy;Pathology;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vasion
of
submucosa;
intraepithelial
Objective
the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of
colorectal
Patients
high—grade
as
neoplasia(HGIN)based
on
colonoscopic
biopsy.Methods
diagnosed
to
colorectal HGIN based 2009 were According enrolled
tumors
received local complete
located
in
colon

结直肠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术后病理临床对比分析

结直肠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术后病理临床对比分析

结直肠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术后病理临床对比分析【关键词】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癌;诊治部分结直肠活检组织,病理报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作者通过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发现大部分活检病理诊断只反映了病变表象,并没有揭示患者病变的真实情况。

武警江苏总队医院结直肠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术后大标本对照的病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自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本院诊断结直肠活检HIN 76例,有65例在本院进行了手术,其中男34例,女31例,平均年龄50岁。

结肠HIN 31例,分别为升结肠10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8例,乙状结肠11例;直肠HIN 34例。

结肠HIN:6例实行内镜下腺瘤切除术,25例实行结肠癌根治术;直肠HIN:27例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2例行经肛门局部扩大切除术,5例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

17例患者术中做了快速病理诊断。

1. 2 方法依据2000年WHO结直肠肿瘤组织学新分类由两名病理医生对活检组织分别进行诊断、复查,最终诊断以手术标本切片为准。

2 结果术前诊断为结直肠HIN 65例,术后诊断为腺癌56例(86.15%),其余9例(13.85%)为腺瘤。

术前内镜活检诊断结果与术后病例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腺癌中有1例患者伴有远处转移。

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2000年WHO肿瘤新分类中,提出上皮内瘤变的概念,根据光镜下结构异常和细胞学异常的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HIN。

HIN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瘤组织不通过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者归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穿透黏膜肌层到黏膜下层并且有黏膜下层的浸润时方可诊断为癌。

由于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近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黏膜层几乎不存在淋巴管,结直肠具有恶性细胞学特征的病变只要不超过黏膜肌层就不会发生转移[1]。

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和ESD术后病理对比及相关分析演示稿件

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和ESD术后病理对比及相关分析演示稿件

对于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存在差异的 病例,临床医生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 综合判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疑似上皮内瘤变 的病例,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 先选择ESD手术,以便更准确地评估 病变性质和浸润深度。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存在差异的原因,以期提高术前活检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可以开展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对不同部位的上皮内瘤变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 ,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随着基因检测等新技术的应用,未来研究可以探索其在上皮内瘤变诊断和预 测中的价值,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分级差异对比
分级标准
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分级标准是评估病变恶性程度的关键指标。通过对比术前活检与ESD术后病理的分级 差异,可以发现分级标准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为完善分级标准提供依据。
分级差异分析
在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由于病变的异质性和取材局限性,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的分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对分级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为临床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上皮内瘤变是指上皮组织的轻度和重度异型增生,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未突破 基底膜向下浸润。
分类
根据异型增生的程度,上皮内瘤变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上皮内瘤变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但与慢性炎症、感染、遗传、 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02
术前活检病理分析
活检方法与取材
活检方法
包括内镜活检、穿刺活检等,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 的活检方法。

肠镜活检诊断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效果分析

肠镜活检诊断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效果分析

医药界 2020年02月第04期—158—临床经验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分析陈 彦(磁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北 邯郸 056500)【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 )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吸氧、利尿及抗凝等治疗方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的总有效率(P <0.05)。

结论:对AMI 合并心力衰竭,采取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疗效【中图分类号】R 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04-158-01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病因主要是因冠脉病变所致冠脉供血降低,心肌严重缺血及心肌坏死等。

AMI 疾病持续进展,会引起心力衰竭这一疾病,这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1]。

在AMI 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上,常规采取吸氧、抗凝及利尿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本院在AMI 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上,推广在常规治疗疾病的基础上为患者加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的治疗方式,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76例AMI 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具体如下:实验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34~65岁,平均(46.2±2.4)岁。

