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佛教与政治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儒的排佛论:宋朝面对外族的侵扰,民族主义兴起,视佛教为 夷敌之教. 大慧宗杲(1089-1163),俗姓奚,安徽兴国人,諡号普觉禅师, 大慧宗杲 南宋著名禅宗大师,为临济杨岐派第五代传人,提倡看话禅.他 也是南宋初年对金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宋代佛教宗派发展.doc 欧阳修(1007-1072)的排佛:不同意韩愈"人其人,火其书,庐 其居"的排佛方法,主张"莫若修其本而胜之"."修本"的内容,就 是"补其阙,修其废,使王政明,礼义充,则虽有佛,无所施於吾 民也."
《新译三藏圣教序》
大矣哉我佛之教也,化导群迷阐扬宗性. 大矣哉我佛之教也,化导群迷阐扬宗性.…… 总法网之纪纲.演无际之正教.拔四生之苦海. 译三藏之秘言.……有西域法师天息灾等.常 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 圣教.……利益有情.俱登觉岸.无所障碍. 救诸疲羸.……藏教阙而重兴.幻化迷途.火 藏教阙而重兴. 藏教阙而重兴 幻化迷途. 宅深喻.虽设其教.不知者多. 宅深喻.虽设其教.不知者多.善念生而福量 潜臻.恶业兴而胜缘皆坠.调御四众. 潜臻.恶业兴而胜缘皆坠.调御四众.……可 以离烦恼於心田.可以得清凉於宇宙.朕惭非 博学.释典微闲.岂堪叙文以示来者.如腐萤 爝火不足比於皎日.将微蠡量海岂能穷尽於深 渊者哉.
(2)宋代的理学家,经欧阳修等的领导,号称直承孔孟 心法,在汉唐的儒学以外,别树一帜,不须讳言,那 是受到禅宗的影响,并渗入老庄思想的成份,这才构 成一番宋儒的面目.换言之,宋代的佛教,已由佛而 佛而 入儒,因禅宗而产生理学.当汉末,魏,晋,南北朝, 入儒,因禅宗而产生理学 隋,唐,五代以来,佛教虽然已成为中国的佛教,但 儒,释,道三家的互争学术地位,与三家同源的思想, 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停止它的运动.到了南宋末期, 禅宗大师们大谈其儒家学理,而且佛学儒化,儒学佛 化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出自南怀瑾著,《中国佛教 发展史略》,〈第三章 中国佛教的传播 〉)
2.第二种福州私刻的东禅等觉院版:元丰初 (1078)由禅院住持冲真等募刻,崇宁二年 (1103)基本刻成,到政和二年(1112)结 束,共得五百六十四函,五千八百余卷(南 宋乾道,淳熙间又补刻十余函). 3.第三种是福州私刻的开元寺版:即在东禅版刻 成的一年,福州人士蔡俊臣等组织了刻经会, 支持开元寺僧本悟等募刻.这从政和二年到 绍兴二十一年(1112—1151)经四十年,依 照东禅版的规模刻成(南宋隆兴初曾补刻两 函).
唐代,译经成为国家事业,及大藏经编 定之后,又多了"缮写进内","钦定 入藏"两道程式,即由监译大臣将新译 的经典献给皇帝御览,再经皇帝钦赐, 将经典编入大藏经之内,才对外流通. 宋代的译场组织,是由不断演进而逐渐 达到完备的型态,具有无比的工作效率, 也为中国译经事业创下不少佳绩.
富国强兵与排佛论
3. 唐以后,参与译场的高僧大德人数大为精简,属於专 家组成的译场.唐代国立译场的制度,已渐完备,分 工精细,设有译主,笔受,证义,润文等各种职掌, 立有译经的规则与方法.翻译过程中,需对译文进行 讲解与讨论,反覆钻研,使翻译和研究相结合,促进 了译经事业的更进一步发展.例如慈恩寺的译场,往 往动员了好几十个译经大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翻 译之时,最低限度要经过六种不同程式:资料的选择, 意义的翻译,文字的记载,文字的修正,再与原典校 勘,最后,还需透过文学家的鉴定,审核,才算是完 整的作品. 4. 以太平兴国寺的译经院为例,译经院由三堂组成,中 央为"译经堂",东序为"润文堂",西序为"证译 堂".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度童行达十七 万人.五年(980)中印度僧人法天、天 息灾(后来改名法贤)、施护先后来京, 因而朝廷设立译经院,恢复从唐代元和 六年(811 )以来久已中断的翻译.太 宗还亲自作了《新译三藏圣教序》.译 经院附带培养翻译人才,改名传法院. 又为管理流通大藏经版而附设印经院.
