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骨筋膜室综合征,也被称为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或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该综合征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创伤骨科医生必须高度重视。
该综合征的病因包括骨筋膜室容积骤减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
骨筋膜室容积骤减的原因可能是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或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的压迫。
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缺血后组织肿胀、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或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以及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是由于骨筋膜室的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的容积减少时,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导致室内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
缺血和缺氧加重了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发生频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肌挛缩、坏疽等严重后果。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 (65mmHg)时,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0kPa(15mmHg),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时,血循环完全中断。
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24小时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会发生功能改变,8-12小时则会发生永久性的损坏,即肌肉坏死。
在肌肉坏死时,会释放大量的K+和肌红蛋白。
组织缺血缺氧会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同时受累组织会发生无菌性炎症,产生大量的毒性介质。
这些物质进入血循环后会引起全身的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肌力减弱和感觉障碍等。
骨筋膜室综合症
临床表现
1 2
症状
早期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等,随 着病情加重,出现肌肉坏死、神经麻痹等症状 。
体征
患肢出现张力增高、感觉异常、肌力减弱或消 失、被动牵拉试验阳性等体征。
3
检查
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CT 等)和电生理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02
病理学特征
骨筋膜室的构成
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一系列密 闭腔隙,其中容纳肌肉、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组织结构。
VS
特点
骨筋膜室综合症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 情重的特点,常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 肢体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肌肉坏死、神经麻痹等严重后果 。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骨折、创伤、长时间受压、缺血、代谢性疾 病、药物过量等。
发病机制
当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压迫血管、神经 和肌肉等组织,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随着病情 加重,肌肉缺血逐渐加重,最终导致肌肉坏死和神经麻痹。
骨筋膜室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可能因各种原因导 致其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当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压迫其中的血 管、神经和淋巴管等重要结构,导致血液供应减少、神经 受压和淋巴回流受阻等病理生理过程。
这些病理生理过程进一步加剧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症状和 体征,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血管损伤
血管损伤常表现为肢体远端苍白或发绀,可有搏动性疼痛,应与骨筋膜室综合征进行鉴别 。
04
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法
01
紧急处理
一旦怀疑或诊断为骨筋膜室综合症,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包括解除
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要点
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要点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局部缺血性神经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疲劳、活动受限等症状。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因此在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观察疼痛部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疼痛部位多为下肢,特别是腓肠肌和胫骨前肌。
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性质。
通常来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呈现钝痛或刺痛状。
2、观察肿胀情况骨筋膜室综合征还伴有局部肿胀的情况,因为慢性缺血使得局部血流减少,引起代谢物质的堆积和水分潴留,从而导致局部肿胀。
需要观察患者肿胀的部位、程度和伴随的其他症状。
3、观察运动受限情况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另一个典型症状就是运动受限,患者的疼痛和疲劳会导致其运动能力下降,特别是在下肢运动时会更加明显。
需要观察患者在运动时的表现,如步态、步频、步幅等,以及运动过程中疼痛和疲劳的情况。
4、观察神经系统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神经性疾病的一种,因此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感觉障碍、肌力下降、反射减退等。
