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些做法,促使学生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帮助他们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教育目标。

关键词:构建;生活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48-01
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推进教学生活化,是现实生活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既是师生的教学活动过程,也是师生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和理想的交流过程。

让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对生活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达到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那么如何构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会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思维也会更加活跃。

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学生常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自主性
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培养,自信心得到提高。

所以,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有时比学识渊博与否更为重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鼓励。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一直比较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真诚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

上课时常用聊天的口气,尽量让学生感觉随意、亲切。

即使学生的回答“文不对题”,也是尽量以宽容化解:”谢谢你的幽默,让大家得以轻松。

”“你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很佩服你的勇气!但是,你能更全面地考虑一下吗?”诸如此类源于内心深处的真诚话语,总会出现在笔者的课堂上。

当老师走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圣坛,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合作学习的伙伴时,我们学生的心灵才能得以自由放飞,而学生也才能敢于别出心裁,敢于质疑,敢于分析,敢于辩论,敢于畅所欲言。

民主平等的氛围,才能孕育开放自由的思想,我们的课堂才会有“灵光”闪现。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政治课堂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
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

1、“生活(导入)———教学(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生活。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情景导入),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

“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主体置身其中,为问题的解决设计方案,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组织,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促进知识的迁移,最终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创设能够激起学生产生道德内化需求的生活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达到明理、启思、慎行、悟德的目的,最终完成思想品德教学的终极目标。

2、“教学(分析)——生活(回归)”
“从教学到生活”则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

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思想品德课的活力。

而创新就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政,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

因此,笔者要求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以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讲《难报三春晖》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怎样孝敬父母。

为让学生知行统一,我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定一份孝敬父母的计划,落实到行动上,并要求家长一周后把他们的表现记录在成长档案袋中。

这样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扩展了知识技能,提升了生活经验。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凭借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人生。

陶行知先生早就倡导教学合一。

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实践。

所以教学要从生活来,到生活去,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增强学习的乐趣。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走进生活,使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实施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
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和大自然相融合,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帮助他们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