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32~64岁,平均(45.8±2.6)岁。

一般资料上对比两组无显著差异(P >0.05)。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的方式,主要是采取吸氧、利尿、抗凝、调脂及稳定斑块等药物治疗疾病,持续治疗3d。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孟云超;张启芳【摘要】目的通过对结直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获得的上皮内瘤变标本的病理学进行观察,探讨术前及术后病理诊断差异的原因及改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EMR/ESD的标本资料以及术前活检病理资料,分析术前活检病理与EMR/ESD术后病理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术前、术后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为66.7%(40/60),术后病理诊断级别升高占30.0%(18/60),级别降低占3.3%(2/60),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符合率为75.0%(24/32),级别升高占18.8%(6/32),级别降低占6.3%(2/3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符合率为57.1%(16/28),级别升高占42.9%(12/28),级别降低占0(0/28).结论结直肠黏膜活检与EMR/ESD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偏低,主要表现为术后级别升高,术前活检病理诊断不能完全代表结直肠黏膜病变的性质,处理不应局限于定期内镜随访或组织活检的病理信息,应结合内镜情况并积极行EMR/ESD治疗.【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9(014)012【总页数】2页(P16-17)【关键词】结直肠肿瘤;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作者】孟云超;张启芳【作者单位】54100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消化内科;54100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结直肠癌前病变是指已出现组织形态学异常, 且有发展成结肠癌的恶性潜能, 根据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2010版)[1], 将穿过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的结直肠上皮性肿瘤定义为结直肠癌, 将未穿过黏膜肌层的浸润前的肿瘤性病变成为上皮内瘤变, 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致相当于轻、中度异型增生)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2], 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已为多数临床及病理医生接受。

肠镜活检诊断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对策

肠镜活检诊断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对策

肠镜活检诊断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对策摘要】:目的:探索肠镜活检诊断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内镜活检,观察组采用肠镜活检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癌诊断率。

结果:观察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癌诊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肠镜活检诊断在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肠镜活检诊断;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对策结直肠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且具有特殊的病理组织形态,其病变位置位于上皮组织和固有膜中,当肿瘤组织进入下层组织时,可诊断为浸润性癌,至今为止,临床上常规使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代替异型原位癌和重度异型增生 [1]。

因此,本院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选取的50例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观察组采用肠镜活检诊断,对照组采用内镜活检,对比其诊断率,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外科相关处理原则,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住院的100例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收治时间均集中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组方式,分别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本次研究对象均知情且签署书面同意书,本次研究已经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观察组:25例为男性患者,2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25~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69±2.58)岁,按部位分为:13例位于降结肠,18例为与盲肠,19例位于升结肠。

对照组:26例为男性患者,24例为女性患者,年龄24~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5±2.84)岁,按部位分为:14例位于降结肠,17例为与盲肠,17例位于升结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CIN)术前结肠镜活检与手术切除病理标本的诊断效果发表时间:2018-08-15T14:07:04.1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0期作者:唐建涛[导读] 目的分析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CIN)术前结肠镜活检和手术切除病理标本诊断效果。

(南充市身心医院四川南充 637700)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CIN)术前结肠镜活检和手术切除病理标本诊断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结肠镜检查和手术切除病理标本检查60例HGCIN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差异。

结果:60例患者术前结肠镜活检均为HGCIN,而手术切除病理标本诊断为8例,剩余52例患者均为腺癌;直肠位置病变误诊率为96.67%,结肠位置病变误诊率为82.61%,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结直肠HGCIN术前活检与手术切除病理标本诊断具有差异,手术切除病理诊断更优于术前活检。

关键词:结直肠HGCIN;术前结肠活检;手术切除病理标本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olorectal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CIN)preoperative colonoscopy biopsy and surgery pathology diagnosis effect.Methods:January 2015 ~2017 year in January in our hospital,colonoscopy and surgery pathology specimens of 60 cases of HGCIN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etween two diagnostic methods.Results: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colonoscopy biopsy was HGCIN,and the surgical resection specimens was diagnosed in 8 cases,the remaining 52 cases were adenocarcinoma;rectum lesion location misdiagnosis rate was 96.67%,the misdiagnosis rate of 82.61% colon lesions,Resul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preoperative biopsy of colorectal HGCIN is different from surgical resection of pathological specimen,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s better than preoperative biopsyKeywords:colorectal HGCIN;preoperative colonic biopsy;surgical resection of pathological specimens临床上对结直肠癌病变前的病例诊断研究虽多,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上皮内瘤变划分为胃肠系统肿瘤诊断范围,为临床病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WHO工作小组把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组[1]。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指结构和细胞学异常,只限于粘膜的下半部,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原位癌与中度异型增生,病变扩展至黏膜的上半部以至全层,上皮细胞还具有恶性肿瘤细胞的特征。

有关研究显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术前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2]。

为了能够进一步研究HGCIN术前活检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的差异以及形成原因,本文对60例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共60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HGCIN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0~72岁,患者入院时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部肿块、便血、大便性状改变等,经过术前结肠镜活检诊断后,展开肿瘤切除手术。

其中病变部位位于直肠者30例、7例患者伴有贫血与消瘦、乙状结肠10例、升结肠2例、降结肠2例、横结肠9例。

1.2方法在术前给所有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结果病理标本活检诊断为HGCIN,由专业病理医师进行病理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避免误差。

