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卑个案分析
****************
总体情况:
小A,男,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沉默寡言,但一碰到有人要“欺侮”自己,他的情绪就表现得特别暴躁,就会使用暴力胁迫他人服从,因此同学关系十分紧张。在家与父母也是如此。任何人相劝都无济于事,令家长与老师都非常担忧。
了解(父母,老师)
孩子的母亲说“都怪我们。这孩子以前不是这样的。一年级的时候,他是个很乖的孩子。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可,自从他爸爸生意破产,我又下岗以后,他整个人都变了。你一说话,他就冲你。也不要我跟他爸接送。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也不上街。每当我把朋友送的衣服给他穿,他就狠着劲跟你闹,要么踩,要么扔。学校里,也一样,经常打人------我们也有责任,他爸爸生意做失败后,经常喝闷酒,发脾气,我也只是哭,没有去管孩子,-----”
由孩子的班主任得知孩子本来是在小班(40人)学习,后来因为家庭的变故他转到了大班(56人)。我得知他在班内基本上不与同学一起玩。都是用一副不可一世的态度来看同学,而且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动他的东西,否则,他都会毫不客气的用拳头来解决问题。老师软硬兼施,都没有办法。
具体事例:(事例中的“我”是咨询师;“他”是小A)
他来了,低着头,站在我的桌旁。
“你怎么啦?”我语气非常温和地问他。他嘴巴蠕动了几下,又不动了。
“喝口水吧!”我看他满头大汗,就递上去一杯水。他抬起头,我这才发现他的脖子上有一处红红的印痕,像是手印子。我明白了七八分。看着他,静静地等待着他开口。
“老师,怎样才能叫我自己不再打人了?”他用求助的眼光望着我。我一震。
“是什么使你想打人呀?”我尽量用平淡的语气问他,避免吓着他。
他又动了动嘴唇,不出声了。
“你想坐吗?”他犹豫了一下后点了点头。我请他在我的右侧坐了下来。
“我叫他别动我的铅笔盒,他不听,我就给了他一拳。”他低声地说。
“他是不对,怎么可以不经过你的同意而随便动你的铅笔盒呢?”我避而不谈他打人是不对的事。他一楞。
“是因为你的铅笔盒特别的漂亮,不舍得别人碰吧!”我装着很理解地对他说。
“不是!”他肯开口与我交流了。“我叫他别动时,他说的那句话太气人了。”
我用期待的眼光望着他,鼓励他往下说。他咽了口痰说;“他说‘这破盒子,有什么稀奇的?’他说话时还用眼睛斜了我一眼。”我看他嘘了一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原来,这孩子不是为别人动他铅笔盒而打人,而是为了另一个孩子的那一句气话。
“这话是很气人。盒子可能是不好一点,但是一定特别有纪念意义。”
“也不是,我是叫妈妈给我换一个。可妈妈总说过一段时间再买。”我点了点头。
“有过几次这样的事了?”我轻轻地问他。
“好多次了。有一次同学说我身上很臭,我把他鼻子血打出来了。为这件事,妈妈还打了我;有一次------还有一次------”孩子放松了,说了很多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说着说着,心情也好了很多。
“跟你谈话,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明天这个时间再来聊聊,好吗?”我见好就收。
案例分析的理论: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和超我的冲突,自我高于超我,家庭
的变迁是他性格发生变化的导火线,原本过的很好,却因为家庭
的原因使得自我和超我不平衡,理想的生活高于现实。原本好的
家境也使他有较强的自尊心,使得他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强烈的心
理受挫感。他别人对他的帮助,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羞辱,说
严重点,就像是在他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
2.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低,严重缺乏自信,经常会
做一些过激的行为以维护自己所认为的尊严。
3. 自我同一性理论:随着家庭的变故,他对自身存在的价值产生了
怀疑,产生了焦虑,产生不安全感和渺小感,随着受关注程度的
减弱,他的心理不平衡了。在爸爸生意兴隆的时候,他在小班内
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生活。现在换班了,没有了那种优
越感。他总认为别人在嘲笑他。他感到自己失去了以前的那种优
秀,他迫切想表示自己不是弱者,是强者,他的不可一世都是装
的,他始终带着一副假面具,用武力来伪装自己,使自己显得强
大一些。再说,亲戚、朋友之间,也没有了以前的那份热情,他
感到非常的失落。他就把这种感觉发泄到了父母那里,认为,这
一切都是他们的缘故。爸、妈又忙于生计,对他关心照顾的少
了------他觉得一切都变了,他接受不了。
评语:症结可能是自尊心太强,但是怎样造成的呢?肯定是与家庭变故有关,是否是家庭情况很惨使得他自尊心太强?似还却了他的家庭教育情况的信息及他人格特点的信息。
解决思路:应是解决因自尊心太强所产生的错误认知,对各种信息都解释为“欺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