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证(中医的精髓)

合集下载

小青龙汤方证

小青龙汤方证

小青龙汤方证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本方为桂枝汤去生姜、大枣加干姜,再加麻黄、半夏、细辛、五味子而成。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以解太阳之表;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逐内之寒饮,合之解表化饮以平咳喘,故本方为治疗外邪里饮而致咳喘的方剂。

【歌诀】小青龙本桂枝汤,去生姜枣加干姜。

麻黄五味半细辛,外邪内饮治之良。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解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指明为外寒里饮证,这种情况用发汗治疗,表不会解的。

而且还会出现许多变证:如有外邪故发热;激动里饮故干呕而咳喘;小便不利则少腹满,水停不化故或渴,水谷不别故或利;水气冲逆故或噎等,此宜小青龙汤主之。

〖按〗当表证未解而里有水饮者,无论伤寒或中风,在治疗时,都须解表的同时祛逐水饮,这样才能使表解,前于桂枝剂已多次说明,故不再赞述。

胃中有饮本无渴证,今谓或渴者,这是由于小便不利所致,与五苓散证之渴同,故或渴、或利、或噎均宜读在小便不利、少腹满句之后;而或喘者,宜接于发热而咳句后。

此以上为主证,或咳以下为客证。

只要看主证在,不问客证有无,均宜本方主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解读〗气冲饮逆故咳而微喘,外邪不解故发热,胃有饮故不渴,宜以小青龙汤主之。

服汤后则饮去胃中干,故遂渴,此为服药有效之验,故谓寒去欲解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解读〗倚息,即凭依于物呼吸之意。

久有痰饮,复被风寒,呈外寒内饮证,造成咳逆呼吸困难,以至倚息不得卧,此证宜用小青龙汤治疗。

(医学课件)小青龙汤证

(医学课件)小青龙汤证
瘀血
寒邪侵入人体后,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血瘀滞 ,形成瘀血。
火热
火热邪气侵入人体后,可引发小青龙汤证患者出 现热象表现,如口干、口渴、便秘等症状。
03
中医治疗
小青龙汤的组成与功效
组成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等中药组成。
功效
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可治疗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恶 寒发热、无汗咳嗽、咳喘痰多、痰饮喘咳等症。
心理调适
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有助于康复。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小青龙汤中含有多种中草药,孕妇使用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不宜长期服用
小青龙汤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不能长期服用,以免产生副 作用。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对小青龙汤中的某些成分过敏的现象,应立即 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THANKS
若患者体质强壮且治疗得当,病情可能会较快 痊愈。
02
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侵袭
01
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侵入人体经络、脏腑等,导致气血瘀
滞,引发小青龙汤证。
正气不足
02
人体正气虚弱,抵御外邪能力不足,易受邪气侵袭,引发小青
龙汤证。
饮食不当
03
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痰湿
内生,蕴久化热,引发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的治疗原则
原则
以解表散寒与温肺化饮为治疗原则,以调节人体免疫力为辅 。
适用人群
适用于外感风寒、体质偏寒的人群,以及有咳喘痰多、痰饮 喘咳等症状的患者。
小青龙汤加减应用
加减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可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应用。

小青龙汤标准配方

小青龙汤标准配方

小青龙汤标准配方
小青龙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功效,常用于治
疗湿热病证引起的症状。

小青龙汤的标准配方是由一系列中药材组成的,每一味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它们共同配伍,相互协调,形成了小青龙汤的独特疗效。

首先,小青龙汤的标准配方包括黄芩、黄连、栀子、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这七味药材的搭配,既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又能利湿通淋,对湿热病证的治疗效果显著。

黄芩和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栀子、半夏、甘草则有利湿化痰、调和药性的作用,生姜和大枣则能温中散寒、益气养血。

这些药材相互配伍,能够达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其次,小青龙汤的煎煮方法也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首先将黄芩、黄连、栀子、半夏放入药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左右,
待汤液煎至一定浓度后,再加入生姜、大枣、甘草,再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


煮时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掌握,以免药性损失或煎煮不彻底影响疗效。

最后,小青龙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需重视。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服用小
青龙汤150毫升,每日3次,饭前温热服用。

在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加快病情康复。

总之,小青龙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汤剂,其标准配方的选择、煎煮方法的掌
握以及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遵循,对于发挥其最佳疗效都至关重要。

希望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朋友们在使用小青龙汤时,能够根据标准配方和正确方法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一、[希恕方解]希恕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关。

彼处小便不利而表邪不解,此条承接上文,病因心下有水气,虽见无汗而用麻黄汤之类解表剂却无效,非但表邪难解,发汗剂激动里水,变证百出:里有水饮,逆于上则干呕;表证未解则发热;水饮冲逆于肺则咳;里有水饮气化失司,水津不布则渴;水流肠间,水谷不别则下利;气逆上冲,与水气相合上逆则噎;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小便蓄积膀胱而少腹满;水气破肺而喘。

