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学习道家哲学的体会

摘要:道家,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谈谈学习道家思想的一些体会与感悟。

关键字:哲学、老子、道、无为、庄子、大道

一、何谓哲学?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然追本溯源,在《易经》当中,我国先哲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而近代哲学(philosophy)是从腊字"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

记得我国的很多学者都对哲学做了自己的阐述,冯友兰:“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胡适:“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想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中国哲学,由于民族气质,地理环境,与社会形态的不同,自始即已采取不同的方向。经过后来各自的发展,显然亦各有其不同的胜场。但是中国本无「哲学」一词。「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我们现在把它当作一通名使用。

二、老子的“道”与“智慧”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儒家文化。毕竟儒家文化对我们影响太深了,特别是“仁”、“义”、“礼”、“智”、“信”方面。不过学了道家哲学后,我彻底被它征服了。因为我觉得道家所推崇的很多东西都与自己的各个方面都很贴切。我们都知道,儒家崇理性,尚修身,而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

“道”到底是什么?或许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的。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出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呢?道是无形无体的,这种潜移默化的道,或许确实要把自己升华到一个超脱凡俗的圣人才能真正体会其精髓所在。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即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不仅讲“道”,而且讲“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自然天德使万物出生,自然天德使万物发育、繁衍,它们养育了万物,使万物得以一定形态、禀性而存在、成长,千姿百态,各有特性。“道”之所以被推崇,“德”之所以被重视,并没有谁来强迫。它是自然而然的。道德的形成并不是强制形成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不过在现实社会中,道德的缺失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老子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便是“无为”。什么是“无为”,无所作为?

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一切皆空。要达到这种境界,确实很难。

老子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不为,则无不治”。

大概意思是: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爱难得的财货,不使人民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能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惑乱。因此,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安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用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哪里还会与人相争呢?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哪里还有治理不好的事务。

老子这种放任无所作为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基本行不通的。现实社会充满着各种诱惑,要想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难做到的。当然我觉得“不尚贤”还是有一定合理的地方: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为了权,为了钱,而不择手段,这样社会秩序就会被打乱,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被大打折扣。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从他的一些思想和言论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道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其实这话说得还是有些道理,现实社会中提倡宣传礼仪仁教,然而现在人们的素质没见有提

高许多,反倒是贪污腐败、欺蒙拐骗盛行,这多少还是说明现行的一些制度存在一些问题的。法治有它一定的威慑力,然而德治才能去出根本。只有加强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中贪污腐败、欺蒙拐骗的行为。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因此他提出了“逍遥无待之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论。“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存在不以他物为条件,不与他物相对,在时空上是无限的。庄子提倡“以道为师”。他认为,人们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们对于生死的执着和外在功名利禄的束缚。但这不需要人为的去做什么。庄子的修养原则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以此而可以达到“寥天一”的境界。其生命体验、审美体验的方式是直觉主义的“坐忘”。什么是“坐忘”呢?其要点就是超脱于认知心,即利害计较、主客体对立,分别忘执,认为这些东西(包括仁义礼乐)妨碍自由心灵,妨碍了灵台明觉,即心对“道”的体悟与回归。心净或许才能真正体会“道”的真实含义,才能明白“道”对人们的作用吧。

记得在中学教材中,有几段鲜明的描写庄子的文字,心下非常欣赏和赞同,“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四、个人对道家思想的评价

道家一个偏好自然与直觉的学派,它深刻反映了当时小农社会那种不甘保守,又不敢进取的思想。对于封建制度的束缚,他们是想打破的,然而对于新社会的发展潮流,却又不能接受。结果只能是对自然的原始社会生活的憧憬和思慕。道家思想就成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精神寄托。所以可以说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抚慰那些受创伤的中国人的灵魂。

老子教人以守愚之为智,处弱之为强,其言曰:“·······不敢为天下先”,“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从中可以看出老子思想充满着智慧。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一种消极的生活、学习态度,但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很低的地位,然后等待时机爆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呢?中国人不是有一个成语叫“笨鸟先飞”吗?守愚不一定就是你是愚钝的,处弱不一定你就是弱小的,有时候我们应该选择看低自己的成就和地位,这样才能更为明智、更为强大。

老子,庄子这两位道家的先哲,一脉相承,不断发展,同时,与哲学也不断紧密结合,形成老庄体系。促进了哲学的进步,丰富了哲学文化。金钱、权力、荣誉,一切都是浮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