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沉郁厚重!
沉郁顿挫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 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押 平声韵)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 “顿挫”。
《秋兴八首》题解
•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有感而发之 意。 • 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 一个基调:忧愁悲伤(抒羁旅之愁,悲 国家之事。) • 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 •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当时安史 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动荡不 安;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 争也接连不断。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意境: 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
意境。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第二、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 主要表达了什么思 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 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 情感的语句。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第三、怎么写?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 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 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 等方面去探讨。)
•
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 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 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 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 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 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 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 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 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 姓的“诗史”。
•
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 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 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 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 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 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 家庭的前景奔走。
肩膀 •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 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 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 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 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 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 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 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 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 羸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 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 整个时代的悲哀。
认识杜甫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组诗“三吏”、“三别”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 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 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孤舟一系”, 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见舟伤心,引出 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 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 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 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 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 光滑。 •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 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 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 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 意义深远: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
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 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
中,推己及人,将这种因社会的动荡导致的 羁旅凄苦之情扩大到整个社会,使本诗具有 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学习目标
1
. 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2
3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 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 杜少陵,诗中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 南)。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 的地主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 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 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 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 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 因而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寄予 诚挚的关怀和同情。
2、借此景物描写,表达诗人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
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 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 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 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 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 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 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 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 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 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 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 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 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 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 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 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 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 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 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 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学法点拨
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情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三、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怎么写? )意象/意境、情感 、技巧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 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
一、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肩膀
•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 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 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 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 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诵读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Leabharlann Baidu
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 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 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 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 因情而深,情景交融。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简介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 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 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后人誉其诗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 汲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 众长,兼备诸体,形成反复咏 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 影响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 人中最为出色,他首创的“即 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 了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 运动,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 发展影响很大。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此诗。 2、预习后两首诗。
课外延伸:
杜甫诗歌创作除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还
有没有其他风格?如果有,请找出来,与《 秋兴八首(其一)》进行对比阅读。
• 能力提升 • 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回答第1、2两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 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 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 (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 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 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 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 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 58岁。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xὶng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xì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肩膀
•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 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 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 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 变中的大课题? •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 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 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 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 艰难。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白露的寒气使漫山遍野的枫林一片衰 败,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 一片萧条阴森的景象。 • 1、开篇写景,对全诗有何作用? • 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 气,奠定了全篇萧瑟伤感的基调 :虽 然宏大,但一片萧条。
• 峡中的江水汹涌,波浪滔天;山上的天空乌 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 接地而阴。这是为何? • 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 滚 ,以眼前景映照出了心中情,情景交融, 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
诗句中的意象或有寓意或有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