这些表现能够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观察年龄和生活习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中有所不同。
对于长期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走动的人群,如教师、服务员等,患病风险较高。
同时,与缺乏锻炼的久坐人群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因此,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其年龄和生活习惯。
总之,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要点包括疼痛部位、肿胀情况、运动受限情况、神经系统表现以及年龄和生活习惯等方面。
对这些观察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够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
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由多种致病因素造成肢体创伤,从而导致筋膜室内压力升高,并将筋膜室内组织微循环阻断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常见致病因素有小腿激烈运动、骨筋膜室内大血肿、软组织严重挫伤等导致骨筋膜室室内内容物体积骤增以及严重的局部压迫、敷料包扎过紧所致的骨筋膜室容积骤减等。
病变好发于前臂、小腿等部位,可引发患者出现多种不适临床症状表现,下面就来说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
1.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以下几点:(1)疼痛,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最早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持续剧烈疼痛,且呈进行性加剧,随着病情持续进展,待患部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或消失,可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这是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且对指或趾进行被动牵伸时可引发剧烈疼痛。
(3)感觉障碍,由于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因筋膜室内组织微循环被阻断所致,因此,其会导致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而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一旦神经组织缺血便可导致相应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或消失,从而会导致患者出现感觉障碍表现。
(4)肢体肿胀,主要表现为受累肢体肿胀明显,发亮,压痛,且张力大。
(5)其他临床表现,因组织创伤或坏死组织吸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及少尿、无尿或血尿、等肾衰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表现见图1所示。
图1 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表现2.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要点2.1生命体征监测护理由于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肌肉组织坏死较为广泛和严重,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心率不齐、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一系列体征变化,因此,就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另外,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皮肤温度、感觉、肢体远端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活动等变化情况,发现末梢皮肤出现淤紫、温度降低、麻木、痉挛逐渐加重等表现,需及时通知医生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2.2患肢护理适当抬高患者患肢,以促进其患肢血液循环,若患者为单纯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则不可抬高其患肢,以免降低其动脉压,引发小动脉关闭,使组织缺血加重。
骨筋膜室综合症
p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一、定义
• 系骨和筋膜封闭区域内由于不同原因所致 压力增高而发生肌肉和神经急性严重缺血 甚至坏死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伤后24小时 即可形成。
• 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二、病因
• 绝大多数骨筋膜室综合症与创伤有关,但长 时间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烧伤、肢体长时间 受压迫后也可发生。如骨折、血管损伤、软 组织损伤、医源性损伤,蛇咬伤等。
四、临床观察
一般认为,发病后24 h内治疗者, 可以完全恢复,且早期进行手术切开 筋膜减压对预后至关重要。故在临床 上应尽早观察,发现征象及时处理。
对有明确外伤史的患者,我们应从 以下几方面来观察。 1、局部肿胀情况。 2、皮肤的颜色及温度。 3、肌张力情况。 4、动脉搏动情况。 如果发现患者患肢局部肿胀明显、剧 痛,皮肤颜色青紫,肌张力高,筋膜间 区压痛较重,肌肉活动障碍以及局部肌 肉的被动牵拉明显等可考虑骨筋膜室综 合征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相应 的处理。
五、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使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得到放松,积极配合治疗,增 强了战胜疾病的勇气。 2、饮食护理 抵抗力。 鼓励患者增加营养,以增强机体
3、预防感染 筋膜间区的切开减压术是一个无菌 手术抬高患肢 有利于静脉回流,观察伤口渗 血情况以及肢端血液循环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和活动障碍是其主要症状。 2、体征 肿胀、压痛、及肢体被动牵拉痛是本综合症 重要体征。 (1)肢体肿胀是最早的体征。 (2)肌腹处明显压痛是筋膜间隙内肌肉缺血 的重要体征。 (3)肢体末端皮肤颜色大多正常,但脉搏常 减弱。
(4)肢体末端的感觉功能减退、肌 力减弱。 (5)晚期的主要体征是肢体挛缩及 神经干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征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组成的骨筋膜室内, 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
PART 02
病理生理
(Pathophysiology)
骨筋膜室内容物增多
骨筋膜室容积减小
渗出增加
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
小静脉压力上升
治疗:尽早行筋膜切开减压手术(Fasciotomy)!!
小结
1.掌握骨筋膜室综合征 的定义
3.了解病理生理
2.掌握骨筋膜室综合征 的临床表现
4.了解治疗原则
课后思考题:
? 缺血-水肿-再缺血的恶性循环是怎样形成的? ? 骨折并发症还有哪些?
