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论文

创造学论文
创造学论文

创造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思考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1 创造学的引进与初步发展 (2)

1.1 创造学的引进 (2)

1.2 创造学在中国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

1.2.1 国外学者的传播作用 (2)

1.2.2 创造学的“大翻译运动” (3)

1.2.3 中国创造学群的初步形成 (3)

1.3 本阶段的特点 (4)

2 创造学在中国的深入发展 (4)

2.1 创造学的分支领域研究 (4)

2.1.1 创造心理学 (5)

2.2.2 创造思维学 (5)

2.2.3 创造教育学 (6)

2.2 创造学的学派化趋势 (6)

2.3 创造学理论框架的建构 (6)

3 创造学的推广与应用 (7)

3.1 创造学在教育界的影响 (7)

3.1.1 创造学与高等教育 (7)

3.1.2创造学与中小学教育 (8)

3.2创造学在企事业单位的推广 (8)

3.2.1我国国民的平均科学素养水平低,创造能力开发受到很大限制 (9)

3.2.2当前我国尚没有形成一个崇尚发明创造的氛围,国家制定的一些人才制度也不利于创造型人才发挥其创造才能 (9)

3.2.3我国大陆地区对创造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进展较为缓慢 (9)

4 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9)

参考文献 (11)

[摘要] 创造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以来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文章对创造学在我国的引入、产生与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回顾与总结,并对该学科发展中的一些热点与重点问题作出了初步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 创造学;发展;思考

引言

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中的创造发明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发明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1941年,美国的奥斯本出版了著名的畅销书《思考的方法》,系统地向人们介绍了智力激励法,创造学界一般把这一技法的提出视为创造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的标志。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了创造学,自此该学科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很快的传播和发展,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还是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本文试图简单回顾创造学在中国发展的20年历程,并对一些热点与重点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以期对我国创造学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1

1 创造学的引进与初步发展

1.1 创造学的引进

最早把创造学理论系统引进中国大陆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老师。在1980年11,12月号的《科学画报》上,他分两次发表了文章《发明的艺术—创造工程初探》,结合一些典型的具体事例,详细介绍了创造工程产生的必要性、创造工程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如何开发创造力以及创造发明的方法等。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对创造学有所关注的学者也开始发表相关文章。

1982年1月号的《科学画报》增辟“创造技法100种选载”专栏,陆续登载创造技法。该专栏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许立言的《创造学与创造技法》,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了“创造学”这门学问,以后又陆续发表了14篇文章介绍了智力激励法、特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等创造技法。该专栏一直持续到1984年,这一时期《科学画报》成为宣传、推广创造学理论的主要阵地。

1.2 创造学在中国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983年6月28日至7月4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了我国第一次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标志着创造学在我国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诞生。从1983年至80年代末期,可以认为是创造学在中国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我国创造学研究者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加强与国外学者的交流,消化、吸收、介绍国外的创造学理论,译介国外创造学重要著作,并结合我国创造学研究的需要出版了一批专著。

1.2.1 国外学者的传播作用

最早与我国创造学研究者建立联系的主要是日本与美国的创造学组织。1981年,日本的创造学研究者首次应邀来华,与中国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上海交大正式开始了对创造学的研究。1983年6月,由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大学发起,由日本创造学会派代表参加的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在广西南宁召开。日本著名创造学家村上幸雄

2

到会演讲,为与会代表讲课。参加此次会议的许多学者成为我国创造学研究的元老,如甘自恒、王极盛、刘仲林、袁张度、谢燮正、关原成、李嘉曾和王加微,等等。此后,我国创造学界与外国创造学研究者的交流更为密切。日本著名创造学研究者恩田彰、高桥诚、家川喜田以及美国创造教育基金会第二任主席帕内斯等人多次来华与我国学者交流。

1.2.2 创造学的“大翻译运动”

我国创造学研究者于80年代初着手译介国外资料,重点是对创造工程、创造技法等方面资料的引进,这也是翻译外国创造学资料最多的一个时期。从资料的来源看,这时引进的既有直接来自创造学发源地的美国的研究资料,也有来自英、德、日以及前苏联等国家的资料。如,在中国发明创造者基金会、中国预测研究会的支持下,翻译出版原为英、日、俄等多种文字的计30余本,共约500多万字的《发明创造丛书》(内部发行),以供学者们学习、参考和交流之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翻译国外著名创造学著作多达45种,其中包括一些知

名创造学者的理论,如美国A.F奥斯本的《创造性想象》旧本丰泽丰雄的《文职人员的创造力》等。

由于创造学这门学科最初主要是从国外引入的,翻译国外的经典著作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创造学研究者来说是深入了解该学科的必由之路。根据笔者所能找到的创造学著作来看,这段时期翻译的外国著作对我国创造学研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时至今日,我国学者的创造学著作中所列参考文献几乎都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段时间所出版的创造

学译著。

1.2.3 中国创造学群的初步形成

从创造学引入中国并产生重要影响之后,我国创造学研究者和一些有识之士便着手进行创造学群的组织建设,努力为创造学在中国的发展壮大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1983

3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后,倪志福、武衡等72人联名倡议成立“中国发明协会”。1984年7月25日,国家科委、全国总工会向党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提出请示报告,建议“立即着手组织成立中国发明协会”。10月16日,中国发明协会成立,聂荣臻被选为名誉会长,武衡为会长,并组成发明协会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的《发明与革新》(现更名为《发明与创新》杂志也于1985年创刊,该杂志为我国首家发明创新专业期刊,在宣传创造学理论、普及创造技法以及展示我国创造发明成果等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后,各省相继组成省级发明协会,以促进各地发明创造活动的开展。

1.3 本阶段的特点

创造学引进与初步发展阶段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翻译资料较多,本国著作相对较少。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约翻译创造学书籍45种,而整个90年代的译著却屈指可数。据刘仲林先生统计,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中国创造学研究者自己的著作仅有4种,后半期有所增加,大约有80多种,但在数量上与90年以后涌现出的大量著作相比(250多种)还是偏少的。

第二,理论引进与普及创造技法相结合。消化、普及国外成果,推广应用创造技法,为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技法与训练模式摸索经验,在这方面我国学者做出了可贵的初步探索。

第三,高等学校成为创造学研究的中心。身处高等学校的知识分子思想较为活跃,对新知识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接受新观念比较快,而且高校中的国际交往、交流活动很多,渠道便利,所以他们能够首先获取国外创造学的新资料并积极主动地普及推广。

