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针刺触发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刺触发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刺触发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一、内容概览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针刺触发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研究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疼痛疾病,其特点是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常导致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针刺触发点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缓解疼痛、改善肌肉功能的目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然后重点分析了针刺触发点治疗在MPS中的应用及其疗效。

针刺触发点治疗可以显著缓解MPS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

本文还探讨了针刺触发点治疗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针刺触发点治疗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支持。

由于MPS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复杂多样,针刺触发点治疗仍需结合个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有必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针刺触发点治疗MPS的临床应用。

1.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定义和概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伴随疼痛、肌肉紧张、僵硬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MPS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慢性劳损、外伤、炎症、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

疼痛性质:通常为慢性、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能为刺痛、酸痛、胀痛等。

疼痛范围:疼痛通常集中在肌肉或筋膜的起附点或应力集中区域,如颈肩、腰臀、背部等。

肌肉触诊:医生在检查时可能会发现受累区域的肌肉紧绷、压痛和结节。

活动受限: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如弯腰、转身、张口等动作困难。

并发症:长期MPS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功能障碍,甚至影响全身健康。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通常包括对症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针刺触发点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已在临床上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一、西医治疗方法(一)药物治疗2. 肌松药物:肌松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肌肉传导,改善肌肉痉挛和紧张,减轻疼痛症状,如盐酸环苯磺酸氯倍他索等。

3. 抗抑郁药物:部分MPS患者因长期疼痛而出现抑郁情绪,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4. 镇痛药物:对于慢性疼痛患者,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或镇痛药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1. 热疗: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酸痛,有助于提高肌肉弹性。

2. 冷疗:冷敷可以减轻肌肉炎症和肿胀,对急性疼痛期的患者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3. 按摩和理疗:通过按摩、牵拉等手法,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4. 理疗治疗:如超声波治疗、电疗、拨磁治疗等。

(三)注射治疗1. 肌肉注射:对于局部肌肉疼痛和痉挛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采用局部肌肉注射,如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肉毒杆菌素等。

2. 硬化剂注射:局部注射硬化剂,如酒精、甲酚等,破坏局部神经末梢,减轻疼痛。

(四)手术治疗对于MPS患者来说,手术治疗通常是最后的选择,只有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均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一般包括肌肉松弛手术、神经解剖术、脊髓电极植入术等。

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MPS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针刺和灸疗,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调和气血,解除肌肉痉挛,缓解肌肉疼痛。

(二)中药内服与外用1. 中药内服:通过中药内服可以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气血循环,调和脏腑功能,从而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2. 中药外用:中药贴敷、熏洗、拔罐等外用疗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局部疼痛和痉挛。

(三)推拿按摩和拔罐疗法通过推拿按摩和拔罐,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紧张,调整脏腑功能。

1. 艾灸疗法:通过艾灸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MPS的治疗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而是以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MPS已经成为当前的治疗趋势,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缓解MPS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软组织疼痛,多见于骨骼肌,以激痛点为主要临床特征,按压时可产生局限性及牵涉性疼痛。

现代研究已经从电生理学及细胞分子水平领域证实,肌筋膜激痛点受劳损、湿热等被活化,引起肌纤维持续性收缩造成的肌肉疼痛被称为“MPS”[1],激痛点的刺激活化是引起MPS 的重要原因[2]。

因此,激痛点的灭活被认为是本病治疗的核心。

临床上针对软组织损伤疼痛以激痛点作为靶点进行干预,临床疗效往往立竿见影。

中医在本病治疗中因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通过对激痛点定义、MPS中医治疗原则、激痛点中医治疗技术与方法临床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激痛点的定义激痛点是肌筋膜激痛点的简称,也叫激发点、触发点或扳机点,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可被触摸到,具有高度敏感性且按压后能引起远端牵涉痛[3-4]。

激痛点是1942年由美国医生Janet Travell提出,激痛点常位于肌腹中央、肌肉肌腱交界处、以及肌肉附着于骨骼处。

根据其形成部位的不同,可区分为肌筋膜性、肌腱性、皮肤性、韧带性或骨膜性激痛点等。

目前,临床公认的激痛点的临床表现为压痛、牵涉痛、紧张带结节、抽搐反应和自发电位[5]。

2中医治疗原则MPS属中医学“痹证”“经筋病”范畴。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MPS的发生与肌肉筋膜长期受到寒冷、潮湿的侵袭有密切关联[6]。

《灵枢·经筋》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寒和瘀是其主要的病理特点,以“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为病理基础,治则当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止痛。

