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范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公共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

方案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

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国家元首、行政首长、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等等。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忠实原则、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创新原则、效益原则。

公民参与:主要是指人民依据国家宪制所赋予的权利,采取一定的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地介入政策执行过程,从而影响政策执行的政治行为。

公共政策执行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执行的准备阶段,包括政策认知、制定政策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和组织准备等活动环节;二是公共政策的实施阶段,包括公共政策宣传、政策实验和全面推广等活动环节;三是执行的总结阶段,包括公共政策执行的监测、再决策等活动环节。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是:

第一,政策环境的变化。

第二,人们认识的深化。

第三,政策偏差的产生。

第四,政策负作用的产生。

具体而言,政策执行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物资源。

二、人力资源。

三、信息资源。

四、权威资源。

五、制度资源。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所谓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矫正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如下:

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

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第十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督

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的程度的活动。

公共政策评估主体: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大众传播媒介。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策信息、资料不公开,使外部评估困难重重。

二、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不重视和不配合。

三、政策目标的多样化与政治化。

四、政策的沉淀成本。

五、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不完整。

六、政策评估缺乏经费支持。

七、政策结果衡量困难。

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政策稳定的具体原因:

1、从公共政策的主体来看,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性有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

2、从公共政策的客体来看,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3、就公共政策本身而言,政策稳定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目标的长期性。

第二,政策的有效性。

第三,政策的合法性。

第四,修改的复杂性。

政策变动的原因:决策者的变动、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资源的限制、政策的失效或低效、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

公共政策调整是对政策系统本身的调整,内容涉及公共政策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主要包括:

1、政策目标调整。

2、政策方案调整。

3、政策措施调整。

4、政策关系调整。

5、政策主、客体调整。

公共政策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政策的增删。

2、政策的修正。

3、政策的更新。

公共政策调整所遵循的原则是:

实事求是原则、渐进调适原则、追踪反馈原则。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

利益刚性的限制、现行政策的制约、公共意志的趋中、变革成本的约束、人类理性的局限、社会稳定的需要。

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

一般说来,导致政策终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也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应该予以终止;二是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

1、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

2、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

3、政策终结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

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力气氛。

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

4、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

5、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

6、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