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培训讲义(PPT 74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宋明理学和对原始孔子思想的第二次 大篡改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流派 “北宋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 )、周敦 颐、 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朱熹、程颐——程朱理学 陆九渊、王守仁——陆王心学 张载、王廷相、罗钦顺等人的学说
•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就总体而言,不少人偏离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学风。
②出处及涵义
★《易经·乾·象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古人仰观宇宙天体的运行,日复一日, 周而复始,刚健有力,从不休止。由此感悟到,作为 君子就应当效法天的精神,不断克己自律,努力不懈, 力求进步,以造福天下;
★《易经·坤·象传》:“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 德载物。” 俯察大地的形态,大地宽厚,负载万物, 包容、广阔、安祥、纯正,顺应宇宙法则,柔顺而行, 具备无穷的德行,使万物都能顺利地成长。因此作为 君子,就应当效法大地的精神,包容而不排斥,含蓄 而不炫耀,忍辱负重,不断涵养道德,提升内在品质, 进而担负起作为君子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许多方面对孔子思想作了歪曲和篡改。
➢使中国的科学文化和民族心理受到严重扼杀 和压抑。
➢宋明两个王朝的覆灭,虽还有其他原因,但 理学遗毒,难辞其咎。
无事袖手谈心性, 临危一死报君王。 ——[清]颜元
5.清代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及对孔子思想 的恢复、发展
清初的儒生沉痛地总结了明亡的历史教训, 认为理学和心学等理学家们的不正学风的泛滥 是误国的重要原因,于是纷纷起来批判宋明理 学谈心说性的空疏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 以期反清复明,振兴中华。
(二)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和演变
所谓真孔子和假孔子常常在历史上被 混淆不清。因此,理清孔子儒家思想分化 和演变的历史脉络,还孔子儒家思想的本 来面目,就显得十分重要。
1.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和不同学派的形 成
孔子弟子出身不同、阅历不同、造诣不同, 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甚至各执己见、 各立门户,相互指责的情况屡见不鲜。逐步形 成了一些打着孔子儒家招牌而相互对立的派别。
正因为儒学是开放的,所以它有很强的适应性。在 古代,它不仅适应于中国的汉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 而且适应于朝鲜、越南和日本,推动了这些地区和国 家的文明与文化的发展进步。
在这些儒家派别之中,只有以祖述孔子为己 任的孟轲和荀卿为代表的两派,在一定程度上 对孔子思想既有所阐述,也有所补充、发展和 修正。
2.今文经学派的董仲舒——对原始孔子 思想的第一次大篡改
•(1)认为“三纲”、“五常”是天意所决。 •(2)认为“王权神授”是天命所定。 •(3)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是天志所立。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曾 经极大地影响并规定了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在内的 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使东方文化 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上,以 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东方文化,一度造就了领 先于世界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
❖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在挑 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 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 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 以继承和创新,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5.自强不息的精神
讨论题: 为什么说“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特
有的精神,而不是西方文化特有的精神?
为什么说“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特有 的精神,而不是西方文化特有的精神?
要点: ① 思维方式:“天人合一”与“法自然”的原 则
《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 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 万物之情。”
人也是一个道德主体,由于人本来具有善性,“人 皆可以为尧舜”,或者说人本性就是圣人。
这种人格尊严的思想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主人翁意 识,也有利于转化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3.重视群体意识
儒家的学者们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家族与社 会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认为这是群 体生存的根本保证,重视并且积极维护群体 的秩序与和谐。
③中西比较和评价:
中国文化的“自强不息”是从效法天地精神而引发 的一种建立在道德自觉基础上的进取精神,而西方文 化中的奋斗、进取往往出自内心的欲望和迫于外在的 刺激、压力而产生的,而且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 色彩。因此,中国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绝非仅仅追 求建立在一己私欲基础上的个人奋斗、进取、事业成 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以及为满足私欲对自然的掠 夺与征服,而是君子效法天地之精神,发挥人“参赞 天地之化育”的主观能动性,不懈地提升内在精神境 界的道德自觉行为,包含了君子“内圣外王”,造福 天下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乃君子之所为,为儒、 释、道三家之共通。
特点之二是观察与处事的中庸原则。
中庸是执两而用中,是和而不同,儒家依据 这个原则观察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避免各种各样的片面性。
7.儒家思想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儒家思想从荀子开始便吸收了道家、法家的思想, “外儒内法”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信条。汉代儒家与阴 阳五行等思想结合,产生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思 想。魏晋时代它与道家思想结合,产生了玄学思想。 宋元以后儒家吸纳佛、道观念,成为新儒家——理学。 明清时期,徐光启融合儒教与基督教,刘智会通儒教 与伊斯兰教,都得到成功。近现代以来,现代新儒家 的代表们试图把它和西方近代思想结合起来,这个工 作正在继续。
4.强烈的人文观念与道德理想主义观念
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历史文化, 在于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人之所以为人,是 由于人接受自古以来文化传统的教育与熏陶, 在自己身上培养了人性和人的文化品格。没有 人文的化成,就没有文明的人类。