《灵枢·经筋》提出经筋病的治疗原则为“燔针劫刺”“以痛为腧”,即选择压痛点、硬结、条索状结节进行针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神经肌肉的恢复。

3激痛点中医干预技术与方法MPS临床治疗手段十分丰富。

针刺、艾灸、推拿、针刀、拔罐、刺络放血及中药治疗等,也有几种方法叠加的综合干预治疗,临床疗效肯定,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的研究新进展【摘要】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属于一种由于盆底肌和筋膜的病变而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其主要表现为腰、骶、臀、腿等部位的肌肉僵硬和筋膜疼痛,同时还伴随有高度敏感的肌筋膜触发点。

该病发病率高达14%-23%,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交叉,容易导致漏诊,耽误治疗,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病。

当前,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心理干预、物理治疗及针灸等,而在我国,物理治疗还处在起步阶段。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物理治疗;研究新进展1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和临床特点1.1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生机理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及痛觉产生的机理尚未阐明。

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与盆底肌的过度活动有关。

由于盆底肌的过度活动会引起组织的缺血和缺氧,从而引起局部的乳酸积累,从而引起疼痛。

另外,还会导致疼痛或疼痛过敏,也就是肌筋膜触发点。

此外,疼痛物质会向邻近节段传播,造成肌肉筋膜触发的牵拉痛,而中枢痛敏又会使神经元兴奋性增强,使其感受域增大,从而导致难治性牵拉痛。

肌筋膜可以感受到肌肉的张力变化,从而激活神经,进而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扩张,调节机体姿势,稳定和平衡机体运动。

肌筋膜在超负荷损伤后,会发生病理变化,导致肌肉的生物力学改变,最终导致肌肉收缩力降低。

以上炎性反应可加重病变,引起疼痛或加重[1]。

盆底的结构非常复杂,牵扯到了多个器官,它参与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其中有上下肢的肌肉骨骼支撑、膀胱和肠道的控制以及性功能等。

与此同时,它还会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所以它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另外,妇女在妊娠和分娩的过程中,很容易在盆底肌和筋膜上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或者拉伸变形,造成肌筋膜的损害或者形成“肌筋膜触发点”,最终发展为“盆底肌筋膜疼痛”。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朱灿麟(ZMS慢性筋骨痛症及运动软组织损伤专科香港九龙)【摘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可发生于人体多个部位,是颈肩背痛,软组织痛及关节周围痛的常见病因。

关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过去三十年,已有正确的记述,在最近二十几年来对它的机转过程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本文讨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之背景、诊断、病理及各种治疗方法,从而找出有效治疗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激痛点针刺1 激痛点之特性激痛点被认为是临床征状之源头,所以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分类及特性。

激痛点现象最先于1942年由Travell氏提出[1],大部份之研究都同意激痛点是位于肌肉带状物中的一个敏感部位。

而激痛点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活跃性激痛点 (Active Trigger Point)、及隐性激痛点 (Latent Trigger Point)。

活跃性激痛点可自发地引致疼痛,而隐性激痛点则在受压下才会引起疼痛。

激痛点常在神经肌肉接合点(Neuromuscular Junction,Endplate Zone) 找到。

而激痛点的产生可以早在出生后六个月后[2]。

1.1 激痛点之分类表1 隐性激痛点与活跃性激痛点之分别[2]压痛点是由原病灶受到物理、化学因素刺激而产生的电信号。

当受到外力压迫时使原来的刺激增加而产生更为显着的定位疼痛感觉,即为压痛点。

它常与较表浅的筋膜炎或深部的损伤部位相符合,常位於肌肉筋膜與骨骼的附著點,压痛较集中、固定、明显。

如冈上肌肌腱炎、颈椎损伤、骨折部位等。

激痛点则是指来自肌筋膜痛的敏感点,压之可诱发整块肌肉痛,并扩散到周围或远处部位的放散痛。

激痛点的形成起初是肌肉功能失调,继之生理组织营养不良,局部代谢增加而血流相对减少,结果在肌肉中产生不能控制的代谢区,代谢物中的神经激活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类物质使血管严重收缩,这些局部反应通过中枢或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使肌肉束紧张,并出现感觉痛区。

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摘要: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临床症状多变,对产妇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本文全面总结了MPPS的发病因素、评估诊断及目前常用治疗措施,旨在为产后MPPS的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评估诊断;治疗方式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 postpartum myofascial pelvic pain syndrome,MPPS)是由于产后盆底、盆壁肌肉和筋膜损伤造成局部黏连、挛缩,形成触发点,而引发的疼痛、压痛和自主神经现象,多在触碰局部盆底肌筋膜时引发,疼痛评分高,严重者会引发相关的功能障碍。

