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县委党校雍支康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北川,一场里氏8.0级特大地震猝然袭来,大地痉挛、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两年以后走进灾区:映秀、虹口、汉旺、红白、南坝、姚渡、木鱼……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名字,上百个涅槃重生的小镇,如颗颗璀璨的明珠。

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绵竹、什邡……一座座复活与新生的县城,如今恢复了美丽和生机。

如今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最具发展潜力的要数园区。

一、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集中迸发。

“地震震了两分钟,震后前进20年!”(内蒙古日报总编辑王开)。

事实再次印证了恩格斯曾说过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也再次体现了“多难兴邦”的深刻内涵。

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夺取了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

这次中华民族在汶川大地震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对口援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疆大爱,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又一次考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奋进的行动,又一次以雄辩的事实向全世界昭示:以民族精神凝聚起来的民族,具有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力
量。

一外国著名军事专家针对中国汶川大地震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中国人一瞬间由一盘散沙凝聚成一块钢板,真是太可怕了!”作为战略家视角无疑是正确的,一个国家的力量来源于整个国家的凝聚力。

这种国家各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能量,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

“以前总弄不明白朝鲜战争为什么会失败,通过5.12地震,这个答案真是一清二楚。

”他从中找出了中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获胜的真正原因。

正如这次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他们看到了整个国家各民族不畏艰难,不惧死亡的坚强意志。

不单是全国战略动员速度和规模,最让他们震惊的是整个国家意志的快速凝聚。

他还说:“东方雄狮现在不仅已经睡醒站了起来,而且已经奔跑了起来!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着世界上延续最久并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古老文明。

我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有着深深的依恋,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寻根”意识。

即使是移居海外的华人,也怀着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中华民族历史上,团结和统一是主流,而只有团结和统一才能带来太平盛世、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这种认同感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了共同劳动、共享成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

有了这种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就能挺起脊梁,不会被任何困难和灾难所压倒。

在灾难和困难来临时,民族凝聚力又可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全国大团结、大协作精神。

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过百万民众支援解放军、用独轮车推出一个新中国的感人故事。

今天,在我们身边同样在演绎着一个个手拉手、心连心,团结拼搏共度难关的感人故事。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是残酷的,举国上下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
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

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二、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得到集中体现。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向全国发出抗震救灾的号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就出现在救灾最前线;中央各部门和各地政府紧急行动起来,尽职尽责,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救援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迅速组成紧急救援队,披荆斩棘,强行突破,直奔抗震救灾第一线,创下了短时间内运兵10万的纪录;全国人民火速行动起来,在危急之际,纷纷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

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到处洋溢着爱的暖流,这更是举世罕见的一个民族以整体的力量与巨大的自然灾害相抗争的壮举,如果没有昂扬的民族精神支撑,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无法想象的。

地震虽然无情,但是中华民族的兄弟姐妹却情深似海,地震的破坏力量是巨大的,但是中华民族救灾和重建的力量是无比的。

地震没能将中国人民震倒,这是缘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缘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基础,有各民族人民坚强团结的强大凝聚力。

强震袭来,党和政府统筹全局,举国动员,高效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再一次检验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

危急关头,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困境绝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

强震袭来,13亿兄弟姐妹紧紧相依,患难与共,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舟共济,共抗天灾的勇气和信念危急
关头,人性光辉绽放异彩;困境绝地,中国意志展现力量。

强震袭来,灾区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全国人民不抛弃、不放弃,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生生不息的坚韧与顽强。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厚根基是亿万人民群众,促使民族凝聚力迅速迸发的,首先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心系人民,执政为民的理念;促使民族凝聚力迅速迸发的,还有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利益不惜赴汤蹈火的大智大勇;促使民族凝聚力迅速迸发的,还有我们的党政机关和基层干部在灾难考验面前自觉履行人民公仆职责的实际行动。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崇尚仁爱的优秀传统充分展现出来,守望相助,休戚与共。

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人民教师奋不顾身救护学生,血沃桃李;白衣天使竭尽全力救死扶伤;农民拿出仅剩的粮食为素不相识的灾民煮粥,倾家荡产的人们分享微乎其微的食品和水;个体商户主动捐出超市的全部物品;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自带搜救器材、药品食品,自驾交通工具、工程机械,从千里之外奔赴灾区;交通、电信部门为救灾人员免费开放绿色通道,企业职工加班加点生产救灾物品;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一次就获得了文艺界、体育界、企业界、新闻界15亿元善款,短短十天,国内捐款就已接近200亿元。

全国各地血液库存瞬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很多地方不得不“预约献血”。

上万家庭争相认养地震孤儿。

多少人通宵达旦关注着灾区人民,多少人在千里之外帮助传递求救信息,寻找亲人。

人们通过网络相互鼓励,向党和政府提出救灾建议。

港澳台同胞同样踊跃捐款捐物,香港、台湾还派来了专业救援队、医疗队。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带上,在震后短
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个奇迹。

震后31天,中央决定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建立对口支援机制。

震后37天,国务院启动对口支援机制。

“要钱出钱,要人出人,要力出力”----18个援建省视援建为己任。

18个省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第一时间赶往灾区调研,迅速制定对口支援工作方案。

其他兄弟省区市也主动请战,向灾区人民奉献无疆大爱。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时间主动承诺,全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

海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也主动请缨,主动携手援建宝兴县、大邑县。

同样是地震灾区的重庆市对口支援四川崇州市,体现出“川渝一家人”的兄弟情义。

四川全省21个市州中,受灾较轻的13个市,一边抗灾自救,一边伸出援手,也主动承担了极重灾区13个重灾乡镇的对口支援任务。

18个省市累计派驻灾区援建干部2740名、援建队伍31万多人,支医支教支警及其他工作人员29400多人。

据四川省政府统计,截至今年2010年9月28日,18个对口援建省市确定的3860个对口支援项目,已建成3430个,占88.9%;对口支援累计完成投资692.9亿元,占90%对口支援项目中,仅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3项就高达2000多个,占总数近70%;各对口援建省市把硬件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使先进的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援建者不仅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而且还创造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质量”。

从前期的“对口援建”到后期“对口合作”,是对口援建省(市)和灾区共同的创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后高起点、高质量复兴的范例,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个中国西部内陆城市崛起于危难、实现跨越发展的样本。

三、挖掘和总结救灾和重建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

这一切都证明,再大的天灾除以13亿也会变得非常渺小,再小的爱心乘以13亿也会无比强大。

同时也告诉我们,13亿中国人民内心蕴涵着极大的民族凝聚力,只要有党的正确领导,只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就能战胜任何困难。

曾几何时,不少人担心搞市场经济会使人们惟利是图,社会分化,中华民族会成为一盘散沙。

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行动以及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所显示的民族凝聚力,足以回答这种担心。

不是地震引发了中华民族凝聚力,而是抗震救灾使得本已存在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更加集中,更加彰显,更加强大并得以升华。

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民族凝聚力将是维系中华民族、凝聚炎黄子孙的坚强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最强大的内在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