2 创造学在中国的深入发展

2.1 创造学的分支领域研究

创造学引进我国大陆以后,经历了80年代轰轰烈烈的“大翻译”运动和初步的消化、吸收之后,开始进入90年代的独立研究阶段。由于创造学

4

包含的内容异常丰富,研究对象也有许多方面,在我国进行独立研究创造学理论的过程中,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业需要逐渐开始进入创造学的各分支领域进行探索,并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后形成了创造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另一方面,创造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横断性学科,它与其他许多学科都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从而又构成了相应的许许多多的分支学科,包括创造心理学、创造工程学、创造人才学、创造教育学等等。下面就结合这一时期的著作和论文情况简单地分析一下几个分支学科的发展状况。

2.1.1 创造心理学

自王极盛先生于1986年出版其代表作《科学创造心理学》之后,创造心理学得到我国学者的广泛重视。根据“国家图书馆”目录检索得知,与“创造学心理学”有关的著作就有24种,除了《创造心理学})((创造心理探秘》这样概括性的著作以外,近些年来又出现了将创造心理学与各学科和研究领域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如《科学艺术创造心理学})((演员表演创造心理探索})((创造心理与人才学》等。笔者从中了解到,1994年以来我国发表的论文题目中含有“创造心理”的文章即有近1000篇,其他间接论及创造心理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我国学者对创造心理学研究的重视可见一斑。

2.2.2 创造思维学

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版的创造思维学方面的著作种类繁多,既有总括性的著作,如《创造性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原理与方法》《创新与思维》等,也有一些结合具体专业的创造性思维学著作,如《企业创新策划新思维})((创造性思维与旅游业})((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小学生创造思维训练》等。另外,笔者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了解到,在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期间,篇名中包含“创造性思维”一词的文章就有1435篇,包含“创造思维”的还有389篇。可见,我国有一大批学者对创造思维很感兴趣,创造思维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宽泛,创造思维学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前行。

5

2.2.3 创造教育学

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至今关于探讨创造教育的书籍近90种,在各种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创造教育的论文更是不可胜数,这些成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创造教育的基本情况在下文还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国内已经涌现了一批这样的成果,虽然它们看上去是分散的,但是在各自的领域中却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各分支学科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发展之后将会形成全面的综合,并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创造学研究领域,从而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

2.2 创造学的学派化趋势

学派,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派别。在科学发展史上,几乎各学科都在不同的时期出现过诸多派别,这些派别极大地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我们认为,我国创造学学派已经初步形成,创造学学科已经呈现出学派化发展的趋势。

能称得上学派的科研组织,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杰出的领袖人物与学派精神;第二,相当数量的成员;第三,必要的资金来源与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

科学学研究表明,学派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能够极大地促进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我们认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学学派必定是我国创造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多方努力,促进更多更具特色的创造学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以推动我国创造学学科发展。

2.3 创造学理论框架的建构

我国的创造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认为较为合理的理论框架。有的学者认为根据我国目前创造学的发展情况,建构创造学理论体系为时尚早。但是,我们认为,理论框架对具体的研究起指导、评价作用,而具体研究则体现理论框架,任何一门日趋成熟的学科,都应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体系。创造学的研究亦是如此。另一方面,中国的创造学研究者在探索创造学的理论框架中,也显示出其研究不断走向成熟,对于在中国发展时间如此短的新兴学科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好现象。但是,比较分析以上几种框架体系,结合其他学科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建构创造学理论框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6

2.3.1 学科体系的建构应该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而不应拘泥于一种范式

一方面,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处于开放和不断变化之中;另一方面,各个研究者从各自研究的重点出发,对理论体系中的某一或某几个部分较为重视,成果相对丰富,其他部分则相对薄弱,就可能导致各自的理论体系各具特色。

因此,在构建理论框架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同形式的框架体系,这是正常的,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是有利的。

2.3.2 创造学体系的建构应该体现中国特色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是以探索一般规律为己任的,因而应是无国界的,我们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研究创造学,而不是脱离科学发展轨迹另建所谓“中国创造学”。不可否认,科学的发展的确有其客观规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创造学不同于纯粹的自然科学,它本身有着很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色彩。众所周知,中西方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都存在较大差异,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创造学,促使我们在研究创造学的“共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个性”的成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创造学研究推向深入。

2.3.3 我国创造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适应世界创造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80年代的大翻译运动对我国的创造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后我国学者自行撰写的著作大量涌现,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片面,即不大关注世界创造学发展的动态,对国外的著作评介和引进的力度大大降低了。因此,当前我国创造学界必须加大对国外创造学最新著作引进的力度,对国外的最新创造学理论体系有较全面、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创造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3 创造学的推广与应用

3.1 创造学在教育界的影响

3.1.1 创造学与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的创造学研究者较早积极主动地把创造学理论与高校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高校创造教育方面作出了初步探索,并通过各种机会相互交流经验。1993年中国发明协会与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联合召开“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创造教育及创造学研讨会”。两年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并正式成立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

7

育分会。该分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对于推动我国创造学与创造教育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中创造教育开展得较早并且较具影响力的有中国矿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2001年并入中南大学)、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等等。许多媒体对这些学校创造教育的发展过程均有所报道,在此不再赘述。从各高校创造教育实践经历我们可以简单总结出我国高校成功实施创造教育的几点经验:第一,以成立学生创造发明组织为载体,以开设创造学选修课为先导,以开展各种创造发明活动为手段,在全校学生中倡导发明创造的氛围;

第二,提升创造学在学生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如把创造学课程列入本科必修课程和研究生课程,进一步扩大创造学在学生、教师中的影响;

第三,及时总结创造教育的经验,形成理论成果,并招收创造学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使创造教育理论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

3.1.2创造学与中小学教育

全国大多数省市和自治区已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开展了创造教育工作,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长沙九中、株洲二中、北京161中、浙江省新昌中学以及上海和田路小学等。尽管开展创造教育的学校还是少数,有待于进一步扩展,但中小学的创造教育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特别是它已引起国家教委的重视。1994年4月12日,国家教委在回复中国发明协会“关于协商促进建立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委员会”的信函中指出:“培养创造能力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同年10月,国家教委又特派代表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学术研讨会。

3.2创造学在企事业单位的推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为了赢得市场、提高效益,都想方设法在科技、管理、生产、经营及人才培养上,不断提出创新方案,并进行实验和推广。而创新需要在创造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于是,伴随着创造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普及创造学与创造技法的运动在全国的企事业单位也陆续开展起来。比如,早在1985年,中国机械冶金工会机械系统群众进步工作委员会就做出“推广运用创造学的决议”,第二年便在上海、大连正式开办了培训班,1987年至1990年在全国24个城市50多个企业开办培训班或讲座,培训了5000多名推广和运用创造学的骨干。推广创造学与实施创造

