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一课的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教学反思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在实施教学过中我有以下的反思与体会:
1.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一课在八年级〔4〕班试讲的时候效果不好,时间上还来不及。

但在八年级〔3〕开课时教学效果却较好。

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导致这一结果。

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面对不同学习层次的班级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设计的问题要适宜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方面,以前虽有认识却研究得较少,以后在教学中应多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他们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储藏。

在教到杜甫的一句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一学生问道“老师,你不是说是冬天吗,为什么杜甫还说酒肉会臭呢?〞慧外,我认为教师丰富的知识是教学的根底,只有教师拥有充分的知识储藏,才能沉着地引导学生迈入知识的殿堂,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洋务运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洋务运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4、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 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文献资料李 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 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
(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 就给分)
(三)小结与练习 1、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洋务运动 原因:清王朝内外交困,为摆脱困境。 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口号:“自强”、“求富” 作用:①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推动近
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
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 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近代中国要革新必须首先 改变政治腐败,仅仅片面地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 方面学习西方是远远不够的。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 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能 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 力分析 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 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运用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
(答: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 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 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 入座”)
地名:安庆上海上海武昌汉阳福州 工业名: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湖北织 布局铁厂船政局 人名:曾国藩曾国藩、李鸿章李鸿章张之洞张之洞 左宗棠 类别:军事军事民用民用民用军事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插图、“小资料”等, 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 质? (答: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 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 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 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

2023年《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2023年《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2023年《洋务运动》教学反思2023年《洋务运动》教学反思1本学期即将结束了,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任务,现在期末复习工作也正顺利进行。

回顾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

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一、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

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

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

”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

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

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例如我在讲授《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抗日战争”,教学难度比较大。

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

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

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音带,让学生观摩学习。

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

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

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洋务运动教学反思通过这次开课,我意识到我的历史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我感觉到备课对于上好一堂课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其实上课也是如此。

不要小看一堂45分钟的课,要把这45分钟充分利用好,上得精彩,没有充足的准备是很难做到的。

关于这次开课,由于我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这节课上的不太理想,对于资料的熟悉度还不够。

比如,在洋务运动中,对洋务派创办的各类军事、民用工业的介绍,我只是照本宣科,不能灵活地讲授,而照本宣科地朗读会带来很多问题,对于教师,可能会造成上课离不开教学参考书的现象,从而导致上课仪态不够自然;对于学生,教师的简单朗读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多学生可能听过就忘,其效果明显不如教师的自然讲授。

另外,准备的不充分还使我在使用多媒体时出现许多差错,导致整节课的不连贯,影响到上课质量。

比如,在做幻灯片时,我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感性的认识,因此穿插了一些图片,如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的图片,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的图片,但是在具体进行讲授时,往往会忘记播放那几张幻灯片,在操作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同样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中外武器的差异,我在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个知识点上做了超链接,连接内容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武器对比,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比较紧张,就忘记播放这张幻灯片。

在以后的历史课中,我会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力求在上课时做到胸有成竹,仪态自然,不照本宣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讲解。

其次,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我同样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如,多媒体课件做得过于简单,甚至有些单调,背景均为白色,字体均为黑色,宋体,缺少适当变化。

或许会使学生感到无趣,另外课件做得不生动,没有插入视频和音频等资料。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认识到,制作多媒体课件也是一门学问,其中有许多注意点,不能忽略,一旦忽略,可能会成为整节课的一大败笔,多媒体课件要做到生动有趣,同时又不能分散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注意力,在这方面我还需要多锤炼,多摸索。

《洋务运动》的教学反思

《洋务运动》的教学反思

《洋务运动》的教课反省为了实现本课的教课目的,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纳列表法、比较法、提问法、解说法、议论法。

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但仍需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纳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停启迪,点拨和改正。

比如在掌握洋务派,洋务运动的盛行和发展以及破产的过程中,经过对教材文字、插图以及增补资料的剖析,进一步提升阅读而且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教课手段上采纳多媒体协助历史教课,我在制作课件的同时,也介绍一些历史方面的网站,要求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查问,让学生在课外也主动参加讲堂教课,创造出一种热情而活跃的讲堂气氛,为学生供给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时机,学生参加面广。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学会剖析问题的方法,形成师生共同研究新知识的过程。