小青龙汤可治因心下有水气而引起的各种或然症状。

关于方后加减法,恐非仲景原意。

举例来说“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此证中的渴,是由于水饮阻滞,气化失司,水津难于布散而致,而栝楼根可治津液亡失的燥渴,而不可治水不化气的渴。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更难说通,本方是“伤来表不解”,去掉麻黄,何以解表?故本方加减法不应相信。

本方以麻黄、芍药、甘草解表,其他药物均为温中祛饮药,五味子可镇咳,机理就在于其性收敛,可祛水止咳。

半夏祛饮,细辛、干姜温中祛饮,,里饮一去,麻桂解表作用才可得以施展。

本方所治饮为寒饮,多见口舌不甚干渴,渴者多由于服麻黄汤类发汗剂之后,激动“里饮”而见变证。

若口舌干燥为温热伤津所致,则细辛、干姜.半夏等药过于温燥,一定慎用。

临床上老年人痰喘,咳吐白色泡沫痰,用小青龙汤机会较多,若兼烦躁,可加石膏。

二、[李培生方解]李氏认为:小青龙汤属表证未解,而心下挟有水饮,所谓皮毛为肺之合,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 ,外寒内饮,相互纠缠不解,以表不解而喘咳为主证,故用小青龙汤外开肌腠,内化寒饮。

方中麻桂并用,但麻黄药量较轻,配以芍药、炙甘草,发汗之力亦轻,用意在于不欲专于外发,而欲取其内散,故取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得以开展宣通气道,温化寒饮。

(医学课件)小青龙汤证

(医学课件)小青龙汤证

肺炎
支气管哮喘
小青龙汤证与肺炎相似,但肺炎常伴有高热 、气促等症状,且肺部啰音较重。
小青龙汤证与支气管哮喘相似,但支气管哮 喘常伴有夜间发作性呼气困难、喘息声等症 状,且对激素治疗有效。
05
治疗与护理
治疗原则与方法
急性期治疗
以控制症状、消除炎症为主,推荐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治 疗。
慢性期治疗
以调理身体、改善体质为主,推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 疗方法。
注意事项与建议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青龙汤,以免出现药物 过敏或不良反应。
患者在饮食上应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建议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
06
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加强锻炼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身体 抵抗力,预防感冒。
小青龙汤证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简介 • 病因 • 症状 • 检查与诊断 • 治疗与护理 • 预防与康复
01
简介
定义与分类
01
小青龙汤证是指由于外邪袭表、内伏寒饮,或因误治、失治所导致的痰饮咳喘 等病症。
02
小青龙汤证在中医临床中属于外寒内饮证的范畴,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喘息、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以及痰涎壅盛等。
04
检查与诊断
医学检查
01
实验室检查
血液、尿液、大便常规检查,以及相关的生化检查,能够初步了解病
情和身体状况。
02
影像学检查
X光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病变部位和性质。
03
心电图检查
对于伴有心悸、气促等症状的患者,心电图检查可排除心血管疾病。

中医方剂学重点:高频考点之小青龙汤

中医方剂学重点:高频考点之小青龙汤

中医方剂学重点:高频考点之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今天整理小青龙汤的高频考点,帮助考生复习中医方剂学重点知识。

小青龙汤约有同名方剂6首,最为常用者为《伤寒论》方。

组成为麻黄9g、桂枝9g、细辛6g、干姜6g、白芍9g、半夏9g、五味子6g、炙甘草6g。

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

主治外寒内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胸痞喘咳,痰涎清稀量多,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本方主治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之证。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相搏,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水流胃中,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是为外寒内饮之佐证。

对此外寒内饮之证,单纯发汗散寒,则水饮不化,单纯温肺化饮,则风寒不散,惟解表化饮,表里同治为宜。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温阳以利内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

然而素有痰饮,纯用辛温发散,既恐耗伤肺气,又须防诸药温燥伤津,故配以五味子酸收敛气,芍药和营养血,并为佐制之用;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诸药,是兼佐使之用。

药虽8味,配伍严谨,开中有合,宣中有降,使风寒解,营卫和,水饮去,宣降有权,则诸症自平。

本方的配伍特点可归纳为:①以麻、桂解表散寒,配白芍酸寒敛阴,使散中有收。

②姜、辛、夏温化痰饮,配五味子敛肺止咳,令开中有合,使之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小青龙汤主要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感冒风寒后,诱发或加重了咳嗽和气喘,并且痰涎清稀量多,即中医所称的外感风寒,水饮内停证的一首常用方剂。