儒家一向重视道德和文化教育,认为在人的文 化中,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崇德尚义成 为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
儒家文化
概说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 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自孔子创立儒学以后,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 与完善,建构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架构的价值系统的 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作为礼乐文化,它所充溢的“人文” 精神,尤其是道德理性,倍受统治者的青睐。
❖自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 策,尔后,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成功地将儒家文化编 织进社会生活,使之与中国古代宗法性社会结构融为一 体,形成了礼乐的大传统与民间信仰的小传统交相辉映 的局面。
二、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一)儒家思想的特点 1.提倡仁爱精神
儒家处理各阶级、等级之间关系的原则不 仅有礼(等级秩序);而且有和(和谐),这就 是乐的精神与仁的精神。
仁
政治原则 伦理原则
仁政德治
仁的意义远
道高于政 远超出为封
以德抗位
建社会服务 的范围,具
有普遍和永
“爱人”
久的价值, 成为人类世
“崇礼” “尽伦尽制” “和为贵” “保合太和”
儒家教导人们热爱群体,特别是要具有爱 国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一份 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人如果不对社会尽职 尽责,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徒。
为此提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 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 光辉的道德原则,是我们的巨大思想财富。
一、儒家文化的产生和演变
(一)儒家文化产 生的历史背景
儒家文化创自孔 子(名丘,公元 前551——前 479年)。孔子 是中国上古数千 年传统文化的集 大成者。
孟子(名轲,约公元 前372——前289年) 曾评价说:“孔子, 圣之时者也。孔子之 谓集大成。集大成也 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 也。始条理者,智之 事也;终条理者,圣 之事也。”(《孟 子·万章下》)
3.今文经学派的衰落和儒、释、道的斗 争及其相互渗透
受到汉武帝赏识的、显赫一时的董仲舒今 文经学派,由于种种缺点、错误和其他原因, 为时不久,到东汉就逐步衰落了。
到了公元四世纪初,西晋的永嘉之乱,毁 灭了几乎所有的经学典籍。古文经因为简约, 儒生背得出,得以流传下来。
其后,魏晋的玄学和南北朝隋唐的道家、 佛学相继突起,与儒学相抗衡。儒、释、道三 种思想文化的斗争过程,也是相互渗透、相互 吸收的过程。
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 等。
6.近现代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近代中国历史上对孔子曾发动过三次大规模批 判:
✓第一次:太平天国
✓第二次:“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三次:“文化大革命”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实事求是精神的重新肯定, 以及对研究孔子禁区的重新开放,人们才得以对 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及其思想进行重新认识和客观评价。
当时,国际间,大国争雄,都想称霸 于诸侯。小国则朝不保夕,纷纷寻求宗 主国以求得庇护,因而国家之间,密谋 迭出,杀伐不断。各诸侯视周朝天子如 无物,世间根本无王道可言,武力,成 为最有发言权的代名词。整个“国际” 社会是王道衰微,霸道盛行。
而在鲁国内部,鲁国国政,此时也已 落入三桓之手,所谓鲁国国君,亦不过 是国家的一种象征而已。
❖在两千余年间,儒家文化弥漫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渗透到社会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最 大限度地发挥了儒家文化规范制度和化民成俗的政治教 化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或曰民族魂)和国民性格(或曰国民性)所起的作用, 是无与伦比的。
❖就儒家文化传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 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造 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 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正是 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 个定位,将会对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
孔子出生于我国春秋时代,关于孔子的生年, 后世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 前552年)。持此说法的是《春秋公羊传》和 《春秋谷梁传》。
一种说法是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持此说的是《史记》。
匡亚明先生曾参考以上两种说法,对孔子出生 年月作了详细推算:
(今)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月日从《谷梁 传》:“冬十月庚子,孔子生。”周时历法比 夏历早两个月,故十月庚子后世推算为鲁襄公 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即公元前551年9月22 日)。(匡亚明:《孔子评传·生平概略》)
“博施济众” 世代代共同
赞美的思想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忠”
与德行。
“恕”
2.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
在人性问题上,儒家一般持性善论观点。由于承认 性善,所以儒家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
人是一个生命体,人的生命是天赋的,所以人命关 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权,这个权利应该得 到所有人的承认,任何草菅人命的行为都应受到谴 责和抵制。
“今谓孔子生前一年 或后一年,此仅属孔子 私人之寿,与世运之升 降,史迹之转换,人物 之进退,学术之流变, 无足轻重如毫发。而后 人于此,月之、日之, 考证不厌其详”,是 “劳而且拙”。
——国学大师 钱穆
传说中的那句话 没有错,孔子一生 的使命便是“继衰 周而素王”。
因为当时的社会 现实已经预示了孔 子一生所应经受的 一切。
6.思维方式上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和观察与处事 的中庸原则
特点之一是对于世界做整体的、综合性的思考。
儒家像道家和其他中国古代思想一样,他们关 注的是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是各个事物之间的 相互关系,而不是每一个事物的具体构成。在他 们所绘制的世界图景之中,宇宙是一个系统,天 地万物以及人类,都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关系之网中,没有一件事物是孤立的;同时也 没有一件事物是静止的,它们都在阴阳两种对立 的势力推动之下,永无休止地、循环往复地运动 变化。
整个世界杀伐不断,礼崩乐坏,纲常 殆废,百姓流离,人们需要一种道德政 治,社会需要一种道德政治。于是,为 这种道德政治提供一种理论乃至实践规 范的使命就落在了孔子身上。历史上真 实的孔子,是一位悲天悯人,坚持理想, 百折不挠,积极用世,空前绝后的杰出 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出生, 可谓正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