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纵隔淋巴结分区与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下纵隔淋巴结
– 7 隆突下 – 8 食道旁(隆突水平 以下) – 9 肺韧带
• 主动脉淋巴结
– 5主动脉下(主-肺 动脉窗) – 6 主动脉旁(升主 动脉或膈神经旁)
• N1淋巴结
– – – – – 10 肺门 11 叶间 12 叶 13 段 14 亚段
根据6条假定的解剖水平线把淋巴结归为14个区 1. 左头臂静脉上缘; 2. 主动脉弓上缘; 3. 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四)正常肺淋巴引流
• 肺实质:小叶内→小叶间→ 段、叶间和 支气管血管束→ 肺门→ 纵膈 • 胸膜:壁层+脏层→ 外侧→肺门旁 →纵 膈 • 两者间广泛吻合+交通 • 功能:清除间质液体+异物+抗原等
(五)、纵膈淋巴结分区
1、AJCC (美国癌症协会)分类法 1978年,Naruke按照胸部淋巴引流将淋巴结分为13组,并绘制了 淋巴结群位置图。1979年的AJCC采纳了该分类法,并进一步将其分 为上纵隔区和下纵隔区。
4. 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5. 气管隆突角; 6. 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CT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
1区 第1线左头臂静脉上缘以上; 2区第1、2线之间(左头臂静脉上缘-主动脉弓上缘)气管旁 3区血管前、气管后; 4区第2、3线间之中线右侧为4R区;第2、4线间之中线左侧为4L区; 7区第5线气管隆突角以下至中叶开口处之隆突下; 8区第6线(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上缘)以下
总结
• 仔细观察淋巴结大小及形态有助于识别 转移性淋巴结或者炎性淋巴结 • 确定淋巴结部位及分区有助于确定分期 及临床治疗方案选择 • 淋巴结分期有助于治疗效果,肿瘤复发 的判断
图中英文缩写
• • • • • • • • • • Ao: 主动脉(aorta) APB: 尖后段支气管(apical post. Bron.) AV: 奇静脉(azygos vein) BA: 头臂动脉(brachiocephalic artery) Es: 食管(esophagus) LA: 左心房(left atrium) LAr: 动脉韧带(lig. arteriosum) LBV: 左头臂静脉(L.brachiocephalic A) LCCA:左颈总动脉(L common carotidA) LIPV: 左下肺静脉(L.inf.pulmonary V)
2、ATS(美国胸科学会)分类法 1983年,ATS在AJCC分类法的基础上作了改进: a、取消最上纵隔组和肺门组,前者并入气管旁组,后者改名为气管支 气管组和支气管周围组 b、增加锁骨上组 c、明确第4组和第10组的界限 d、取消了肺韧带组,将其纳入食管旁组 e、将12、13组取消,与11组总称为肺内淋巴结组
6区第2线(主动脉弓上缘)下方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 前、外侧者; 5区在主肺动脉窗内靠外侧者,(靠内侧者属L4区);
• 10 区为肺门淋巴结, 11 至 14 区为肺内淋 巴结,当胸片上见到肺门增大时可能为 10和11区淋巴结共同增大结果。 • 除 1 、 7 、 8 、 9 区外,其它各区都要分为 右(R)和左(L)侧,位于中线上的不 分侧别的淋巴结(如3区)则认为是与原 发肿瘤同侧的淋巴结。
AJCC的肺癌TNM分期中的淋巴结分期
• 识别淋巴结肿大→提示转移 • 淋巴结肿大的部位:一定要明确 • N0 没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 N1 期 同侧支气管、肺门、肺内淋巴结转移(在没有 纵膈累及、恶性胸水及其他转移→手术切除) • N2期1-9站 纵膈和/ 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可考虑手术, 但应结合放疗+化疗) • N3 对侧纵膈或肺门、同侧或对侧锁骨上 淋巴结转移 (非手术适应症) • 由于胸膜反摺在CT上不能识别,识别右侧气管支气管 角周围的淋巴结与肺内或纵膈内有困难
轴位CT图像上纵膈淋 巴结识别
• 第 1组
最上纵隔淋巴 结
• 淋巴结位于左头臂静脉上缘水平线上方 ,即位于左无名静 脉向上、向左行走跨越气管前方的中线处该静脉上缘水平以 上
• 第2组 上气管旁组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主动脉弓(线2)上缘水平线以上,前述线1以 下,即线1和线2之间。
• •
第3组 血管前(3A)气管后(3P)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区为上纵隔淋巴结
