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2010年第3期总第188期童iif辛秀髦棚学列
区中尤为普遍.街道上冷冷清清。

商业
设施建成后店面迟迟不能开业.居住人
口结构单一等等.即便拥有一个良好的
物质环境,其吸引力在3—5年甚至更长
的时间内远远无法与中心城区相比。


中自然有选址、公共交通、公共设施配
套等原因,但是.对新区城市结构上的
认识误区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1地段
每个城市客观上都有地段概念的存
在。

地段既有经济上的意义,也有社会
和文化方面的含义.空间上的地段只不
过是上面各种意义下的范围界定。

是城
市内部一种动态变化的层级空间结构。

地段虽然包含了功能因素.但它决不是
功能区的概念.而是一个空间上的层级
概念。

一般来说。

每个城市都有市中心
地段、一般地段、外围地段.当然从其
他角度也可以有其他的层级划分的方法。

当城市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


于空间距离的增大便需要一到几个位于
一般地段的次一级城市中心.这类次一
级的城市中心也会在社区中心的基础上
自然形成,同时它们也往往在功能构成
上具有自己较明显的特点(图1)。

图1城市空间层级示意图
Fig.1Urban
spatialhyout
地段的形成因素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历史因素和规模因素.从当前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区位因素和功能因素。

如果去分析一个城市的地段关系。

区位和功能往往是人们分析地段成因和判断地段层级的主要方面。

然而一个城市各类地段的形成和范围界定更多的是历史发展的原因。

在地段形成的过程中,任
何一种资源都可能成为一个城市中心地
段形成的主导因素.比如一个街道的交
叉口、一座教堂、一个市场、或者某个
社会群体的聚集区。

而城市规模的大小
则与地段层次的多少相关,城市越大,
地段层次就越多、越丰富。

未来的都江堰中心城区将由旧城片
区以及依托四条内河发展的玉堂片区、
南部片区、中部片区和北部片区组成,
中心城区规划人口接近48万.规划用
地近60kin2。

在五个片区中,旧城片区
是城市的中心地段.以旅游服务功能为
发展主体。

其他均为城市的一般地段,
但功能不同.玉堂片区侧重发展高档旅
游接待功能。

南部片区侧重发展交通枢
纽功能.中部片区侧重发展办公金融功
能,北部片区则侧重发展文化功能。

都江堰四个属于一般地段的片区规
划的人口规模均在10万人左右。

在此
片区尺度中的城市发展不应该是匀质
的。

因此,对都江堰来说,城市空间发
展跨越二环路向外延伸后.从一个单中
心的中等城市向一个大城市发展时需要
增加一个层次,也就是说.在四个片区
中应该营造一个次中心地段的结构。

“壹街区”项目在“都江堰灾后重
建总体规划”中位于城市未来发展结构
中的北部片区的中心区位.同时兼顾到
现状建设发展的实际和灾后重建的紧迫
性,“壹街区”所在的位置是一个营造
北部片区次中心地段的合理选择(图2)。

区别于城市其它地段.营造一个城
市中心地段(包括城市次中心地段)需
要考虑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不同:形态
结构。

混合与多样性,资源和特征。

2尺度
在不同的城市地段中,功能的构成
包括比例是不同的。

同时不同地段的形
态结构也不应该是相同的。

中心地段与
一般地段的不同在结构上表现为平面尺
度的差异.在形态上城市中心地段往往
是以街区的形态出现。

每个城市的基本
圈2都江堰中心城区规划空间层级示意图
Fig.2Central
urban
planningspatial
hyoutofDujiangyan
尺度是不同的.但中心地段比一般地段
路网密度更大,街坊尺度更小,公共空
间数量更多,街道等级更丰富,建筑密
度更高。