学习资源与文献推荐:
Frederick M.Azar, James H.Beaty, S.Terry Canale,et al.Camp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13th edition,2018. McQueen M M, Gaston P, Court-Brown C M,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Who is at risk?J bone Joint Surg Br,2000,82:200-203. Matsen FA, Winquist RA, Krugmire RB Jr(1980) Diaginosis and mangement of compartmental syndrome.J bone Joint Surg Am; 62(2):286-291.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 教学大纲
定义 (Definition) 病理生理 (Pathophysiology)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 治疗 (Treatment)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及护理
一:主要临床表现
1 早期以局部症状和体征为主。
表现为患肢疼痛、麻木、手指不自觉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时引起剧烈疼痛。
患肢肿胀、触疼明显。
2 当肌肉广泛坏死时可引起全身反应。
如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血压下降。
患者可发生休克、肾功能衰竭。
3 缺血4小时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
大量肌肉坏死时血中肌酐、血钾、尿素氮增高,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二:护理措施
1 术前护理
(1) 预防措施:处理单纯骨折避免粗暴,以免加重组织损伤。
随时
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包扎敷料不可过紧。
软组织损伤减少患肢活动
(2)疼痛的护理:密切观察疼痛的性质、原因,警惕骨筋膜室综症及时发现手术切开减张。
酌情使用镇痛剂。
(3)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谈,给与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2术后护理
(1)做好基础护理,病室定时通风,保持床单位清洁、整齐。
伤口定时换药,保持伤口外敷料清洁、干燥。
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位置。
(2)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增加口入量。
(3)观察患肢肿胀、皮肤颜色、温度、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观察患者意识及神志变化。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尿色、尿量变化。
(4)遵嘱给予预防感染治疗。
(5)指导患者患肢酌情进行活动。
鼓励患者保持良好乐观情绪,注意休息,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骨筋膜室综合征
胫前肌
腓骨长、短肌 腓肠肌
腓骨前2cm处切开
可同时减压前侧和外侧筋膜腔
后深
胫骨内侧后缘
前臂骨筋室切开减压术
切口从肱二头肌肌膜内侧开始,斜行跨过 肘横纹,向远侧直达手掌,以便打开腕管, 注意切口与腕横纹勿成直角。
小腿骨筋室切开减压术
外侧切口是沿前及外骨筋膜室的中 间间隙,在肌肉间隙前后各 1cm切 开筋膜,注意保护腓浅神经。
骨筋膜室综合征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01
定义 临床表现 治疗
02
病理机制 诊断
03
04
05
定义
骨筋膜室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 即由骨、骨间膜、 肌肉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 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 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
1.患肢持续进行性剧烈疼痛,为早期症状,到晚 期疼痛消失。 2.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障碍出现早,表 现为受压神经支配区感觉麻木、异常。 3.手指或足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 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缺血的早期症状。 4.患肢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 、压痛、 张力增高,到晚期 出现患肢苍白或发绀。 5.早期患肢远端脉搏、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能正 常,晚期脉搏消失。
诊断
1.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
2.诊断金标准:测定室内压(ICP)
治疗
筋膜腔切开常用部位
筋膜腔 上 前侧 臂 后侧 切口部位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腋前皱襞至肱骨 内上髁切口可同时减压前后侧筋膜腔
前 屈侧 臂 伸侧
大 前侧 腿 后侧
屈肌腹隆起
肱桡肌或桡侧伸腕肌 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角连线 股二头肌
骨筋膜室综合征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5P征及临床表现:
典型的5P征(疼痛、苍白、无脉、麻痹、感觉异常) 1.疼痛,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创伤后持续性剧烈疼痛, 进行性加剧。被动牵拉痛是该病早期最敏感的指标,提示 肌肉已经发生明显缺血。 2.肢体擦皮肤苍白,血液供应被中断后会表现为肢体远端缺 血而出现皮肤苍白 症状。 3.肢体远端脉搏消失,如尺桡动脉扪不清,手指肉肤温度降 低。 4.肌肉麻痹,肢体肿胀严重导致肌肉活动障碍,出现肌肉麻 痹现象。 5.感觉异常,神经严重缺血导致肢体远端感觉功能异常。
康复评定