所有患者均进行肿瘤切除或者根治性手术,术后将手术中所切除的肿瘤病变组织冰冻并快速切片,术前活检和术后切除标本给予福尔马林固定于石蜡包埋,然后进行HE染色检验,把术前、术后病理切片进行比较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结肠镜活检均诊断为HGCIN,经过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验后8例患者确诊为HGCIN,其中管状绒毛状腺瘤5例和绒毛状腺瘤3例,其术前检验符合率为13.33%。

剩余52例患者确诊为腺癌,其中低分化腺癌7例、中度分化管状腺癌,20例、印戒细胞癌1例、黏液腺癌9例、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8例、不伴有淋巴结转移5例,术前活检和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腺癌患者中有19例是结肠腺癌,而结肠位置病变误诊率为82.61%(19/23);29例是直肠腺癌,直肠位置病变误诊率为96.67%(29/30),结果表明结肠位置病变误诊率显著低于直肠位置病变误诊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临床中结直肠恶性或者恶性前病变的术语,例如异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和粘膜内癌等概念在临床使用中通常容易搞混淆,因此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把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引入到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之中,并重新给胃肠道癌前病变定义,为临床病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根据细胞学与组织结构异常,可将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种,高级别是指组织结构和细胞学异常扩展至粘膜上半部甚至全层,包括重度异常增生和原位癌;低级别异常只限于上皮下半部,包括轻度和重度异型增生。

相关报道显示结直肠HGCIN患者,在术后大多数具有浸润性癌,所以有一些学者认为术前被活检诊断为HGCIN的患者,要尽早进行手术切除[3]。

本文对我院60例直肠HGCIN患者术前结肠镜活检与手术切除病理标本诊断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HGCIN术前检验符合率为13.33%,其余的86.67%的患者均诊断为腺癌,而且其中8例患者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腺癌患者中有19例为结肠腺癌,结肠位置病变误诊率为82.61%,29例是直肠腺癌,直肠腺癌病变误诊率为96.67%,结肠位置病变误诊率明显低于直肠位置病变误诊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文研究HGCIN术前活检和手术切除病理标本诊断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5]:①内镜活检取材方面的因素。

内镜活检一般是多点取材,但是却不能避免取材过少、过浅等问题,如果不能取到明确的黏膜肌层组织,而标本中又缺少能够证明肿瘤浸润的现象,就很难诊断出直结肠癌,只能诊断为结直肠HGCIN,另外往往取材很容易取到肿瘤坏死的组织,这也是导致病理标本诊断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结直肠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

结直肠活检是肠镜取得的标本,因为标本比较小,粘膜肌层不是很明确,也没有提示肿瘤浸润的癌性间质反应与血管神经浸润,只有显著异型性腺上皮,就直接被诊断为癌,不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给结直肠癌的定义,这也是术前活检诊断与术后标本诊断不同的原因。

③病理切片制作过程中,包埋的方向不准确、切片太浅,而没有切到典型的病变组织,再加上染色不好,很容易导致病理诊断不一致。

结肠镜深度一般为2~3mm,而人体的结直肠黏膜厚度大约在0.7~0.8mm,根据数据观察内镜能够得到黏膜肌层组织,但是黏膜肌层受到恶性肿瘤病变的破坏,在黏膜浸润的情况下无法获得正确的评估,就会将恶性病变误诊为HGCIN。

然而手术切除的病变组织标本可以直接呈现出整体的病变状况,清晰表现出黏膜下浸润的发生与成都,为手术切除病理标本检查提供了方便,减少临床误诊的发生率,也是手术切除病理标本诊断优于术前内镜活检所在。

综上所述,直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和术后病理标本诊断具有很大差异,而手术切除病理标本诊断准确性强,更优于术前结肠镜活检,所以在临床工作中,直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要结合病变的大小、分化程度等,减少术前误诊情况。

WHO提出结直肠HGCIN诊断术语后很好的避免了结直肠肿瘤的过度诊断与治疗,并将该病引入到胃肠肿瘤范围,对临床诊断结直肠肿瘤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结直肠HGCIN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魏夫荣,阮洪军,黄志刚,等.结直肠黏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手术病理对比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7):279-281.[2]马先仕,易丽华.结直肠活检HGCIN与手术切除病理标本对比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3):243-246.[3]郭霜,粟占三.结直肠活检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手术切除标本的对比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084-1085.[4]束宽山,苏昭然.结直肠活检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临床分析[J].腹部外科,2013,26(4):275-276.[5]刘蔚,王进,王红,等.经结肠镜活组织检查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6例的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17,37(2):84-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