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决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在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下,银行信贷经理人所做出的信贷决策都是客观的,都能够对申请企业的偿还能力和信誉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但在现实中,个体决策往往表现出非理性行为。作为银行信贷部门的经理人,面对客观条件相同的贷款申请客户,由于个体行为偏好差异会得到不同的信用评级从而导致不同的信贷决策。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具有独有的特征。商业银行通常会偏好于担保贷款;对企业性质也存在偏好,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性质的企业会更容易我博国商锐业银管行信理贷管在理行线为理论研究获得银行贷款;行业贷款的非理性行为,即使某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银行却依旧偏向于为这些行业和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来自 业务员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歧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已成为长期关注的焦点,中小企业虽然具备很好的发展潜力,但是获得银行贷款仍比较困难,而银行由于对规模的偏好,大企业获得贷款则很容易。总之,我国信贷市场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信贷市场的独特特征,典型表现为担保偏好行为、信贷歧视行为、信贷羊群行为(贺向明,2007)。
从行为决策的理论角度看,商业银行信贷经理人在进行信贷时的信用评估行为对信用风险管理具有重要影响。故本文对行为决策和银行信贷行为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说明该领域的研究优势、主要进展、现时主要不足和未来探索方向。
二、行为决策的研究进展
在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中,人类的行为都是理性自利的。随着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经济行为的假设开始由理性转变为非理性。在人的行为决策中,人们由于自身认知存在的缺陷,导致了人们的经济行为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经济人”假设中的纯粹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大量研究发现了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决策中存在许多偏离传统最优行为的决策偏差,如不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锚锭效应(Anchoring effect),后悔理论、过分自信等现象。Kahneman和Tversky(1979,1992)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提出了人类决策行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前景理论。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作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所谓知觉上的偏差,是指由于认知能力的有限,决策者仅把问题的部分信息当做认知对象。前景理论认为,面对未来的风险而进行风险选择时,人们会通过一个价值函数来进行价值的评估,而这个价值函数具有参照系依赖、损失厌恶和敏感度递减三个重要性质

。由此行为决策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行为决策理论不仅考虑客观的备选方案以及环境对它们的影响,而且包含了决策者认知局限性、主观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对决策者的心理影响等因素。
在众多的行为决策偏差中,前景理论和过度自信的研究最为充分。锚锭效应是前景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锚锭心理在人们的选择参照系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锚锭心理表明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会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记的证据。因而,一些先验的信息很可能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从而导致人们会在做出选择时表现出一种偏好。当商业银行的信贷经理人进行信用评估时,也会存在着锚锭心理,由于事先对申请企业存在一定的偏见,从而导致信用评估水平的失真。心理学研究发现,非理性人在进行决策时通常会表现出过度自信的行为特征。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因为高估自身的能力和知识面而产生偏差,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人们会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研究发现,相对于一般人,由于存在控制幻觉、高度承诺好的业绩、业绩评价的参照点比较模糊使得公司的管理者更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此外,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过度自信还跟管理者性别教育程度和经验、公司财务特征及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很大的相关性。过度自信在决策和投资领域都被证实。商业银行的信贷经理人进行信用评估时,由于其在学历、个人以往的信贷成功记录、性别以及对外部客观条件的认知上存在的差异,往往也会在做出信用评估时存在过度自信的行为。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行为因素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人们的决策行为中。初始偏好、主观概率判断、群体行为、过度自信、锚锭心理等行为不断地在人们的决策行为中得以证明。现有的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信贷风险因素、信贷风险的测量等,侧重于考察客户自身客观条件、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而对于信贷经理人在信贷过程中的行为因素考虑较为缺乏。信用评估的最终决策是有具有非理性的人们做出的,信贷风险的客观存在通过人类的认知得以反映。信贷经理人对客户信用等级的低估将会加大融资困难,导致客户融资成本增加,从而导致金融市场效率的降低;而信贷经理人对客户信用等级的高估将会导致信用风险管理失控、加大金融市场风险。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就是典型的前车之鉴。因此,对信贷经理人在信用评级中的行为因素进行研究已迫在眉睫。
三、银行信贷行为理论研究
随着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不断进展,基于商业银行

信贷行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熊熊等(2008)在理论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态度,关注到了银行经营管理者的行为问题。但目前更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制度约束、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借款人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及内部控制等三方面研究。
1.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行为研究
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借款企业为了获得贷款,会利用这种不对称信息带来的好处。银行将面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带来的危险。对于信息非对称下银行贷款的研究,主要是解决银行如何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张欣、李亚琴(2002)认为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为了降低这种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应该创建新型的银企关系和设计信贷合约,加强同业沟通,推广银团贷款。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具有过程性、依附于信贷主体、受外围经济环境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是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的影响。由于信息的非对称,使得商业银行在贷款时会出现某些贷款行为的偏好,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引起的银行与企业之间对贷款存在不同的风险认知,而不同的风险认知也会导致借款人和贷款人借贷行为中出现偏差。徐强(2005)分析了风险认知差异与信贷配给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信贷配给程度与信息不对称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作者认为通过行政手段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配给问题不可取,而应重点放在改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结构上。
2.内部控制对信贷行为的研究
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表现在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激励制度三个方面,行长的任命制、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垂直管理模式、激励不当的问题都使得内部控制的存在很大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要根源,特别是由于激励不当会促使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尽量追求高回报的高风险贷款业务并且会倾向于更大规模的资产和负债,加之绩效考核的片面性,导致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结果的合法性,机会主义行为不断显现。而机会主义行为的结果则会导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短视行为,甚至出现违规和违法行为。徐艳、何泽荣(2005)从制度沉疴、金融伦理缺失两方面来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过度涉险、欺诈、贷款冲动以及信贷寻租。贷款期限的确定不太科学和规范,有人为缩短的倾向。从商业银行市场行为偏离的导致的两个极端行为(美国次贷危机和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王馨、耿欣(2009)认为商

