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的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的误区
议论文在高考作文中是被考生广泛运用的一种文体。一是因为议论文写作有程式可操作,比较规范,容易出彩。二是适合高考作文阅卷的快速度。因为这种文章写出来条分缕析,层次清楚,能使阅卷者一目了然,判分快。但是,从实际的写作情况来看,许多考生对于这种高中阶段重点训练的文体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虽然每年高考有不少好的议论文,但在全国几百万考生中,它们毕竟是凤毛麟角。
随着考场作文对文体意识的强化,议论文以其缜密的思维、清晰的结构、雄辩的气势越来越赢得师生的青睐。然而,在教学中发现,考生的议论文存在诸多弊病。具体来说考生写作议论文时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
一.信马由缰
我们谈论某个话题、评说某种现象,自己应该有明确的观点和看法,这个观点与看法对于议论文来说就是论点。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是统率全文的主线,材料的取舍、布局都应围绕论点进行。可是有的同学下笔前胸中无丘壑,信马由缰,随意游走,想到哪写到哪,自以为车到山前必有路,以致内容散乱,材料游离,观点隐晦。譬如写《挫折》,则写:“世界上的事,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就是指人遇到了挫折,人们一般都喜欢成功而不喜欢失败,例如……”看起来,“话语”似乎很通畅,但内容空虚,可有可无,这样,好似钝刀割肉,割半天也不见血。
对于初写议论文者,最好是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即把论点放在开头,甚至是“一句话开头”,这样既简洁,又明确,有利于尽早进入议论,使中心部分突出。如《谈骨气》一文中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用一个简明的肯定判断语句作开头,统领全文,明晰突出。
二.节外生枝
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议论文的论据,为的是证明论点,增加说服力。典型的论据或如警钟一样催人猛省,或如和风一样启人心扉,或如春雨一样润人心田,能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论据的叙述要不蔓不枝,以免论据臃肿,有虚无实,材料淹没了观点。
如这篇话题为“合作”的议论文:
合作不仅使合作双方都受益,也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正如战国时期的廉颇、蔺相如。他们二人一文一武,辅佐赵王,抵住了秦国的攻势,可在他们两人尚未开始合作时,两人的关系却形同水火。在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后,廉颇并不信服这个平步青云的书生,在朝野上下抒发了大量不满言论,蔺相如听到后非但没有恼羞成怒,反而主动寻找到廉颇与其和解,寻求合作。当廉颇明白之后,两个人双剑合璧,共创
事业,使赵国成长为一个不被欺侮的军事大国,而将相和也被传为佳话。证明了合作还能带来友谊和愉快,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上段文字中充斥着大量无用信息,如廉颇、蔺相如所处时代、从事职业、关系等,这些节外生枝的语句不仅无益于证明论点反而将观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考生不妨将掌握的材料看作一个面,用论点这束光线去照射,光线覆盖的范围就是有效信息。
上文可改为:
合作可以增进彼此的友谊,共创事业的成功。为共助赵国,蔺相如的宽宏大度换来了廉颇的负荆请罪,成就了负荆请罪的历史佳话。
三.有例无析
写议论文把道理说清楚,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这是说理的灵魂。不少议论文,不结合举例说理,例子说完就完事,缺乏分析,缺乏深度。举个例子:论点坚持就是胜利;论据甲因坚持取得了胜利,乙因坚持取得了胜利,丙因坚持取得了胜利;结论所以坚持就是胜利。写成了“观点+材料”式的证明文,而不是议论文。
如下列语段:
挫折,能历练人生。拿破仑兵败被俘,却能在这样的困境中崛起,从而翻开了法国历史的新一页;司马迁遭受宫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中国女排在一连串的挫折面前,经过17年的卧薪尝胆,终于再一次的站在世界之巅。挫折,能让我们从乌云中解脱出来,绽放光彩。
这一叙述语段,列举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问题在于例子和论点间缺少分析说理语句,缺少“议”,也就是缺少观点与材料间的桥梁。最常用的解决办法就是运用“因果分析法”,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从而架起论据与论点之间的桥梁。
上文可改正如下:
挫折,能历练人生。拿破仑兵败被俘,却能在这样的困境中崛起,从而翻开了法国历史的新一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厄运的打压,有“一览众山小”的信念,最终体会到了那种撌澜缭谖医畔聰的雄伟景象;司马迁遭受宫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那是因为他有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中国女排在一连串的挫折面前,经过17年的卧薪尝胆,终于重新夺回失去的桂冠,那是因为她们懂得承受挫折,不因失利而消沉,才能再一次的站在世界之巅。阳光总在风雨后,用坚强的意志走出挫折的风雨,绽放美丽的彩虹。
分析性文字的添加,揭示了事件的原因,增强了说理的力度,雄辩的气势。
四、“文不对题”。
议论文写作中,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论据”要以“中心”为准绳,要根据中心去取舍。然而考生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例如:高考作文要求以“诚信”为中心写一篇。于是有的考生在作文中就写道:“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没有气馁,没有灰心,毅然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张海迪,在全身高位截瘫的情况下,毅然自学,终于考取了吉大法学硕士”,我们说这两个例子如果用在“友谊”,用在“逆境出人才”之类的中会很好,但用在这里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五、“盲目崇大”。
有些考生,一遇到作文时,就搜肠刮肚,想那些“千百年”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论据,或时髦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下,考生便开始胡编乱造。其实,大可不必。生活本身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个写作水平较高的考生,总是能从身边生活中选取一些有生命的例子,提炼出新颖的观点。比如:在一篇题为《冷静,制胜的法宝》的中,作者写道:一次,我的屋中飞进了一只燕子,正当我欣赏之即,一只猫跑了过来,燕子急于逃命,可它忘却了来路,误以为玻璃窗便是门,经过几次撞击之后终于葬身猫腹。于是,我在敬佩燕子顽强的同时也为它惋惜,因为窗子的边上便是门,只要稍有冷静,就不会因慌乱而丧命。其实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留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六、“老生常谈”。
所谓“老生常谈”,就是论据陈旧,缺乏时代气息。一些人们熟知的事例,大可不必完全照搬,只要一笔带过,或换一种方式即可。
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除了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外,最好能“弃旧图新”。但有些考生一写议论文,就翻出《论据大全》之类的书籍,从中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或者一见到相关题目,脑子里就条件反射地想到了某人某事,实际上都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具体来说,考生在论据材料的选用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舍近求远,同类型的素材优先选用外国的。比如说到战胜挫折,就选用贝多芬、爱迪生、诺贝尔等人的事件,不免给人崇洋媚外之感。二是厚古薄今,同类型的`素材优先选用古代的。不是司马迁、屈原,就是李白、苏轼等,总透着一股故纸堆的腐臭。虽然这些作为论据也不是不典型,只是如果一写文章就用这些人们烂熟的材料,就是再典型,看多了也会出现“审美疲劳”。而对阅卷者来说,数千份试卷尽是这些事例,考生的得分就可想而知了。
譬如,一位考生在《得与失》中写道:
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为了激励斗志,他夜里睡在柴草上,又在起坐和睡觉的地方挂着苦胆,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把吴国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