教课实践的可操作性较强。

对于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课,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评:1、先期以“自强”为口号创立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

这些军事工业能够发动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概括出来,这样方便学生记忆。

2、后期“求富”为口号,创立了近代的民用工业,这些民用工业也需要发动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来。

3、是筹备海防。

成立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此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

4、创立新式学堂。

1862 年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它以培育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材为主旨。

今后,培育了大量的科技、军事、外交人材。

京师同文馆就是此刻的北大前身。

对于洋务运动的评论能够说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有的学生依据书籍中的背诵,根本不理解什么意思,这样的记忆很短暂,当时是记着了,课很快就忘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方面的内容,在上这方面内容的时候要想方法让学生理解。

评论历史事件要一分为二,要客观的、全面的评论。

洋务运动最后是破产了,但要一定它的踊跃作用。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技术,是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公司。

在客观上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使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拓了道路。

洋务运动课堂小结

洋务运动课堂小结

洋务运动课堂小结课堂小结不只是教师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它也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各项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师生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师生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还是师生共同体验学习快乐、感受学习意义的过程。

那么,教师如何运用广博的历史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上来引导、点拨学生,以求在这个归纳整合的环节达到高潮,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这么几个小结的方法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承上启下小结法一堂课将至结束时,按惯例对本课作一下总结,明白告诉学生今天主要学了什么,要掌握什么之外,可适当交待一下下一堂课的内容,这时,你的小结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了。

这其中的一种是直白式的承上启下。

还有一种是悬念式的承上启下。

中学生喜欢刺激,具有强大的好奇心,你越不讲明讲透他越起劲。

而历史事件是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一件事的结尾,往往又是另一件事的开端。

因此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我们是可以借鉴的。

在讲完一节内容时不妨设置一些悬念,既突出本节的内容重点,又为下一节教学内容有机地埋下伏笔,提前创设教学情境,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试图把西方先进科技这颗优良的花树移植到中国这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但结果却失败了。

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客观上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也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条件。

再如: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第4课 洋务运动》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4课 洋务运动》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4课 洋务运动》教案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鸦片战争清军战舰 甲午战争清军战舰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的战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运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第4课洋务运动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教师首先讲解: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

)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3.教师强调: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朝统治集团的开明官员——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从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但他们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没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治标不治本,为其最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4.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看看洋务派具体怎样学习西方的?目标导学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教师提问:为什么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

学生回答:鸦片战争中,中国武器落后,致使战争失败。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

2.教师提问:为了满足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兴办新式教育,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教师过渡: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都要大量经费,政府财政面临枯竭。

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有哪些?学生回答: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积极性与局限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清朝内忧外患,国家危机。

2.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工业,改革军事,培养人才。

3. 洋务运动的影响:一时国家的富强,但最终未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命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提升历史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洋务运动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讲解,剖析洋务运动的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子,分析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洋务运动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针对学生的疑问,要耐心解答,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洋务运动背景、内容与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历史素养的提升。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 收集相关的历史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变通促发展——学习完《洋务运动》一课后的反思

变通促发展——学习完《洋务运动》一课后的反思

变通促发展——学习完《洋务运动》一课后的反思发表时间:2011-09-30T15:32:53.840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1年第32期供稿作者:田淑荣[导读]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也是这样的,做事不能一味依据习惯,循规蹈矩。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善于灵活变通。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中心中学田淑荣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也是这样的,做事不能一味依据习惯,循规蹈矩。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善于灵活变通。

这一点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体现得十分突出,当时,华盛顿领导的北美大陆军不光装备差,人数也不占优势,若与英国人展开阵地战硬拼,将必败无疑。

华盛顿利用当地部队熟悉本地情况的特点,采用全新的散兵战术拖垮敌人的主力,同时又用游击战的方式,不断打击敌人的交通线,终于使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英国败下阵来。

