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中医药治疗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中医药治疗思路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中医药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发展,人口的寿命明显延长,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问题。按照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推算,我国可能有800万的脑血管病患者和1600万以上的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例约250万,在卒中后1年将近70%的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
目前,血管性痴呆的概念已经扩展,包括所有类型脑血管病导致的认知缺损,属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分类。VCI指有重要的认知和功能缺失但没有达到痴呆程度,有高度的可逆性。
2007年12月1日,汇聚国内知名神经科专家智慧结晶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专家共识》正式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标志着认知功能损害领域从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专家共识指出,VCI涵盖了由血管因素导致或与之相关的各种类型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虽然不同研究者提出过不同的分型方法,但通常包括两类:一类是血管性非痴呆的认知功能损害(V-CIND),其中包含主要表现为多认知功能域损害的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V-MCI);另一类就是传统的血管性痴呆(VaD)。VaD还可再分为:①多发梗死性痴呆(MID),经典但少见;②皮质下缺血型血管性痴呆(SIVD),最多见;③关键部位梗死型;④低灌注型;⑤出血型;⑥混合型:又称Alzheimer病(AD)伴脑血管病;⑦遗传性。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是指由于各种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这一概念是1995年由Bowler和Hachinski提出的,是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近年来已经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见表现为注意力减退、定向力障碍、记忆力减退、视空间功能障碍等,合并情绪波动。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
目前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限于痴呆发生后的治疗,此时,药物的疗效不佳,且目前仍没有一个理想的治疗药物。已知的药物主要有:胆碱脂酶抑制剂、脑细胞代谢活化剂等。但是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大,且价格昂贵,许多病人不宜或不能长期使用。而一些药物缺乏明确疗效,因而难以发展成为理想药物。
中医药在痴呆的治疗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学历来重视治未病,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是血管性痴呆的早期阶段,因此,中医药在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干预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病位在脑,与肾、心、肝、脾功能异常有关,尤与肾
精亏虚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痰瘀痹阻,火扰神明,神机失用。本病多继发于中风之后,起病相对较快,但根源于长期积损,病位在脑,涉及肝、肾、心、脾等,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初期以邪实为主,后期以正虚为主。其中标实主要是血瘀、痰阻,兼见气滞、肝风或火热等邪,本虚主要是肾虚、气虚,兼见肝虚、血虚等。
中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脑之元神是统御五神之主,五神者,神、魂、魄、意、志也。脑之元神与五神交会之物质是散动觉之气,精、津是载体,任、督二脉是信息传导之路,因此风、火、痰、瘀、虚(肾虚)、毒,上犯脑髓,气血失调,任督失于传导而为病,脑为至清之脏,邪不能犯,犯之则病。而脑病又易虚易实。而实证中痰浊、瘀血导致的脑髓疾病占相当比例。因其位居要地,痰瘀不易祛除。脑络瘀阻见头痛、肢软不用、失语、痴呆等症;痰凝脑窍,滞于经络,则可表现为精神抑郁、神志昏迷、哭笑无常,或癫痫发作,或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等。痰瘀不去则酿生毒邪,毒损脑髓神经,使其一损不复,导致残疾。
中医学认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病位虽然在脑,但涉及肝肾心脾诸脏,尤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多因年高正损,情志内伤等因素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以致痰瘀浊毒阻络蒙窍,造成脑络闭塞、神机失用而发病,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其本为精气亏虚,其标为痰瘀浊毒内阻。痴呆发病是由于痰瘀互阻,毒自内生,下损脉络,上害腦髓而成痴呆,究其原因,是由于血脉一伤,神气内损,脑神上下不接,元神失统,神机失用,神经流贯受阻使然,而肾虚不足,肾精不能充养脑髓为发病之本。
痰浊瘀血是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的关键[1]。多数学者认为,痰瘀是导致痴呆的重要因素。痰瘀互结,窍闭神呆,瘀血可致痰,痰浊也可以致瘀,两者常互为因果,错杂为病。痰、瘀互结一方面导致瘀血阻络,气血、津液循行不畅,停而为痰,即“血不利则化为水”,“血瘀即久,亦能化为痰水”,出现痰瘀交阻于局部或全身;另一方面,血瘀气滞,津液失于输布,聚而为痰,即《赤水玄珠》所谓:“津液者,血之余,行于脉外,流遍一身,若天之清雾,若血浊气滞,则凝聚为痰,痰乃津中之变,无处不到。”另外,痰也可通过局部阻塞脉络和影响全身气机而致瘀,痰浊瘀血既成,或阻塞脑络,元神失养;或蒙闭脑窍,浊而不纯,均可致愚致呆。产生痰瘀等病因很多,因此,探寻痰瘀产生的病因是治疗该病的关键。首先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气血津液输布、排泄紊乱,聚湿为痰。痰浊的生成还与肝失疏泄有关。肝郁疏泄失常,既能致瘀,也可因津液输布失常而生痰,出现瘀痰互结的病理现象;“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肝肾阴虚,一方面可出现阴津不足,经脉失润,涩而不畅,另一方面呈现阴虚火炎,灼伤脉络,炼津血为痰瘀。
基于血管性痴呆多与痰瘀有关,因此治疗上应注意积极结合病因,给予补肾活血化痰法[2]、涤痰化瘀、填精益髓法[3]、健脾化痰等法,不可拘于一法一方。以往的科研多以痴呆为研究对象,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则鲜有报道,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防治提供新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忠义,张发荣.浅谈中医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识.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33-34.
2 于晓宁.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老年性痴呆42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2006,12(2):24-25.
3 韩桂华,常明华.涤痰化瘀填精益髓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