(医学课件)小青龙汤证

(医学课件)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2023-11-06
目录
• 概述 • 病因病机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案例分析
01
概述
小青龙汤证的起源
小青龙汤证来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小青龙汤方 剂。
小青龙汤证是中医理论中一种以咳喘为主症的疾病,因其症状类似于小青龙在水 中的动作而得名。
肺炎
03
小青龙汤证与肺炎症状相似,但肺炎通常有高热、胸痛等症状
,咳嗽、咳痰较严重。
小青龙汤证的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咳嗽、咳痰、喘息、气急等症 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支气 管炎症表现。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咳 痰等症状,如感冒、支气管炎 、肺炎等。
舌苔白滑或黄腻,舌质可能偏 红。
实验室检查可能伴有白细胞增 多等炎症反应表现。
案例三
• 总结词: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注意将小青龙汤证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 和有效性。
• 详细描述:一位35岁的男性患者,因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经过心电图、胸部X光等检查后 ,医生怀疑是心脏疾病。但通过中医辨证,发现该患者还存在咳嗽、咳痰等症状,因此诊断为小青龙汤证 。医生开具小青龙汤方剂,并配合其他中医疗法。经过一周的治疗后,患者的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有所 缓解,但咳嗽、咳痰等症状仍未改善。经过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最终确诊为心脏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措施进行治疗。这个案例表明,医生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注意将小青龙汤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确 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案例二:小青龙汤证的临床应用实例
总结词
小青龙汤证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泛性,可以用于治疗多 种呼吸系统疾病。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可以有效 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

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

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

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

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

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

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

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淡、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

中医经典名方——小青龙汤(伤寒杂病论)

中医经典名方——小青龙汤(伤寒杂病论)

中医经典名⽅——⼩青龙汤(伤寒杂病论)---------------------------------------解表化饮⼩青龙,风寒束表饮停胸,姜⾟⽢草加五味,夏桂⿇黄芍药同。

【组成】 ⿇黄9克、桂枝9克、⼲姜9克、细⾟3克、五味⼦6克、⽩芍9克、半夏12克、⽢草6克。

【主治】 外感风寒,内停⽔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汗咳嗽、痰多⾊⽩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浮肿、⼝不渴、苔薄⽩⽽润、脉浮紧。

【正⽂】⽤法:⽔煎,分⼆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解:本⽅为解表涤饮⽅剂。

内有⽔饮者,⼀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饮得化。

⽅中⿇黄发汗解表、宣肺⾏⽔为主药。

桂枝助⿇黄解表,⼜能温化阳⽓,助⿇黄⾏⽔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姜、细⾟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道,下输膀胱,故⽔液能在体内正常运⾏,以杜其⽣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饮;五味⼦敛肺⽌咳,并防肺⽓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草调合诸药,以缓和⿇、桂、姜⾟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共凑解表涤痰、⽌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1.本⽅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剂。

凡咳嗽、痰⽩清稀有泡沫、⼝不渴、⾆苔⽩润者,⽆论有⽆恶寒发热,有汗⽆汗均可加减运⽤。

如恶寒⽆汗者,重⽤⿇黄;恶风⾃汗者,重⽤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咳嗽未除者,去⿇桂,改⽤蜜炙⿇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细⾟、半夏、⼲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加⽯膏,名⼩青龙加⽯膏汤(《⾦匮要略》)。

⽤于本⽅证兼有热象者。

3.本⽅⽤于治疗慢性⽀⽓炎、⽀⽓管哮喘、肺⽓肿均有⼀定疗效。

注意事项:⼲姜、细⾟、半夏、五味⼦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量宜少于⼲姜、细⾟;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量宜酌加⼤。

各家论述:1.《伤寒明理论》:⿇黄味⽢⾟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黄为君。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19、小青龙汤证(1)寒饮咳喘案医案:张XX,男,40岁。

患气喘病多年,每当发作之时,自服“百喘朋”能缓解症状。

此次犯病,发作严重,又来求取“百喘朋”。

当问及为何不愿服用汤药时,才知道原先曾服中药无数,但未见效果。

经过反复劝说后,同意服汤药一试。

症见喘咳痰多,脉弦,舌苔水滑。

观其面色黧黑,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

麻黄9 克桂枝9 克干姜9 克细辛6 克五味子9 克半夏9 克白芍9 克炙甘草9 克二剂服药后喘咳明显好转,转用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得以基本控制。

解说:小青龙汤是张仲景用来治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膈问有支饮,凡属寒饮内伏,上射于肺所敛咳喘,皆有明显功效。

本方合干姜,细辛及麻、桂于一体,辛烈走窜,虽然药力峻猛,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龙汤证的几个环节,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贝y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贝y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伤寒论》——小青龙汤

《伤寒论》——小青龙汤

《伤寒论》——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这一条一上来就已经给出了结论,证属伤寒,“表不解”,同时“心下有水气”,心下是指中焦这个区域。

