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内经选读_教材的商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总第41卷第1期
启发学生,随着证治思路逐步推演。加强了学生中医
临证思维模式的训练,又可使中医理、法、方、药得以
融会贯通,更好的发挥桥梁学科的作用。(3)在对治
法、配伍规律、组方原则的讲解中,不是先入为主的
灌输,而是在推导过程中针对病机着重指出为什么
用此治法,为什么以此药为君、为臣、为佐、为使,为
什么如此配伍,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
增强学生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其思维,有利于课
堂互动的开展,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
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使教与学和谐统一。(5)临床
上疾病变化多端,方剂亦何止万千,《方剂学》300多
首方剂如何应付千变万化的疾病呢?如果在方证相
应的基础上掌握方剂的病机关键,就拥有了异病同
治、同病异治、加减变化的钥匙,临证中可以不变应
万变。
第一作者:赵书锋(1974-),男,讲师,医学博士,
从事方剂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电子邮箱:
xinganwen@
收稿日期:2008-07-12
编辑:吕慰秋教材是传授与学习知识的依据,其阐述应该明
确、准确与正确。遗憾的是,作为传承中医学经典巨
著《黄帝内经》学术的《内经选读》,从四版至七版,在
阐述原著某些重要思想与观点时,却未尽如此。本文
仅择其要者商榷于后。
1“和于术数”
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至七版均谓恰当运
用各种养生或修身养性的方法,四版未选。
笔者认为从“术”所指技术、技巧、手段、方法等
而言,此指导引、按跷、吐纳等尚可,但把“数”与“术”
混同作方法讲则绝不可,否则就不能完全、准确反映
《内经》的深刻含义。数,此乃量词,实指各种养生方
法的实施,必须有一个“度”。达不到“度”,徒劳无益;
超过“度”,反而有害。这才符合本篇“不妄作劳”,“形
劳而不倦”之旨。有关劳作运动乃至情志饮食等,《内
经》不仅重视其方法、规律,更重视其量与度(即
“数”),其“不及”与“过”对人体的伤害,所论甚多,此
不赘述。至于“和”,古有适、调、偕、顺、合、相应等义,
此处既可“引申为恰当运用”,但更有符合、适合之
意。因此,此句当理解为各种养生方法的运用,既要
符合技巧的要领,更要符合一定的度。
2“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四版谓“每个人都能
随他的所欲,达到他的愿望”;五版谓“都能顺其所
欲,达其所愿”;六版前句未释,后句谓“愿望都能达
到”;七版未释。
众所周知,《内经》论养生的核心思想是“恬惔虚
无”,本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
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
能惑其心”;以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无为之
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素问·移精
变气论》“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惔之
事”等诸多论述无不如此。各版教材也都承认“恬惔
虚无”乃《内经》养生的“主导思想”或“基本原则”。可
对该句如此阐释既自相矛盾,更悖《内经》原意。事实
上,如果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又怎会“恬惔虚无”;
而愿望又都能达到,谈何容易?其结果只能因“嗜欲
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
对《内经选读》教材的商榷
张新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内经选读》教材从四版至七版,某些内容的阐述,并未完全符合原著的思想与观点,从中选择出“和于术数”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阴平阳秘”“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神明之府”“去菀陈莝”“肝不弦,肾不石”“阴阳交”“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等十个主要之处进行商榷。
关键词内经选读教材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09)01-0067-03
67
2009年总第41卷第1期
病不愈也”(《素问·汤液醪醴论》)。笔者以为此句当理解为:每个人的欲望,都应顺从于个人的能力和当时的条件,也只有如此才易如愿以偿,从而知足常乐,正如王冰所注“志不贪故所欲皆顺,心易足故所愿必从,以不异求,故无难得也”,也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的目的。3“阴平阳秘”