8

力开发的显著效果就是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创造学的理论尚未为广大群众所了解和接受,创造学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局限于创造技法的实施,局限于小发明、小创造的推出,创新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们的头脑。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几点较为关键:3.2.1不同存在方式的城市公共空间

3.2.1我国国民的平均科学素养水平低,创造能力开发受到很大限制。

根据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尽管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有了一定的增长,但与美国、欧盟国家和日本相比,还处于落后地位。尽管科学知识对个人的创新能力并不直接起决定作用,但一定的科学知识毕竟还是进行创造发明活动的基础。所以,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处于较低水平在很长时期内仍是限制创造学深入发展的主要不利

因素之一。

3.2.2当前我国尚没有形成一个崇尚发明创造的氛围,国家制定的一些人才制度也不利于创造型人才发挥其创造才能

与一些发达国家多年来形成的政府积极倡导、人人主动参与的良好创新氛围相比,从整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形成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崇尚发明创造的环境。另外,我们不时从各种媒体看到,某某发明人利用为数不多的个人财产努力搞出多少发明,拥有多少项专利,结果却得不到家人或单位的理解与支持,生活贫困潦倒。尽管成功的发明人士也大有人在,但我们的某些用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限制了更多的创造型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

3.2.3我国大陆地区对创造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进展较为缓慢

理论研究是进行实践活动的先导,但是我国创造学的术语表达、内部结构等方面较为混乱,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误解,也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创造学理论体系,导致不能对当前的创造发明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4 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创造和创新有稍许差异。创造是人们从事的一种新颖性的活动;创新最初只是指技术创新,是经济学领域的名词,后来虽不断得以扩充,但创新都强调商业利益或市场价值。

9

创造并不全都是创新,比如,90%的专利都没有实现商业价值。但是,任何范畴的创新,都应该具有“新颖性”含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创新与创造的含义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认为—创新就是创造,所有的创新都是创造。

现在,人们越来越广泛地把创新一词引伸扩展到其他相关领域,提出了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等概念。笔者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得知,1994年至1998年,全国发表的论文题目中含有“创新”二字的不到1万篇,而1999年至2004年则猛增到8万多篇,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变化之大。

我们认为,创新运动的开展必须依赖创造学理论的引导。从1999年开始,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这也是创造学普遍推广开来的一个重要表现。随着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也看到了创造学在中国的光明前景,这不能不使创造学研究者感到振奋。今后,创造学在我国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帮助人们实现思想的转变与创新方面。因为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创新观念与创新的重要关系,认识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几件专利的申请和创造技法的应用。我们坚信,人们也会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全面掌握创造学理论的重要性,创造学也将以不同的形式走进各个领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0

参考文献

[1]庄寿强.普通创造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 袁张度.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傅世侠.创造学究竟是什么[J].科学学研究,2003 (5)。

11

创造学结课论文

大学生怎样提高创造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需要用创新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本学期的选修课课我选择了创造学。通过学习创造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创造的特点和条件、创造的一般过程以及创造学的要领及其研究方法等,我懂得了创造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创造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高。 创造,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创造学就是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分析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目的是使发明人在创新过程中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有正反两个方面。但是创造不是简单的思维活动,我们看似平常无奇的东西,或许都习以为常了,却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推敲才得来的。创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思想上都存在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因素。 大学生,对待事物的思维方法应该是既活泼新颖,又有一定的成熟稳重。学生学生,注重的是一个“学”字,不仅学习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知识,也应该学习运用知识去创造新的事物。虽然相对高中生活来说,大学生似乎告别了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也不必经受高考的巨大压力,在时间和思想上也不用受太多的局限,但是创造性的活动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碍。或许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创造,但是创新的意识不是花费时间就能得到的,创造是一种灵感,是瞬时性的,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可以记住几十个英语单词,对于创造,即使我们一个月,甚至一年冥思苦想也不一定能有所收获。我觉得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目前在创造中存在的最大障碍有两点,一是太安于现状,对所处的环境与平常的事物缺乏创新的思维;二是缺少动手实践实验的活动。 对于现状,我这里说的是所处的环境以及身边的事物。我们真的很缺乏对平常事物的思考,而一种新的事物的产生也并不是漫天的胡乱猜想,很多时候都是从平常环境和事物的思考中启发进而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熟透的苹果从树枝自由落下,平凡的人们都安然并欣然的被动接受,认为这是几千年来的自然现象,不用过多的追究与思考,但是牛顿却提出了质疑与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下落,为什么不是向上飞,带着这些疑问,最终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我们对于平常的事物太被动,只是一味的接受,不去思考,认为是理所当然。看到苹果掉下来,一般人只会看到圆圆的红通通的外表,然后就成了自己的美餐。这种被动的接受完全没有主观上的主动思考,认为一切皆是理所当然,创造的大门永远无法开启。看到小鸟在天上自由自在的飞行,我们应该想到它为什么能飞,怎样才能飞起来,而不只是单纯的欣赏。当然这些问题前人早就发现,并且经过时间的洗礼,人类也圆了飞天的梦想。当然,一种新的事物的出现,开始的时候只被少数人所接受,慢慢的才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同,我们所处的环境才能进步与发展.提高创造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