1.观察有无肢体肿胀、肌肉萎缩、局部瘢痕、皮肤颜色改变,触诊肢端动脉搏动有无明显减弱等。 2.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用手判断伤后关节障碍程度以及康复治疗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 3.肌力评定:徒手肌力检查法进行,还可以使用特殊器械进行肌群的等张肌力测定及等速肌力评定 4.肢体围度测量:可以发现有无肌肉萎缩或肢体肿胀,注意与对侧对比。 5感觉功能评定:针刺觉、触觉、温度觉、两点辨别觉等 6.疼痛评定:通常用VAS法评定疼痛的程度 7.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可用Barthel指数等评价 8.生活质量评定:可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等评价
手法治疗及运动疗法
按摩与牵引;被动活动;主动活动;肌力和耐力训练;作业疗法;感觉训练; 夹板支具等。运动疗法可牵拉伸展挛缩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囊,部分变性的肌 肉组织在应力作用下,增加胶原纤维弹性,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残存肌细胞 恢复功能,同时保持关节活动度。主动活动还可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消除水 肿,增强肌力,使瘢痕粘连减少到最小程度。作业疗法可训练肢体的灵活性和 协调性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 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缺血而产生的一系 列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概念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概念什么是骨筋膜室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运动损伤,通常发生在四肢的骨筋膜室内。
这种综合征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导致神经和血管受压,进而引起血流障碍和组织缺血。
如果不及时处理,骨筋膜室综合征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因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1.外伤:如骨折、挤压伤等会导致肌肉肿胀和内在压力增高,从而引起骨筋膜室内压力增加。
2.运动损伤:过度运动或不合理的训练方法会导致肌肉疲劳和损伤,进而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
3.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静脉曲张等会导致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增加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几率。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症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常见的症状包括:1.疼痛:患者会感到剧烈而难以忍受的疼痛,常伴有红肿和压痛。
2.感觉异常:患者会出现感觉异常,如刺痛、麻木和痒等。
3.运动受限:患者在进行肌肉活动时会感到明显的运动受限。
4.肌肉僵硬:患者会感到肌肉僵硬和无力,常伴有肌肉的紧张和抽搐。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2.压力测定:通过测量患者骨筋膜室内的压力来判断是否达到诊断标准。
3.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或MRI等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病因,进而确定诊断。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主要通过缓解压力、恢复血液供应和保护组织等方法来进行。
常用的治疗措施包括:1.放松术:通过手术将骨筋膜进行切开放松,从而减轻骨筋膜室内的压力。
2.升高患肢:将患肢升高,有助于减轻骨筋膜室内的压力,促进血液供应。
3.疼痛控制:使用药物进行疼痛控制,如非甾体消炎药和镇痛剂等。
4.纠正病因:针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因进行治疗,如处理骨折或进行静脉曲张手术等。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为了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合理运动:避免过度运动或不合理的训练方法,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频率。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概念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概念一、前言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下肢的前、外、后三个骨筋膜室。
本文将从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
二、定义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为前、外或后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因为下肢前、外或后三个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这种疾病通常与运动有关,特别是长时间的跑步和步行。
三、病因1. 长时间运动:长时间进行跑步和步行等高强度运动会导致下肢肌肉过度使用,从而引起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
2. 肌肉损伤:下肢肌肉受到损伤时,会引起局部水肿和压力增高。
3. 先天性畸形:某些人天生就存在下肢骨骼结构异常或者神经系统异常,容易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4. 外伤:下肢骨折或者软组织损伤等外伤也会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四、临床表现1. 疼痛: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下肢疼痛,通常出现在运动时,也可以在休息时出现。
疼痛的程度和位置取决于受影响的骨筋膜室。
2. 感觉异常:患者可能感觉到下肢沉重、胀痛或者刺痛等不适感觉。
3. 运动障碍:由于下肢运动时会加重骨筋膜室内压力,因此患者可能会出现运动障碍,如跑步困难、步态异常等。
五、诊断1. 体格检查:医生可以通过检查患者的下肢外观和按压受影响的骨筋膜室来判断是否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