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五、七版均谓“互文”,即“阴阳平秘,阴阳平和协调之意”。
诚然,“阴平阳秘”确有阴阳协调之意,但非互文,盖平、秘在此各自含义独特,不可互换。平,充盈、安定、内守之意;秘,通密,即致密、保卫、护卫之意。阴精固守于内,乃阳气的支持者;阳气致密于外,为阴精的保护者。本篇“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唯)阳密(于外,阴)乃固(于内)”,以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则是最好的说明,意指阴阳虽协调,但各自作用不相同。综观《内经》,“平”多用于在内之阴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精)气平均”,《灵枢·天年》“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皆大盛以平定”;而“密”多用于在外之阳气及肌腠,如本篇的“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腠理以密”等等。再从原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看,虽言协调,亦言阴精与阳气的功能及其在协调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均不同,如作互文,则不能准确表达这一意义。至于互文的用法,《内经》虽多,如本篇的“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素问·五脏别论》的“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府”;《灵枢·营卫生会》的“营安从生?卫与焉会?”等等,其意义所指与表述形式均与“阴平阳秘”截然不同。4“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各版均作“养神则精,养精则柔”解;精,指精神爽慧;柔,指筋脉柔和。
凡是后人主观颠倒原文语序,尤其擅改原文字辞,如刘河间、朱丹溪、吴崑等,笔者均不赞同,否则改不胜改,《内经》也就不成其为《内经》。笔者认为阳气是人体之气的总称,具体有营气、卫气、宗气等之别,各自的性能与作用均不同。所谓精、柔,此指具体阳气的性能;精乃精微、精纯之义,柔此指浊杂、浓厚之意。意为阳气中精微者行于脉内、营运五脏以养五脏之神;浊杂者行于脉外、布散体表以养形体筋肉,实与《灵枢·营卫生会》“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之义异曲同工。5“神明之府”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神明,四版谓“能使万物发生变化的巨大力量”;五、六、七版均谓
“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力量”、“动力”从何而来?物质基础是什么?姑且不论。关键是此释不能准确反映《内经》阐释自然变化内外联系这一绝妙用词所表达的深邃思想。神者,玄妙、奥妙也;明者,明显、昭著也。自然变化纷繁复杂,即使上古圣贤,也是凡胎肉眼,加之条件所限,对于事物内部阴阳变化之微观细节无法了解,故曰“阴阳莫测谓之神”;但任何内部变化又必定通过某些固有征象表现于外,而从宏观上却可以把握,故曰“神之昭昭谓之明”(吴崑注)。显然,神指内部之变,明指外部之征,共喻事物变化过程中的内外联系。《淮南子·泰族训》云:“其生物也,莫见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如何长与杀,乃内部变化玄妙莫测;而长与杀表现于外,又确有象可据。古训早已明确,何以今反不如?6“去菀陈莝”
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四版谓“铲除掉堆积的陈腐之物。这里是说要清除掉郁积的水液废料”,“是水肿病的施治原则”;五版谓“除去菀陈积久之物”,虽引《灵枢·小针解》“去血脉也”但未确指;六版则“去除血液的瘀结,消散水邪的蓄积”二义并举,将其与“开鬼门”、“洁净府”并列为具体治法;七版仅谓“除去郁久的恶血”,依然为具体的三种治法。综观原文所论,当以四版正确。首先,纵然《素问·针解》《灵枢·小针解》有“去菀陈”指“出恶血”、“去血脉”之说,但本文专论水肿而只字未及瘀血,即使水停可致瘀血,亦非主要矛盾,此说难以成立。其次,就本篇所论,因“五脏阳以竭”,以致“津液(水湿)充廓”而生水肿。显然,形成水肿的直接原因是水湿积聚,属于标;而导致水湿积聚的根本病机是阳气虚衰或阻遏(各版所说不一),属于本。故而经文首先提出两个施治的原则,即“平治于权衡”与“去菀陈莝”,前者旨在协调阴阳(虚衰当补,阻遏当疏),恢复气化,针对“五脏阳以竭”致水之本;后者重在祛除水湿积聚,以消水肿,针对“津液充廓”致肿之标。唯“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与“开鬼门、洁净府”方属于体现两大治则的具体治法,前类属治本,后类属治标。7“肝不弦,肾不石”
语出《素问·平人气象论》,四版谓“春季肝脉不是有胃微弦,冬季肾脉不是有胃微沉”;五版只引张介宾注“肝无气则不弦,肾无气则不石”;六版未选;七版与五版同,并谓“病重之时,脏气、胃气俱衰,脏真之气亦不能至于寸口”。
根据本篇所论,有胃而微弦、微石为平脉,弦多、石多而胃少为病脉,但弦、但石而无胃为死脉,即真脏脉,四版之谓不能算是本篇所论的真脏脉,张氏之说虽可勉为方圆,却与本篇“但弦”、“但石”之论相悖,所以七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