简单说就是外寒内饮。

那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下面就是“证”,也就是证据。

首先是“干呕发热而咳”。

干呕发热是常见的表证;咳嗽是小青龙汤的主证。

下面的证前面都加了个“或”字,说明或许有,或许没有。

“或渴”。

前面说过中焦有水气,也就是有湿症会渴。

有湿症为什么还会渴呢?湿气囤积于中焦不气化,等于就是废水,没有被吸收利用,人体的粘膜组织得不到津液的滋润所以会渴。

热证也会渴,阴虚阳亢也会渴,但临证上最多见的渴是有湿症的渴。

所以治病不能一见到渴就用麦冬生地滋阴,滋阴只适用于阴虚阳亢症。

“或利”。

表不能解邪气的时候,人体就会寻求别的出口来解决邪气。

肠道是最方便的出口,所以感冒病人常常会腹泻。

如果有湿气的话,更有可能发生腹泻。

“或噎”。

吃东西会噎住,食道里不润滑,也是因为湿证造成的上部津液缺乏。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人体是一个整体的大循环,当中焦不气化不运行的时候,小便的下行能力也会变弱,水湿也会囤于下焦,所以“少腹满”。

“或喘”。

表气不通会喘;有湿气也会喘。

为什么有湿气会喘呢?我们看有没有湿气经常会看舌头,舌头胖大有齿痕就是有湿气,说明湿气会让人的肌体组织浮肿,自然人体内部也是浮肿的,浮肿会让体内的空间变得狭小,肺的压力就会增大,就要用喘来释放压力。

有湿气的时候气短气紧,不能平卧,也是这个道理。

刚才大家在讨论四逆加人参汤的问题,说得都很好。

我说四逆汤里没有人参,是想说明张仲景不会用人参去救阳。

事实上人参是寒热不禁的,四逆汤里加人参也能加速津液的生成。

好,接着讲小青龙。

为什么上面这些证都加了个“或”字呢?因为咳喘也好,渴也好,下利也好,小便不利也好,腹满也好,这些证状不止湿气会出现,别的原因也会出现。

关于小青龙汤证的诠释

关于小青龙汤证的诠释

小青龙汤证,是指中医中的一种病证,常见于急性发热型疾病,主要症状有高热、恶寒、卧床不起、汗出不畅、胸闷气促、恶心呕吐等。

下面我将对小青龙汤证进行简要的诠释。

小青龙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方剂,其主要组成成分包括黄芩、赤石脂、陈皮、生姜、炙甘草等。

该方剂主要适用于急性发热型疾病,如伤寒、流感等,可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咽降火等。

小青龙汤证作为中医中的一种常见病证,根据其病情特征和症状表现,可按中医理论归为热毒病证范畴,多见于年轻人。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口渴、口干、流涕、咳嗽等,同时伴有高热、胸满、呼吸急促、汗出不畅、恶心呕吐等。

针对小青龙汤证的治疗,在中医治疗上主要思路是通过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咽降火等方法使患者的体温下降,祛除邪热,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在药物治疗上,可采用小青龙汤、银翘散、三黄清等中药处方,同时辅以卧床休息、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等综合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小青龙汤证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在治疗时应注意采用中医治疗的思路和方法,辅以综合治疗措施,以便更好地恢复患者的健康。

【方药】小青龙汤

【方药】小青龙汤

【方药】小青龙汤吴永刚小青龙汤是一首的经典方剂,属于麻黄剂之列。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记载。

无论是外寒内饮还是单纯的内饮,临床用之都可收到显著疗效。

现结合《伤寒论》经文详细阐述该方的本意。

并略述其临床应用。

主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外寒内饮病机的高度概括。

伤寒表不解,除“发热”以外,应该还有恶寒、无汗、身疼痛等伤寒表实的见证。

心下有水气,是心下胃脘部原有寒饮之邪内停。

“干呕”寒饮扰胃,胃气上逆。

“咳”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故见众多或然证。

“或渴”水饮不化,津液不滋;此渴而不欲饮。

“或利”水走大肠,清浊不分;“或噎”水饮内停,阻碍气机,上壅肺胃通道,而见咽喉噎阻;“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饮内停,气化不利;“或喘”寒饮迫肺,肺气上逆。

咳、喘、噎、渴是上焦症状;干呕是中焦症状;下利、小便不利、少腹满是下焦症状。

症状虽多,均为“水气”导致。

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承接上一条(40条),补述小青龙汤证的主症及药后转归之征。

本条增补了“咳而微喘”,也是寒饮停肺,肺气不利之征。

40条“或渴”是水气不化,津液不滋所致。

该条“服汤已,渴者”,表明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是药后(胃中)寒饮之邪已祛,胃阳之气渐复,里气和,水气散的征象。

