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辨伪的具体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辨伪的具体方法
一、形制辨伪
一个鉴别者的头脑里,储存了众多的不同时代的不同铜器的图像。当鉴别某一件铜器时,自然而然首先将它与储存库的图像进行对照,看它与哪件铜器图像相近似。这时就可能产生两种情形:一是找不到与之相应的储存库的图像。换言之,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来没见过。二是与储存库的某一图像接近。
第一种情况包括两种可能。或者是发现了以前所没有发现的新的形制的铜器,那是值得庆贺的。例如早先认为附耳鼎出现在西周中期,当西周早期墓葬出土附耳鼎时,不免让人又惊又喜。或者是一件拼凑起来的伪器,作伪者用几件旧铜器中的残片按自己的想象拼成一件新器,或者将真器的某一部分改造,或者干脆另起炉灶,制作一件从未有过的形状奇特的铜器。对于内行来说,很容易看出破绽,而一般的收藏者则容易上当。他们对每一类青铜器在各个时代的特征不清楚,或不太清楚,误以为是某某时代的器物而加以收购。或者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件稀有的器物,产生新奇感,不再仔细观察。物以稀为贵,作伪者以形制奇异而吸引人,来迎合收藏者的心理。
《西清古鉴》载有蟠夔鼎,它是将颅的上半截甑添加三足而成。兽耳尊则是在倒置的车銮之柄上加两耳及口沿。或者将锌于倒置,据掉虎纽,加上两耳,既可以伪作壶,也可以伪作尊。由于是拼凑或改造的,锌于无论如何变化,其腔体与尊和壶还是有较大区别。同时添加的部分如三足、两耳,它的成分含量不可能与原器一致,因此反映
出来的地子、锈色也不相同。
我们知道觯的特点是像酒杯,口沿是圆形的,不像爵有流口,形体不大,稍修长。用手直接持执,而没有鋈。但故宫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觯却有流口有凿,显然不对头。再仔细看,原来是将爵的流口和錾安在觯上的。一般的觯可能卖不出好价。作伪者于是将其改头换面,以新奇来招徕顾客。有的用古壶盖作肚,用旧鼎耳作耳,用碎器片焊足,作成鼎。也有在学的口部另安一个流,冒充新器。明明是方内戈,却又加了一个曲内,令人啼笑皆非。不少是用铜镜来改作成商周器物。铜镜好找且便宜,改制后的铜器价格要翻十几倍以上。有将铜镜锯开,拼凑成方鼎的腹腔部分,方斗的四壁及底,或者是戈之类的兵器。由于是拼凑起来的,接痕明显,不难分辨出来。
第二种情形是有原器或图录可供摹仿,伪造出来的器物与我们所见的某一件真器相似。其中有些仿器水平较高,尺寸大小及细部都与真器相差无几,因此鉴别时要特别小心。可以掂掂分量。一般来说仿器比真器重,有压手感。据报道故宫藏有两件形制与尺寸大小相近的西周铜簋,一件是真器,一件是仿器,仿器高15.4厘米,宽26.7厘米,真器高15.8厘米,宽27.7厘米。仿器虽小于真器,但比真器还重420克。上海博物馆藏的两件西周铜器师兑簋,真器高22.5厘米,腹径23.4厘米,假器高22.3厘米,腹径24厘米,真器与伪器大小十分接近,但伪器比真器重260克。
有些仿器并不完全按照原器模样制作。作伪者为了经济利益,加添上铭文。或者由于作伪者水平不高,或者只见到图录、未看到实物,
在每一部分的尺寸大小与形状上与原器有差别。我们只要细心观察比较,可以发现破绽。
现代,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由于旅游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青铜器复制品充斥公私经营部门。其中不少青铜器从形制来看与真器惟妙惟肖,如出一辙。原因也很简单:它们往往是在真器上直接复制的。笔者看过一些复制品展览,其中部分作品确实很能迷惑人,如果没有更多地看到真器的话。但是看得多了,还是能分辨出来。即使是一些较好的复制品,从整体上来看,缺乏一种生气,显得比较呆板。尤其在转角处、颈腹的曲线上,或者圆转移,或者缺乏内力。这与铜器复制者的工艺熟练程度有关,恐怕更深刻的原因是注重了形的特点,而于神韵的把握不够。怎样使内在的神情、韵味通过外形展露出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把一件铜器简单地理解为不同线条组成的“器物”,那么即便在原器上翻模,也难以达到乱真的程度。