2. 影像学检查:X线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下肢骨骼结构和软组织情况,有助于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
3. 压力测量:通过测量受影响的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可以确定是否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
六、治疗1. 休息:患者需要停止运动并休息,以缓解疼痛和减轻骨筋膜室内压力。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牵引和电疗等,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改善血液循环。
3. 药物治疗:非类固醇消炎药和止痛药可以减轻疼痛和减少局部水肿。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包括开放性或微创手术,旨在减少骨筋膜室内压力并恢复下肢功能。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表现简介骨筋膜室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是一种临床表现为骨骼肌间室内压力异常升高,并导致血管和神经受损的疾病。
该疾病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下肢,尤其是胫前和小腿后侧。
本文将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表现进行详细介绍。
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疼痛早期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剧痛,可能是骨骼肌间室内压力升高导致的神经受压所致。
疼痛通常为难以忍受的剧痛,常在运动或活动后加重,并可出现夜间痛,严重时即使休息也难以缓解。
皮肤变化受累区域的皮肤可能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包括红、肿、热等。
皮肤红肿与局部组织充血有关,而皮肤热则是因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有力脉搏消失在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中,受累区域的血流受限,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脉搏消失。
医生在检查时可以观察到受累区域的脉搏减弱或消失,这是判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重要体征。
感觉障碍由于局部神经受压或供血不足,受累区域可能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疼痛等。
这是因为神经在骨骼肌间室内被高压物质挤压所致。
运动障碍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可导致运动功能受限,病人可能出现无力、无法活动受累区域的情况。
这是因为肌肉供血不足,导致肌肉无法正常运动。
诊断与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通常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测量骨骼肌间室压力、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
治疗方面,早期诊断和干预非常关键。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保持患肢位于心脏水平或以上,以降低局部压力;•紧急解除室间压力,一般通过手术进行;•补充液体和输血以维持血流灌注;•给予止痛药以缓解痛苦;•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康复运动。
预防与注意事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减少持续性、重复性的损伤;•注意逐渐适应运动或活动的强度和频率;•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和力量训练;•注意运动伤害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
功能锻炼
胫腓骨骨折:患肢抬高过膝,踝关 节趾屈5——10度。
前臂骨折:肘关节屈曲90度或伸 直0度。
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屈曲5度或 伸直0度。 踝关节骨折:趾屈5——10度。
九、健康教育
保持心情舒畅,消除恐惧心理 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冬季晨晚均应开窗通风,每次 30分钟,并注意患者保暖。夏季除通风并保持23— —25度室温外,并应用紫外线照射20——30分,注 意保护眼睛和皮肤。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
一 概念
骨筋膜室综合征: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 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 缺血而产生的早期证候群,是一种严重损伤 后的反应性疾病
临床表现:患肢疼痛 麻木 手指或足趾不自 觉屈曲,被动牵拉可引起剧烈疼痛,患肢肿 胀 触痛明显。
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二 病因 (是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 增高所致)
四 、观察要点
二 全身症状: 当组织缺血较久,肌肉坏死较广泛严 重时,将出现全身性反应,病人血 压下降,脉率增快,心律不齐,甚 至死亡
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 即切开筋膜减压。早期彻底切开筋 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 性坏死的惟一有效方法。切不可等 到出现5“P”体征后才行切开减压术, 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缺血性肌挛缩。
七、术后护理
(1)对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多为 彻底减压术。其深筋膜保持开放,切口 内留置负压引流管,且伤口渗液较多。 护士配合主管医师除伤口每日换药1次, 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外,注意抬高患肢。 保护患肢伤口,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 性质、量及颜色。并定期检测体温每日 4次,记录血常规、尿常规、伤口分泌 物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注意药物 配伍禁忌,合理使用抗生素。