所以,仲景说:“此寒去欲解也”,是服药后好的转归。

可不治自愈,少少与饮水即可。

切忌大饮,更忌冷饮,有郁遏胃阳,水饮复聚之弊。

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

治则:外解表寒,内温里饮。

方药:小青龙汤麻黄:发汗、平喘、利水;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畅通阳气的作用;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半夏:降逆化痰散中焦水邪;干姜、细辛:温散上中下三焦寒饮;五味子:敛肺止咳;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一、条文字眼伤寒表不解、水气、干呕、咳、喘、渴、利、噎、小便不利;咳逆,倚息不得卧。

二、组成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细辛、干姜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三、方解1、麻黄、桂枝:太阳表邪,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甚至包括广义太阳病,有时无流鼻涕、无汗等证,但是只要有广义太阳表证一个症状都可以运用)。

2、芍药、炙甘草:酸甘除水饮,同时缓急迫。

3、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治疗咳喘的核心成分,化太阴水饮。

(其他方剂如射干麻黄与厚朴麻黄汤都含有这几味药物),夏、姜、细,三味药辛散水饮,五味子收敛,一散一收,相辅相成。

4、从药证上理解本方(1)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太阳表郁证,恶寒发热,咳嗽,流清鼻涕等;(2)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太阳寒湿水饮证:咳嗽咳痰,白清稀,流清稀鼻涕,中耳流清稀脓液,迎风流泪,(3)芍药甘草:咳嗽,咳喘,急迫,持续性,剧烈性(4)桂枝甘草汤:温阳化饮温通。

(5)麻黄甘草汤:宣表邪利水消肿。

(6)甘草干姜汤:温散化水饮的基础方子总之本方既有太阳表实(或叫表郁)的症状恶寒,不出汗,脉浮紧,同时又有太阴痰湿水饮分泌过多:咳嗽,喘息,泡沫痰,痰延清稀,中耳脓液清稀,关节腔积液等。

四、辨证要点1、表郁不解(有点型的和不典型的,比如只有背心冷,四肢沉重)加上太阴寒湿水饮分泌过多表现(痰液清稀,脓液清稀,唾液清稀)2、六经辨证:太阳太阴痰饮引起的咳喘,渴,利,噎,小便不利等病证。

3、刘渡舟望诊经验:水色(黑)、水斑(黑色)、泡沫样痰、舌苔水滑、脉弦或流水样鼻涕。

4、脉浮紧数或是浮弱5、腹诊:心下部抵抗逐渐增强,腹部比较软,心下有水气,尿量减少;五、病机辨证太阳伏邪,太阴水饮证。

六、临床运用1、狭义太阳表实合并太阴痰饮证(有麻桂提示有太阳表实证或是伏邪),表现为咳嗽,咳喘,流鼻涕,打喷嚏等或是伏邪表现为只有背心冷,关节肿大,四肢沉重。

小青龙汤的证治

小青龙汤的证治

小青龙汤的证治小青龙汤临床常用于治疗外寒内饮所致咳喘等病症,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谨守病机、圆机活法,将其应用范围大大拓宽,临床对证属外寒内饮、寒饮内停、寒凝蔽阻等引起的各类病症,运用小青龙汤治疗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小青龙汤治证李老认为小青龙汤既可治外寒内饮证,亦可治疗寒饮内停和寒凝蔽阻等证引起的各类病症,不论外感、内伤、新感、宿疾均可应用,涉及疾病如咳嗽、哮喘、冠心病、高血压、风湿、类风湿、肾衰、痛经、鼻炎等等。

小青龙汤方中麻黄发越肾中阳气,解寒凝;细辛起肾阳,专走少阴而扶阳; 桂枝通阳;半夏、干姜、甘草等辛甘温之品亦助阳气而散寒;五味子、白芍防其辛散太过而伤阴。

全方合用使阳气从肾通过三焦膀胱布达全身腠理毫毛,充斥全身,则阴霾自散。

临床运用本方重在辨证识证,李老恒以脉象为辨证指征,参合四诊资料。

水饮为患其脉多弦,兼有寒邪则多弦紧或沉弦拘(拘脉为脉不舒缓)。

下面从治疗外寒内饮、寒饮内停和寒凝蔽阻三方面论述李老的经验。

外寒内饮《伤寒论》中涉及小青龙汤方证的条文有两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又云: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两条方证的病机均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用于治疗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外寒引动内饮而导致的咳喘诸症,临床大多数医生都能把握此证。

寒饮内停李老强调学经典要善于发现原文之外的内容,举一反三,知常达变。

寒饮射肺可致咳喘,下走肠道可致下利,内停可致小便不利少腹满,而寒饮凌心则可引起心悸、惊怵、胸闷、胸痛等症。

水饮停聚,阻遏阳气敷布,清阳不升,头失清阳之奉养则头晕,在上之清窍失养则目昏、流涕、耳失聪; 清阳不能实四肢而四肢无力。

诸多见症均为寒饮内停所致,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此时当采温阳化饮散寒之法,方用小青龙汤,使阳气布达、阴霾自散。

