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历史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岳麓版】【课件】(共21张PPT)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 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直接原因:教皇教会兜售赎罪券。
疑难突破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经济上 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及发展
2、政治上 天主教会堕落和残暴激化了 与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3、思想上 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思 想,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思想上: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处于 精神独裁地位。
中世纪教会的地位
政治上:中世纪西欧教权强于王权。 经济上:教会经济实力强大。 思想上: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处于精神独裁地位。
教会的腐化与堕落
教皇出巡
华丽的祭坛 纵情声欲的生活
马丁路德 加尔文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 1、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的 主要思想; 2、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 义的含义
4、导火线 教皇出售免罪券
疑难突破二、 “因信称义”如何凸显 人文主义色彩?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说和救赎说。人类只有信 仰上帝,跟随基督才能得救,死后进入天堂,获得永生。 灵魂得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在获救的途径 上,罗马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
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圣洗礼和圣餐礼),参加教会组织
政治上:教权强于王权。 七世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 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 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 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材料三: 中世纪欧洲成立的宗教裁判所,又叫“异端”裁判 所,存在了500多年之久,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若曾 被判为“异端”活活烧死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 略曾被罗马教法廷判为终身监禁,后获释客死异乡
课堂小结
一、教会有何权威?
中世纪教会的地位
岳麓版 历史必修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国家的分裂、落后,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常尖 锐;
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教会思想 的存在。
二、马丁· 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
(一)马丁· 路德
1、序幕: 《九十五条论纲》 2、思想主张: (1)因信称义
因信称义说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 神职人员 。 其“信”是与生俱来的、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 之中的东西。
油画《主教的俱乐部》
主教的宫邸艳丽 奢华,追随者们 在一同“探讨” 球艺的问题。他 们把教会变成了 一个奢靡的俱乐 部,优雅的谈论 着艺术、音乐和 戏剧。却少有提 及信仰的问题。
荷兰画家布罗尼穆斯. 博斯1470年作的油画 《愚人船》。这幅画描 绘了在荒宴中纵情声色 的修女和修士们,他们 正试图咬下悬在空中的 糕点。中世纪教会中所 谓圣者的愚蠢与自负加 上他们生活中的堕落、 益发使他们成为了人们 嘲弄的对象。
从以上材料,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从以上材料,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天主教奢侈腐化,搜刮财富用于享乐,不利 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已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 盾,引发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
一、欧洲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一)经济: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宗教: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 (三)政治:民族国家,民族观念的形成 (四)文化:文艺复兴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促使人们思想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加尔文的实践,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其信仰 者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先驱,推动了欧洲近代化.
四、宗教改革的地位和影响
(一)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 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 独裁。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3课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①性质: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性质: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 结果: ②结果:产生了新教和新教会 不受教皇管辖, 不受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 牧师代替神父, 牧师代替神父,一切仪式从简 神职人员允许结婚 人人有权读《圣经》 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以通上帝
一、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和特权 欧洲的中世纪曾经被后人称之为笼罩着宗教 欧洲的中世纪曾经被后人称之为笼罩着宗教 中世纪曾经被后人称之为 灵光的“黑暗时代” 灵光的“黑暗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 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 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 不仅支配文化教育,而且干预国家政治。 不仅支配文化教育,而且干预国家政治。天 主教统治下的人们, 主教统治下的人们,基本上既是一个国家的 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3课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
欧洲宗教 改革第二 位伟大人 物加尔文 《 加 基 尔 督 文 教 著 原 作 理 》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3课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三单元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共29张PPT)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练习巩固
2.16世纪以前的欧洲,当你问:“你是什么
人?”,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家族的。”;16
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天主徒”或“我是
新教徒”。18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国
中世纪的火刑柱
思想:垄断人们的意识形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领域 必要性
可能性
经济 政治
最大的封建主 教权高于王权,腐败
文化 禁锢思想
导火线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讨论:15-16C 转型下的欧洲
例2材料1 “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 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追求 发财致富的梦想受到教会轻商思想的严重阻碍。
中学西渐
同时传教士又把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带到欧 洲,为启蒙运动提供支持,形成中学西渐。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例4材料1 宗教改革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收教 会财产出售给贵族和租地农场主,得到土地的人 往往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这部分教会土地 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兜售赎罪券
经济:欧洲最大封建主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材料2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 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 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问2:据材料可知,教皇与国 王的权力如何?
