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论证要合理
保宁中学李春秀张小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议论文论证的方法及作用,了解论证要合理体现的四个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例文、修改点评、当堂写作,掌握合理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到说话、写文章思路清晰,令人信服。
【教学重难点】
1.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2.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
【学法指导】讨论法和演练法:修改——点评——写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要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要论证。(用屏幕出示演示文稿:什么是幸福?有人认为有一个美满的小家庭就是幸福;有人则认为工作舒适、轻松就是幸福。我觉得:要想得到幸福,必须奋斗。只有在奋斗中不断提高自己,为社会作出贡献,才会得到幸福。)那么,如何才能论证合理呢?今天这节写作课,我们就来探讨“论证要合理”这个问题。
二、技法指导
1.什么是论证?它有哪些论证方法?学生举例说明。
2.什么是“论证要合理”?
论证就是围绕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两者有机结合,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结论。
3.怎样才能做到论证合理呢?
学生自读教材P105。归纳:
①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②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避免出现论据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
③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
④论证合理,还要求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为了使论证结构合理,可采用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也可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三、案例分析
1.出示学生作文片段。
在以“中学生要不要学习地理”为话题写作时,有学生这样论述的:
我认为中学生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来说更方便。因为这样做所占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历史归历史,各管各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提问:这段论述是否合理?逐步引导学生分析不合理的原因。
明确:这段话论述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有必要学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论题是“应将历史课与地理课合并”,从而明白这段论述论点和论述过程以及结论不一致,不合逻辑,因此论证不合理。
学生当堂修改并展示之后,老师出示修改范文:
我认为中学生有必要学习地理。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所存活的地球,更深入地了解生养我们的祖国。学习和了解国家的地形、位置、人口等,更能激发我们中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我认为中学生有必要学习地理。
2.出示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后的仿写片段:
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活用知识。约翰·谷登堡制造出了合金活字印刷机,成功研制了油脂性印刷油墨,还设计出了金属活字的铸字盒和冲压字模,约翰·谷登堡用这种印刷机,印刷出了《圣经》等书籍。此后,书籍开始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多的人能够读到书,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通过书籍得到了广泛传播。印刷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提问:这段论述是否合理?逐步引导学生分析不合理的原因。
明确:这段话论述者的话题是“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活用知识”,而随后为论述此话题所引用的材料是“约翰·谷登堡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技术及在欧洲的划时代影响”。从而明白,这段论述论点和所选用的论据材料不一致,材料不能支撑论点,因此论证不合理。
学生当堂修改并展示后,老师出示修改范文:
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活用知识。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谷登堡。他将原来毫不相干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他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给几个硬币打制器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他在纸上打印出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课文《谈创造性思维》第7段)
四、佳作赏析
知足乐常得
常言道:“知足者常乐。”何为知足?即知道满足已经得到的。《道德经》云:“祸莫大于不知足。”
在这大千世界中充斥着各种诱惑:钱、权、色……自然会激起人的欲望,有了欲望便会衍生贪念,扰乱本心,造成对当前生活或个体状况的不满,使人不知足,以致“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可一个人的不知足便会止步于此吗?不,贪欲如潮水,绝无断绝之日,因此他便永无知足之时,永远在追逐欲望中得不到满足,自然无法常乐。甚至还可能走上犯罪的深渊,铸成大错,终生都不可得乐。难道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清朝吴三桂富可敌国却不知足,选择拥兵谋反,最终战败身亡,往昔所有如云消散。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仕途顺利,逐渐大权在握,但他仍旧不知足,后来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最终也落得悲惨的下场。
反观知足者,他们遵循本心,对自己所有保持知足的心态,不追求贪欲。这使得他们对当前所有怀着一颗温暖的心,
笑对人生。似乎在知足者手中,没有什么困难,因为自己的生活,较一些人来说更好;没有什么是苦,因为有些人还未曾尝到甜。在知足者的世界中,知足是化解不足的良药,而常乐是知足的果实。
可是,知足会不会造成一个人过于自满,从而使其不思进取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知足是对当下生活的满足,而非过于自满。它会使人“乐常得”,以便更好地面对生活,更能促进人的进步。因为一个饱满而有活力的精神是人发展进步的源泉。
那么,如何做到知足呢?一个开阔的胸襟加上明智的头脑。胸襟开阔会使你在面对诱惑时不被欲望所迷惑;明智的头脑会让你对当下所有持知足、感激之心。千万别忘了一个灿烂的笑容,这是知足之美的归好体现!
知足者乐,常得乐,乐常得。
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教师点评:本文论证方式多样:有多处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名句进行的道理论证;有“贪欲如潮水”这样形象的比喻论证;有吴三桂拥军谋反,战败而亡的举例论证;还有知足者与不知足者之间的对比论证。在作者严密的思维逻辑下,“知足乐常得”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五、当堂练笔
《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
提示:1.可以用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