第二堂:宋代佛教与政治关系 第二堂 宋代佛教与政治关系
陈玉女
2009.8.7
一,前言:宋代佛教的特色 前言:
宋太祖建隆元年到卫王祥兴二年(9601279)320年间的佛教. 佛教由经典之翻译,教理之解释,宗派之成 立,教团与贵族阶级之结合,逐渐转入以传 承,祖述,兼修,圆融,并与官府妥协,屈 服,寺院本身之深入社会民间,使佛教逐渐 世俗化,庶民化.(出自黄敏枝著,《宋代佛教社会经
李觏的富国强兵与废释老之论李觏排佛论.doc唐法琳〈破邪论〉.doc
补充
宋张商英(1042—1121)〈护法论〉:「古语 有云: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哉. 1.岂不念.辞亲弃俗.当为何事哉. 2.岂不念.光阴易往.而道业难成哉. 3.岂不念.道眼未明而四恩难报哉. 4.岂不念.行业不修.而滥膺恭敬哉. 5.岂不念.道非我修.而谁修哉. 6.岂不念.正法将坠.而魔法增炽哉. 盖昔无著遇文殊时.已有凡圣同居龙蛇混杂之 说.况今去圣逾远.求其纯一也不亦难乎.
第一,译主:居中央正坐而面朝外,宣读梵文,是译场的灵魂人物,负 责主持译经工作,又称主译.他必须熟谙三藏,尤其精通他所要翻译的 佛典. 第二,证义:坐在译主右边,伴同译主评量梵文. 第三,证文:坐在译主左边,当译主高声宣读梵文时,注意倾听,纠正 错误. 第四,书字梵学僧:审慎倾听梵文,写出同音的汉语. 第五,笔受:将梵音改译成汉语.笔受必须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同时具 有高深的佛学造诣.译经时,先由书字梵学僧用汉文音译,再由笔受意 译成汉文. 第六,缀文:将已汉译的梵文连缀为通顺的汉语. 第七,参译:参酌梵汉两种文句的异同,避免产生矛盾. 第八,刊定:校订经文,删修冗长的文字. 第九,润文:坐在南面,参详经义,润色字句,兼管译场的僧众. 第十,梵呗:将译好的经典仿照梵音唱念一遍,修改音节,使人听来和 谐悦耳.
之奥理密意.会夫儒者之说.殆亦尽矣.吾徒之后学.亦可以视 之奥理密意.会夫儒者之说.殆亦尽矣.吾徒之后学. 之也.契嵩.doc 之也.契嵩.doc
之冥赞.犹不果然.辛卯其年.自以弘法婴难.而明年乡邑亦婴 於大盗.吾父母之坟庐.得不为其剽暴.望之涟然泣下.又明年 会事益有所感.遂著孝论一十二章示其心也.其发明吾圣人大孝 遂著孝论一十二章示其心也.
济史论集》,〈第三章 宋代佛教概论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9)
宋代佛教儒化的理学: 宋代佛教儒化的理学:
(1)由中唐到五代的一段时期,中国文化的哲学思 想,文学风格,艺术和生活,都陶冶在禅宗的韵味 中.禅宗本身,也在中唐,晚唐,五代之间,另建 立了五家宗派,各有教授的方法,如临济,曹洞, 云门,沩仰,法眼等.这时禅宗的学风,也如南北 朝的玄谈,可以先后媲美,第一流的人才,多半逃 禅入佛,当然这有许多政治与社会因素的背景,才 形成那个时代的风气.
译场设译主、证梵义、证梵文、笔受、百度文库文、 参详、证义、润文(后 更设译经使)等.
1. 早期佛经翻译,多属私人翻译,没有一定的译场组织. 从东晋到隋代之间,便是私人相约对译,由於规模组 织很小,限於人力,财力,只能译出小品小本经典, 并无系统可言. 2.国家译场,由国家广罗人才,逐渐成为专业工作.苻 秦之时,道安大师在长安所主持的译场,已受国家重 视.鸠摩罗什在"逍遥园",集合僧众数百人共襄译 事,这是国立译场的开始.北凉"闲豫宫"译场,设 于姑臧,由昙无谶主持.在鸠摩罗什前后来华的译经 大师,他们主要目的是在弘法,为了弘法的需要而翻 译佛典,因此,在当时就是讲经形式的译场.
�
生我父母也.育我父母也.吾母又成我之道也.昊天罔极.何以 生我父母也.育我父母也.吾母又成我之道也.昊天罔极. 报其大德.自去故乡凡二十七载.未始不欲南还坟陇修法为父母 报其大德.自去故乡凡二十七载.