它有别于以城市主、次、支三
级道路构成的城市形态结构.具有这些
特征的地区可称为城市街区。

在分析都江堰中心地段(旧城区)
的平面尺度后发现,其街坊的规模一般
从0.2—2hmz.街道的宽度从5-15m.交
叉口的间距在50—190m.多层建筑街坊
的建筑密度在60%左右。

根据这些特
点.在“壹街区”的形态结构规划中将
一般的居住小区分解成多个住宅街坊.
用地规模控制在0.5—1.5hmz之间,道路
间距控制在70—160m之间.将居住区和
居住小区转化为由小街坊组成的城市街
区。

同时.将居住小区级的道路和集中
绿地转化成街区的公共街道和公共绿
地。

由此,提高了街区路网的密度,丰
富了道路的层次。

增加了公共空间的数
量和总面积量(图3)。

3混合
城市中心地段的形成是长时期集聚
发展的结果。

既有在理论上称作合理与
不合理的部分.也存在着大量模糊的灰
色部分。

在空间上设施的混合、社会阶
层的混合以及在用地上使用功能的混合
便是这种既有正面性同时也有负面性的
灰色区域。

但正是这种灰色区域是城市万方数据
周俭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
图3都江堰旧城区与“壹街区”路网及街坊比较图
Fig.3Koadnetworkand
blocksofoldurbanand“Yijiequ”ofDujiangyan
中心地段区别于一般城市地段的重要特征,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是中心地段的吸引力所在。

所有的个人和群体可以在这类地段中发现自己的所需.从而各得其所.而这个特征在城市的其他地段一般是不具备的。

都江堰的城市中心地段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①几乎每条街道两侧建筑的底层都是铺面或其他服务设施。

而且因为经营习惯等原因90%以上是小规模的铺面。

它的经营者基本以本地居民为主。

属于就业型.故档次不高。

随意性强。

混杂尺度比较高;②居住群体层次多样。

历史形成的在空间上小规模的交错居住状态依然保持,虽然新近开发的商业楼盘吸引走了一批收入较高的人群,但由于城市规模不大。

那些新楼盘依旧处在适合的空间半径之内。

故其本质并没有改变。

所以都江堰旧城区中心地段的活力依然存在;③遍布中心地段的流动商贩和居民街头麻将.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出现。

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增添了独特的吸引力和活力。

为此。

在“壹街区”在规划中有意
识地将街区的街道按照等级区分成两大
类:9m和12m宽的街道限制设置底层
商铺.而沿15m以和18m宽的街道设
置小规模的铺面.24m以上宽的街道则
设置了大中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

在一
期范围内。

规划商住建筑中公共设施的
建筑面积占总住宅建筑面积的10%①。

同时。

在“壹街区”规划中均衡分
布了数量较多的街区小型公共空间.在
1km2的建设范围内多达8处.规模从
650-2600m2不等。

其中有沿商业带的带
状公共空间,也有街角块状公共空间。

这些小型的公共空间既有通过增加建筑
退界设置的。

也有从居住小区的集中绿
地转化而来的,还有是保留了原基地中
的林盘。

这一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发
地方习惯性的居民户外休闲交往活动以
及固定和流动的户外商业活动。

使城市
的公共空间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生不同的
户外活动,使公共空间的用途具有复合
性,因而特别有意将小型街头绿化广场
设置在商业服务带上(图4)。

为使新区的居民结构具有更多的层
次而且避免产生社会隔离是规划的难
点,营造出归属性是方法之一。

归属性
既是一个群体化概念也是一个个体化的
概念。

有了归属性.城市就拥有了一个
相对稳定的社会。

这是城市存在的价值
所在也是这个城市发展所依靠的基本动
力。

这种动力每时每刻在城市中涌动,
发生在城市的不同的地段和角落,让人
们体验到那种生生不息的活力。

在“壹街区”规划中.首先是考虑
将各种户型在街坊中进行组合安排,而
不是把某种户型集中安排在某个街坊
中。

“壹街区”的第一期共有5种户
型.其中包括50m2的廉租房和70m2的
安居房。

规划要求每个街坊的户型在两
种以上,而且必须包括廉租房或安居
房,以此避免入住居民结构的单一化.
从而支撑整个城市次中心地段需要的各
种设施和活动。

其次是规划不允许相邻
的街坊安排单一的同类户型集聚。

由于
“壹街区”规划的街坊规模不大。

在一
期范围内每个街坊的户数在120—280户
之间,并规划有15个街坊.由此希望
达到各种社会阶层在小范围内集聚、在
大范围中混合的结果.从而避免在今后
产生社会隔离现象。