该病常常误诊为盆腔感染而延误治疗,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

本文拟对产后盆底肌筋膜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总结,旨在对治疗MPPS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为研究和治疗MPPS提供临床依据。

一、病因研究产后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病因复杂,研究证实其可能与多次妊娠、密集生产、多胎妊娠、产道损伤、激素水平异常等原因导致盆底肌肉筋膜松弛、结构缺损等有关[2-3]。

妊娠后随着子宫不断增大,妊娠附属物逐渐增重,身体重心后移,脊柱过度前凸,骨盆前倾加剧,腰背伸肌群处于持续性紧张收缩状态[3]。

盆腔肌筋膜受到长达数月的体位性负荷,肌纤维持久性紧张收缩导致出现痉挛,压迫从中穿行的肌肉、神经及血管,导致局部触发点的形成[4],再加上产时往往发生盆底肌肉、筋膜、韧带及神经等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如果产后自我修复不佳最终就会发展为产后MPPS[5]。

二、评估诊断MPPS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牵涉到多系统、多部位,主要表现为可为钝痛、酸痛、胀痛、灼痛或针刺样痛,疼痛程度及疼痛部位模糊,且可能发生骶尾部、大腿根部,外阴等部位的牵涉痛。

疼痛发作时间不定,白天或晚上以及间隔时间无规律,部分患者伴有局部的肿胀、麻木、无力及感觉异常等。

因患者主诉模糊不清,增加了诊断的难度[6]。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成因、诊断及康复治疗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成因、诊断及康复治疗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成因、诊断及康复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又称肌筋膜炎,主要是肌肉和筋膜因无菌性炎症而产生粘连,分布于其间的感觉神经受到炎症环境中致痛物质的刺激及炎性水肿组织的压迫而导致疼痛。

一、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定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以疼痛为主的一系列肌肉功能失调的综合症,也称肌筋膜痛、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或肌筋膜炎。

到医院的人当中感冒患者最多,肌筋膜疼痛居第二位。

人群聚集的地方可能没有感冒患者,但诉说为疼痛所苦的人则比比皆是,断言有疼痛症状的人大部分属于肌筋膜疼痛,并不为过。

在患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病患身上,我们往往能检查到诸多的激痛点以及相应的牵涉痛区域和自主神经现象。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的术语辨析广义:包括了任何软组织源的、与肌肉压痛有关的区域性疼痛。

狭义:特指由激痛点(Trigger Point,TrP)引起的疼痛。

推荐在狭义上使用该术语,或者干脆使用“肌筋膜TrP”表示由TrP引起的肌筋膜痛综合征。

目前研究认为:肌筋膜疼痛实际上的病变部位不在肌筋膜,而是在骨骼肌的运动终板部位,长期的肌筋膜痛会导致脊髓水平的易化改变,急性疼痛转变为慢性疼痛。

肌筋膜TrP或肌筋膜痛综合征(MPS)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与激痛点我们可以把许多临床现有的、以疼痛为主体、较为混淆病症和综合症归类到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理念中去。

从骨科疼痛综合征和神经痛范围来看,颈椎病、耳大神经痛或枕大神经痛、胸廓出口综合症、肩周炎、网球肘、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等绝大数都是肌肉和关节周围肌的疼痛扳机点形成所致。

激痛点形成原因产生激痛点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很多因素都有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种:•骨骼肌肉系统或椎间盘的创伤•炎症:胆囊炎,阑尾炎,胃炎•心肌缺血•缺乏运动或运动过量,姿势不良•疲劳,睡眠不良,情绪不佳•激素水平变化:绝经后综合征•营养不良•局部受凉:吹空调•肥胖•吸烟激痛点的分类及关系1、根据激痛点的部位,当然可将激痛点分为肌筋膜激痛点、皮肤性激痛点、骨膜激痛点、韧带激痛点等;健身前看这篇,有效预防运动损伤!2、根据其是否引起疼痛症状,可分为活动性激痛点与潜伏性激痛点;3、根据其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激痛点可分为主激痛点(Key Trigger Point)与附属激痛点(又叫卫星激痛点,Satellite Trigger Point),继发性激痛点与原发性激痛点等。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中医认为,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经络阻塞导致局部炎症和疼痛。