创造学心得体会

创造学心得体会 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渐渐揭开了创造学的面纱,开始知道创造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神秘,那么遥不可及。其实,创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造力,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性。而创造学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开发我们的创造力,提高我们的创造性,让我们掌握一些比较实用的创造技法,并结合专业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及生活中,利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创造学,我更加明确了该如何提高我们的创造力并将它完美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要产生创造行为,首先我们要找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着源源不断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十大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其次,有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做后盾,我们就应对自己的想法抱有足够的自信心,不能遇到他人的一点否定,就半途而废。但是自信不代表自负,在创造之路上,我们应始终有着谦逊精神,只有时时提醒自己:“我还没有做到最好,需要我做的还有很多”,我们才会如饥似渴地不断探求,不断提升自己。最后,产生创造行为需要我们有一颗进取心与献身精神。很多人看到别人做出了什么成绩常常不以为意,说什么“我也有过和他一样的想法,只不过他比我先做了而已”,可往往就是这最后一步,注定了这些人一世平庸。创造若只停留在意识层面,永远也不可能转化为对社会有什么益处的东西。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就算是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乃至是生命,才能将创造付诸实践,创作出可以影响社会乃至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作品。 形象思维包括想象思维、联想思维和灵感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从未去过海底,全凭自己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又奇特的海底世界,他大胆想象出的“鹦鹉螺号”也预测了后来被发明出来的潜水艇。“诗仙”李白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折服世人,过去、现在、未来,天上、人间、地下,想象艺术的翅膀任意飞行,带领我们进入他所创造出的另一个世界。可见,想象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反思过去,展望未来,联想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经过不到五步的联想都能够联系起来。牛顿坐在苹果树底下,被一个落下的苹果砸到,他联想到苹果为什么是从上往下落而不是从下往上浮的问题,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力,促使苹果往下落呢?他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相似联想、对称联想、相关联想、类比联想等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将问题导入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领域,从而简化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感思维,又称顿悟,是一种思维突变。灵感所具有的突发性给人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但同时它的瞬间性又注定了它的稍纵即逝,所以灵感一旦出现,我们一定要及时捕捉。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获得灵感的,灵感只光顾有准备的人,日常的积累是思维突变的动力,因此我们应不断充实自己,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有灵光乍现的机会。 想象具有创造功能,是“理性的先驱”,能产生创造的原始信息;联想具有引导功能,能够将想象与实际联系起来;而灵感具有顿悟功能,一经触发和捕捉,便显示出其强大力量。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你会发现创造

大学生创新基础期末考试答案

1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纯物理经济与纯虚拟经济开始融合,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已经无孔不入,零售、制造、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媒体等等。这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 、A?、B?、C?、D?D 我的答案:2创新存在于一切领域,没有哪个学科、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永远会是一成不变的。这阐述了创)新的( 、A?B、?、C?D、?A 我的答案:3)。创造性动机会直接导致(、A?、B?、C?. D、?B 我的答案:4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A?、B?A 我的答案:5)原理测量海底时,将声纳探测器与船体空间分离,用以防止干扰,提高测试精度,是使用(解决物理矛盾。、A?、B?C、?、D?A 我的答案:6)。人们由冰想到冷,由风想到凉,由火想到热,由科技进步想到经济发展。就是运用的(、A?、B?、C?、D?. D 我的答案:7),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

否具有(、A?B、?、C?、D?B 我的答案:8)。任何使现有财富创造能力发生改变的行为或活动都可以称为( A、?、B?C、?D?B 我的答案:9)。天猫的“旗舰店升级计划”,增加了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模块。这属于(、A?、B?C、?、D?D 我的答案: 10)。美国戴维德等人把超声波和静电场方法结合,设计出一种硬水软化装置。是典型的(、A?B、?、C?、D?D 我的答案:11)。关于思维导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B?C、?D、?C 我的答案:12)。(创新按照成果的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电视机的发明属于(、A?、B?C、?、D?B 我的答案: 13提出来的假想、方案、主意越多越好,即要求达到足够的数量,指的是于头脑风暴法应遵循()规则。、A?B、?C、?D、?B 我的答案:14无绳电话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通信联结方式,但其原理并未发生变化。根据技术变动的方式的不同,这属于()。A、?B、?C、?D、?C 我的答案:15由给定事物联想到经常与之同时出现或在某个方面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的思维活

创造学论文 篇

创造性思维给我的启示 创造性思维学了之后,我感慨颇多。回首人类几千年文明史,创造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创造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君不见,“若没有第一只猿猴的站立,恐怕我们人类至今仍与动物为伍。”生物进化论的成功,标志着创造性思维是多么的完美,任何辩解在它面前都那么的苍白无力。人类对创造最成功的应用那就是标新立异。标新立异使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达到一个个更高的境界。从哲学观点来讲,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所以创造也不例外,虽然说前进的步伐是困难的,但我们坚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青山遮不住,毕竞东流去”相信,创造一定会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 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例如某同学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得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这一观念。该过程实际就是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思维的过程。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 从创造思维内容来看,它包括四种形式: (1)扩散思维,即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重组眼前的新信息及贮存的知识,得出独特的、多维的新结论的思维。如对中国近代史“落后挨打”

这一命题进行重组演绎,就能得出6种结论:a.落后可以不挨打,如隋唐对待日本的政策;b.落后打先进,如法兰克王国入侵西欧、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c.落后与先进平等共存、互通有无,如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d.落后受先进援助,如三国时,蜀国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开发南中;e.落后反击先进,先进受到重创,如非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胜利; f.落后必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这些富于创造火花的观点,就是扩散思维组合分解的产物。 (2 )聚合思维,即根据一定的规则,解决问题或利用已知的信息,产生某一逻辑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如中国近现代史不同政治力量在不同时期谋求的治国之道,通过聚合,形成系列:以夷制夷、平均方案、洋务自强、君主立宪、共和政体、实业救国、军阀独裁、马列救国等。由此又可总结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3)立体思维,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的多维联体思维。如打破教材体例,分类重组的专题系列。以“中国农业史”为例,广义看,它属“中国古代经济史”;狭义看,可析出“工具、农作物、水利、耕种技术、经验总结、历朝农业政策”等各线的演变;深层看,可归纳出理性认识:“人定胜天”、“民以食为天”、“农本”等哲学观念。如此,通过不同层面的纵横延伸,使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交叉后,成为新的思维体系。 (4)直觉思维,对客观史实或现象的直接领悟和认知。如阅读《三国志》时,对数条史实颇为留心:a.“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盛行,吏士多死者,乃引半还。”(《魏书·武帝纪》);b.“赤壁之败,盖有运

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学习体会

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学习体会 姓名:专业:学号:组号: 经过一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这两种品质能帮我们更好的改善和适应社会,更好的营造有趣而丰富的人生。所以培养和开发这两种能力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很小的事物上,发挥我们的创造力。例如,附有橡皮的铅笔的发明,虽然只是对铅笔做了很小的改进,但是却能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助力。 经过每周的七个每日一设想,我发现我们每一个设想都来源于生活。纵观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发明,其实发明它们的创意也全都来源于生活,旨在为生活服务。所以我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总结一些有用的想法。我记得我写过一个这样的设想:发明一种可以轻松涂掉圆珠笔和钢笔字迹的橡皮。这个设想来源于一次写错字时,想要把钢笔字迹弄干净很难,我想如果能有一种橡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该多好啊?设想只是一个开始,而且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激发了我发明创造的兴趣,也是实施发明创造的基础。说到这一学期写过的的每日一设想,我觉得它们真的很有必要,因为它们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虽然一开始我一直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如果我们以后每天都能坚持写下一个设想的话,几年下来就会有一个巨大的设想库。特别是在毕业后在企业工作的时候,创造性的想法可能会成为自己事业成功的突破口。人们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突破口。就像打仗一样,突破口选准了,才能集中力量一举切入,迅速向纵深发展,进而取得全局的胜利。在许多情况下,创造性思维的提出,创造性成果的获取,正是事业的突破口。 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做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增强自我价值,从而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怎样的呢? 一、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