五、 护理要点
骨筋膜室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症骨筋膜室综合症(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的症状和体征。
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
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
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
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
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3.患室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4.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
但应特别注意,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前臂8.66kPa(65mmHg)、小腿7.33kPa(55mmHg),就能使供给肌血运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病人的收缩血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
此时,远侧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已发生缺血,所以肢体远侧动脉搏动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协助诊断。
以上症状和体征并非固定不变。
若不及时处理,缺血将继续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和坏疽,症状和体征也将随之改变。
缺血性肌挛缩的五个主要临床表现,可记成5个“P”,字:(1)由疼痛(pain)转为无痛。
(2)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
(3)感觉异常(paresthesia)。
(4)麻痹(paralysis)。
(5)无脉(pulselessness)。
骨筋膜综合征临床表现和治疗
骨筋膜综合征临床表现和治疗骨筋膜综合征是指外伤后发生于四肢筋膜间隙内的,具有进行性坏死特点的病变。
其危害较大,致残率高,应引起广大医师的重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其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现将其总结如下:(一)临床表现:1、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早期往往会有患肢的剧烈疼痛,对待患者患肢的疼痛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随着骨筋膜室综合征病情的进展,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2、手指、足趾常常呈屈曲状态,出现肌力减退,当肢体被动活动时会出现剧烈疼痛。
3、骨筋膜室综合征患处常常出现局部的明显肿胀,皮肤发硬、发红,皮温升高,按压痛明显。
受累的肢体可出现广泛性压痛,肌腹处压痛尤为明显。
4、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肢体末端尚可触及脉搏搏动,因此不能以是否有脉搏搏动来判断是否有骨筋膜室综合征。
随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加重,肢体末端脉搏搏动消失。
5、当骨筋膜室综合征进展的缺血性肌挛缩时,会出现典型的“5P”征:由疼痛转到无痛、皮肤苍白、感觉异常、肌瘫痪、无脉。
当出现“5P”征时,骨筋膜室综合征以处于完全,即便紧急手术治疗,往往仍残留严重不可逆的并发症。
(二)治疗方案:骨筋膜室综合征重在早期发现,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往往预后较好,较少存留后遗症。
1、骨筋膜室综合征一旦确诊,应立即行手术治疗,切开筋膜室减压,防止肌肉、神经坏死,待病情稳定后行二期缝合。
2、应用甘露醇和地塞米松脱水,减轻组织水肿。
3、及时复查患者电解质,避免电解质稳定,引起心衰、肾衰等。
4、如果骨筋膜室综合征以引起神经、肌肉坏死,评估患肢功能难以恢复时,可考虑行截肢术,因为坏死组织产生的毒素吸收往往是致命的。
5、目前提倡早期行高压氧治疗,有利于减轻患处组织水肿,减少组织坏死,因为血管供氧量增加后会减轻血管扩张,使血管收缩,从而减少血管渗液,减轻组织肿胀。
骨筋膜室综合征往往是由于严重外伤引起,我们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肢端血运情况,做到及早发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并尽早给予综合干预治疗,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进一步恶化进展,引起不可逆可损伤,目前多主张尽早切开减压,并结合药物消肿,高压氧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
理
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感;护理操作熟练、准确、动作轻柔,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
护
理
感谢您的聆听
三、评估诊断
专科评估
被动牵拉指(趾)时
剧烈疼痛
患肢明显肿胀无弹性、
严重压痛,触诊时感到室 内压力增高
患肢颜色改变、感觉
异常、患肢麻痹
患肢与临床原发损伤不 符的持续加重的剧烈疼 痛,给子充分合理的制
动、止痛治疗后疼痛 是否有效缓解
远端肢体脉搏较健侧减弱,肢 体温度改变,皮温降低
四、治疗方法
早期干预
• 在患者受到创伤的早期,需进行冷敷,以局部冷敷处理的方式降低损伤处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降低局部组织充血与出血的现 象,在低温下可减少患者局部组织的耗氧量,同时也起到缓解肢体肿胀的效果,冷敷应及时,但冷敷时间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 以患者的实际情况如皮肤温度颜色调整冷敷时间。
四、治疗方法
筋膜室切开减压术
5P症 剧痛转无痛,皮肤苍白或紫绀,感觉异常,肌肉麻痹,无脉
三、评估诊断
创伤评估是为了帮助参与诊治的医护人员对发 生创伤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做到早诊断、 早治疗。现有创伤评分方法的共同原则是以‘多参 数量化’描述伤势、评估伤情,特别是多发伤的严 重程度,并预测预后。
