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和东北易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2008届学士学位论文
张学良和东北易帜
系别、专业历史学系历史学(师范类)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学生姓名李志强
学号 200403403053
指导教师姓名高刘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2008年04 月18 日
目录
一、东北易帜的历史背景:皇姑屯事件 (1)
1、皇姑屯事件前的日奉关系 (1)
2、皇姑屯事件的爆发 (1)
二、冲破艰难险阻归顺国民政府 (2)
1、皇姑屯事件后东北的艰难局势 (2)
2、张学良主政东北并易帜 (3)
(1)、张学良对外(东北以外)周旋以争取外部对易帜的支持 (3)
(2)、张学良整顿内部为易帜创造条件 (5)
三、评价东北易帜 (7)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1)
说起东北易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权的主动归附,是中央和地方相互妥协斗争的结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增强了蒋介石的反动独裁力量,从此张学良各方面与国民党蒋介石保持一致,不利于人民正义事业的发展,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还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只是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实质上是东北
地方保护主义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我则认为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冲破艰难险阻,所做出的维护国家统一的英明决策,是他的唯一正确选择,他无愧于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称号!
一、东北易帜的历史背景:皇姑屯事件
1、皇姑屯事件前的日奉关系
张作霖依靠日本的扶植,统一东北,成为雄据东三省的“东北王”。紧接着,在日本的支持下,他打败直系军阀,消除内部叛乱(郭松龄倒戈事件),控制北京政权,势力扩展到华北,挺进上海,成为北洋军阀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一过程中,他为了得到日本人的支持,竟然答应日本人很多有损于国家、民族的无耻要求!但是,另一方面,张作霖又是一个具有一定民族意识的中国封建军阀头目,不甘心沦为任日本人摆布的傀儡,他对日本人的野蛮要求又采取“软磨硬泡装糊涂”的对策,能拖就拖,不能拖的“虽未公然拒绝,但也没有完全答应——而是采取了拖延的办法。即使被迫答应时,也是私下应允,避免公开答复!”[1]使日本独霸中国东北的计划不能顺利进行!对于这一点,他颇为自豪,曾于1923年向美国孟禄博士炫耀:“我张作霖没有别的能耐,但替国家守护这点土地,还敢自信,日本人费莫大力气,要求二十一条,你问他在东三省得着什么了?他一条也没得到!”[2]
此外,张作霖又在筑路,修建葫芦岛港等问题上接受英美贷款,使英美资本渗透到东北,分享日本的既得利益,企图借英美势力与日本相抗衡!与此同时,张作霖在北伐战争的打击下,政治声望一落千丈,日本人认为张作霖已无利用价值,决定除掉他!
2、皇姑屯事件的爆发
1928年上半年,张作霖不顾日本的反对,在北伐军的打击下决定把大批奉军撤回关外,这不利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为此日本人一方面,以保护侨民为名悍然制造了“五三惨案”,阻止蒋介石的军队北伐;另一方面,于1928年5月7日,利用北伐军兵临城下的形势,逼迫张作霖签署“满蒙新五路协议”,遭到张作霖的拒绝!随后,6月3日下午1点,又要挟其解决“满蒙悬案”,在“日张密约”上签字。张作霖对日本人趁火打劫的行为,极为气愤!推故说太忙,无暇接见日本使臣,“等我签字以后,再通知你来取。”6月4日,日使芳泽到张作霖处取文件,张作霖不予接见并在内室故意大骂:“日本人不够朋友,竟在人家危急的时候,掐脖子要好处,我张作霖最讨厌这种办法!我不能出卖东北,以免后代骂我张作霖卖国贼。我什么都不怕,我这个臭皮囊早就不想要了。”[3]骂完以后,叫人将文件交给芳泽。芳泽急忙回到公使馆后,发现张作霖只是在文件的抄本上,书写“阅”字,作为“同意之证据”!他急忙打电话给张作霖,但此
时,张作霖已乘车出关,令芳泽毫无办法!日本军界的对华强硬派终于忍无可忍,于6月4日,在沈阳皇姑屯车站附近炸死了张作霖,企图在混乱中挑起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进而占领沈阳,这就是皇姑屯事件。
在那危急的时刻,张学良临危不乱。在军事部署完备以后,于6月17日装扮成伙夫模样,杂坐在卫队骑兵连的闷罐车内,秘密返奉。
回到奉天后,他秘不发丧,对外说张作霖只是受了轻伤。等到继承父位,稳定大局以后,才为张作霖发丧,表现出了大智大勇的大将风范!
一时间东北何去何从?是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卵翼下,做傀儡式的“东北王”;还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维护祖国的独立与统一,这一切的一切都落在年仅27岁的张学良的肩膀上!
二、冲破艰难险阻归顺国民政府
1、皇姑屯事件后东北的艰难局势
张作霖被炸死后,东北的局势十分危急!主帅被炸死东北军失去重心,人心涣散。此时,东北军主要都在关内与北伐军作战,导致东北兵力空虚,而日本人的虎视眈眈使东北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此外连年的内战使东北财政支绌,奉票毛荒,物价飞涨,社会动荡,据载,1925年10月17日,奉票与现洋百元之比为229,12月5日为281,到1928年猛增到1510,[4]奉票的贬值使物价飞涨,1927年2月,猪肉每斤则达8元,玉米面亦2.20元,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罢工、罢课等各种反抗斗争不断,社会日益动荡不安。
奉系内部新老派系之间矛盾重重,意见不一。面对东北的未来,一种主张与南京妥协,实现国家统一,其代表人物是张学良最倚重的“把叔”张作相;另一种意见也主张与南方妥协,但不是向蒋介石而是向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妥协,其代表人物是在东北举足轻重的人物杨宇霆,他暗中与桂系的白崇禧勾结,互为谋事,企图依靠日本人的势力实现东北自治!还有一种意见是以袁金铠(东北保安委员会副委员长)为主要代表,主张先巩固内部局势,并与日本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们认为与南京合并只能是为南方军阀作嫁衣,而反对东北易帜;第四种意见则是以张宗昌为首的“主战派”,他们主张继续战争,坚决反对东北易帜,并把军队集结于栾东一带,时刻准备反对易帜!
当时的南京政府内部对待奉系是战是和也意见不一。首先是北方军阀极力主张消灭奉系势力,扫除自己北方的宿敌,代表人物是冯玉祥、阎锡山;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起初也主张用武力征服东北并废置张学良,而蒋介石在主张彻底消灭东北之声四起的情况下,也是举棋不定……国民党内部动荡不安,意见不一的局势,推迟了东北易帜的进行!正如张学良所说:“阻碍南北交好的主要障碍是国民党态度暧昧,拿不出一个确切的主张,他们内部不统一,不知何人何系在占支配地位。因此,他们的态度天天在变!”[5]
后来,因为南方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并且迅速发展,而张作霖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