4资源
一个城市中心地段的形成仅有一个
豳4“壹街区”沿街底商、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布局图
Fig.4
Distributionmapofstores,publicfacilitiesandpublic
space
in“Yijiequ”万方数据
2010#g3期总第188期专黼删学列
形态结构上的特征和功能、人口结构上的混合是不够的。

还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与一般地段的差异性在地位层面上实现。

作为一个城市中心地段需要有市一级的公共资源来支撑.需要根据人口规模而配套设置的基本公共设施.而且是尽可能多钟类型的市一级公共设施资源。

如果是一个次中心地段,所需要的市一级公共设施资源可以是单一的。

这时.就需要将城市的公共资源进行战略性的布局分配。

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全市的、甚至外来的人群来这里活动和消费.从而把一般城市地段提升至城市次中心地段甚至是城市中心地段。

为实现总体规划对北部片区发展文化功能的目标,将市一级的图书馆、文化馆、工人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分布在街区内.同时安排了妇婴保健院、创意文化休闲区以及体育公园等其他市级公共设施项目.使“壹街区”具备了成为都江堰市次中心地段的资源条件⑦(图5)。

5多样性
城市的多样性是城市的一个基本属性。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自身就是一个不断集聚、混合、分隔、再混合的过程.从军事功能或商贸功能逐渐演变为一个生活集聚地的类型。

在城市中。

多种社会阶层的人群、多种类型的建筑与功能、多种档次的设施.集聚在各自的地段,且融合并存在一起。

形成了“城市”这个特定的人类聚居空间的概念。

多样性是城市活力的基本源泉.它是产生于城市肌体内部的。

从表象上看,多样性表现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街道、空间的组合。

绝少重复,因此形成了地段和空间的识别性。

在这种表象背后.形成多样性的动力则是人的需求、利益以及价值因素,它们在城市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利益生存链.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地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正是这条生存链使城市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活力、社会和经济持续地发展,空间不断地演变。

多样性在城市中心地段表现得比其他地段更显著.尤其是在建筑类型和城市景观方面。

这种多样性特征在人们的认知中已经与城市中心地段形成了对应
圈5“壹街区”市级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图
rig.5Municipalpublicfacditiesplanningin“Yijiequ”关系,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

城市物质环境多样性是经过各个时期并由无数不同的个体和群体营造形成的。

一栋建筑一个设计师,一栋建筑一个业主或者投资者.这是城市曾经经历过的营造过程.这也是城市物质环境多样性形成的过程。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影响着营造城市的人和营造城市的方式。

当今天面对城市快速扩展的需求时.显然时间的因素不能再成为人们营造城市多样性的条件,因此.营造城市物质环境多样性的工作就不得不依靠不同的人来实现。

但如今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超大规模的成片建筑往往由l一2位建筑师一次性地在几个月的短时间内完成。

特别是在功能比较单一的居住区和工业区。

再加上城市形态结构的单一和匀质.从而造成了大批超大尺度的、单一的城市新区。

营造物质环境的多样性是“壹街区”成为都江堰城市次中心地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壹街区”规划设计已经确定了的城市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壹街区”城市设计工作延伸到了建筑项目和建筑设计的组织环节。

试图通过不同的建筑师同时在城市设计的引导下.共同营造出整个街区物质环境的多样性。

“壹街区”第一期工程的15个住宅街坊和9个公共建筑项目共组织成17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别安排1名建筑师进行设计。