同样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灵活变通。

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均以失败而告终。

随之而来的领土主权丧失,明显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的落后,加之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运动及各地掀起的起义,使清王朝手忙脚乱、狼狈不堪。

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和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王朝统治,处于清政府内部的握有实权的官僚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政府内有军机大臣奕 ,在地方上则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及张之洞。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为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目的是应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及。

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同时也有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在内。

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对外交涉、订立条约、购买西方军火器械,以“洋法”编练新式海陆军,兴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民用企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学习西学。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4课洋务运动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讲授法、列表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
地图册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查学诊断
复习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知识
二、示标导入
图片:鸦片战争时期清军装备和鸦片战争后清军装备对比?学生讨论
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三、导学施教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洋务运动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既注重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的传授,又体现了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地理知识。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存在不足:学生不善于表现自己,让学生上去指图时,大多数学生比较羞涩,在前面不敢面对学生,讲话声音太小,对自己不自信,怕说错回答错问题。

改进提高: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指图练习。

会识图读图分析图是地理学科必备的技能,我以后上课时要多加强这方面的教学,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反思在《洋务运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为历史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所面临的重大困境,洋务运动的缘起、发展和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和反思。

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涉及了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

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重要情况,如科技落后、国力弱化等。

同时,学生还能够了解到洋务运动的缘起、发展、成果等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史发展的脉络,强化历史思维。

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讲解、互动式探究、图片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具体来说,通过讲解,我将重点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向学生详细讲述,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在互动式探究环节,我让学生们自由地提出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并让学生们自主探究解决的方式。

展示历史图片则是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的变迁。

三、存在的问题虽然本课教学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内容很多,且拥有广泛的知识面,很难一步到位全面掌握。

在课堂中,尽管我在讲解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读,并在互动探究中启发学生,但是学生难免会有一些知识点的疑问或死记硬背的情况。

这就需要在之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在互动探究的环节中,由于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这也需要在之后的教学中将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性。

四、解决方案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需要进一步结合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教育措施。

1.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材重点和难点,适量增减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

《洋务运动》 说课稿

《洋务运动》 说课稿

《洋务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洋务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洋务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的第一课。

这一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从而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同时,洋务运动的失败也让人们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是无法实现国家富强的。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第一单元清朝中后期的衰落和鸦片战争等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洋务运动这一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

(2)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性质,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分析史料、讨论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认识到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符合国情。

八年级历史每课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每课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每课教学反思一、引言八年级历史课程是学生们了解中国及世界历史的重要环节。

通过课堂教学,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在此,我对每一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二、每课教学反思第1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课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重点讲解了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加强了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

第2课:洋务运动本课介绍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讲述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目的、过程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引导他们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3课: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本课讲述了晚清时期的两次重要改革与革命,涉及大量的人物、事件和复杂的背景。

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梳理历史事件的脉络,同时加强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剖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变革。

第4课:新文化运动本课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运动,涉及了大量的思想、文化和学术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影响,同时鼓励他们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和反思。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八年级历史课程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同时加强对学生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此外,我还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总之,八年级历史课程的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改进和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意识的未来公民。

带着问题学:洋务运动课堂教案反思

带着问题学:洋务运动课堂教案反思

带着问题学:洋务运动课堂教案反思在我教授的历史课堂上,洋务运动是一个基本的历史话题,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针对这一话题,我设计了一堂带着问题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课堂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本课旨在通过让学生使用问题解决技能,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述相关历史事件与观点。

2.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学生将被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使用问题解决方法来答题。

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都涉及到该课题的不同方面,后续将邀请他们就他们的答案和理解进行讨论。

3.教学内容: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发展政策。

在这个项目的框架内,许多重要的中国改革措施在20世纪初期得以实施。

本课程将介绍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目标、实施和影响,并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

4.教学步骤:第一步:为什么洋务运动会发生?组织学生小组,让他们思考如下问题:-为什么清朝会发起洋务运动?-这一运动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种改革期望达到哪些目标?第二步:洋务运动的运作和实施。

