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摘要:《水浒传》作为我国文化瑰宝之一,其传递的忠义思想意义重大,《水浒传》可以流传至今,依然备受人称颂,也与忠义之道脱不开干系。作为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他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英雄形象,其中忠义思想贯穿全文,本文分析了《水浒传》产生背景、忠义思想的具体表现,进而一分为二的揭示忠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思想;宋江;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白话文小说,它描述了北宋末年,瘟疫横行,苛赋繁重,皇帝昏庸无道,百姓民不聊生的背景下发生的农民起义的故事。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意义影响深远,文章贯穿始终的忠义思想更是丰富了小说的脊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一、《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施耐庵撰写,施耐庵经历了元末诸多抗元起义,他本人效力于张士诚。张士诚起兵反元,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起义失败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遂辞官。后来施耐庵携家眷避难兴化,结实了诸多农夫,深入了解了农民的生活。可以说《水浒传》就是其经历的元末起义以及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水浒传》刻画了108位英雄好汉,他们从分别从励精图治、精忠报国、安分守己、逍遥自在的生活中,被不同的官场贼人或逼迫、或要挟,

最终走向了“官逼民反”、“落草为寇”的结局。《水浒传》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章节分明,前70回描述了108名好汉如何聚首梁山,后50回描述了宋江带领英雄好汉受招安为朝廷所用,最终被迫害的悲惨结局。《水浒传》总体基调是歌颂农民起义的,它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始末,揭示了北宋末年鲜明的阶级矛盾对立以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褒扬了农民起义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社会理想,虽然结局是悲惨的,但他塑造的忠义思想却是源远流长。

二、忠义思想的乱世社会背景

《水浒传》中首先交代了108名英雄好汉出场的乱世背景——宋徽宗昏庸无道。北宋末年当权者无道首先体现在选人用人上。落魄子弟高俅身无长物,仅仅是踢得一脚好球,高俅曾经犯事被贬,遇到大赦天下,辗转回到东京,机缘巧合被端王收入府中。端王即位,便抬举高俅做了“殿帅府太尉职事”,所有都军、步军、马步军等皆由他统领。他本人一无所长,却善妒狭隘,甫一任职就以王进因病未到为由,要严惩王进,狭私报复可见一斑。宋徽宗与高俅这种君臣结合,只是北宋末年官场的一个缩影,但是通过作者的这一介绍,就勾勒出了奸臣当道,皇帝无为,倒行逆施,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

三、《水浒传》的总体忠义思想

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高煜翔评价《水浒传》:“天翻地覆事,侠肝义胆情,忠义照千秋,热血奇男儿”,忠义思想可谓是《水浒传》的核心思想。

“忠”是社会道德范畴的概念,它指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忠于

他人、国家等。《水浒传》诞生于封建思想,其内容也不可避免的被赋予了封建性质,《水浒传》中的“忠”单纯的体现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上,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合理思想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无论是被逼梁山前,还是落草为寇后,宋江等人的思想都以忠于宋朝君王为主,他们反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反对高俅等人的滥用职权,力图为百姓谋取生活上的改变,但是本质上并不愿意推翻宋朝统治,即便是在落草为寇后,依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暂借水泊安身,将来等到朝廷招安,报效国家,博得个封妻荫子,后世留名。”宋江等人并没有将自身摒弃于封建体制之外,他们痛恨这个现实,但是却对皇帝抱着希冀。

“义”是指合理、公正、应当做的事情,在《水浒传》中体现的是侠义。《水浒传》中108名英雄好汉聚首在一起的思想根基就是“义”,他们都是受尽压迫,专管世间不平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维护正义,同情弱小,仗义疏财,“专一结交天下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义”举带有了明显的反封建反压迫的意味。

《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是对立统一的,忠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义是行为表现,忠通过义来真正体现出来。108名英雄好汉聚义梁山后,将聚义堂改名为忠义堂就是最直接的体现,他们以忠君报国为最高的理想信念,在实际行动中,又以行侠仗义来实现这一理想。但是由于水泊梁山毕竟被冠以了“草寇”的名号,因此其忠义也必然不能两全,也必然是矛盾对立的。他们以忠为首,因此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他们将义服从于忠,因此受小人挑唆,却最后甘愿饮鸩而亡,同时为遵从所谓的皇命,不惜暂且割舍兄弟情义。

四、《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忠义观

宋江作为108名英雄好汉的首领,是故事发展的核心人物,他的一举一动直接决定了梁山好汉的成与败,分析《水浒传》忠义观,必不可少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

(一)宋江的愚忠思想

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表字公明,在家中排行老三,自小受封建思想的教育,养成了愚忠的思想,作为梁山好汉的核心人物,他的愚忠思想直接酿成了梁山好汉最后的悲剧收场。

1、忠孝思想

宋江出场本是一名郓城县小吏,但他谋略过人,《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发配江州,独自一人倚栏畅饮,不觉沉醉,思量自身遭遇,愤懑不已,提笔于墙上题词一首:“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首词的意思大致是:宋江自幼聪慧,通经博史,长大后又精通谋略,但是时运不济,虎落平阳,混迹半生也只得了一小吏,如今更是不济,被双颊刺青发配江州,如果有一日,可以平反昭雪,定要叫这浔阳江血雨腥风一番!从《西江月》的题词就可看出,宋江身怀绝技,也满怀抱负,不愿屈居人下,但是为什么混迹半生,依然郁郁不得志呢,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的“忠孝”思想,宋江被捕皆源于此。宋江排行老三,侍奉父母又大孝,

因此被称之为孝义黑三郎。生辰纲事发后,宋江私传信息,使得晁盖等人逃脱,晁盖逃至梁山为草寇,为感谢宋江的救命之恩,特派人携礼物至郓城答谢,宋江却之不恭,只好留下一封书信和一条黄金,无意中被其小妾阎婆惜发现,索取信件不成,恼羞成怒无意杀死阎婆惜,宋江自此开始逃亡,先后在柴进庄、清风寨逃亡一年都平安无事,随后其父装病,宋江回家,被人举报被捕。

宋江的忠孝思想受其生长环境影响,日积月累,根深蒂固。其忠孝思想还表现在,宋江被捕后,并没有放抗,而是接受了被捕,就此点看啦,他对自身行为的偏差以及整个朝廷的吏治制度还是赞同的。在发配江州的途中,宋江拒绝了多次其他兄弟的相救,同时一直拒绝落草为寇,他认为宁可被刺青发配江州,也不愿落草为寇,甚至不惜自刎以明志,这些都是宋江骨子里的忠孝思想在作祟。

2、忠君思想

宋江的“忠君”思想也客观上成为了整个梁山好汉的“忠君”思想,他痛恨当权者的昏庸无道,但是却将责任单纯的归咎于高俅等奸佞之臣。宋江一直不愿落草,宁可刺青发配,依然不愿沦为朝廷的对立者,即便是最后被逼梁山,也是以此为权益之计。七十九回宋江两次大败高俅,生擒了高俅,却没有处死,而是妄图通过高俅来打通梁山与皇帝的关系,从一开始宋江起义的目的就不在于推翻宋朝统治,而是有机会服务于宋朝的统治。水浒八十回,宋江带领梁山好汉接收招安,同时为皇帝卖命,对抗大辽、攻打方腊,宋江一心报效朝廷,并没有意识到朝廷只是想借机削弱他的力量,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