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教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劳动法概论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
一、对劳动法的种种解释:
——调整劳动关系是中心任务
1、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与雇佣劳动相关的全部法律原则和规则。
大致和工业法相同。
2、日本:调整雇佣劳动(劳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强调劳动关系的从
属性。
3、旧中国法学界:1934年,史尚宽,《劳动法原论》:劳动法为规范劳动
关系及其附随一切关系之法律制度之全体。
(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
4、新中国法学界:以关怀教授为代表,“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
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切关系的法律。
”
5、台湾地区:“劳动基准法”是规定劳动条件最低标准的法律规范。
二、对劳动法的共同特点认识
1、就“行为”论,劳动法是有关劳动的法律;
2、就“人”而论,劳动法是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法律;
3、就“法律关系”而言,劳动法不仅调整劳动关系还调整与劳动关系
密切联系的一些法律关系。
三、劳动法中的行为——“劳动”的含义
(一)劳动
⏹哲学意义上的劳动:人们为创造社会财富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人类改造自然,从中获得生活资料的经济活动。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法定性、报酬性、社会性、从属性
四、劳动法中的行为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一)劳动者的含义
在我国劳动者是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的自然人,也称“职工”、“工人”、“雇员”。
必须具备的条件:
⏹年龄条件:16周岁以上
⏹劳动能力条件: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行为自由。
(对国籍无限制规定)
(二)用人单位的含义
也称用工单位,企业主、资方、雇主、雇佣人等,法律上统称“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对劳动者承担有关义务者。
类型:
⏹在中国境内依法核准登记的企业
⏹依法核准登记的个体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
⏹依法成立的事业单位:文教卫科研等
⏹依法成立的国家机关
⏹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工会、妇联、研究会、协会等
五、狭义与广义的劳动法(劳动法的渊源)
1、狭义劳动法:《劳动法》1995年1月1日实施
2、广义劳动法:
(1)什么是广义劳动法?
(2)广义劳动法的组成部分
宪法、有关法律、劳动行政法规
部门劳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
地方性行政规章、司法解释
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共有十三章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促进就业
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五章工资
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
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八章职业培训
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十章劳动争议
第十一章监督检查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附则
我国劳动法律体系
⏹见P 29
基本法律:劳动法
法律:1、规范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
2、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
3、规范劳动行政管理行为的法律
4、解决劳动纠纷的法律
第二节劳动法的原则与内容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涵在整个劳动体系之中,集体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也可以说,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1、充分体现宪法原则,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2、确认劳动力市场的主体资格,规定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规范
3、建立完善的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的自由与政府适度的干预相结合
4、体现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5、保护公平竞争与保护弱者权益相结合
劳动法的原则体现,比如:
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
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
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
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
二、劳动法的内容
(一)就业促进制度。
⏹就业促进制度主要包括国家的就业方针,政府有关部门在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服务、实施失业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和措施,以及对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的专门促进措施等。
(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书(法律依据),是双方当事人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形式。
⏹集体合同制度是劳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合法权益,减少劳动争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三)劳动标准制度
⏹劳动标准一般是指最低劳动标准。
它是国家为保护劳动者而制定的有关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
劳动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条件等。
(四)职业技能开发制度
⏹我国劳动法中关于职业技能开发的具体立法内容为《劳动法》在第八章(第六十六条至六十九条)中明确规定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劳动者在发展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方面的职责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五)社会保险制度
⏹传统上社会保险制度一直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但在理论界,社会保险法正在从劳动法中独立出来。
社会保险制度的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
获得帮助和补偿。
社会保险制度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的种类,社会保险的享受范围、资格条件和待遇标准,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运营等。
(六)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狭义的劳动争议是指,职工和用人单位之间关于劳动关系和劳动权利、义务的争议。
在多数情况下,劳动争议是就狭义而言。
劳动争议制度属于劳动程序法的内容,它是为了保证劳动实体法的实现而制定的有关处理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的规范。
(七)劳动监察制度
⏹劳动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监察机构的职权、劳动监察的范围、劳动监察的程序以及纠偏和处罚等处理规范。
劳动法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部法律:
【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内容分类】综合
【颁布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1994年7月5日
【实施日期】1995年1月1日
【发文号】主席令第二十八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共有十三章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促进就业
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五章工资
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
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八章职业培训
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十章劳动争议
第十一章监督检查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2007年6月29日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颁发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颁布日期】:2008-9-18
⏹【法律文号】:国务院令第535号
⏹【执行日期】:2008-9-18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制定本条例。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特别规定
第一节集体合同
第二节劳务派遣
第三节非全日制用工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就业促进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政策支持
第三章公平就业
第四章就业服务和管理
第五章职业教育和培训
第六章就业援助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三节劳动法的地位及作用
一、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重要、独立
⏹20 世纪初,劳动法从民法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
法律部门。
二、劳动法的作用
1、确定劳动行为规范,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3、合理组织社会劳动,巩固劳动组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
产率
4、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合理解决劳动争议,促进安定团结
复习思考题:
一、基本概念:
劳动法
劳动关系
二、思考题:
1、中外法学家对劳动法概念的表述有哪些?
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3、我国劳动法有哪些内容?
4、如何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5、劳动法能够发挥哪些作用?
