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实用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资料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赠序盛行于唐宋。

这种序文通常是叙议结合,又是兼用抒情。

除了记述交往友情之外,常常借送别生发议论。

长辈为晚辈写的序又多有教诲勉励的意思。

本文便是长辈为晚辈而写的序文。

2、关于作者及背景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勉励后学的文章。

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

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

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二、词语、句子翻译
1、词类的活用
手自笔录(名作状,用手) 腰白玉之环(名作动腰间挂着)
日再食(“日”名作状每天)(“食”名作动给……吃)
2、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重点实词
余幼时即嗜学()无从致书以观()假借于藏书之家()
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 )( ) 乡之先达()
援疑质理()()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寓逆旅()
烨然若神人( ) 緼袍敝衣处其间()()
4、句子翻译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理解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四、分析课文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
无书可读---借、抄无师请教---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求学行路苦---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生活苦---乐以忘忧
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3、学习了本文后,你在学习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在学习上要不畏艰难险阻,才能获得成功
4.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6.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7、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缊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

反衬自得其乐。

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8.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9、“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预约”中“走”可否换成“行”?“稍”可否删去?为什么?
不可。

“行”古义为“走”,“走”古义为“跑”,用“走”表示急迫心情。

“稍”是稍微的含义,起强调作用。

五、拓展练习阅读本段,回答问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本段写了什么内容?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3.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4.“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6.文中叙述了宋濂自己求学时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与之相似的古人读书的事例吗?(也可用成语概括)
囊萤夜读【车胤(chēyìn) 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刺股学习、汉代学者孙敬的悬梁学习故事)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六、中考链接
一、【广东省广州市】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10分)
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10.翻译“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二【湖北省鄂州市】(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

(13分)
【甲】伤仲永(节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2分)
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⑴即书诗四句()⑵稍稍宾客其父()
⑶无从致书以观()⑷同舍生皆被绮绣()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或以钱币乞之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手自笔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

(3分)
三、【山东省济宁市】(12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

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闭户益读书()
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9.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四、【四川省自贡市】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学习。

B.既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交往,外出旅游。

D.烨然若神人光彩鲜明的样子。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虽然。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况且。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的。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文: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B.德隆望尊译文: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C.援疑质理译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D.负箧曳屣译文:背着衣被,拖着书箱。

17.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最后一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启下,引出下文的对比。

五、【云南省昭通市】三(二)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11~14小题。

(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者,吾非其师。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

官至集贤大学士。

②怀之河内:怀,怀州。

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过:过人之处。

④更:更换。

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⑥《书》:也叫《尚书》,《书经》。

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⑧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⑵师谓其父母曰
12.翻译: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的事。

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

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的经历。

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

(3分)
1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

(3分)
一、广东广州市【答案】8.⑴做标记⑵通“贴”,粘贴⑶给予⑷竭尽、用尽⑸
意动用法,以……为亲
9.C
10.(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11.D
二【湖北省鄂州市【答案】11.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每句1分,满分2分)
12.⑴书写⑵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⑶得到⑷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每个词1分,满分4分)
13.B(2分)
14.⑴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每句1分,有明显错误不给分。

满分2分)15.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

(每点1分,满分3分)
三、【山东省济宁市】【答案】7.答案:①得到。

②更加(发奋)。

评分:共2分。

每小题1分。

8.答案: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意思对即可。

9.答案: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

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意思对即可。

四、【四川省自贡市】
【答案】14 .C 15.B 16.D 17.D
五、【云南省昭通市】【答案】11.(2分)⑴假(借)⑵谓(对,告诉)
12.(2分)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3.(3分)抄书学习到百里外求师(或“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逃难(或“离乱”)(每空1分)
14.(3分)会影响。

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

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

(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