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
“方药不传之秘在于量”,仝小林先生进行经方量效关系研究,主张回归仲景原方用量,强调“重剂起沉疴”。

但在临床上,敢用重药愈病的医生可谓有胆有识,而用轻剂愈
病的医生更可称得上良医。

蒲辅周先生曾谈论到用药剂量大小问题,其认为一般煮药锅具就不大,太多药也装不
下没必要用太大剂量。

我亦认为药物在水中煎煮有效成分有个溶解饱和限度,但若运用仝
小林先生观点亦可反驳。

原方原量,水量亦可增多,虽说药物溶解程度比例不变,但药量
和煎煮水量变多,最后得到的药量亦可增多。

那么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人体对药物总有个吸收饱和限度问题,过大的剂量是否存
在矫枉过正变成坏病的危险或存在浪费药物的问题。

但仲景常在煎服法提到分服,中病即止,而仝小林先生亦运用其实践病案加以说明。

如运用45g麻黄的麻黄汤分8次服用,汗
出热退即止,这也能进行驳斥。

不过,这另一方面也说明确实浪费了一部分药材。

像赵绍
琴前辈以前治疗猩红热等烈性传染病,由于传变发展太快,往往一天内要在病家换几次处方,就算运用白虎汤加减,也是一般剂量的石膏但多剂频服,这样似乎护理更为细腻。

而蒲辅周、赵绍琴、朱进忠等前辈的医案,常常是“轻剂建奇功”,摘叶飞花亦可伤人。

蒲辅周前辈的一味茶叶苏醒重病老太的胃气,赵绍琴前辈平正清灵用药治疗高热昏迷,而朱进忠师傅李翰卿前辈运用每味药只有0.3~0.6g的真武汤治愈心衰重病老太。

在临床实践中,我亦曾遇到一例如李翰卿前辈所治的患者。

记得当时那位老太左心衰
竭心功能III级,住院期间颜面四肢水肿,胸闷心累气紧症状突然加重,四肢冷舌红少苔。

西药用多巴胺等药物、监测尿量,但症状和查血指标改善不显。

我偷偷开了每味药1g 的真武汤2剂(医院规定颗粒剂每味药至少1g),服用之后患者水肿退去很多,症状和查血指标较前改善很大。

但可惜之前记录数据没有,难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够严谨。

本人亦
有小剂二陈平胃散治愈脱发等案例,但小剂治病本人实践还是太少。

至于大剂经方愈病经验,凡浸淫伤寒经方者皆有效验,本人经验不再赘述。

朱进忠医话《方有大小》提到,“再品《伤寒》、《金匮》诸文之味,才更明白,若
邪大盛而正不虚者宜大药,若正虚邪微者宜小药。

曾治患者刘姓,男,45岁。

久患腹满感冒,诸医治疗数年不效,余亦处方20余次无功。

思之正虚邪亦微,何能用大药,何不小
药治之,处以苏叶1分、陈皮1分、甘草1分,3剂,竟得痊愈。


大剂量与小剂量,临床上面对不同患者要真的做到,真是需要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
的临床功底,我也还在路上,慢慢努力吧!
时至今日,我确实佩服现在自己的导师,最初是专科生基层乡村医生,是一步一个脚
印靠实力当上博导、教授,来到成都也靠自身实力能有有这多病人。

学生资质鲁钝,难以达到导师那样中西汇通。

博古通今,乃今生之夙愿;学贯中西,则力有不逮。

希望我在中医这条道路上扎扎实实地临床,好好走下去。

诸位先贤是我追赶的目标,我也是个中医追梦人,希望能梦想成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