N2淋巴结(纵膈内) 5-6区为主动脉淋巴结 7-9区为下纵隔淋巴结 N3淋巴结 ----- 对侧或锁骨上淋巴结。 N1淋巴结(纵膈胸膜反摺外)--10至14区淋巴结
1996 AJCC-UICC淋巴结分组
• 上纵隔淋巴结
– – – – 1 最上纵隔 2上气管旁 3 血管前和气管后 4 下气管旁(包括 奇静脉淋巴结)
3、1996 AJCC-UICC标准的诞生
长期以来,AJCC (美国癌症协会)和ATS (美 国胸科学会)标准同时使用,在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中 有时不免会产生混乱。 1996年,AJCC参照ATS标准,对原来的JACC标 准进行修改,提出胸内淋巴结的14组新分类法,该标 准同年在国际抗癌联盟(UICC)大会通过,此即1996 JACC-UICC分类标准。1997年,获得国际TNM分期 委员会正式确认,成为国际权威标准。
• 第6组 主动脉弓旁淋巴结(升主动脉、膈神经)
• 淋巴结位于线 1 以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无名动脉的前方或外侧。
• 第 7组
隆突下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气管隆突下方,但和肺内的下叶支气 管和动脉不相连。
• 第8组 食管旁淋巴结 • 隆突水平以下,淋巴结位于食道两侧,邻 近食道壁,不包括隆突下淋巴结。
• RIPV: 右下肺静脉 (inf.pulmonary V
图中英文缩写
• • • • • • • • • RMB: RMB-BI: RPA: RSIV: RSPV: SPR: SVC: T: TG: 右主支气管 中间段支气管 右肺动脉 右上肋间静脉 右上肺静脉 心包上隐窝 上腔静脉 气管 甲状腺
图中英文缩写
• • • • • • • • • LMB: 左主支气管(L./main bronchus) LPA: 左肺动脉(left pulmonary A) LSA: 左锁骨下动脉(L. subclavian A) LSPV: 左上肺静脉(L.superior Pul. V. PA: 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 PM: 肺内转移瘤(pul. Metastasis) RBV: 右头臂静(R.BrachiocephalicV RCCA:右颈总动脉(commond carotid) RIJV: 右颈内静脉(internal carotidV)
位于中线的淋巴结应属于同侧的淋巴结
• 第4组 下气管旁组淋巴结 右侧2-3线(右上叶支气管上缘和右主支气管相交处水平线间,气管中线的右侧 左侧1-3线(左上叶支气管上缘和左主支气管相交水平线),气管中线之左侧
• 第5组 主动脉弓下淋巴结(主肺动脉窗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动脉韧带、主动脉和左肺动脉的外侧,左 肺动脉第一分支的近侧,并位于胸膜反折点以内。
纵隔淋巴结CT表现及肺癌 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
一、正常纵膈淋巴结
(一).主要分布:气管远端+隆突下+主气管周围
内乳、膈脚后、胸膜外CT不能显示 (二).正常大小:CT的径线测量:最大短轴径 气管远端周围、隆突下≤11mm 气管近段+上纵膈≤7mm 右侧肺门+食道周围≤10mm 左侧肺门+食道周围≤7mm 一般,>10mm,淋巴结肿大 (三).正常形态:长圆形或肾性,淋巴门明显低密度
二、肺癌的纵膈淋巴结转 移表现
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 大小:大于正常:敏感性+特异性不高 正常大小淋巴结可以有转移 肿大淋巴结,炎性反应性+肉芽肿 • 形态:有帮助 圆形; 多个呈串; 圆形+中心坏死,周边强化
肺癌的淋巴引流

• • • • • • • • •
肺癌的淋巴转移途径=肺实质淋巴 引流途径 不同部位的肺癌淋巴引流途径不 同 一般:肺门→纵膈 右上叶:右侧气管旁+前纵膈 右中下叶:隆突下+右侧气管旁+ 前纵膈 左上叶:主动脉弓下及弓旁 左下叶:隆突下+主动脉弓下 吻合+交通的广泛存在: 上叶的肺癌→纵膈(无肺门累及) 肺段间与胸导管交通:纵膈内无 淋巴结累及,但体循环累及
• 第9组 肺韧带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肺韧带内,包括位于下肺静脉后壁和下部的淋巴结。
• 第10组 肺门淋巴结
• 指叶近端部淋巴结,位于纵隔胸膜反摺外,右侧还包括邻近中间段支气管 的淋巴结。X线上,肺门和叶间淋巴结增大均可使肺门阴影增大。
• 第11组 叶间淋巴结 • 淋巴结位于叶支气管之间。
• 第12组 叶淋巴结 淋巴结邻近远侧叶支气管。 • 第13组 段淋巴结 淋巴结邻近段支气管。 • 第14组 亚段淋巴结 亚段支气管周围淋巴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