宋契嵩(1007-1072)的〈孝论〉之论 叙曰: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虽然其说不甚著明於天 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 下.盖亦吾徒不能张之.而吾尝慨然甚愧.念七龄之时.吾先子 方启手足.即命之出家.稍长诸兄以孺子可教将夺其志.独吾母 曰.此父命.不可易也.逮摄衣将访道于四方.族人留之.亦吾 母曰.汝已从佛.务其道宜也.岂以爱滞汝.汝其行矣.呜呼
4.第四种是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刻版,通称思溪版:此版开 刻时期约在政和末(1117).刻费由湖州(浙江)致 仕的密州观察使王永从一家所出.内容依据福州版, 而略去一般入藏的著述,共五百四十八函,约五千六 百八十七卷. 5.第五种是平江(湖南)碛砂延圣禅院版:此版是受了思 溪版的影响而发起,在南宋绍定初(1229)由当地官 吏赵安国独自出资刻成《大般若》等大部经典作为首 倡,端平元年(1234)仿思溪版编定目录,刻至咸淳 八年(1272)以后,因战火逼近而中止,后入元代才 继续刻成.因此,它对原定目录的内容颇有更动,并 补入元刻各书,共得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 卷.(参考吕澄)
二,宋代佛教政策的理念
施行适当保护佛教的政策, 施行适当保护佛教的政策,以加强统治的力量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杨文公谈苑〉记载太祖乾 德5年(967)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先是,诸道铜铸佛像,悉辇赴京毁之.丁酉,诏勿复 毁,仍令所在存奉,但毋更铸.(注解:周世宗悉毁 铜佛像铸钱,谓宰相曰:「佛教以为头目髓脑有利於 众生,尚无所惜,宁复以铜像为爱乎?」镇州铜大悲 像甚有灵应,击毁之际,以斧钁自胸鑱破之.太祖闻 其事,后世宗北征,病疽发胸间,咸谓其报应,太祖 因重释教.
建隆元年,先度童行八千人,停止寺院的废毁.继 而又派遣沙门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去印度求法,使 内官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雕刻大藏经版.这些 措施促使佛教传播逐渐恢复和发展.
补充: 补充:
㊣五代以来,中国木版雕刻技术发展快述,因此宋代大藏经的刊行, 早就利用了木刻.计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藏凡有五种版本: 1.第一种为官版:开宝四年到太平兴国八年(971—983)共花费费了 十二年功夫在益州刻成,称蜀版.所刻数量达到六百五十三帙,六千 六百二十余卷,它的印本成为后来中国一切官私刻藏以及高丽,日本 刻藏的共同准据.
《新译三藏圣教序》
大矣哉我佛之教也,化导群迷阐扬宗性. 大矣哉我佛之教也,化导群迷阐扬宗性.…… 总法网之纪纲.演无际之正教.拔四生之苦海. 译三藏之秘言.……有西域法师天息灾等.常 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 圣教.……利益有情.俱登觉岸.无所障碍. 救诸疲羸.……藏教阙而重兴.幻化迷途.火 藏教阙而重兴. 藏教阙而重兴 幻化迷途. 宅深喻.虽设其教.不知者多. 宅深喻.虽设其教.不知者多.善念生而福量 潜臻.恶业兴而胜缘皆坠.调御四众. 潜臻.恶业兴而胜缘皆坠.调御四众.……可 以离烦恼於心田.可以得清凉於宇宙.朕惭非 博学.释典微闲.岂堪叙文以示来者.如腐萤 爝火不足比於皎日.将微蠡量海岂能穷尽於深 渊者哉.
(2)宋代的理学家,经欧阳修等的领导,号称直承孔孟 心法,在汉唐的儒学以外,别树一帜,不须讳言,那 是受到禅宗的影响,并渗入老庄思想的成份,这才构 成一番宋儒的面目.换言之,宋代的佛教,已由佛而 佛而 入儒,因禅宗而产生理学.当汉末,魏,晋,南北朝, 入儒,因禅宗而产生理学 隋,唐,五代以来,佛教虽然已成为中国的佛教,但 儒,释,道三家的互争学术地位,与三家同源的思想, 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停止它的运动.到了南宋末期, 禅宗大师们大谈其儒家学理,而且佛学儒化,儒学佛 化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出自南怀瑾著,《中国佛教 发展史略》,〈第三章 中国佛教的传播 〉)
2.第二种福州私刻的东禅等觉院版:元丰初 (1078)由禅院住持冲真等募刻,崇宁二年 (1103)基本刻成,到政和二年(1112)结 束,共得五百六十四函,五千八百余卷(南 宋乾道,淳熙间又补刻十余函). 3.第三种是福州私刻的开元寺版:即在东禅版刻 成的一年,福州人士蔡俊臣等组织了刻经会, 支持开元寺僧本悟等募刻.这从政和二年到 绍兴二十一年(1112—1151)经四十年,依 照东禅版的规模刻成(南宋隆兴初曾补刻两 函).