6、简述劳动法律体系的构成。
第二章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第一节劳动关系
一、劳动关系:劳动者运用劳动能力,实现社会劳动
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
程中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发生的关系。
⏹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这种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劳动关系。
二、在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
个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劳动关系,即劳动者因参加社会劳动而与
所属的企业、事业、国家机关及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之间所发生的那一部分劳动关系。
三、劳动关系的特征:P68
a劳动关系只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
a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a公民一方要参加到另一方的有关单位中
a依法处理这种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条件
a劳动关系即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有实现这种关系的隶属性?
劳动关系即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有实现这种关系的隶属性
在劳动关系建立之前,依据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之后则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具有隶属性。
这一特点不同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平等性;也不同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隶属性。
第二节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基本的、主要的对象。
除此之外,劳动法还调整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其他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本身不是劳动关系,但与劳动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1、处理劳动争议而发生的关系:国家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人民法院
与用人单位、职工之间由于调解处理和审理劳动争议而产生的关系。
2、执行社会保险方面而发生的关系:国家社会保险机构与用人单位
及职工劳动者之间因执行社会保险制度而发生的关系。
3、监督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方面的关系:国家劳动行政部门、卫生
部门等与用人单位之间因监督、检查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而产生的关系。
4、工会组织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工会代表职
工整体利益在开展各种活动中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关系。
5、劳动管理方面发生的关系:劳动行政部门、其他业务主管部门与
用人单位之间因职工的招收、录用、调配、培训等方面发生的关系。
6、劳动力配置服务方面的关系:如劳动服务公司、职业介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为劳动力的配置与流动提供服务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法调整的主体范围
一、劳动法对主体调整的原则
平等公平,一视同仁,适用统一的法律规范,实行统一的法律调整。
二、劳动法对主体调整的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P85
三、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排除
⏹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
⏹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除外)
⏹现役军人
⏹家庭保姆,家庭保姆属于一般的雇佣关系,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
⏹在中国境内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
三、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各自的主体不同
2、所体现的关系不同
3、劳动主体待遇不同
4、适用的法律不同
5、合同的法定形式不同
复习思考题:
一、什么是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什么?
四、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有什么?
五、如何辨别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规
第三章劳动法简史
第一节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不存在独立的劳动关系,因而不存在独立的劳动法规。
奴隶和奴隶主、封建地主和农奴是有人身依附关系的。
⏹当人类社会步入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别归属于不同主体的现象才首次出现,即劳动力归无产者所有、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于是产生雇佣劳动和劳动关系。
二、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资本家是雇佣劳动关系,劳动者获得了人身自由,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关系成为一种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二、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劳动关系
1、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调整雇佣关系的法律规范存在于民法中。
如资产阶级最典型的民法:法国《拿破仑民法典》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二、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劳动关系
2、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劳工法规。
特点:强制规定最高限度的劳动报酬数、延长工作时间、劳动条件极其恶劣。
3、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立法”
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为保护工人的利益而制定,标志着现代意义的劳动法的产生。
⏹该法案于1819年修正后,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从事工厂劳动,16岁以下童工每日的最高工作时间为12小时。
但修正案依然仅适用于纺织业,其他行业依然可以大量雇佣童工。
⏹1833年以后,英国又陆续颁布了几项法规,将禁止雇佣童工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其他行业,将童工的年龄作了进一步限制,并将限制工作时间的范围扩大到女工。
三、20世纪以来的劳动法
1、一战后——二战前:劳动立法的进步
苏联:1918年颁布第一部劳动法典
1922年完备的《苏俄劳动法典》至1970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以法典的形式使劳动法彻底脱离了民法的范畴。
2、二战后
⏹随着政治经济的形势多变,有反复。
⏹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一批现代的反工人立法,特点是镇压工人运动和剥夺劳动者的权利。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劳动法蓬勃发展
第二节国际劳动立法概述
一、国际劳动立法的概念:
国际劳工组织召开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或国际间共同订立、批准、实施的以及国际上共同遵守的劳动法律文件。
二、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原因
国际贸易竞争使得国内劳动立法受到制约,劳动条件无法得到真正地改善。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成为一种国际力量。
法国革命所带来的人道主义影响的扩大,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对国际劳动立法必要性的认识与宣传。
2、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形式为:
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国际劳工公约的分类,主要包括:劳工基本权利、
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劳资关系、劳动报酬、职业安全卫生;以及特殊行业和群体的保护等,形成了完整的国际劳动立法体系。
3、在制定国际劳工公约过程中,其制定程序是:
•第一阶段,确定立法主题。
•第二阶段,形成拟议草案。
•第三阶段,审议通过。
四、国际劳工组织
国际劳工组织1919、6成立。
中国是其创始会员国。
(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新中国、1983恢复)
国际劳工组织实行组织上的三方性原则:政府、雇主、工人三方讨论表决。
该组织实行“三方代表”原则,即各成员国代表团由政府2人;工人、雇主代表各1人组成,三方都参加各类会议和机构,独立表决。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制定颁布
一、劳动法的制定过程:
三次波折——1956年、1979年、1990年等三次起草制定过程。
[P23——28]
二、《劳动法》的框架内容
包括13章107条,基本覆盖劳动关系的方方面面,为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规定了准则。
复习思考题:
一、基本概念:
《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国际劳动立法
二、思考题:
1、试述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过程。
2、简述国际劳动立法的发展历史。
3、简述我国劳动法的制定与颁布。
4、简述《劳动法》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