水饮内停为患,临床辨证以脉象为主,还可参考刘渡舟教授在其《伤寒临证指要》一书中提出的从气色、脉、舌、痰涎等处入手: 患者面色可见水色、水斑、水环; 其舌多淡,舌苔多水滑; 痰涎清稀,落地化水,或痰稠如蛋清,冷如凉粉。

【中医经方研读】小青龙汤

【中医经方研读】小青龙汤

【中医经⽅研读】⼩青龙汤〔原⽂〕 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40)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青龙汤主之。

(41)《⾦匮要略》【原⽂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亦主之。

(⾦匮⾥的⼩青龙汤论述参见⼤青龙汤)⼩青龙汤⽅《伤寒论》《⽟函经》《⾦匮要略》⿇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 芍药三两 ⽢草⼆两(炙) 五味⼦半升 细⾟三两 ⼲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函》⼋味各半升上⼋味,以⽔⼀⽃,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

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微利,去⿇黄加芫花,如鸡⼦,熬,令⾚⾊;噎者,去⿇黄加附⼦⼀枚,炮;⼩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黄加茯苓四两;喘者,去⿇黄加杏仁半升《⽟函》⽅下云:芫花不治利,⿇黄定喘。

今语反之,疑⾮仲景意。

《外台》同。

盖林亿校语也,不解经意⽿!【辨证提要】 此为外感风寒,内兼⽔饮的证治。

恶寒发热,头痛⽆汗为风寒外束之表实证,病⼈素有⽔饮内停,⼜与风寒相搏,风寒壅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喘息,咯痰⾊⽩质清稀。

⽔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机升降出⼊,故可见众多或然之症:⽔饮犯胃则⼲呕,下趋肠道则下利,蓄于下焦,⽓化失权则⼩便不利,少腹满;壅塞于上,阻碍⽓机则有噎塞感。

⽔⽓犯肺则喘。

⽔饮证⼀般⼝不渴,但如果饮阻⽓机,⽓不化津,亦可见⼝渴。

如服药后⼝渴,则是药已中病,寒去欲解之兆。

【疑难分析】 ⼩青龙汤证为什么有“不渴”、“或渴”、“服汤已渴者”之异?⼩青龙汤证的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饮为阴邪,故⼀般⼝不渴。

⼝不渴表明津液未有损伤。

此为⼩青龙汤证正局。

或渴是因为饮邪为病,阻滞体内津液正常代谢,津不化⽓,不为⼈体所⽤,⽽个别病⼈亦可能出现⼝渴,然渴喜热饮且不多饮。

在服⽤⼩青龙汤之后,⽔⽓得以温化宣散,⽓机畅利,理应津液蒸腾上润⽽不渴,但由于患⽔⽓之时,滋润机体的津液因⽓化不利⽽变为病理产物,⽔⽓内停,邪⽔有余⽽津液不⾜,服药后,⽔液初去,津液未充,⽓机虽利⽽⼀时⽆津可化,故⽽见渴,必渴⽽喜饮,得饮渴解。

中医方剂-小青龙汤

中医方剂-小青龙汤
不化,津液不滋所致,可在原方中去半夏加花粉治之。本条服用小青龙 汤后而见褐者,乃是药后寒饮之邪已去,胃阳之气渐复,里气温,水气 散的征象,故此仲景说:“此寒去欲解也。”此之虽渴,但不甚,可不治 自愈,少少与饮水即可。若饮水太多,则有郁遏胃阳,导致水饮复聚之 患。
方歌 :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皆可利;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皆五味;
而稀,饮停心下,阻滞气机,则胸痞;胃气上逆,则干呕;饮溢肌肤, 则全身浮肿。
方解: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开肺气,化气行水;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祛表邪;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五味子:敛肺止咳; 芍药:和营养血; 甘草:益气和中;
配伍特点:辛散与酸收配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配,开中有合;
《伤寒论》中医方剂 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 9g 芍药 9g 细辛3g
干姜 6g 甘草 6g 桂枝9g
五味子9g 半夏 9g 甘草6g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证候病机:本证属于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素有水饮
之人,感受寒邪,每致外寒引动内饮。难经中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水 寒相搏,内外相饮,饮动不居,寒 饮射肺,肺失去宣降。而咳喘痰涎多
谢谢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解释:本条承上条,补充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及药后寒去欲解的机转。 “小青龙汤主之”应接于“发热不渴”之后,此属倒装句法,“伤寒,
心下有水气”与上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意同,同时也讲了 本证的病机。上条所述 主证为干呕,发热而咳,本条补述咳而微喘,这 正是外寒内饮小青龙汤的适应证。上条或 见证中有口褐一证、是因水气
: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支气

小青龙汤证-(2)