卡诺莎之辱
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权威》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 条论纲》,标志着德意 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至今在德国仍流传着这样一则马 丁·路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马丁·路 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 闪烁,火球落在他的脚前。他自念死期 临到,仆倒在地,大呼:圣安娜救我! 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 结果他平安归家。为了守此誓约,虽遭 到家人大力反对,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 丁修会,专心侍奉神。进入修道院后, 他从事最卑贱的工作,开关大门,敲钟 扫地,清理房间,甚至在额富德城街上 逐门逐户乞食,期望修道士的刻苦生活 可以拯救他。
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权威》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权威》
购买“赎罪券”
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发生?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发生的原因: “德国是教皇的奶牛”,请判断:
A、德国的养牛业发达 B、德国是罗马教皇的 牛奶供应国 C、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权威》
购买“赎罪券”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内容: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 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 什么叫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概念: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大 背景下,16世纪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 和城市平民强力响应、个别国家君主支持的对封 建天主教会展开猛烈冲击并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 涌现出反映资产阶级的基督教新教派的宗教变革 运动。 ➢宗教改革实质: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 社会思想改革运动,它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 发展开辟了道路。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权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 (共16张PPT)

材料二 长期被虚置的君主们乘机准备加强了自己的权力,建立巨大的、实质上是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 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人的解放
史观分析 现代化史观: 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解救的自主权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文明史观: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政治: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 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叛逆和异端,随时会被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
一、穿透黑暗的曙光(宗教改革的背景) 王权强化,资产阶级壮大
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地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建造者……”
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钱财的多余之举,皆可废除。 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地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建造者……”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希腊先哲 提倡怀疑,强调人的价值
文艺复兴 提倡人性,追求现世幸福 人
路德:人灵魂得救自主权 宗教改革
的
加尔文:世俗奋斗获成功
解
启蒙运动 天赋人权, 理性至上
放
自然科学 人征服自然,创造未来
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童年的生活很枯燥,唱圣诗,做弥撒,向神父忏悔,墨守教规,教会说只有这样灵魂才能赎罪得救。
他们各代表谁的观点?二者主张有何不同? 材料 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
思想:新教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童年的生活很枯燥,唱圣诗,做弥撒,向神父忏悔,墨守教规,教会说只有这样灵魂才能赎罪得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测试

1.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的现代化。
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解放出来B.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2.刘祚昌教授认为,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促成了教会的分裂,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为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宗教改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宗教理论B.宗教改革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时代开始C.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D.宗教改革成为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精神武器3.在16世纪漫画《灵魂的运输车》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人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
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依靠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得救B.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C.人们要求摆脱宗教束缚D.主张通过苦行升入天堂4.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从材料中最有可能推知()A.教皇宗教领袖的地位岌岌可危B.教皇已成为封建势力的代表C.“他们”不再信仰宗教D.“他们”反对教皇的精神控制5.16世纪的欧洲,“在各种暴力活动和血腥屠杀中,世俗政权不断地向前推进……政府接受了以前教会人员占有的大多数财产,取得了任命或至少批准高级神职人员的权力”。
材料所述现象对西欧教会发展的影响是()A.王权专制取代了宗教自由B.推动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建立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6.马丁·路德在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发动了宗教改革,然而他的思想和行动却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巨变,这主要是因为()A.“因信称义”理念已经被基督徒普遍接受B.启蒙运动的思想深入人心C.其宗教思想表达了当时欧洲普通教众的普遍愿望D.“先定论”的思想广泛传播7.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件

第一篇章 吐旧纳新追潮流(改革的背景)
1483年路德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小镇,他父 亲是一个小矿主,当时矿冶、制革等手工 业部门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他的 父母信奉天主教,但不过分热诚。
材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和阶级的新变化 是?