其中住宅街坊组织了8位建筑师,每位负责1—2个街坊,而每个公共建筑物则由1名建筑师独立设计(图6一图7)。

6特征
要使人们热爱和留恋一座城市。

城市自身的独特性必不可少。

对每个个体来说.城市自身的独特性不仅仅在于一个城市的整体格局和独特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各自的需求和价值判断相
关的种种细节。

既包括就业、教育、便万方数据
周俭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
图7“壹街区”道路沿街建筑立面图
Fig.7
FacadeofbuildingsalongWendaoRoadof“Yijiequ”
图6“壹街区”建筑师设计项目分布围(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建筑师)
Fig.6Projectsdismbudonofdifferentarchi—in“Yi3iequ”(Differentcolorfordifferentarchitect)
利等基本生存方面.更在潜意识中包含了文化、邻里、社交、地段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城市特征的形成不仅在于创新.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环境是城市特征具有唯一性的根本条件。

完全的创新可以被复制,甚至被超越。

城市不像一件商品或产品。

当它被复制或超越时可以被放弃。

当地或者基地所具有的文化和环境既包含了历史的、生活的,也包含自然的,它们是具有特别身份的。

当这些文化和环境要素被保护并谨慎地融入到新的城市空间结构中时.便会形成一座城市、一处基地与生俱来的独特特征。

都江堰是座因水而生的城市。

岷江一分为二.称外江和内江。

内江又一分为四。

其中一条最大的支流便经过“壹街区”基地北部。

水资源既是都江堰也是“壹街区”独特的空间和景观资源.也必然成为“壹街区”的特征要素之一。

规划扩大了水体面积,引水进入街区,充分表现该基地的水环境特征。

农村中的林盘是都江堰田园城市的重要特征。

“壹街区”基地中原有许多
的村落林盘.规划最大可能地保留下部
分林盘.将它转化为公共绿地并和规划
的人工水系结合在一起。

同时规划把道
路尽可能布置在原来主要乡间小道上。

以形成一个蕴含基地自身痕迹的形态。

在“壹街区”基地中有一处停产的
造纸厂.始建于1950年代。

该厂曾经
是都江堰解放后最主要的三大工业企业
之一。

是都江堰工业发展和工业文明的
重要见证。

该建筑群由四部分构成,其
主体厂房建于1960年代初,由当年上
海轻工业设计院设计,包括二层钢筋混
凝土框架结构厂房和单层钢筋混凝土排
架结构厂房,其大尺度的水平向造型和
红砖外墙具有当时工业建筑的典型特
征,目前在都江堰也仅存这一处。

“壹街区”规划保留了在地震中受
损不大的7栋厂房建筑和一个烟囱以及
厂区中的主要道路和树木,既是为了保
护都江堰的工业遗产,同时也为“壹街
区”的发展赋予了历史的内涵。

整个保
留建筑群占地面积约5hm2,在规模上相
当于“壹街区”规划的5个街坊的尺
度.且位于“壹街区”中央人工湖面的
西北侧。

其规模和位置对“壹街区”城
市空间的特征的营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

同时。

由于这组工业建筑的存在。

无形之中成为了“壹街区”新建筑的参
照环境(图8一图11)。

都江堰的居住空间是一种典型的围
合型的空间。

一方面是因为在都江堰常
年日照时间很少。

住宅朝向的意义不
图8“壹街区”工业遗产分布与再利用示
意图
Fig.8Distributionandmapofindus-
trialheritagesin“Yijiequ”
图9“壹街区”的第一期建设工程中.将其中一栋单层排架结构的厂房改建成了都江堰市图书馆Fig.9Inthefirstconsll"uctionphaseof“Yijiequ”,onefictorybuildingwasrebuiltDujiangyan
City
Library万方数据
2010年第3期总第188期毒ii『市期制擘列
图10“壹街区”的第一期建设工程中。