唐代,译经成为国家事业,及大藏经编 定之后,又多了"缮写进内","钦定 入藏"两道程式,即由监译大臣将新译 的经典献给皇帝御览,再经皇帝钦赐, 将经典编入大藏经之内,才对外流通. 宋代的译场组织,是由不断演进而逐渐 达到完备的型态,具有无比的工作效率, 也为中国译经事业创下不少佳绩.
富国强兵与排佛论
3. 唐以后,参与译场的高僧大德人数大为精简,属於专 家组成的译场.唐代国立译场的制度,已渐完备,分 工精细,设有译主,笔受,证义,润文等各种职掌, 立有译经的规则与方法.翻译过程中,需对译文进行 讲解与讨论,反覆钻研,使翻译和研究相结合,促进 了译经事业的更进一步发展.例如慈恩寺的译场,往 往动员了好几十个译经大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翻 译之时,最低限度要经过六种不同程式:资料的选择, 意义的翻译,文字的记载,文字的修正,再与原典校 勘,最后,还需透过文学家的鉴定,审核,才算是完 整的作品. 4. 以太平兴国寺的译经院为例,译经院由三堂组成,中 央为"译经堂",东序为"润文堂",西序为"证译 堂".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度童行达十七 万人.五年(980)中印度僧人法天、天 息灾(后来改名法贤)、施护先后来京, 因而朝廷设立译经院,恢复从唐代元和 六年(811 )以来久已中断的翻译.太 宗还亲自作了《新译三藏圣教序》.译 经院附带培养翻译人才,改名传法院. 又为管理流通大藏经版而附设印经院.
第二堂:宋代佛教与政治关系 第二堂 宋代佛教与政治关系
陈玉女
2009.8.7
一,前言:宋代佛教的特色 前言:
宋太祖建隆元年到卫王祥兴二年(9601279)320年间的佛教. 佛教由经典之翻译,教理之解释,宗派之成 立,教团与贵族阶级之结合,逐渐转入以传 承,祖述,兼修,圆融,并与官府妥协,屈 服,寺院本身之深入社会民间,使佛教逐渐 世俗化,庶民化.(出自黄敏枝著,《宋代佛教社会经
李觏的富国强兵与废释老之论李觏排佛论.doc唐法琳〈破邪论〉.doc
补充
宋张商英(1042—1121)〈护法论〉:「古语 有云: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哉. 1.岂不念.辞亲弃俗.当为何事哉. 2.岂不念.光阴易往.而道业难成哉. 3.岂不念.道眼未明而四恩难报哉. 4.岂不念.行业不修.而滥膺恭敬哉. 5.岂不念.道非我修.而谁修哉. 6.岂不念.正法将坠.而魔法增炽哉. 盖昔无著遇文殊时.已有凡圣同居龙蛇混杂之 说.况今去圣逾远.求其纯一也不亦难乎.
第一,译主:居中央正坐而面朝外,宣读梵文,是译场的灵魂人物,负 责主持译经工作,又称主译.他必须熟谙三藏,尤其精通他所要翻译的 佛典. 第二,证义:坐在译主右边,伴同译主评量梵文. 第三,证文:坐在译主左边,当译主高声宣读梵文时,注意倾听,纠正 错误. 第四,书字梵学僧:审慎倾听梵文,写出同音的汉语. 第五,笔受:将梵音改译成汉语.笔受必须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同时具 有高深的佛学造诣.译经时,先由书字梵学僧用汉文音译,再由笔受意 译成汉文. 第六,缀文:将已汉译的梵文连缀为通顺的汉语. 第七,参译:参酌梵汉两种文句的异同,避免产生矛盾. 第八,刊定:校订经文,删修冗长的文字. 第九,润文:坐在南面,参详经义,润色字句,兼管译场的僧众. 第十,梵呗:将译好的经典仿照梵音唱念一遍,修改音节,使人听来和 谐悦耳.
之奥理密意.会夫儒者之说.殆亦尽矣.吾徒之后学.亦可以视 之奥理密意.会夫儒者之说.殆亦尽矣.吾徒之后学. 之也.契嵩.doc 之也.契嵩.doc
之冥赞.犹不果然.辛卯其年.自以弘法婴难.而明年乡邑亦婴 於大盗.吾父母之坟庐.得不为其剽暴.望之涟然泣下.又明年 会事益有所感.遂著孝论一十二章示其心也.其发明吾圣人大孝 遂著孝论一十二章示其心也.