小青龙汤证-(2)
心下有水气—— 素有里饮
外寒引动内饮,
水寒相搏, 以水
饮为主。

机犯胃——干呕Fra bibliotek犯肺——咳喘

趋于肠—— 或下利

停蓄下焦——
或小便不利
阻碍气机—— 或噎
主证 次证
此外, 条文中尚列有三个 证是本条文中的难点。

症状

渴 (
病性 (寒证)
41
) 症状


水饮内停,

气不化津
“渴” 较“不 渴”示 里饮更 甚。
从《金匮·痰饮病篇》, 仲景用本方治溢饮、支饮咳 喘不得卧可据。
3.除原文脉证之外, 结合临床,在 望诊方面,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1)水色:
寒饮患者,面色可见青紫 或黧黑,唇色紫暗,为水寒郁 遏阳气。
(2)水斑:
有些患者因寒饮阻滞,营 卫气血运行不利,面部出现 对称性色素沉着。
(3)水气:
渴而不欲
饮, 不多饮

服汤已渴

里饮已解 , 病情向愈;
过服辛温 之品, 化热 伤津。
不论哪种情况, 均须结合主 证进行分析判断。
(二)治疗
解表化饮, 温化寒饮。 以小青龙汤为主方。
细辛干 姜法夏
散寒化饮 止呕
五味子——敛肺止咳
麻桂芍——解 表 和 营卫
炙甘草——补中和药
肺胃寒饮证。
仲景每每姜 辛五味相配, 一收一散, 则 喘止。
小青龙汤证
原文40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 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 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 主之。
原文41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服药已渴者,此寒去 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小青龙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十味药材组成,包括黄连、黄芩、栀子、赤芍、土茯苓、桔梗、甘草、半夏、生姜和大枣。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用于治疗湿热阻滞、气机不畅等病症,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行气和胃等功效。

1.清热解毒:小青龙汤中的黄连和黄芩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壅滞、脾胃积滞等引起的症状,如发热、口渴、口苦、咽干等。

2.利湿化痰:小青龙汤中的栀子、土茯苓和赤芍具有利湿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痰阻、痰湿壅滞等病症,如咳嗽、痰多、胸闷等。

3.行气和胃:小青龙汤中的桔梗和生姜具有行气和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机不畅、胃气逆乱等病症,如胸胁胀痛、呕吐、反酸等。

4.调理脾胃:小青龙汤中的甘草和大枣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1.清热解毒:小青龙汤中的黄连和黄芩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毒素,减轻炎症反应。

2.利湿化痰:小青龙汤中的栀子、土茯苓和赤芍含有丰富的黏液质和多糖,能够刺激呼吸道黏膜的分泌,加速痰液的排出,从而减轻湿热痰阻带来的症状。

3.行气和胃:小青龙汤中的桔梗和生姜能够刺激胃肠道的蠕动,促进气机的顺畅,达到行气和胃的作用。

4.调理脾胃:小青龙汤中的甘草和大枣能够温和地调理脾胃功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改善消化功能,从而减轻脾胃虚弱引起的不适症状。

1.感冒:小青龙汤可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特别适用于湿热痰阻型感冒。

2.胃肠炎:小青龙汤可用于治疗胃肠炎引起的腹泻、呕吐等症状,特别适用于湿热壅滞型胃肠炎。

3.胃痛:小青龙汤可用于治疗胃痛、胃胀等症状,特别适用于胃气逆乱型胃痛。

4.肠胃功能不良:小青龙汤可用于调理脾胃功能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特别适用于脾胃虚弱型肠胃功能不良。

聂惠民《伤寒论》小青龙汤证

聂惠民《伤寒论》小青龙汤证

聂惠民《伤寒论》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出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是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的效方。

本方由麻黄、白芍、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6味组成。

哮喘辨证属寒实者(又名冷哮),首先可考虑用本方治疗。

症见喘息气促,喉中有哮鸣声或水鸡声,咯痰色白清稀,或多泡沫,胸膈胀闷,面色晦滞,口不渴或口干不欲饮,舌苔薄白或白腻,舌面滑润,脉弦滑或浮紧等。

临床可辨证加减,如在喘而无热的情况下,可去桂枝、白芍;汗出较多时,可去桂留芍,以敛阴和营;冷哮患者素体阳虚,或由于病情演变,阴盛阳微,尤其是肾阳亏虚,摄纳失职,在治疗时既要温肺平喘,又要扶阳益肾。

遇到此等病例,除喘息气促更为明显外,多有精神萎靡,怕冷、肢体不温,面色苍白或晦暗,口唇发紫,汗出涔涔,舌质胖嫩,脉细无力或不浮反沉等。

可于小青龙方中加附子以温肾祛寒。

祛痰降气对治喘来说至关重要,小青龙汤中细辛、干姜、半夏为化痰饮要药。

如咳喘气逆、痰涎壅盛,《韩氏医通》中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是祛痰降气的好方子,常与小青龙汤配合使用。

