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气温与降水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与降水》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讲了气温的概念与测定、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三大内容。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总论部分,是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部分对气候特征描述的基础,本节是本掌上节课内容的自然延伸,是下面几节内容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初一学生地理知识储备少,读图、析图、理解能力、抽象能力差,所以本节课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课标要求,结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
我确定节课的教学目标确为:
1.知道气温的测定与表示方法。

2. 通过自学、看图、析图、合作、探究掌握正确阅读气温曲线图,阅读等温线图的方法,并能总结气温变化规律和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3.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本节课的两个重点是 1.气温变化规律、2.世界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因为这两个内容是本章及以后学习有关气候内容的基础,掌握这两个规律,能提高生活、生产的质量,属于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只是,所以是重点;根据以往的经验,等温线图因为太抽象,初一的学生的读图、析图、抽象能力恰恰较差,所以我把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这节课我采用的整体教学法自然分材教学法,课前我精心编制指导自学书,授课时注意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注重学法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法突破重难点,学法主要是自主
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补读帮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以上教法学法,达到“优生更优、差生进步”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按自然分材教学法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环节:感情先行环节三分钟,“自学求是环节”十分钟,“合作探究环节”七分钟,教师点播环节八分钟、师生构建网络环节共五分钟,效果检测环节十分钟,因人作业环节两分钟。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感情先行:
师生共同欣赏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景观图,引导学生理解气温是造成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导入新课,形成气温时间、空间分布的感性认识,为解决本节重难点做铺垫,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导入下一环节:
第二环节:自学求是:
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指导自学书上的自学提示完成以下三个问题的自学:
(一)了解气温的概念、表示方法,
(二)完成课本P62活动,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理解并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三)考查学生判读、分析气温曲线图的能力:(1)选出指导自学书上能表现新疆“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2)选出“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这部分前两个题难度不大,估计个别学生对于第三题气温曲线图的判读、分析可能有疑惑,但这种坐标图在上章学习世界人口的增长时已经接触过,优生完全有能力给弱生讲明白,为提高帮教效率,我采用限时让各小组补读帮困,抽查弱生公布第三题的答案并讲解方法,这时弱生的学习就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小组,读图方法无形中就被掌握了,为后面绘制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奠定了基础。

弱生展示后教师学生给与评价,引导学生用网络构建的方法总结气温变化规律。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盯着自己的问题学习的能力,凸现其主体地位。

教师过渡: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年变化曲线只能反映某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而同一时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气温分布有有何特点?如何表示?进入下一环节: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由等高线到等温线,连点成线,体验等温线的概念,
2.引导学生将此区域的等高线图与等温线图相对照得到读等温线这种等值线图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此及彼,理解概念,实现读图方法的迁移,为学生读图总结规律扫除方法上的障碍。

这时正处于上课约二十分钟左右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老师设置“找个最理想的地方安个家”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3.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出示以下三组地点:
(1)北半球不同温度带的三个地点;(2)同一纬度的沿海和内陆两个点;(3)同一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两个点,学生选择每组气温最适宜的一点安家,并从课本P61_63这三幅气温曲线图图获取信息说明原因。

我将抽象的三个气温分布规律设计成三个有趣、具体的探究活动,在积极探究过程中,优生对弱生的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方法这个难点得到了初步突破,估计,学生对第二组点即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难以找到证据,在全体学生有疑惑的时候,老师点拨就很必要了:
第四环节:教师点拨:
首先引导学生说出选择沿海的原因:冬暖夏凉,
其次:课件出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在北美洲西海岸20°最大弯曲处画出纬线,在这条纬线上分别选择海洋、内陆两个点,运用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可判断陆低气温高于海洋,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判读此时南半球也就是冬季海洋温暖,归纳规律二:同纬度海洋、陆地气温不同,
最后:课件继续闪烁南半球、北半球的等温线,引导学生观察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弯曲差异并思考原因,课件上勾画出最大弯曲处总结其位置特点,总结:用等温线的弯区度的大小及位置也可说明海洋陆地气温不同。

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利用生动直观的对媒体课件,再辅之以具体的判读、分析方法使难点得到突破。

对重点内容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还处于感性认识上,小组展示探究结
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第二个重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黑板上的板书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两次构建网络的环节的内容,养成总结的习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重点知识一目了然。

剩下的时间,我想是学生能静下心来将重难点落实到笔头上,我的效果检测内容是让学生当堂完成填充图册P25,自测、自批、自改,互帮,争取当堂掌握,不留作业。

这节课将在《种太阳》的优美歌声中结束,为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姑娘的愿望实现了,好不好?为什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了解“温室效用“及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说课,不当之处敬请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