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所谓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
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所谓文章的层次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段落内部的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因为段内层次的分析与全文层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这里只说段内层次分析。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离不开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
首先,明确结构分析的目的:
分析结构、理清层次,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层次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事实上,高考试题直接考查结构分析的试题并不多见,而需要凭借结构分析来正确回答试题的频率是相高的。
下面我们阅读下列文字并答题。
①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②他仿佛说过,
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③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④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⑤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⑥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⑦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这段文字的段内层次应怎样划分为宜?
这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第一层次是①②③句,写鲁迅与柔石互相来往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层次④⑤⑥句,是介绍柔石的姓名。第三层次第⑦句。是从他家乡引出介绍他的性格特点:硬气和迂,
这三层是按鲁迅认识的过程来写的,对柔石的了解从浅到深,顺序不能颠倒。
其次,掌握分析理解文章段落结构层次的方法: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的内在逻辑关系。例: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
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解析】
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总分关系。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间为并列关系。选B项。
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①有了书,才将古今距离的时间拉近了。②“东门有人,其颓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这几句我们看见了2419年前一个名叫孔丘的老头子的形象和疲惫倒霉的样子(读《孔子世家》)。③有了书,才将地域的远近缩短
了。④在黄土高原上我们能望见驶向冰岛的渔船和大海里汹涌的波涛(读《冰岛渔夹》)⑤读但丁的“神曲”,一个在皇世的人可以认识天堂和地狱,⑥读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个最现实的人也能像孙猴子可以入地,腾空。
(1)②与①的内容关系是()。
A.②是①的补充
B.②是①的引申
C.②是①的举例 D.②是①的强化
(2)③④⑤⑥的层次关系是()。
A.③/④/⑤⑥ B 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 ③/④⑤⑥
答:(1) C,(2) D。
【解析】
这是个说明性段落,它从两个方面来解说书的巨大作用,一是能拉近时间,二是能缩短空间,在每一部分,又都是先观点后例说。把握了行文的条理顺序,正确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小结】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等)。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例题2: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⑴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⑵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⑶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⑷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⑸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⑹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钒”的机会。⑺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⑻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元素"溴"失之交臂。⑼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⑽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⑾这句话应该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分析】:这是一段议论文,第⑴~⑶句话为一层,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反面、正面对论点进行阐释;第⑷~⑼句话为一层,列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论点进行论证;第⑽句、第⑾句是第三层,引用钱学森的话深化论点,并对科学工作者提出希望。
【小结】: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
“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
“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
(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