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暑温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志较易苏醒;暑温之暑入心营,多为暑热病邪由气分深入所致,神昏
不如中暑陡然,其恢复亦较困难。
疫毒痢与暑温发病季节相同,其起病突然,热盛动风,内陷心包甚
疫毒痢
则内闭外脱等,与暑温往往不易鉴别。疫毒痢除厥脱证候出现比暑温更 早之外,主要靠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检查,盐水灌肠或肛门试取大便
检查,方能作出鉴别。
夹湿感寒 兼祛湿解表 阳明气分热盛 清气泄热(辛凉)
津气两伤 清暑益气生津(甘寒)
津气欲脱 益气敛津,扶正固脱
热灼营阴 清营养阴
痰热闭阻心窍 清营养阴,豁痰开窍
动血 凉血散血
动风 凉肝息风
损伤肺络 凉血清络宣肺
正虚邪恋
养阴生津,清心泻火 (酸泄酸敛)
后遗症 活血祛瘀 化痰搜络
13
1、气分证治
(1)暑入阳明
10
其他暑病 冒暑:为夏季感冒,以上焦肺卫见证为
主。
暑秽:为暑湿秽浊之气交阻中焦脾胃之
病。
11
四、辨证论治
治则:清暑泄热
治疗大法: 初用辛凉——辛寒清气、涤暑泄热 继用甘寒——甘寒清热生津益气 再用酸泄酸敛——甘酸益气敛津、
酸苦泄热
王纶:“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12
初起 入营 入血 后期
4
二、病因病机
1、病因:暑热病邪 挟湿 ——暑湿病邪
2、发病条件: 天气炎热
外界条件 天暑下逼,地湿上蒸 贪凉受泠,兼受外寒
体内条件 元气素虚 饮食起居失常,湿邪内生
5
3、病理传变
暑伤肺络(暑瘵)
暑入心营(暑厥)
暑热动风(暑风)
暑热病邪
阳明热盛
化燥
暑湿困阻中焦
暑伤津气
津气欲脱
暑伤肺络
夹湿
化燥
暑入心营
(4)后期:后遗症
7
三、诊断要点
1.多发于夏至、处暑之间; 2.起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大汗、烦渴、脉
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少见卫分证; 3.本病传变块,变化多,极易产生津气欲脱,
暑热闭窍、动风、动血等危急证候; 4.后期可见正虚邪恋或气津两伤证候,动风、闭
窍持续时间较长者,常有后遗症。
8
鉴别诊断:暑湿;湿温;中暑;疫毒痢等
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为暑温。” (7)明清时期还出现了治暑的专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张凤逵的《伤暑
全书》、周禹载的《温热暑疫全书》等.
3
4、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根据暑温的病证特点和临床表现,西医疾 病中发生于夏季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 螺旋体疾病,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等急性 传染病,以及夏季的其他发热性疾病,如 小儿夏季热、流感、中暑等,均可参考本 病进行辨证论治 。
症状:壮热,汗多,心烦,头痛且晕,面
赤气粗,口渴,齿燥,或背微恶寒,苔黄 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辨证要点:阳明“四大”症。 治法:清暑泄热,如津气受损兼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14
(2)暑伤津气
症状: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
肢倦神疲,脉虚无力。
辨证要点:暑热较盛而津气损伤较甚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清暑祛湿
9
暑湿虽多发生在夏季,但其初起以寒热、身痛等邪郁卫表的证候为
暑湿
主要表现,气分病变部位较广泛,可郁在少阳,或困阻中焦,或弥漫三 焦,均有不同程度的脘痞、呕恶、苔腻等湿邪内蕴症状,虽有暑伤津气
证候,但不及暑温明显。
湿温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由感受湿热病邪所致,起病较为缓慢,初
起以恶寒、身热不扬、头重痛、身重肢倦、脘痞苔腻等邪遏卫气的湿重
比较项
暑温
季节
酷暑
病邪
暑热病邪
初起阳明气分热
盛,耗伤津气,可
证候 致津气欲脱,暑热
邪气可由气分内传
营血,出现闭窍、
动风、动血、损伤
肺络等危重病变,
后期可见暑伤心肾
及后遗症。
治法
清暑泄热
暑湿
夏季或夏秋
暑湿病邪
初起以寒热、身痛等邪郁卫表 的证候为主要表现,气分病变部 位较广泛,可郁在少阳,或困阻 中焦,或弥漫三焦,均有不同程 度的脘痞、呕恶、苔腻等湿邪内 蕴症状,虽有暑伤津气证候,但 不及暑温明显。也少见闭窍、动 风、动血等危候。
湿温 热轻证候为主要表现;病变过程有湿热化燥伤阴与湿盛困阻阳气的不同
转归;湿温以病势缠绵。以脾胃为病变重心,邪多留恋气分,发热难退
,病程较长为特征。
中暑亦是夏季常见暑病,由卒中暑热或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以
陡然昏倒,不醒人事或突然烦躁神昏为主要表规。本病和暑温之暑入心
中暑 营证候颇为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中暑乃突发神昏肢厥,经妥善处理,
第七章-暑温
3、沿革
(1)早在《内经》,把暑病作为冬季感寒, 寒邪内伏,至夏而发的伏邪温病。如《素问· 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 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2)《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说:“太阳中 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指出了暑邪为病的表现,并谈 到了具体治疗。
(3)《丹溪心法·中暑三》指出“夏暑乃夏月 炎暑也,盛热之气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 。有轻重之分,有虚实之辨。”
2
(4)张景岳把暑病分为阴暑和阳暑两类,他说:“阴暑 者,因暑而受寒者也” ;“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
(5)喻嘉言认为暑病概属新感,并非伏寒化热所致。 (6)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首立暑温病名,他说:“暑
清涤暑热:西瓜翠衣、黄连、知母、竹叶 ; 益气生津: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
15
(3)津气欲脱
症状: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
脉散大。
辨证要点:身热骤退,大汗,脉散大(
血压下降)
治法:益气敛津,生脉固脱 方药:生脉散
本方用于暑热之邪已退者,徐灵胎 :“不可徇俗而视为治暑之剂” 。
16
(4)暑湿困阻中焦(暑湿病)
症状: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
脉洪大。
辨证要点:见于病之初, 治法:清阳明热,化太阴湿 方药:苍术白虎汤加减
湿甚可加藿香、佩兰、滑石、大豆 卷、通草等。
17
(5)暑湿弥漫三焦(暑湿病)
症状:身壮热,面赤耳聋,胸闷,咳痰带血,
脘痞,不甚渴饮,小便短赤,下利稀水,舌红 赤苔黄滑。
辨证要点:见上中下三焦症状。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
暑湿弥漫三焦 内传营血 暑热动风
暑入血分
余邪未尽,痰瘀滞络
暑伤心肾
6
4、 病机要点
(1)发病特点:发病径见阳明气分里热证。因暑 性炎热酷烈,致病暴戾,袭人后多起病急骤, 且传变极快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2)病理特点:耗气伤津-暑热蒸腾,其性燔灼 ,内耗外泄
(3)传变特点:急速、多变 邵仙根:“暑之伤人,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 脏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