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_0
雁门太守行文言文翻译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城,城池将要被摧毁,我军铠甲闪耀着太阳般的光辉,像金色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号角声响彻秋色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
半卷红旗逼近易水,霜冻很重,鼓声清冷,不再响起。
为了报答君主的赏赐,手握宝剑甘愿为国捐躯。
《雁门太守行》原文分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战争中的紧张气氛和英勇壮烈的场面。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壮美。
诗的开头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了敌军来犯的情景,敌军如同黑云压城,城池即将被摧毁,而我军则如同金鳞般的铠甲闪耀着太阳般的光辉,英勇迎战。
接下来的两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绘了战争中的紧张气氛,号角声震天,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诗的结尾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为了国家、为了君主,甘愿牺牲自己的决心,充满了豪情壮志。
《雁门太守行》译文赏析:这首诗的译文生动形象,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译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壮美。
译文中的语言简洁明了,节奏感强,如“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表达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令人感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古典诗词翻译的佳作。
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

第18首《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诗句翻译首联: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墙,城墙就要被毁坏,可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颔联:悲壮的号角声,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颈联: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天寒霜重,鼓皮湿透,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尾联: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二、诗句赏析(1)首联:1、修辞角度:“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比喻写出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与城外的敌军形成对比。
2、炼字角度:“压”是“逼迫”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是“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士气高昂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3. 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墙,城墙就要被毁坏,可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4、对“黑云……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反衬将士们勇敢、顽强和爱国的精神。
(2)颔联:1、描写角度、炼字赏析: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侧面描写战争的惨烈悲壮,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满”,写出战争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
“凝”字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侧面烘托了战争的惨烈悲壮。
李贺研学翻译文言文

李贺的诗文多采用文言文撰写,这种古雅的语言形式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研学李贺的诗文时,翻译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对李贺部分诗文的翻译及简要分析。
一、《雁门太守行》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乌云压着城池,城池似乎要被摧毁,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鳞片。
号角声在秋色中响彻天空,边塞上的燕脂在夜晚凝结成紫色。
半卷红旗在易水边,霜重鼓寒,声音无法响起。
向君王报告黄金台上的意旨,携带宝剑为君王而死。
分析:这首诗以雁门太守征战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战争中的紧张气氛和将士们的英勇壮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之情。
二、《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大漠中的沙子如雪般洁白,燕山上的月亮像一把钩子。
何时才能用金子装饰我的马脑,让我在这清秋时节快马加鞭。
分析:这首诗以大漠和燕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时期的厌倦。
三、《长干行》原文: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滟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君恩爱深,惭愧负君恩。
译文:郎君骑着竹马而来,绕着床弄着青梅。
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小孩子之间没有猜疑。
十四岁成了你的妻子,羞涩的面容未曾展露。
低头看着暗暗的墙壁,千呼万唤也不回头。
十五岁开始展露笑颜,愿意与你共度尘世与灰烬。
常怀抱柱之信,怎会上望夫台?十六岁你远行,瞿塘滟滟堆。
五月不能触碰,猿猴的声音在天空哀鸣。
门前留下的行迹,一幕幕变成了绿苔。
苔藓深厚无法清扫,落叶在秋风中的凋零。
八月蝴蝶到来,双飞在西园的草地上。
雁门太守行原文和翻译

雁门太守行原文和翻译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煜的一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他赴任雁门太守时的心情和景象。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办事蓬联合到竹坞来,闲听潮生落潮声。
满堂游客相望欢,开屏书生亦登坛。
独立高楼旁,宿于凤凰池,夜来风雨声,故国梦兼空。
翻译:
渭城的朝雨弥漫着淡淡的尘埃,客栈的青青柳色明媚新鲜。
我前来办事,马车联合到竹坞,闲着无事听着潮水出入的声音。
满堂客人嬉笑相视,书生打开花屏登上榜坛。
独立高楼旁边,宿于凤凰池,夜晚来临,风雨声响起,古国之梦空空如也。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 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 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 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 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使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 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 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 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 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 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 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 个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来说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 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 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 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 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 好的感受。
燕太门守行的译文