2020大学生创新基础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著名创造学家德·博诺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思的探究。(1.0分)1.0分 A、概念 B、创意 C、意识 D、思维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在快棋赛或正规棋赛进入读秒阶段中,容不得棋手苦思细想,迅速地找到最佳的落子点。体现了直觉思维的是()。(1.0分)1.0分 A、直接性 B、快速性 C、跳跃性 D、理智性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所谓纵向思维,是指在一种结构范围内,按照有顺序的、可预测的、()的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1.0分)1.0分 A、思想化 B、可执行的 C、程式化 D、发散性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受石油工业中用小机器人来探测管道漏洞做法的启发,制造出各种内窥镜用于医疗工作,体现了奥斯本检核表中的()。(1.0分)1.0分 A、有无其他用途 B、能否借用 C、能否缩小 D、能否替代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设问型创意思考方法中最为典型的方法是()。(1.0分)1.0分 A、和田十二法 B、5W1H法 C、系统提问法 D、奥斯本检核表法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下面不属于收敛思维特点的是()。(1.0分)1.0分 A、唯一性 B、逻辑性 C、比较性 D、变通性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科学家格奥尔基说:“()就是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1.0分)1.0分 A、推理性思维 B、重复性思维 C、形式化思维

D、创造性思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北京大学教授王选曾认为,北大方正公司的成功得益于一批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的企业家的结合。(1.0分)1.0分 A、营销能力 B、科学头脑 C、资金 D、人脉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西游记》中的沙和尚属于()。(1.0分)1.0分 A、象限A:逻辑性强,好分析,重事实,善于强调量化。 B、象限B:有条理的,循序渐进的,重规则的,重细节的工作。 C、象限C:善交际的,重感觉的,重运动感觉的,情绪主导的。 D、象限D:善于用直觉的,整体的,演绎推理的认识与处理问题。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0屠呦呦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创造?(1.0分)1.0分 A、技术发明 B、艺术创造 C、科学研究 D、医学发明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 )是国家创新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1.0分)1.0分 A、政策变化 B、社会文化变化 C、经济发展 D、创新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2作家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新的典型人物形象,这就属于()。(1.0分)1.0分 A、无意想象 B、再造性想象 C、创造性想象 D、幻想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3“创新是多种资源的重新排列组合”,这一理念的提出者是()。(1.0分)1.0分 A、熊彼特 B、大卫·李嘉图 C、阿奎那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4我国的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属于()。(1.0分)1.0分 A、绝对创新 B、相对创新 C、经济创新

创造学基础

一、创造的含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创造就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是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活动,也就是人第一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它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新颖性”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1、是指仅对于创造者自己来说是新颖的。 2、是指对其他人、甚至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新颖的。 二、创新的含义: 创新就是创造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如: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新点子、新设计等。 。 三、创造与创新的关系: (一)创造与创新的联系 1.创新就是创造,所有的创新都属于创造的范畴。但是,创造不一定都是创新。创造 的范围要比创新宽得多。 2.创造与创新的本质特征都是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 3.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创新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就不得 不学习创造学。 什么是创造学: 一、创造学的含义: 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的领域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如: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发明、管理上的创新、文学艺术上的创作等等一切具有“第一次”性质且非重复性的活动,均可称为创造活动。 二、创造学基本原理: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自然属性 2、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而不断的激发出来,转 化为量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二)创造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一个人的创造过程,并依据其行为、言语、性格特征及情绪变化等诸多方面来分析其创造心理、创新思维和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创造原理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观察的客观性、忌猜测 b. 观察的全面性、防止偏见

创造学论文

学习创造学日你妈见 ——新的了解与想法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高考),特别是一些高等教育,一直是强调重基础,并以基础扎实为骄傲。但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在人才目标上,注重强调专业对口,强调毕业后对就业单位的适应能力。在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大学生是时代的要求。所以,大学毕业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积极地投入到创业的实践之中,亲身体验创业的艰辛和快乐。 大学生处在创造心里的觉醒时期,应该是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同时因受到传统习俗的约束较少,敢想敢做,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实践表明许多新思想、新理论、新发明、新发现,正是由处于这一时期的年轻人完成的。而高校毕业的本科毕业生正处于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创造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创造学这门课的开设对我们大学生十分有意义。 下面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创造学”。首先,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老师的指导和自己通过图书、网络的查找,说一下对创造学的简单认识:创造的行为和能力是人类最高级和所特有的行为与能力,也就是说人人具有创造能力,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这种潜在的能力。正是由于这一点,人类才成为我们这个星球的主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整个文明进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令人振奋不已和引为自豪的人类创造发明史。但遗憾的是,在人类的漫长发展中,人类是在一种本能的、不自觉的、神秘的和低效的状态下进行着创造发明,原因在于人类长期以来并没有认识和掌握创造发明的规律,使创造发明成为一门科学。只是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竞争,才使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人自己的创造力上。很显然,人只有认识和掌握了创造发明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开发人的创造力,高效地进行创造发明活动,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大学生创新基础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纯物理经济与纯虚拟经济开始融合,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 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已经无孔不入,零售、制造、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媒体等等。这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 A、简约思维 B、极致思维 C、迭代思维 D、跨界思维 我的答案: D 2 创新存在于一切领域,没有哪个学科、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永远会是一成不变的。这阐 述了创新的() A、普遍性 B、永恒性 C、超前性 D、艰巨性 我的答案: A 3 创造性动机会直接导致()。 A、创造性目标 B、创造性行为

C、创造性需求 D、创造性愿望 我的答案: B 4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 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A、正确 B、错误 我的答案: A 5 测量海底时,将声纳探测器与船体空间分离,用以防止干扰,提高测试精度,是使用()原理解决物理矛盾。 A、空间分离 B、时间分离 C、条件分离 D、整体与部分分离 我的答案: A 6 人们由冰想到冷,由风想到凉,由火想到热,由科技进步想到经济发展。就是运用的()。 A、相关联想 B、相似联想 C、类比联想