小青龙汤中,麻黄是宣肺平喘的主药,生者发散力大,宜先煎去沫,水炙则表散力缓,若不须表散,可用蜜炙。

至于剂量,成人一般生麻黄可用6~9克,炙麻黄9克左右,个别病例酌情增加,小儿剂量可参照成人剂量酌减。

[提要]太阳伤寒兼内饮的证治。

[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41)[提要]补充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及药后寒去欲解的机转。

[阐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外寒内饮小青龙汤证病机的概括。

“发热”一症代表了“表不解”,而恶寒、无汗、身疼痛等伤寒表实证自在言外。

心下部原有寒饮之邪内停,即所谓“心下有水气”。

寒饮扰胃,胃气上逆则呕;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嗽。

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故有众或见症:水饮不化,津液不滋,则渴,但不欲饮水;水走肠,清浊不分,则下利;水寒滞气,气机失畅,则噎;水饮内停,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甚或少腹胀满;寒饮迫肺,肺气上逆,则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 机
犯胃——干呕
水 饮
犯肺——咳喘
趋于肠—— 或下利 停蓄下焦—— 或小便不利 阻碍气机—— 或噎
主 证
次 证
此外,条文中尚列有三 个证是本条文中的难点。

不 渴 ( 41 ) 或 渴
症状 病性 (寒证) “渴”较 “不渴” 示里饮 更甚。

症状
水饮内停, 气不化津 渴而不欲 饮,不多 饮

医案选录:
黄某,男,74岁,香港同胞,业医。 咳嗽、气喘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2月。 自诉有20余年慢支、肺气肿病史,近2月 咳嗽气喘加重,在香港多家医院治疗,服 西药无效而来就诊。入院时咳嗽气促较甚, 痰稀白量多,不能平卧,夜间因咳喘难眠, 呕吐,纳差,大便干结,唇甲轻度发绀, 舌淡,苔白腻滑,脉浮略数。
原文仅提到咳喘,从临床上来看, 寒饮射肺,每每伴有痰多。
痰 的 特 征 量多;
白色泡沫样,落地成水, 或鸡蛋白样、半透明。
(5)下虚者忌用:
用之动冲气; 若下虚而喘甚,可改用茯苓 桂枝五味干姜细辛汤。
(6)本条侧重寒饮之证治,但水 饮日久化热,成寒热错杂、虚实 相间者亦不少。以烦躁,痰胶粘 难以吐出、色黄,苔黄白腻可据。 宜仲景小青龙汤加石膏或加鱼腥 草、天竺黄、桑白皮等。
小青龙汤证
原文4பைடு நூலகம்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 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 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 主之。
原文41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服药已渴者,此寒去 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原文40、41条提要: 太阳伤寒兼里饮证证治
(一)分 析
伤寒表不解—— 表实证仍在 心下有水气—— 素有里饮 外寒引动内饮, 水寒相搏,以 水饮为主。
辨证:水饮素蓄,风寒外束; 治则:散寒蠲饮,宣肺平喘;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桂枝各10克,干姜、炙甘 草各6克,细辛3克,五味子、法夏、 白芍、北杏仁各12克,苏子15克。
谢谢你的支持,再见!
服汤已渴
里饮已解 ,病情向愈; 过服辛温 之品,化热 伤津。

不论哪种情况,均须结合主 证进行分析判断。
(二)治疗
解表化饮,温化寒饮。 以小青龙汤为主方。
细辛干 姜法夏
散寒化饮 止 呕 肺胃寒饮证。 仲景每每姜 辛五味相配, 一收一散, 则喘止。
五味子——敛肺止咳 麻桂芍——解 表 和 营卫 炙甘草——补中和药
3、除原文脉证之外, 结合临床, 在望诊方面,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1)水色:
寒饮患者,面色可见青紫或 黧黑,唇色紫暗,为水寒郁遏阳 气。
(2)水斑:
有些患者因寒饮阻滞,营卫 气血运行不利,面部出现对称性 色素沉着。
(3)水气:
有的病人因水气外溢可见面 部眼睑浮肿,或下肢浮肿心跳。
(4)痰多:
(三)鉴 别
鉴别1:
兼里热——
大青龙汤证 具有表 实证的 病机和 主证。 不汗出 而烦躁
解 表
小青龙汤证
兼里饮——
咳喘呕
化 饮
鉴别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小青龙汤
咳喘
麻黄汤
麻杏石甘汤
(四)应 用
1、哮喘、流感、过敏性鼻炎;
(1)解表化饮,以化饮为主;
2、无 表 证亦可用
(2)方中虽有麻桂,但取麻 黄平喘,以桂枝降冲逆。 从《金匮· 痰饮病篇》, 仲景用本方治溢饮、支饮咳 喘不得卧可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