《雁门太守行》的译文雁门太守行全文翻译: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部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行,歌行,一种诗歌体裁。
⑴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⑴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⑴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⑴“塞上”句: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这里写夕阳掩映下,塞土有如胭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一说“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此句意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⑴临:逼近,到,临近。
⑴“霜重”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⑴报:报答。
⑴玉龙:宝剑的代称。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附:《雁门太守行》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词,下面一起来赏析一下!《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前言】《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雁门太守行》原文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表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译文

《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塞上”一作“塞土”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赏析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名句赏析】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角”,古代军用乐器。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及主旨

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及主旨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及主旨《雁门太守行》是南朝梁诗人褚翔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一首充满豪气、勃发向上的边塞诗歌,前六句为一个层次,写整装从军;次八句为一个层次,写行军、战斗,及敌人投降的整个战争过程;最后两句是主人公的寄语。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及主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雁门太守行原文与解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与解析雁门太守行--------题记--------朔风寒,雁门关。
青山连绵,巍峨壮丽。
此处曾经是战火连天的地方,如今却已归于平静。
雁门太守行,为我们揭开了这段历史的封印。
本文将对《雁门太守行》进行原文解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原文--------秋日满天飞雁声,百鸟欢鸣绕殿屏。
云霞绕峰红不定,日月当空色彩明。
长城千里连苍翠,帝骑万里驰征程。
远处战鼙近吹角,响起胡笳动三军。
悬崖峭壁耸峰巅,纵使险阻无人怜。
万里戍楼黄河畔,太守镇守雁门关。
边塞苦寒却无悔,忧愁焦土劳身躯。
饥寒交迫不回顾,敌人步步逼近边墙。
--------解析--------本文所选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抒发雁门太守坚守边塞、守卫国家的战斗精神的诗作。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战争场面,诗人展现了太守忠诚守护边关的无畏精神。
首句"秋日满天飞雁声,百鸟欢鸣绕殿屏"揭示了雁门关秋天的景色。
雁群飞过,百鸟鸣唱,使得整个关隘充满生机活力。
接下来的"云霞绕峰红不定,日月当空色彩明",通过形容云霞和日月的变幻色彩,展现了雁门关的壮丽景色。
"长城千里连苍翠,帝骑万里驰征程"这两句抒发了长城的壮丽以及君臣对国家的赤诚之情。
长城绵延千里,连绵不绝,体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坚固。
帝骑万里驰征程,则表达了君臣为国家忠诚不屈的精神。
"远处战鼙近吹角,响起胡笳动三军"这两句描绘了战争的场面。
战鼓和军号声此起彼伏,传递着战斗的紧张氛围。
而胡笳的声音更是动荡着整个三军,表现出边塞军民在战争中奋勇作战的英勇精神。
"悬崖峭壁耸峰巅,纵使险阻无人怜"这句描绘了雁门关的地势,高耸的悬崖峭壁使该处地势险要。
然而,太守并不畏惧这样的险阻,他守护国家的决心使得他不计个人得失。
"万里戍楼黄河畔,太守镇守雁门关"这两句则表达了太守在雁门关的岗位上坚持不懈。
雁门太守行的翻译

