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隐士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隐士文化
我们华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隐士文化是其一个亮点,也许我们不能深入理解这种博大的文化,但是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对我们先人的做法有
自己独到的见解。
“ 隐士”顾名思义就是隐居不仕的人,《后汉书》说隐士们“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
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还有一点就是人总会被孤独吸引,静默的时候,思想就会飘向一片更广阔的天空,脱离周边环境的
纷纷扰扰,真正与时间和万物同在。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思想意识里有“隐”的想法。隐士,
则是让独处的时间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到如止水般平静,思想灵动智慧,心性和善仁慈。隐
士常在深山中默默无闻,茅蓬褴衣,不留文字,却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一直被各个朝代
的人们所尊敬。放眼看去,我国历史上的隐士真让人叹为观止啊!
从最远古就有了一位真正的隐士,晋皇甫谧《高士传》云:“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也许大家都会对许由产生一种尊敬和赞扬,但是我觉的许由太爱装逼了,作为一个学生这样的话也许不应该说,但是我自知学识浅陋,无法在找出其他
的词来表达我的意思,大家想一想,许由他在以前并未做过官,他也并不熟悉作官是如何
如何,况且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并不是很灵活,远古的那种共产社会,官场也许
只是充当了一个好好服务他人的部门,那是的人基本上没有私欲,官场不会想后世那么黑暗,那么问题就出来了,许由为什么?要归隐却不愿为他人服务呢?就我自己的看法我认
为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一.许由也许是一个比较虚伪的人,因为还有后文记载说: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牛上游饮之。”可见许由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名声而已。二.许由自知无德无能,不敢胜任。三.也许
许由真是和常人不一样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想法,他比其他人进化的快。但是不管许由他终究为何要归隐,我们暂且不谈。无论如何他都给我们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也许后
世归隐的人对他都有所仿效。
还有就是汉代隐士严子陵,然而他却更多充当了人们饭后的笑谈,因为他是人们所谓的
假隐士,:“一袭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波茫茫何处寻?”这首诗是说严子陵反穿羊裘去钓鱼,分明是沽名钓誉,要等汉光武帝来找他,以此为成名的手段。如果真想逃名避世,只穿一般渔人的蓑衣斗笠,谁又知道富春江上多了的那位渔人便
是严子陵呢?而当了皇帝的刘秀,岂不是也找不到他了吗?因此就有人批评严子陵是有意
弄噱头,求虚名,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可见隐士也有真假之分啊!
三国的竹林七贤也是隐士,然他们却是人生蹭蹬,经历种种不平,遭遇无数碰壁,最后心如死灰,归隐山林;抑或是胸中丘壑万千,却无可施之处,天地虽广,却难觅英雄用武之地,沮丧之余,终老泉下;要不就是生逢末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空怀满腔抱负,却
因群小当路而不得伸张,痛苦绝望袭来,遂萌引退之意;然而一旦有机会他们还选择官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身恋归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也许是隐士中最为出色的一个,他的确给隐士们争了不少
面子,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是一个佳谈。但是做文武双全的他却是孤独的.寂寞的。他
生活在东晋后期,当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他少年
时曾有过豪放的生活,志向远大。他接受了儒家的用世思想,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很
希望建功立业。他曾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然而空有一腔抱负,满腹经纶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看不惯那中阿谀我诈.背躬曲膝的官场生活,他不愿与那些余孽同留合污,所以总遭恶人陷害,他彻底看青了官场,既然不愿留了,就走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他安然的离开了官场,然而他的隐居生活却格外的艰苦,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
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宋文帝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
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
平淡自然。就这样一个隐士全部的生活与经历,却给了我们无限的感动和缄默。一时英才,无数妙诗,也许在当时他只是一个不值得一提的隐士,然而他却永远的刻在了历史的印记上,永远的留在了后人的心中。
另一位有些名气的隐士是宋代的林逋。林先生倒是未曾做过官,当然他是不屑做官,一个人在杭州的小孤山上种梅养鹤。揽清风赏明月,宠“梅妻”护“鹤子”,水清浅处疏影横斜,
月黄昏时暗香浮动。观庭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活脱脱一个神仙。只可惜他隐的
不是地方,隐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能隐得住吗?越隐名气越大,越隐拜访的人越多,最后连皇帝都知道了他,在他死后,赠给他个谥号“和靖先生”。我就一直这样想,同
样是隐,他与陶渊明的最终的结果为什么如此之大呢!如果真像他这样,我想当时仿效他
的人肯定不少,什么事都不用做,就可名立千秋万载了!!岂不是美事啊!!
在唐朝,王维算是一个隐士,他也算是隐士中的一个例外,他最后终于在官场上站稳了脚,他将终南山选作了出世的捷径。“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恐怕只能怪其他隐士生不逢时了。
不管是洗耳的许由,还是假隐严子陵,或者还是陶渊明,还有竹林七贤.林逋.王维.他们都有着自己的隐士生活,不管是否难觅英雄用武之地,或者是遗世而独立,他们总算留在了
历史上,让我们来评价他们,让我们记住他们,他们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感动和心灵的颤抖,给了我们无限的幻想,让我们沉默一分钟,为这些隐士们祈祷,愿他们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