研习法律 。 突遇暴雨,发愿为修士。 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加入修道院。
通过补充材料,了解马 丁路德对待教权和世俗王权 的态度。
第二篇章 披荆斩棘呼自由(改革的内容)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17年 路德张贴《九十五 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 的序幕。
第二篇章 披荆斩棘呼自由(改革的内容)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塔上经验” 路德在修道院的隐居塔 上孤独地冥想罗马书中 的诗句时,他突然发现 了他所寻找的: “因为神的义,正在这 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 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 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 得生。”
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文化:基督教三足鼎立;
解放思想,传播发展了人文主义
课堂巩固,知识运用
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 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 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言 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A 赎罪券的增加仅仅是贪婪之心
B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
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
D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
拓展延伸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 改革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涉及领域和群体的角 度分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不同。
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局限于 上层知识分子群体; 而宗教改革还是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较 广泛。
挑战教皇的权威 ——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 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复习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复习与练习1什么叫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概念: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大背景下,16世纪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力响应、个别国家君主支持的对封建天主教会展开猛烈冲击并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出反映资产阶级的基督教新教派的宗教变革运动。
2宗教改革实质: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它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3宗教改革背景(原因)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
教会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
经济方面: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根本原因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影响宗教方面:天主教会腐败,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引发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4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果及影响:结果:创立新教会,不受罗马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牧师取代神父,仪式从简,建立“廉价教会”。
影响:(1)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3)出现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4)沉重打击天主教会,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5)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推动欧洲向近代迈进。
5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结果及影响结果:(1)创立新教加尔文教,使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建立民主教会,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2)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影响遍及欧洲各国;影响:(1)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思形态方面的依据。
(2)加尔文创立了独到的宗教理论,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6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7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路德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天主教会精神独裁,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训练1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训练(含详解答案)一、选择题1.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挑战天主教会权威2.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
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A.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3.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
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
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
但丁本意在于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4.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年轻的人文主义者萨琉塔蒂、布鲁尼等人提出了“市民人文主义”思想。
他们的共和政治观以“自由”为核心,世俗伦理观以“美德”为核心,价值观以“积极生活”为核心。
市民人文主义的出现A.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推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C.冲击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思想D.巩固了世俗政府的主导地位5.“它在一般人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逐出或几乎逐出了政治,世俗权力恢复了独立性。
它的主要性质在于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
”这里的“它”A.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C.打破民众对天主教会的迷信D.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6.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件(共38张ppt) (共38张PPT)

充满个性解放的色彩,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二)挑战教皇的权威
1,马丁•路德的挑战——②反对购买赎罪券
材料一:教会赎罪 券价目表:只要买 赎罪券的钱币落入 钱柜叮当一响,买 主挂记的那个罪人 的灵魂会立刻从炼 狱直飞天堂。 谁若杀害了父母、 兄弟、姐妹、妻子 或其他任何一个亲 属,只要交纳5—7 枚金币,便可洗清 罪恶了。 材料二: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 27条: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 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 传者的捏造。 28条: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叮当作响 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益心和贪欲心。 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 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 86条 教皇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他建筑一 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 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3,挑战的影响——权威受到冲击
我的命运教皇定(我交钱 我得救) ↓ 我的信仰我做主(我信仰 我得救) ↓ 我的未来我掌控(我奋斗 我成功)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二)挑战教皇的权威
4,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使基督教世俗化,或曰使西欧人民的世俗生活神圣 化,把人们的精神和潜能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 在现实的拯救和解放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人们的心灵从追求天国的虚幻、来世的拯救,转向 现世的生活和劳作,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此生的价 值和意义,重新投身于改变现世的活动中。”
(二)挑战教皇的权威
1,马丁•路德的挑战
这福音(《圣经·新约》)本是神的大能。要 救一切相信的‥‥‥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 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上帝给我们的恩典,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获得。 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虔诚和 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件(共张PPT)

马丁路德在莱比锡神 学论战中抨击教皇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 (共18张PPT)
教 皇
1、如果因没行有称“义圣礼”, 教没 你 得通 种徒有们到过 )教的上“会灵帝神圣和 魂 的教 职礼神 就 拯会 人”职 永 救员人 远 。(员不七上能,帝
2、信徒们,只要购买
一 大 飞本天依张 恶 天靠质主赎极堂购是教罪,,买券 灵 快为会赎, 魂 给罪树的即 也 钱券立绝使 可 吧你以!罗对罪直马权 3威、我命令你在60天内
天主教仪式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 (共18张PPT)
资产阶级
获 得
资本主 要求 自由 义发展
阻碍 天主教会的 宗教特权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 (共18张PPT)
改革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 (共18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 (共18张PPT)
2、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
道赎否,罪定当券罗钱功马币效投教微入皇钱不的柜足权叮道当 威做的,响欲使时望,,人而增获不加得是的精灵只神魂是自升贪天婪 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3信、仰我耶的稣良就心可出得于救上,帝主的 命张令只,要我真不诚会,撤就回可任以何直意 见接。和上这帝是对我话的!立场!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 (共18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 (共18张PPT)
马丁路德(1483—
1546),德国宗教改革
运动的发起者。少年时