雁门太守行的翻译《雁门太守行》原文及翻译《雁门太守行》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翻译:敌军如黑云压城,城墙像要塌陷;盔甲映着日光,像金鳞一般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半卷红旗,轻骑驰向易水边;天寒霜气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注释: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行,歌行,一种诗歌体裁。
2、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城欲摧:城墙仿佛就要坍塌。
摧,毁。
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一作“向月”。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4、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5、“塞上”句: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这里写夕阳掩映下,塞土有如胭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一说“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此句意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6、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7、“霜重”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8、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和忠诚。
全诗描绘了一幅战争的画面,通过描绘战斗的场景、氛围以及将士们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将士们的赞美。
诗的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黑云压城,象征着敌人的强大和气势汹汹,而“甲光向日金鳞开”则描绘了守军的坚定和英勇,金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示出他们的威武和自信。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角声呜呜咽咽,充满了悲伤和凄凉,而塞上的燕脂则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暗示着战斗的激烈和血腥。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描写了援军的行动和困境,半卷红旗,显示出他们的谨慎和小心,而“霜重鼓寒声不起”则描绘了环境的恶劣和战争的艰难。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则表达了将士们的忠诚和决心,他们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人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同时也表达了对将士们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战争的批判,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渴望。
在艺术表现方面,李贺的这首诗也具有很高的成就。
首先,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等诗句,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惨烈场景。
其次,诗人还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例如,“黑云”“金鳞”“燕脂”“霜重”等词语,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最后,诗人还运用了典故,使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感。
例如,“黄金台”“玉龙”等词语,通过典故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感。
《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
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台上隶属于北章村,由黄金台在此而得名),遗址尚存。
用来形容招纳贤才的地方或人才荟萃之地。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关于此系年,有两种说法。
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
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整体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
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
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
的意境。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名家点评
王谠《唐语林》:李贺以歌诗谒韩愈,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
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有篇《雁门太守》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却缓带,命迎之。
王得臣《麈史》:长吉才力奔放,不惊众绝俗不下笔,有《雁门太守》诗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射日金鳞开。
王安石曰:是儿言不相副也。
方黑云如此,安待向日之甲光乎?
曾季狸《艇斋诗话》:李贺《雁门太守行》语奇。
高棅《品汇》:刘云:有此一语方畅(角声满天句下)。
此等景不可无(塞上燕脂二句下)。
起语起。
赋雁门著紫土本嫩。
后三语无甚生气,设为死敌之意偏欲如此,颇似败后之作。
杨慎《升庵诗话》:或问:此诗韩、王二公去取不同,谁为是?予曰:宋老头巾不知诗,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西龙之句,解此意矣。
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蚊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语少而劲,转出死敌意,愤咽。
范梈曰:作诗要有惊人句。
语险,诗便惊人。
如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照日金鳞开,此等语,任是人道不出。
周敬曰:萃
精求异,刻画点缀,真好气骨,好才思。
顾璘曰:词奇而俊,前辈所称。
陆时雍曰: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二字难下;霜重鼓寒声不起,语甚有色。
周珽曰:今观其全首,似为中唐另树旗鼓者。
至末二句,雄浑尤不减初、盛风格。
长吉诗大抵创意奥而生想深,萃精求异,有不自知为古古怪怪者。
他如《剑子》、《铜仙》等歌什,辄多呕心语,宜为昌黎公所知重也。
黄淳耀、黎简《李长吉集》:黎简:声满天地似昌黎天狗堕地之作篇中活句,贺其不愧作者。
霜重句即李陵兵气不扬意。
写败军如见(半卷红旗二句下)。
以死作结势,结得决绝险劲(末二句下)。
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杜诏: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
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
皆极写忠诚慷慨。
薛《一瓢诗话》:李奉礼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阵前实事,千古妙语。
王荆公訾之,岂疑其黑云、甲光不相属耶?儒者不知兵,乃一大患。
沈德潜《唐诗别裁》: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黑云压城二句下)。
字字锤炼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沉雄乃尔(黑云压城二句下)。
警绝(霜重鼓寒三句下)。
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闪烁纸上(黑云压城句下)。
结更
陡健。
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长吉诗皆仅成章(半卷红旗二句下)。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此篇盖咏中夜出兵,乘间捣敌之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甚言寒云浓密,至云开处逗露月光与甲光相射,有似金鳞。
此言初出兵时,语气甚雄壮。
角声满天,写军中之所闻;塞上胭脂,写军中之所见。
半卷红旗,见轻兵夜进之捷;霜重鼓咽,冒寒将战之景。
末复设为誓死之词,以答君上恩礼之隆,所以明封疆臣子之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