三、评估诊断
院前评估
• 对于早期怀疑 ACS 的患者,应积极根据病因解除外部因素带来的压迫,改善微循环,延缓病情的发展,如拆除患肢石膏或夹板 改为支具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于下肢骨折的患者,可使用骨牵引术恢复肢体长度并稳定骨折可以降低筋膜室内容积。同时,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但不建 议抬高超过惠者心脏水平,避免加重肢体缺血。根据病情需要可持续吸氧,药物消肿(如湿敷硫酸镁或静脉滴注甘露醇),并监 测肾功能及血电解质等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word精品
骨筋膜室综合症骨筋膜室综合症(p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 (65mmhg),小腿7.3kpa (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图61-15),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
症状: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2 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 坏疽-- 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
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 )当压力升至866kPa(65mmHg),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 2.0kPa(15mmH ),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 )时,血循环完全中断。
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24小时,则发生永久性的功能损坏。
间室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发生功能改变,缺血8〜12小时,则发生永久性损坏(肌坏死)。
肌肉坏死时可释出大量K +、肌红蛋白。
组织缺血缺氧进行的无氧酵解可产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
受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在炎症过程中产生大量毒性介质。
这些物质当血循环改善以后进入血循环,会引起全身的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
石膏固定注意事项及复查要求一、骨折是较严重的损伤,受伤部位及远侧肢体会有逐渐肿胀的过程。
即使骨折经整复后位置满意,也可以发生较严重的肢体肿胀,致使整复当时适应肢体周径的石膏变得相对紧张,从而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筋膜室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症(p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65mmhg),小腿7.3kpa(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图61-15),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
症状:
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
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
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65mmHg),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0kPa(15mmH),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时,血循环完全中断。
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24小时,则发生永久性的功能损坏。
间室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发生功能改变,缺血8~12小时,则发生永久性损坏(肌坏死)。
肌肉坏死时可释出大量K+、肌红蛋白。
组织缺血缺氧进行的无氧酵解可产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
受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在炎症过程中产生大量毒性介质。
这些物质当血循环改善以后进入血循环,会引起全身的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
石膏固定注意事项及复查要求
一、骨折是较严重的损伤,受伤部位及远侧肢体会有逐渐肿胀的过程。
即使骨折经整复后位置满意,也可以发生较严重的肢体肿胀,致使整复当时适应肢体周径的石膏变得相对紧张,从而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
如果发现患者手腕或足背血管搏动消失,不能主动活动手指或脚趾,手摸或者针刺手指或足趾时患者毫无感觉或感觉迟钝,手指或足趾颜色苍白或暗紫,同时温度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凉,伴有强烈的疼痛时,说明肢体有较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此时应立即将石膏外缠绕的绷带松解开,必要时甚至将石膏拆开。
同时立即到医院检查并及时处理,我院急诊24小时有医生值班,可随时接诊病人。
二、骨折治疗后第二日应返回我院观察肢体血运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三、肢体固定后,未固定的部位应经常活动。
例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指、膝关节、踝关节、足趾等,既有利于防止僵硬、恢复功能、又有利于促进血运循环,使肿胀尽早消退。
四、骨折固定后,肢体下垂不利于消肿,甚至加重肢体肿胀。
因此如肿胀较重时,最好平卧,将受伤肢体用枕头或者被褥适当垫高,至少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血液回流以减轻肿胀。
五、就诊当日请挂好下次看病的预约号,带上病历本,按预约日期复查(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
六、因石膏固定消肿后石膏会松动,骨折可能会移位,有可能需要重新复位和固定,必要时应住院观察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