济史论集》,〈第三章 宋代佛教概论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9)
宋代佛教儒化的理学: 宋代佛教儒化的理学:
(1)由中唐到五代的一段时期,中国文化的哲学思 想,文学风格,艺术和生活,都陶冶在禅宗的韵味 中.禅宗本身,也在中唐,晚唐,五代之间,另建 立了五家宗派,各有教授的方法,如临济,曹洞, 云门,沩仰,法眼等.这时禅宗的学风,也如南北 朝的玄谈,可以先后媲美,第一流的人才,多半逃 禅入佛,当然这有许多政治与社会因素的背景,才 形成那个时代的风气.
译场设译主、证梵义、证梵文、笔受、百度文库文、 参详、证义、润文(后 更设译经使)等.
1. 早期佛经翻译,多属私人翻译,没有一定的译场组织. 从东晋到隋代之间,便是私人相约对译,由於规模组 织很小,限於人力,财力,只能译出小品小本经典, 并无系统可言. 2.国家译场,由国家广罗人才,逐渐成为专业工作.苻 秦之时,道安大师在长安所主持的译场,已受国家重 视.鸠摩罗什在"逍遥园",集合僧众数百人共襄译 事,这是国立译场的开始.北凉"闲豫宫"译场,设 于姑臧,由昙无谶主持.在鸠摩罗什前后来华的译经 大师,他们主要目的是在弘法,为了弘法的需要而翻 译佛典,因此,在当时就是讲经形式的译场.
�
生我父母也.育我父母也.吾母又成我之道也.昊天罔极.何以 生我父母也.育我父母也.吾母又成我之道也.昊天罔极. 报其大德.自去故乡凡二十七载.未始不欲南还坟陇修法为父母 报其大德.自去故乡凡二十七载.
宋契嵩(1007-1072)的〈孝论〉之论 叙曰: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虽然其说不甚著明於天 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 下.盖亦吾徒不能张之.而吾尝慨然甚愧.念七龄之时.吾先子 方启手足.即命之出家.稍长诸兄以孺子可教将夺其志.独吾母 曰.此父命.不可易也.逮摄衣将访道于四方.族人留之.亦吾 母曰.汝已从佛.务其道宜也.岂以爱滞汝.汝其行矣.呜呼
4.第四种是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刻版,通称思溪版:此版开 刻时期约在政和末(1117).刻费由湖州(浙江)致 仕的密州观察使王永从一家所出.内容依据福州版, 而略去一般入藏的著述,共五百四十八函,约五千六 百八十七卷. 5.第五种是平江(湖南)碛砂延圣禅院版:此版是受了思 溪版的影响而发起,在南宋绍定初(1229)由当地官 吏赵安国独自出资刻成《大般若》等大部经典作为首 倡,端平元年(1234)仿思溪版编定目录,刻至咸淳 八年(1272)以后,因战火逼近而中止,后入元代才 继续刻成.因此,它对原定目录的内容颇有更动,并 补入元刻各书,共得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 卷.(参考吕澄)
二,宋代佛教政策的理念
施行适当保护佛教的政策, 施行适当保护佛教的政策,以加强统治的力量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杨文公谈苑〉记载太祖乾 德5年(967)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先是,诸道铜铸佛像,悉辇赴京毁之.丁酉,诏勿复 毁,仍令所在存奉,但毋更铸.(注解:周世宗悉毁 铜佛像铸钱,谓宰相曰:「佛教以为头目髓脑有利於 众生,尚无所惜,宁复以铜像为爱乎?」镇州铜大悲 像甚有灵应,击毁之际,以斧钁自胸鑱破之.太祖闻 其事,后世宗北征,病疽发胸间,咸谓其报应,太祖 因重释教.
建隆元年,先度童行八千人,停止寺院的废毁.继 而又派遣沙门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去印度求法,使 内官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雕刻大藏经版.这些 措施促使佛教传播逐渐恢复和发展.
补充: 补充:
㊣五代以来,中国木版雕刻技术发展快述,因此宋代大藏经的刊行, 早就利用了木刻.计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藏凡有五种版本: 1.第一种为官版:开宝四年到太平兴国八年(971—983)共花费费了 十二年功夫在益州刻成,称蜀版.所刻数量达到六百五十三帙,六千 六百二十余卷,它的印本成为后来中国一切官私刻藏以及高丽,日本 刻藏的共同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