D、因果联想 我的答案: D 7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A、理想 B、创造力 C、财富 D、知识 我的答案: B 8 任何使现有财富创造能力发生改变的行为或活动都可以称为()。 A、创意 B、创新 C、创造 D 发明 我的答案: B 9 天猫的“旗舰店升级计划”,增加了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模块。这属于()。 A、极致思维 B、迭代思维 C、跨界思维 D、社会化思维

《创造学基础》论文

创造学基础 2012 ——2013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创造学基础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论文题目:《创造学基础》结课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包括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我们应该怎样做,本人对主讲老师的一些建议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小创意等等 关键词:创造存在感竞争建议教育

《创造学基础》结课论文 关于社会竞争 首先我要感谢中国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跃进”式发展让更多人有了书读,同样也让我有机会上了大学。中国大学生数量爆发式的增长,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关于社会竞争让我们先看一篇几年前的新闻报到吧! 《社会竞争"超低龄",幼儿园入学要简历》 2008年上海幼儿园入学报名又要开始了。新鲜的是,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入园报名时赢得老师的印象分,煞费苦心地为三四岁的宝宝们做起了简历,甚至不惜重金为孩子拍摄艺术照。 无独有偶,最近天津河东区的一所幼儿园就陆续接到3份宝宝简历,里面有孩子成长的文字说明,还附带孩子的照片和视频,其中一份简历居然长达15页。记者发现,在上海某知名育儿网络论坛上,家长为幼儿园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制作的升学简历也纷纷亮相。虽然不乏质疑声,但仿效者甚多。 走路还不稳当,说话尚口齿不清的3岁小童,想上幼儿园居然也要靠制作精美的简历当敲门砖,实在有些滑天下之大稽。但仔细想想,也并非那么幽默,当社会竞争过早侵蚀幼儿世界的纯真时,剩下的可能更多是可悲吧……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明知别扭也要干! 提到简历,人们往往认为那是成年人找工作或跳槽时才会用到的东西。而现在很多家长为了给自己的宝宝敲开他们心仪已久的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大门,不惜重金为宝宝炮制出了一份份声情并茂的敲门砖。 “在某妇幼保健院出生、在某亲子园上亲子课、在某幼儿园从托班到大班学习四年”、“在幼儿园期间曾获得创意画比赛优秀奖、运动会的运动宝宝奖”、“4岁起学习钢琴”、“已通过阶梯儿童英语A级考试(优秀)”、“识字量达500字,能进行自主阅读”、“心算百位以内加减法”等等……近几年,类似“神童”般的宝宝简历在网上开始流传,有人甚至提出了“清华北大,哈佛剑桥,从宝宝简历开始!”的口号。一些家长还把孩子的英语、体育、国画、书法、围棋等各项特长证书的复印件附在简历后面,其详细程度和制作的精心程度丝毫不亚于成人的求职简历。“这样的水平可以直接上小学高年级了”“真是吓人,应聘工作也不过如此。”不少网友感叹地说。 为了给孩子填好这份简历,许多家长煞费苦心。而那些无法写出这么光鲜亮丽的简历的家长则十分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简历上,无法进入理想的幼儿园或小学。于是,不少网友纷纷献策:比如要用孩子的第一人称写,语气要有童趣,才能脱颖而出;简历不能写得太好以免老师对孩子要求过高;甚至有人提议最好用英语写简历,以显示家长的水平等等。 “说起来很荒唐,3岁的宝宝哪里会写简历,就是初中毕业的孩子也未必能做出这种像样的简历,所以这种行为本身就很可笑。”上海一位年轻的母亲陈倩

创造学论文

创 造 学 结 课 论 文 10级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马来春 学号:1067118226

创造的概念 首先我想阐述一下我自己对创造的理解和认识。 在我没上创造学之前我认为创造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的名词,既熟悉又陌生,一直觉得创造理我的生活很遥远,让我无法去触及,我很赞同老师对中国的教育的评价,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是在中国的教育环境成长的,在我们小的时候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好奇心一点一点被磨灭了,不再感兴趣了,一方面与考试无关,另一方面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环境。 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没有人会为了业余爱好去做一些和考试无关的事情,家长老师都是再引导我们怎样去考试怎么样取得更高的分数,而这仅仅是一张考试卷子的表象,如此循环下去,我们就变成了考试机器。原本我们都拥有创造的天分,但是还需后天的努力学习,这个学习的过程却被剥夺了。当我在上创造学的过程中我就在思考我们要去把失去的创造思维训练回来。 我认为创新是创造的基石,创造是创新的精华。创新来源于生活,创造来源于实践。当我们有了灵感有了想法就要去尝试做,尝试去实践,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创造的前提应该具有创造的思维,思维是一个人的思想路线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有正确的方向,只有正确的思维,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才会更大可能性的接近成功。 引用一下创造性思维的解释:

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 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有了创造性思维还是不够的,当然还需要创造力,就是创造的能力,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不缺少创造力,之事不知怎么样开发和利用。方法很重要! 创造力是万力之源。 1、创造力概念的真正实质就是″人类解决新问题的个体综合能力″。这种把创造力简单化的理解,实际上是把许多人对创造力的解释综合化并去繁存简而已。这样的定义对创造力开发的推广和普及有利。 2、人人都具创造的潜力。实际上,只要是具有正常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人,都具有创造的可能,在这种可能尚未成为可能之前,我们把它称为创造的潜力。关健是我们如何采取恰当的方法去把这种潜力开发成显力。因此,那些认为只有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才具有创造力的观点是错误的。 3、创造力可以通过象体育运动一样的训练得到提升。根据我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思维训练、想象训练、观察记录训练、操作训练、

