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壮乡文化遗产弘扬南宁历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宁壮乡文化遗产的开发
10法3班陈琦 110333020301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也是壮族人民聚居之地。南宁市历史文化的最主要特色,就是有史以来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壮乡农耕文化,并体现在壮乡农耕仕读活动上,这些壮乡文化元素构成了南宁历史文化的重要特色。
一、农耕是壮乡文化之根
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起源发展于我国岭南地区,世居于华南秀丽的山川田林之中。从大南宁来说,壮乡农耕文化的根源就在大明山及其周围的丘陵平地,就在右江、郁江河畔的田林沃野。其发展足迹见证于出土文物、戏剧表演、节庆活动、歌圩圩逢、语言地名、经文典籍等多元的载体上。在南宁市境内不少地方出土有农耕起源的重要文物———石铲,说明了在6000多年前,壮族先民已在南宁这块土地上生息,并出现了农耕活动。而南宁市西乡塘陈东村原始的舞蹈“大酬雷”,反映农耕稻作的春耕春播秋收的全过程。隆安县那桐镇“四月八”农具节和南圩的亥圩日等富有农耕特点的农家节日活动,在武鸣、横县、宾阳、邕宁等各县乡村都有,在此不一一枚举。
二、仕读是壮乡农耕文化的重要特征
壮乡文化与中原文化一样,都同属于农耕文化。其在漫长的历史中,相互渗透和融合。而壮乡仕读,则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重要特征。壮乡仕读,应当是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指的是为仕而读,也就是说,壮乡的农家子弟要为提高自身的地位而读书,参加科举,取得功名以做官。第二层面指的是仕子促读,也就是因读书考取功名做官后的子弟再回家乡,传播文化,促进了壮乡的文化发展。
据地方史志等资料记载,壮乡子弟接受中原文化,与历代流官、谪官到邕各地传播和交流是分不开的。自宋以来,对南宁各州县影响较大的文化名人有宋代秦观、明代王守仁、董传策等。据载宋元明清,为方便仕读,南宁各州县办了不少书院,比较著名的有:南宁城内的敷文书院、东泉书院、东廓书院、西廓书院、中廓书院,宣化的孙公讲院、武南书院、修和书院、横州的淮海书院、悟斋书院,永淳县的腾蛟书院、大同书院、大观书院,宾州的宾阳书院,武缘县的阳明书院、岭山书院、葛阳书院,隆安的榜山书院,上林的澄江书院等。此外,还有众多义学堂、乡村间的私塾。不少壮乡子弟农耕之余,上私塾、入学宫,进书院,奋发读书。自宋以来南宁壮乡中秀才、举人进士都代代有人,宋元期间,中进士的25人,明清中进士的有50多人,举人贡生就更多了。如武缘县的葛阳村,当时全村只有1000多人,但明清期间,该村考中进士1人,举人13名,贡生33名。人称“武缘贡六十,葛阳半三十”。这些靠参加科举取得功名的壮乡子弟,如萧云举、刘定卣、张鹏展等,在外做官吸取中原文化之后,回到家乡讲学办学,启迪一代民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乡的教育事业更是蓬勃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成效显著。一批批壮乡儿女进高等院校读书,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才。当年的农耕仕读已是望之莫及。但壮乡先人农耕仕读走过的道路,留下的遗迹将永远隽永在人们的心中。
三、壮乡农耕仕读的文化特色
(一)弘扬孝道。南宁壮乡生存发展的环境以及出土文物表明,农耕文化是最基本的文化特征。而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和现实来看,孝道又是农耕文化的内核。最近南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整理的隆安县布泉乡上礼天王庙所藏的经文来看,孝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大明山周围广为流传的特掘的故事,就是壮乡孝道心理的折射。
(二)诚实守信。诚信是壮乡的重要特色,也是孔学五常之一。壮族人认为与天感应的,就是要忠诚老实,就是要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古今以来,南宁壮乡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
(三)平等和谐。壮乡的历史文化是与长期以来的农耕活动息息相关的,在农耕活动中,妇女直起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好多农户,女的还是起主导的作用,犁耙耕作,春播秋收,她们顶起了大半边天。因此,壮乡的妇女地位相对较高。同时,壮乡人们和谐相处,邻里之间,乡村之间,大家以友情为重,很少斤斤计较。
(四)行善积德。壮族经文有言:“积德与儿孙,立业家不败,省得滥费钱。免得欠人债。”壮乡淳朴之风实在令人震撼。除乡村之外,南宁城区的市民也多行善事。如望州南社区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也感动了南宁,感动了广西,感动了全国,由此而形成了“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也正是这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五)知恩图报。弘扬孝道中已有此义。但感恩报恩在壮乡在南宁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特掘的故事,也就是一种神化了的感恩报恩情怀。