要求学生总结最重要的信息并在小组内分享。

第三步:对洋务运动的影响进行探讨。

让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他们对洋务运动的看法、观点和调查发现。

这一特定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各种观点和趋势,并对洋务运动的后果进行批判性思考。

第四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阅读和写作来表达自己的学习经历。

学生各自结合课堂上的讨论和个人阅读之后撰写一篇关于洋务运动的论文,并进行分享。

5. 教学评价标准:本课的评分将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和论文的撰写质量。

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水平才能获得优秀的成绩:-能够广泛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能够深刻理解中外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对于洋务运动的影响;-能够运用问题解决技能来探究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并进行批判性思考;-能够撰写出逻辑性强、清晰明了、思想深刻、表达正确无误的论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评课稿一、前言本评课稿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为主题,对该课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分析其背景、影响和意义等方面,并提供相关教学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上好这节历史课。

二、课程背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该事件发生于清末时期,旨在引进西方的科技和制度,以推动国家现代化。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洋务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深入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国家命运的历史进程。

三、教学目标1.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3.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4.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5.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洋务运动》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社会政治状况。

- 洋务兴国运动:洋务派的提出和推行。

- 洋务运动的成果和局限。

- 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

•图片与文本结合:通过适当使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视频/音频资源:适当使用视频和音频资源,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受。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清末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局势。

•提醒学生分析《洋务运动》的两面性和局限性。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清朝末年的社会图片或播放与洋务运动相关的音频/视频,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如何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2.学习《洋务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向学生简单介绍清朝末年社会的混乱局势和内外压力。

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洋务运动》教学反思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开端,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重点在于介绍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难点在于评价洋务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此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特点为课堂知识容量较大,教学过程中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于难点的突破,所以整堂课设计基本上都是为实现此目标而服务的。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因此课堂中的历史知识评价环节应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讨论来完成。

然而学生的认知、评价能力毕竟有限,如果期望学生能以客观、公正、辩证的态度看待历史,那么就必然要求教师要尽量客观、全面的为学生展现历史内容,并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就《洋务运动》一课而言,欲达到此目标,仅依靠课本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课设计中,我深度挖掘关于洋务运动各环节内容的背景资料,本着实用、有效、精练的宗旨来精心选材,同时以材料题、知识表格、图文结合等手段形式整合在多媒体课件中,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边看边练,能动地进行学习。

课前还制作了相关背景资料的文本,提供给每一位学生进行参考。

以上为教学过程中“教”的环节操作,教师为主导有效整合教学资料,为学生进行充分的知识铺垫。

然而此环节还存在着背景资料准备不周到的地方,比如关于洋务运动的民企对于外国资本的抵制作用等内容,由于设计有限没有整合在本堂课中,而且在某些环节的设计上存在不够严谨、较为粗糙的问题。

通过上一环节,学生对历史中的洋务运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全面认识,学生的知识积累爆发在课堂最后的“评价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讨论环节中,通过对这一史学界仍存在争议的问题讨论达到了两个效果:一、使学生对此段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二、使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形成辩证、严谨的思考方式和态度。

此环节存在不足在于对学生的观点引导不够清晰,可能会对学生的认识层次造成一定影响。

本课设计对传统观念的一大突破在于强调了洋务派官员为中国近代发展所做的贡献,在“情”上着意渲染这些人物的爱国、创新、务实、进取等精神品质,挖掘了此段历史中的积极部分来完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责任感等方面的价值观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一课的反思
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于备大纲,备教材,而在备学生方面略显欠缺。

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

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

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

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的。

高一的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心理的过渡阶段,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从高一我们老师就能正确的教导的话,我觉得三年甚至三十年甚至终身他都是受益匪浅的,好好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如果一味的只是高呼优生率,达线率,只会适得其反,只会扭曲教育的真正内涵,只会摧残学生幼小的心灵。

这方面的教训是数不胜数的。

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我也觉得我真正懂得了历史,历史是一部书,更是一部育人题材的书。

误区三: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

总之,课和课一样,课和课不一样,不同的情景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抓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教材、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