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
18岁时进入爱尔福特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优质课件

导火索:1517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九十五条论纲”:揭露教会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是捏
自 造;提出赦罪和免罪与购买赎罪券无关;揭露教皇的 主 学 贪婪和掠夺;提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拯救灵魂。 习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每个基
督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君主权力高 于教皇和教士。
中,论证了个人奋斗的必要性。这个观念为新兴资产阶级施展才干、
奋发有为提供了神学依据,因此成为最受资产阶级欢迎的教派。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实践结果:
自 创立了独到的宗教改革理论; 主 学 建立新教会(信奉加尔文教的组织)和政教合一的 习 神权共和制;
创办日内瓦学院。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积极作用:
自 主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 学 合理性; 习 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 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最早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自 主 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 学 分裂、落后,使得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 习 盾异常尖锐,同时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 教会思想的存在。 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政治上四分五裂,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路德的“因信称义”说:
马丁路德与教皇的辩论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社会背景: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天主教内部酝酿出变革思潮, 教皇权威开始受到挑战,出现一些敢于对抗教皇权威的伟大人物。 自 主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 学 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冲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这是宗教改革运 习 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教会是当时西欧封建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的集中代表,在各国实 行压迫剥削政策,引起人民的普遍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们教士的 主持下,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否则,就要受到永世
惩罚。 因行称义
④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可直 接与上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凡信徒
皆为祭司。 因信称义
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反对出售赎罪券 B.改变天主教的仪式和教义 C.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D.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因信称义
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
信仰得救
(一)马丁·路德在德国的宗教改革
天主教会 因行称义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靠遵守教阶制度, 通过神职人员, 复杂的圣礼得救
靠信仰得救,读《圣经》、 与上帝直接对话,简化仪式
实质是维护教皇绝 对权威,为教皇垄 断神权服务
实质:否定教皇权威,信仰自 由,灵魂自主。具有鲜明的人 文主义色彩。
④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下列有关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B.改革后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 的局面 C.德国宗教改革风靡全欧 D.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 的依据
(二)加尔文在瑞士的宗教改革
• 材料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 于信仰而不在于行善,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 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 “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 天堂;弃民则相反。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马丁·路德和德国贵族提出,要摆脱 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独立的国家教会, 并用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 格斯堡合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一原则 A.强化了德意志诸侯对臣民的人身控制 B.加速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程 C.使宗教信仰和民族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D.阻碍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进程
•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 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 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 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 加尔文指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 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句话反映
出的观点出自( )
• A.《九十五条论纲》 B.先定论说
• C.因信称义说
D.因行称义说
• 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 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这反 映了宗教改革的何种主张:
③宗教改革的性质是?
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 改革运动
④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有哪些?各自带来什么影响?
马丁·路德 加尔文
(一)马丁·路德在德国的宗教改革
• 材料: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 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 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 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 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 靠购买赎罪券。
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 教廷该死!’”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 阶层的矛盾尖锐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1、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 Nhomakorabea义的 发展;
2、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 各阶层的矛盾尖锐;
3、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传 播; 4、教皇兜售赎罪券,掠夺财富 ——导火线
(一)马丁·路德在德国的宗教改革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①“因信称义”学说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 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他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以及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促 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在德国拉开了宗教改革的 序幕;
③这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有利于 资本主义的发展;
• A.《圣经》高于一切
B.上帝永恒
• C.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D.先定论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经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是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
动,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 面的依据; 文化: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 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推动启蒙运动 的兴起。
挑
战 教 皇 的
第 13 课
权
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
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 趋势背向而驰。
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二: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 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材料三: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
5、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促进。
二、宗教改革的概况
宗教改革的开展时间是?最早出现在哪里? 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是? 宗教改革的性质是?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有哪些?带来什么影响?
二、宗教改革的概况
①宗教改革的开展时间是?最早出现在哪里?
16世纪;德国
②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是?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因行称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
“因信称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无需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 员。
(一)马丁·路德在德国的宗教改革
①人生来是有罪的,只有尊崇上帝,忠实地履行七种圣礼: 洗礼、圣餐、悔罪等,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
因行称义
②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无须经过烦琐的 仪式。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钱财的多余
加尔文的主要观点:信仰得救 “先定论”
(二)加尔文在瑞士的宗教改革
(1)著作:《基督教原理》
(2)主要观点:
A.信仰得救 ——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先定论 ——宗教观的核心
意义: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3)影响: ①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 ②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