(六)落叶归根。壮乡的农耕活动,有着更深厚的土地情结,也正是因为农耕民族严重依赖土地,决定了农耕民族定居的极其稳定性。土地是农耕民族的命根子,农民把土地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四、壮乡特色文化遗产应充分保护利用
壮乡源远流长的农耕仕读活动,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既有实物的,也有非实物的,近年来各级政府加以重视,采取了很多保护开发措施,但从实践来看,由于认识上或物质上的原因,多是风声大,雨点小,此工作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要做好壮乡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必须要对现存的重点遗产进行保护性抢救,这既是当前打造南宁历史文化名城的题中之意,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是将各县区已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铲等文物集中展示,条件成熟时设立市级的博物馆。对于文物出土遗址,选择几处交通方便并有代表性的地方重点保护,通过图文声影等形式向世人展现。
二是修建再现有影响的古书院。如纪念秦观的淮海书院,海棠亭,重修浮槎馆。纪念王守仁的阳明书院、敷文书院等。
三是保护修复位于宾阳县城内的思恩府考试院。思恩府考试院坐落于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内,是保存得比较完整的近代科试院。思恩府考试院鼎盛时曾有2400间封闭式考房的“考棚”,如此大规模且保存完好的考试院,在广西甚至
在江南诸省并不多见。
四是修复历史文化名村名街。在古代南宁壮乡仕读中,最典型的就是武鸣县太平镇葛阳村。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村人读书之风甚盛。葛阳村因清代的人才辈出而留下了文昌阁、圣谕亭古戏台、“太史第”匾额等不少文物胜迹。
五是保护壮乡特色的古庙古塔。古庙在南宁壮乡,典型佛教寺庙已无存,现存的只有民间信仰自发而建并敬祭的寺庙,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五圣宫、伏波庙、三相庙、刘四庙、天王庙。古塔现存有龙象塔、承露塔、回风塔、秀峰塔、文江塔、榜山文塔。
六是非实物文化遗产,如戏剧、山歌,民谣,经文,壮医典籍,民间故事传说,歌圩圩逢,与农耕相关的节庆活动等。
五、弘扬南宁历史文化特色的几点建议
壮乡的农耕文化是与中原的农耕文明同根同源,而且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聚了丰厚的底蕴。为加强对这一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利用,建议如下:
第一,更新观念,认识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财富而不是包袱。现在严峻的事实是,壮乡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已濒于销迹。当然这里也有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保护措施跟不上。保护措施跟不上,这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与我们对文化遗址的价值认识有关,与我们保护思路不广视野不宽有关,与我们没能对资源进行整合而使其发挥应有效益有关。保护挖掘和开发利用壮乡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必须拓宽思路,在开发利用上多下工夫,以开发利用促保护挖掘。
第二,整合资源。南宁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就是壮乡农耕仕读的特色文化结晶。只要我们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一个壮乡民族历史文化圈,修复好重点文物,其价值不可估量。有动有静,有歌有舞,有食有玩,肯定是可以引起世人的瞩目,引来八方来客,壮乡民族历史文化必将进一步繁荣昌盛。
第三,铸造南宁历史文化特色之魂。南宁市历史文化之魂,就是壮乡的农耕仕读的文化结晶———孝道和诚信。应当作为南宁的一个文化品牌来打造。通过大造舆论声势、充实内涵,细化目标、全员动员,示范先行、扬善抑恶,表彰推动,持之以恒,最终必能蔚成风气。
第四,做好规划,协调发展。同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城市等各项活动结合起来。
保护挖掘和开发利用壮乡民族历史文化资源,铸造南宁历史特色文化之魂,将南宁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也应当肩负起这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