学习创造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创造学的心得体会 我很庆幸学习了创造学这门课,因为学习这门课以后,我看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用创造学的观点去看问题。 创造是一种人生态度,创造始于问题,我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创造就是我们对于实际的问题,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有新的想法。 一个人的思想在不同的年龄是不同的,一个人小时候习惯用天真的想法去看待问题,而老年的时候习惯用经验去看待问题。小孩子法是丰富多彩的,老者的想法是实用可行的。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问我们什么是创造学,要我们同学自己给创造学下个定义。要给创造学下个定义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创造学不是想理学一样,仅仅只研究一种问题的,而创造学是每个学科都应该有的,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不过创造学的意义跟其他的学科都一样,就是要我们成功,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 创造学存在与所以的国家,所以的领域。老师上课的时候说中国在创造学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说中国是不重视创造学的。我不太同意老师的观点,因为在中国不是我们不重视创造学,在毛泽东思想里面就叫我们要解放思想,这个解放思想应该就是一种创造学,因此我们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创造学的。不过创造学在中国没有很好的发展,我想原因是很多的,首先创造教育与我过的儒学教育是有很大的冲突的,儒学提倡的是要中庸,而创造学提倡的是要突出个性,发扬个性。 创造学对于每个人都是有益的,现在是一个知识竞争年代,一个人要是没有创造的意识是会没时代所抛弃的。 创造教育就是以发展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为别的,就要造就具有批判精神和建设才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它的宗旨在于:要使人的身心得以和谐发展,人格得以充分完善,个性得以自由展示;使人既善于批判,更善于建设,进而能够能动地超越现实、改造社会,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现实、顺应社会。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创造教育,乃是因为传统教育不仅不能很好地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而且还压制、甚至扼杀人的创造力。 简单地来说,创造就是一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解决问题,人类的认识便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过去的东西,不断用新的东西代替旧的东西。所以,创造也就是人们不断进行的一种除旧布新的活动。尽管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种除旧布新的活动既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但这两方面相比,精神方面的除旧布新是更为根本的。因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物质方面的除旧布新是以精神方面的除旧布新为前提的。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活动规律、方法和创造力开发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创造学的理论研究和创造力开发研究两方面内容。研究和学习创造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类创造性、创造活动及发明创造方法的研究,来掌握人类发明创造的规律,并以此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各种创造与发明,促进科学技术及整个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属于软科学范畴,应用性很强。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科学学、人才学、管理学、美学、科学发展史、科学方法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

2017大学生创新基础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分) 1著名创造学家德·博诺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思的探究。( 1.分) 1.分 A、概念 B、创意 C、意识 D、思维 正确 答案: B我的 答案:B2在快棋赛或正规棋赛进入读秒阶段中,容不得棋手苦思细想,迅速地找到最佳的落子点。 体现了直觉思维的是()。( 1.分) 1.分 A、直接性 B、快速性 C、跳跃性

1 / 42 D、理智性 正确 答案: B我的 答案:B3所谓纵向思维,是指在一种结构范围内,按照有顺序的、可预测的、()的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1.分) 1.分 A、思想化 B、可执行的 C、程式化 D、发散性 正确 答案: C我的 答案:C4受石油工业中用小机器人来探测管道漏洞做法的启发,制造出各种内窥镜用于医疗工作,体现了奥斯本检核表中的()。(1.分) 1.分 A、有无其他用途

B、能否借用 2 / 42 C、能否缩小 D、能否替代 正确 答案: B我的 答案:B5设问型创意思考方法中最为典型的方法是()。( 1.分)1.分、和田十二法A 法B、5W1H 、系统提问法C 、奥斯本检核表法D 正确答案:D我的D6下面不属于收敛思维特点的是()。(答案:分)1. 分1. A、唯一性B、逻辑性、比较性C / 342 D、变通性 正确 答案: D我的 答案:D7科学家格奥尔基说: “()就是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 1.分) 1.分 A、推理性思维

B、重复性思维 C、形式化思维 D、创造性思维 正确 答案: D我的 答案:D8北京大学教授王选曾认为,北大方正公司的成功得益于一批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的企业家的结合。( 1.分) 1.分 A、营销能力 B、科学头脑 4 / 42 C、资金 D、人脉 正确 答案: B我的 答案:B9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西游记》中的沙和尚属于()。(1.分) 1.分

创造学论文完整版

浅论创造学 摘要:创造学,是教会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 关键词:创造学思维创新 十周的《创造学》这门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但它却给我留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学到很多在开发与应用创造性思维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讲述课程的风格。在星期六下午的4节课中老师不单单是自己在上面向我们叙述,还要我们自己善于观察生活,每个星期要写出自己的发现与设想,这极大地的提高了我们的观察水平,而且让我们每个人上去说,不仅仅是开发我们的创造学思维了,还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好的台风。让我们积极去思考,提升我们的创造性能力,让我们充实完满地学习完这门课程。 一什么是创造学 在对我对这门课发表看法之前,我想我有必要阐明下什么是造学。创造,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创造学就是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分析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目的是使发明人在创新过程中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有正反两个方面。但是创造不是简单的思维活动,我们看似平常无奇的东西,或许都习以为常了,却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推敲才得来的。创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

思想上都存在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因素。《创造学思想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866年,一个衣荷华州的农民望着紧挨他的田边正在修建的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看见铺好的铁轨和驶过的火车,他想,所谓铁路不过就是铁轨和火车。他没有看见什么呢?他的产品可以更快地得到更多的市场,他们从此就要全力与来自外地的产品竞争,在一星期之内人们就可以从东海岸到达西海岸。人们可以分享知识,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相聚,可以结婚。他看见了钢铁和车轮,但是他没有看见随后将会发生的事情。这告诉我们创造学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科学家埃尔伯特〃森特〃格奥尔基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第一个看到块状焙烧苏打想到用它做冰箱除臭剂的人,也成功了。第一个看到牡蛎就想到吃的人也成功了。在此看来,创造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摹仿、重复、循规蹈矩、似曾相识,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绝不是好的创造,实际上根本就谈不上创造。好的创造必须是新奇的、惊人的、震撼的、实效的。而创造学正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打破常规,从生活中发现美,从另一个角度发现真理。 二为什么要学创造学 对于很多事,我们都会问一句为什么,在现代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一件没有价值的事情是没有人会做的。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说。 一从人类历史来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的历史,否则人们至今还只能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没有发明创造,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繁荣与昌盛,就没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创造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存在和发展着。从创造的动力系统来说,

创造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汇总

第一章导论 1.创造的概念与内涵(定义、目标、结果的特点) 创造必须是在破坏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事物,突出“造”,要有个“结果”。 创造的目标必须是实现开发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成果,其创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既可以是一种新的概念、新的设想、新的方案、新的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 结果应该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2.创造、创新、发现、发明的概念的对比 创新:新设想或新概念等发展到实际和成果应用的阶段。把创造成果引入经济系统,产生效益,才是创新 发明:通常指人们做出前所未有的重大成果(物品、配方、方法)。发明具有明显的新颖性,更注重首创性 发现:发现是对客观规律、事物的首先正确认知。发现的结果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后来才被人们所认识 3.创造学两大基本原理 原理一: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原理二: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不断被激发,并转化为显性的创造力,逐步得到提高 4.创造学的含义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5.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6.创造学研究中的代表人物(奥斯本、吉尔福特) ?Alex Osborn(奥斯本):头脑风暴法的发明者 ?J.P. Guilford(吉尔福特):创造心理学的引领者