二、纹饰辨伪
不同时代的人们所穿的衣服的质地与颜色是不同的,同一时代男女老少的衣服花色也不一样。青铜器也是如此。首先看一看器物上的纹饰与器形的时代风格是否一致。如果在商代晚期铜器上装饰着重环纹,战国铜器上装饰着饕餮纹,西周早期铜器上镶嵌金银丝、绿松石,而商代早期铜器上布满三层花纹,那必定是伪器无疑。
商代晚期与西周早期青铜器中,有不少造型精美、纹饰富丽者。它们往往是作伪者的对象。为了使伪作接近真器,作伪者常采取整器作伪方式,即器形、花纹均是伪造的。过去这方面作伪较佳者是北京、
苏州两地。由于器形仿造得像,纹饰制作精细,主纹突出,地纹清晰,满器花纹,很有迷惑力。细加分析还是能看出毛病:纹笔较死板,纹饰呆滞缺乏变化。日前笔者曾看到一件西周中期的牛尊的仿制品,满器花纹。粗看尚可,但仔细观察,纹饰线条交代不清,有些地方相当模糊,看不出究竟是什么纹饰;纹笔柔软乏力,缺少韵味与生气。凡是这些斟青铜器精品为仿造伪造对象的,只要多看原器,掌握它的神韵,不难识破。尤其是纹饰,要达到原器精美传神、令人心震的艺术境界,是很不容易的。而这正是我们辨伪的有利条件。
没有纹饰的铜器价格较低,于是作伪者便在其上加刻花纹。由于器物是真的,从形制上很容易使人上当。加上纹饰凿刻精细,几乎可以乱真。辨别时须注意几点:一是看纹里有无锈迹。添刻的花纹,其纹里没有锈。即便作上假锈,与器物其他地方的锈色也不一样,而且这假锈用指甲一抠就会脱落,露铜的本质来。二是既然用刀錾刻,则必然留下刀痕,能看出走刀之处,纹笔决不像铸出来的那样浑圆,而显出毛边来。
一般来说,器物上纹饰越多、越复杂,价值越高。有些器物上纹饰比较简单,作伪者选择合适的部位加刻纹饰。据报道,故宫藏一件战国铜盘,盘内底刻有六条鱼环绕一周,其中有三条鱼是后来加刻的。伪刻的鱼纹笔相连无间断,不如原刻自然,当然地子、锈色也不对。不过作伪水平还是很高。如果没有相当经验,很难分清真伪。除了刀法熟练外,一个原因是伪刻的三条鱼穿插在原刻的三条鱼中间,图形走向自然,布局也说得过去。而有些增刻的纹饰则容易露出破绽。笔
者曾见到一件春秋铜鼎,腹部饰两道弦纹。这是当时鼎上常见的纹饰,很简单。作伪者在两道弦纹中间加刻西周中期流行的呈带状分布的分尾鸟纹,与器形的特征发生了矛盾。同时增刻的纹饰刻掉了器物原来的层面,其槽里必无原来的氧化层,色泽自然就不同,即便作上绿锈,也与原器不一致。
战国时期,某些青铜器上镶嵌金、银、绿松石以及其他物质,组成富于变幻的绚丽图案,深受收藏、研究者的喜爱。作伪者投其所好,在器物原来的花纹上再加嵌金、银、绿松石。有的是在商代西周铜器的纹饰上加嵌这些物质,与器物的时代特征不符合。有的是在战国青铜器上镶嵌,一是留下刀痕,二是镶嵌的水平差,没有真器那样镶嵌紧密,天衣无缝。
对于饰有二层花纹的青铜器,辨伪时特别要注意地纹。商与西周真器上的地纹,如云雷纹,铸造得十分洒脱,自然,转折处很圆润。而且往往有些线条似断非断,似隐似现,恰恰体现了自身状态的合理性。而伪刻的地纹,要么是糊涂一片,要么线条整齐、匀称,转折生硬。地纹伪作比较难,容易露出破绽。
三、铭文辨伪
我们在前两章谈到中国青铜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铭文,而铭文的历史价值很高。历来研究、收藏青铜器者大多是王亲.国戚、文人学士,其中不少是精通历史文献与古代文字的行家里手,他们尤其重视铭文的研究。自宋代以来,青铜器的收藏与研究者就有一种习惯,即嗜好有文字的青铜器,更青睐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于是作伪者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