业银行超常态的信贷配给存在是导致金融机构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而这种超常态信贷配给很大程度上源于金融机构面临风险和权衡收益时盲目地选择获取收益或是存在外部的制度约束。熊熊等(2008)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态度。作者认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开始逐渐重视信贷风险,但是在加强信贷风险控制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呈现出风险规避的倾向,并且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此外,为尽量减小信贷风险,各商业银行明显呈现出信贷约束过度、激励不足的特征。
3.信贷行为研究评析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研究集中于外部环境、信息不对称下对借款人行为和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研究。对于作为贷款人的贷款主管或者信贷经理对于贷款的影响程度没有涉及,在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虽然作为借款人的企业有的更多关于贷款项目的私有信息,但是,贷款项目的最终是否贷出则取决于贷款银行的调查,及拥有贷款最终决定权的信贷部门的经理们,因而,信贷风险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借款人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也在于作为信贷决定者的部门经理的风险态度及风险认知程度。
传统信用风险评价侧重于关注客户状况对信用的影响,总是试图考虑更多的量化的客户状况数据或更全面的客户信息、环境信息来分析其信用风险。忽视了评级系统本身由于信用评级管理人员的主观风险或信用感知对信用评级造成影响所带来的信用评级失真。随着行为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开始着重研究人们在非理性状态的投资决策,作为具有信贷决策权利的部门经理,其行为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客户的信用评级,从而影响客户融资。因而,研究管理者行为对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信贷管理涉及评估、审批和风险管控等过程,各个环节都涉及个体决策问题,难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也将对信贷风险管理产生影响。
因此,在行为经济学研究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基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实需要,应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影响商业银行信用评价的行为因素作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同时开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价行为因素特征和现状的实证考察。以发现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价方法,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价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徐艳,何泽荣.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机会主义行为[J].财经科学,2005(5).46-50
[2]周在清.论

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短期化的倾向及危害[J].财经理论及实践,2001(5).52-54
[3]李文宏.税制结构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J]. 财经问题研究,2005(5):60-64

商业银行公司客户信贷决策分析
刘长征
【摘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资产业务依然是贷款,收入结构中贷款利息收入占比较大,贷款利息依存度高,尤其公司类贷款占比大,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风险防范的重点环节,而且这种状态仍然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信贷决策尤其是公司类客户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信贷审批是信贷业务流程中贷款发放前的最后决策环节和最后的贷前风险控制环节,是信贷风险的起点,也是收益的起点。因此信贷审批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银行经营利润的实现。贷款审批人是一个崭新的岗位,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审批人的信贷决策过程存在决策思维过程不完整、评价过程完全定性分析以及评价过程没有记录等诸多问题,能够贯穿决策全过程的量化的、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决策工具还不存在。 本论文就是立足于贷款审批人的信贷审批决策的全过程,分析每个思维环节,对审批决策的流程进行完善,要素的分析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定性分析,量化评价,设计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信贷审批决策体系,提高信贷审批决策的科学性,确保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完善了决策流程,增加了信息提供者和信息可靠性的评价;二是开拓性的针对审批人这个新兴岗位的决策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完整的分析,设计的是一套完整的流程,一个工具组合,而不是单一工具的研究;三是引入了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将原来传统的纯定性的评价实现量化评价,增加了科学性;四是把传统信贷决策的思维黑箱进行了透明化,完整清晰的反映出审批人的思维过程,评价过程科学、结果可靠;五是这个决策方法可操作性强,而且可以很方便的通过计算机辅助完成。 本成果是对商业银行现行审批决策体制的一个完善和补充,是对传统分析决策方法的一次质的提升,对于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岗位人员的决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路和分析方法,为商业银行设计审批决策系统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信贷审批 模糊综合评价 信贷决策 决策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决策与内部信用评级:一个授权激励视角的研究
施丽芳 廖飞 丁德明 茅宁
【摘要】: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信息困境":信贷决策所依赖的信息有着"硬信息软化"的特征、信贷决策流程中普遍存在着信息的"私有

化"、为信贷决策所收集信息的使用效率不足。怎么克服上述"信息困境"以提高信贷决策的质量和效率,是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指出,一个高质量的内部信用评级机制能够成为向信贷业务人员转移信贷决策权的中介,进而激励信贷业务人员做好信息工作。本文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以指导信贷决策者审慎地根据内部信用评级的质量来给予信贷业务人员适当的决策权重,在规避过度授权引致的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授权的激励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困境"被有效克服,信贷决策权配置得到优化。本文对银行的信贷决策实践和内部信用评级机制的建设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国家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
【关键词】: 信贷决策 内部信用评级 授权激励 不确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