第二讲创造力及其开发 1.创造力的定义(狭义、广义) 创造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后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 狭义创造力 ?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一种自然属性。其实质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伴随大脑的进化而形成的自然结果,是大脑的一种先天的自然属性 广义创造力 ?即创造能力,是经过各种各样的开发活动而被激发出来,并被“放大”了的“创造力”,因而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且表现为一种明显的能力 2.创造力的分类 a)二类法 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体现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特殊才能的创造力 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普通人在创造活动中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创造力 b)三层次法 低/中/高层次创造力 c)五层次法 i.表达式创造力 ii.生产式创造力 iii.发明式创造力 iv.革新式创造力 v.高深创造力 3.创造力的构成模型(Sternberg模型) C=f(I, K, TS, P, M, E) C:创造力,I:智力,K:知识,TS:思维模式,P:个性,M:动机,E:环境 互联网 C=f(K, I, TS, ST, U) C:创造力,K:知识,I:信息, TS:思维模式,ST:计算机支持工具,U:短期不可控或不变的因素(社会、文化) 4.创造过程模型(华莱士模型) 准备收集资料,进行思考,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孕育将注意力转向别的问题,等待灵感的出现 明朗解决问题的思路突然变得清晰和明朗,问题迎刃而解 验证对解决方案进行验证 5.创造力开发的障碍 1.思维定势 2.态度消极或缺乏自信 3.畏惧心理 4.从众心理与单一模式 5.外部环境

创造学之创造技法

创造学 第四章创造技法 创造技法——顾名思议就就是创造得技巧、方法、手段,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重视学习、总结与掌握创造技法;将会使您更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您搞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得成功率。 1、概念: 创造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造思维规律,从大量得创造发明活动、过程、成果中总结提炼出得具有普遍规律得创造发明得技巧与方法。 2、作用: (1)提高创造者得创造能力,激发更多得职工参与创造性活动,提出更多得创造性设想; (2)直接指导创造者得发明创造活动,提高技术创新与创造发明得效率与成功率。 3、分类: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应用得创造技法有300多种,日本曾整理出版了国际上最著名得《创造技法一百例》。人们最常用得也有十几种。面对这么多得创造技法,特别就是一些原理相近得技法,容易混淆,不易把握。通过分类,从类型上掌握创造技法,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便于掌握,而且还能从理论上找到每种具体技法所产生得规律与依据得基本原理,提高人们学习技法得效率。 1)从寻求发明创造目标得渠道上分,创造技法大致有四种: 第一种就是通过分析情报信息、发现问题,根据发现得问题,寻求发明创造得目标,如缺点例举法、分析比较法、专利发明法等。 第二种就是通过智力激励来发现问题,根据发现得问题,提出大量得创造性设想,经过归纳整理,评价决策,找出有开发价值得创造性设想,作为发明创造得目标。如智力激励法、检核表法、综摄法等。 第三种就是在综合盯这两种方法得基础上发现起来得,比较抽象得创造技法,如中山正与法、康顿法等。 第四种就是以已知事物为媒介,通过因果关系得推导,为打开未知世界得门扉进行发明创造。如联想发明法、等值更换法等。 2)从寻求发明创造目标得思维方式上分,创造技法可分三类: ▲第一类就是扩散思维创造技法,即围绕目标,用扩散思维、侧面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来诱发创造性设想得创造技法,如智力激励法、联想发明法、类比发明法等。 ▲第二类就是收敛思维创造技法,即围绕目标,用收敛思维,理想思维等思维方式诱发创造性设想得创造技法,如检核表法、组合法、综摄法、技术预测法等。 ▲第三类就是培养创造意识得创造技法,即培养人们集中注意力,引发潜在创造性思维萌芽得一种前期创造技法,如注意力集中法、智力激励法、思维革新法等。 3)目前最具代表性得分类: 一就是按适用群体范围分类,原则分为群体、全体与个体通用、个体专用三大类。 二就是按创造思维方式分类,有两类:扩散发现型技法与综合集中型技法。扩散发现型技法就是利用扩散思维诱发出得各种创造性技法;集中型技法就是利用集中思维对各种问题与设想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后,再根据一定得要求进行判断、取舍进行革新创造所应用得创造技法。 创造技法具有很强得可操作性,要熟练地掌握与应用,就必须在实践中在工作中反复练习,融汇贯通,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提高创造力水平。 第一节智力激励法

【心得体会】上创造学学习心得体会

上创造学学习心得体会 上创造学学习心得体会【1】在这个学期的选修课我选了创造学,因为我对创造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随着这个学期即将结束,我的这门课也将结束,在此写下一些课后的感想,也包含了自己对创造的认识。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时代,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用创新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通过学习创造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创造的特点、创造的一般过程等,我懂得了创造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创造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高。 首先通过上课及课后看书我了解到创造的含义: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 创造的基本要素有:创造意识,创造教育,创造主体,创造 对象,创造成果,创造技 法,创造环境。 其关系如 图所示。 创造的本质特征 是:一,是一种有目的的 实践活动。

二,必须收获新颖性的成果。 三,是创造者的主观能动性高度发挥的行为。 在我的感觉中,创造就是通过自己的想象,猜想以及能力去发明一些以前没有的东西,上过杨老师的课后,我知道了不只是可以发明以前没有的东西,还可以是改进以前的东西。 第一堂课的时候,杨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创造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它的起源,分类等,还对我们做了一些小要求,要我们在大学四年里完成十个一,分别是“一日一设想,朗诵一首诗(或一段绕口令),会唱一首歌,会下一种棋,会跳一种舞,会一种乐器(只要求能奏一首曲),会画一幅画,会写一幅字(签字),擅长一项体育活动(三大球或三小球),会一项电脑基本功能。 ”老实说,到现在我都还没完全做到这十点要求,不过我想我会努力做到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上课,杨老师给我们出了 一个题,是用一条直线将一个等腰梯形分成 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当时这个题我觉得 根本不可能,因为一条直线要将等腰梯形分为两个三角形只有对角线, 面积明显是不等的。 后来老师公布答案,是用与上底同宽的直线去分,我当时觉得这是一种取巧,因为老师的解释是直线没有粗细,然后老师后面的话才真正打动了我,杨老师说“我教的是创造学,这节课不是数学课,要学会突破传统思维。”是的,突破传统思维,这是对于创造多么重要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