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课件总结】__jy14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概要

(一)定义和基本特征

1.定义:是指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所使用的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品、放射性物品,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和处置等环节中,由于操作不当、交通肇事或人为破坏而造成的爆炸、泄漏,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和人民群众健康危害的恶性事故。

2.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特征

(1)发生时间的突然性

(2)污染范围的不定性

(3)负面影响的多重性

(4)健康危害的复杂性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按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物质可以分为:①易燃易爆危险品;②有毒化学品;③溢油或油气井喷事件;④非正常大量废水排放事件;⑤放射性物品丢失、泄漏事件。

按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原因可以分为:①生产过程中;②运输过程中;③贮存或处置过程中;④人为破坏所引发的泄漏、爆炸事件。

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所涉及的地域空间(或介质)可以分为:①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污染事件;②重点城市大气污染事件;③有毒化学品、放射性物品污染农田事件;④陆地或海上油田井喷和天然气喷发事件;⑤海上油轮溢油或有毒化学品泄漏事件。

1.特别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Ⅰ级)

①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②需疏散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③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④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⑤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⑥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⑦因危险化学品生产、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的污染事故。

2.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Ⅱ级)

①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②区域生态功能部分受到污染;③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④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⑤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3.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Ⅲ级)

①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②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③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4.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Ⅳ级)①发生3人以下死亡;②因环境污染造成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③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

(一)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1.急性刺激作用

如氯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泄漏可对眼睛、咽喉、皮肤、肺脏产生强烈刺激作用。严重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水肿而导致死亡。

2.急性中毒和死亡

若为窒息性气体或其他有毒化学品所致,可造成现场工作人员或近距离暴露居民群体性中毒、死亡。氰化物和硫化氢。

当吸收剂量在1.0~10.0Gy时,暴露者会出现轻、中、重、极重骨髓型表现。吸收剂量达50.OGy以上时,或全身受到不均匀照射,且头部受到特大剂量照射时,暴露人群可发生脑型急性放射病。

3.慢性、潜在性健康危害

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由于污染范围较大、缺少有效的后期处置和净化手段,其危害可持续很久。例如重金属汞、镉、铊、铅、砷;某些放射性核素,如镭、钴、铀、铯等。

4.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人群心理的影响

可对污染区及周边地区居民心理造成不同造成程度的影响。

(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大量建筑物及公共设施和建筑物的损毁、人员群死群伤、森林、绿地、农田、水域的严重污染、经济的下降和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

(一)预警系统与应急响应

1.预警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内容组成

(1)环境安全预警系统

(2)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资料库

(3)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系统

预警系统分为四个级别,由低到高分别为Ⅰ、Ⅱ、Ⅲ、Ⅳ级,其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2.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当预警系统紧急启动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采取的所有应对措施称之为应急响应,其具体内容包括信息上报、应急监测、医疗救助、紧急疏散、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等。

(1)应急响应的分级

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及可控性,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

特别重大(Ⅰ级响应)

重大(Ⅱ级响应)

较大(Ⅲ级响应)

一般(IV级响应)

(2)应急响应中的信息报告时限和程序

①责任单位应在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②Ⅱ级事件应在1小时内向省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Ⅰ级环境事件立即向国务院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④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接到Ⅱ级、Ⅰ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报告后,应立即向国务院办公厅或主要领导报告。

(二)应急监测

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地区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进行紧急采样送检或现场快速测定,称为应急监测。

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地为中心;同时向四周扩展,以了解污染物扩散范围;应考虑人群生活环境如村庄、居民小区、饮用水源地、耕地农田等。

现场监测分析的原则和要求

(1)现场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确定原则

以尽快鉴定、鉴别污染物的种类;并能做出定性或半定量结果为原则。

(2)现场监测仪器设备的准备

检测试剂、试纸、快速检测管、便携式(直读)测定仪等快速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应定期检查、校验,以保持其功能状态完好。

(3)现场监测的平行双样

现场要采平行双样,一份在现场快速测定,另一份(必要时)送实验室分析测定,以便进一步确认。

(4)现场监测记录

现场监测记录是应急监测结果的重要依据,应按正规格式规范记录,以确保信息完整。包括:环境条件、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分析日期、样品类型、仪器名称、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测定结果等并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