将局部保留的烟囱结合在文化馆设计中
Fig.10
Inthefirstconstructionphaseof”
Yijiequ”,thepartialTeservedchimneyWaSin—
tegratedintothedesignoftheculturalhall
图12“壹街区”城市设计与一期实施方案城市肌理图
Fig.12
Urbandesignandimplementationschemeofthefirstphaseof”Yijiequ’’
大;另一方面是受到传统的院落型居住空间的影响,它深得当地居民的认同。

因此。

建筑沿街布置,沿街底层商铺,街道建筑界面连续延伸.便成为了都江堰城市空间和城市肌理的重要特征㈣。

在“壹街区”的城市肌理构造中。

图11“壹街区”公共建筑的外墙均采用与保留工业建筑相似的红砖Fig.11Thewallsofthepubicbufldin簪allthesimilarredbricksofindustrialbuildings
规划延续了这种地方的文化特征。

多层
居住建筑沿街布置形成同合型的住宅街
坊.而将公共建筑和高层居住建筑布置
在街坊或基地中间呈开放型布局.从而
形成了连续的、附带底层商铺的住宅街
道界面与非连续的、附带公共开敞空间
的独立公共建筑和独立高层住宅群界面
相互交错的城市街道空间特征(图12)。

7结语:新城市街区
新城市街区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概
念.它是一种营造城市活力的方式。


也不是一个新模式.而是一种与城市形
成同时出现的城市形态结构。

然而,人
们以往将它的负面影响在功能的理性层
面放大.而忽视了在体验的感性层面和
对城市发展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
义。

在都江堰“壹街区”的规划实践
中.将城市街区运用到营造一个城市次
中心地段上。

是对城市本质进行反思的
结果.目的是为了在城市新区的规划中
不再丢失那些应该属于城市而且对城市
的发展具有正面价值的成分。

注释
①都江堰“壹街区”控制·I"2-详细规划和修
建性规划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编制。

(参都江堰“壹街区”一期工程中徐“妇幼
保健院”和“幼儿园”外的所有建筑物
均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

③都江堰“壹街区”全部道路、管线、桥
梁均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市政分
院设计。

(D都江堰“壹街区”景观由同济大学建筑
设计研究院都市分院和上海同济城市规
划设计研究院设计。

收稿:2010—02
修回:2010—04
67万方数据
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
计思想与方法
作者:周俭, ZHOU Jian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刊名:
城市规划学刊
英文刊名:URBAN PLANNING FORUM
年,卷(期):2010(3)
被引用次数:2次
1.彭万忠.PENG Wanzhong以遗产传承为核心的都江堰市城乡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0(3)
2.周俭.夏南凯.ZHOU Jian.XIA Nankai立足跨越发展的都江堰城区灾后重建规划思想——关于空间、时间、形态的关系[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08(4)
3.孙施文.邹涛.SUN Shiwen.ZOU Tao公众参与规划,推进灾后重建——基于都江堰灾后城市住房的重建过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0(3)
4.罗志刚.胡蓉.LUO Zhigang.HU Rong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的基本模式[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0(3)
5.沈清基.SHEN QingJi见微知著:读《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后的若干思考[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0(3)
6.姚凯.YAO Kai"资源紧约束"条件下两规的有序衔接——基于上海"两规合一"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0(3)
7.学术动态[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0(3)
8.汪坚强.于立.WANG Jianqiang.YU LI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0(3)
9.刘勇.LIU Yong上海旧住区居民满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0(3)
10.仇保兴.QIU Baoxing生态城改造分级关键技术[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0(3)
1.周俭.肖达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研究——“壹街区”城市设计实践[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11(z1)
2.黄怡.周俭大型社区的人口、住房、活力与公平上海大型社区规划理念与策略的社会学思考[期刊论文]-时代建筑 2011(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ghhk201003009.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