中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方法主要包括穴位按摩、中药外敷和针灸疗法等。

1.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经络穴位,能够改善气血循环,缓解局部炎症和疼痛。

常用的穴位有肩井穴、外关穴、足三里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行按摩或寻求专业按摩师的帮助进行按摩。

2. 中药外敷中医认为,一些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作用的中药可以通过外敷的方式,渗透到皮肤和肌肉组织中,起到缓解疼痛、消肿散结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当归、红花等。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重要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经络穴位进行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改善局部炎症和疼痛。

针灸还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患者的疼痛敏感度。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止痛药、肌松药和抗抑郁药等。

止痛药可以帮助缓解疼痛,肌松药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抗抑郁药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疼痛感。

2.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西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重要方法,常用的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理疗和超声波等。

这些物理疗法可以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促进组织修复等方式,缓解疼痛和肌肉僵硬。

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尤其是存在明显神经压迫、肌肉萎缩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肌肉松解术、神经解压术等,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方面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成为了目前的主流趋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配合物理疗法、药物配合理疗等。

1. 中药调理中医认为,通过中药的调理可以改善患者的气血状况,缓解炎症和疼痛。

一些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作用的中药可以通过配合西药使用,达到更好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气血、缓解疼痛,而物理疗法可以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两者结合使用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肌筋膜综疼痛合征的外治手段研究进展

肌筋膜综疼痛合征的外治手段研究进展

肌筋膜综疼痛合征的外治手段研究进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一种慢性疼痛性病症,临床又称“肌筋膜炎”,主要是肌肉和筋膜因无菌性炎症而产生黏连所引起,多伴有一个或多个激痛点。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本病的发病率呈不断的增长趋势,如长时间伏案工作,倚靠在过软的沙发上等,都成为了引发MPS的因素之一。

在西方医学中, MPS的病理基础为激痛点致痛,因此有效地灭活激痛点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而在中医学中, MPS可归属于“筋痹”范畴。

《素问·痹论》指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凝而不流;在于筋则曲不伸。

”由此可见,疼痛、活动受限是“筋痹”的典型临床表现,风寒湿邪为患、阴血亏虚、肝郁脾虚等是其病因病机,因此在治法上多以中药内服固本,中药外用驱邪为主。

下文将主要讨论MPS的外治手段。

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中包括超声波、激光、体外冲击波、肌内效贴等疗法。

激光治疗是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消炎、镇痛、消肿等作用,李真[1]等运用双波长弱激光治疗斜方肌MPS,认为弱激光照射可以降低激痛点的肌张力、减轻疼痛程度、增大颈部侧屈活动度。

超声波属于声波的一种,可以增强局部组织代谢循环,促进肌筋膜组织再生、延伸,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治疗效果。

相比前者来说,体外冲击波治疗是一项较新的技术,具有瞬时性、宽频性和高压强性等特点,在穿越人体组织时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深部组织。

介纳等[2]运用冲击波复合激痛点注射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优良率达到了91.67%。

肌内效贴是一种辅助的物理治疗手段,具有良好的弹性、丰富的力学特性和较低的致敏性等优势。

范斌等[3]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程度的治疗效果,认为肌内效贴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方面有优势,治疗时间或随访时间越长,肌内效贴的疗效越好。

2.运动治疗单纯的运动疗法近年在我国运用较少,一是由于中医的推拿手法替代了一部分的牵张、牵拉法,二是因为运动疗法的治疗过程较痛苦而难以为患者接受。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超声研究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超声研究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超声研究进展摘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不明原因导致运动和感觉异常的非关节性肌肉骨骼疾病,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是其特征性的存在。

目前,MPS的诊断仍以临床医生的手法触诊为依据,但由于手法触诊主观性较强,致使观察者间的可信度较低。

缺乏客观、准确的诊断标准是MPS诊疗所面对的最大难题。

本文通过总结归纳常规灰阶超声成像、超声弹性成像、多普勒超声成像及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等超声新技术在MPS诊断及定量评估方面的应用,旨在为MPS的诊断及疗效的评估提供一种方便、客观准确的辅助检查方法。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筋膜触发点;超声;一、概述1、MPS与MTrPs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也称肌筋膜痛或肌筋膜炎,是一系列以疼痛为主的肌肉功能失调的症候群,可涉及全身痛点,以颈肩背部疼痛最为常见,患者常有有意避免疼痛的行为。

此综合征常见于老年人、运动员、公务员和电脑操作员。

尽管MPS的患病率很高,但该综合征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学尚不明确。

大量证据表明,运动终板功能障碍可能触发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1-2],即肌筋膜疼痛实际上的病变部位不在肌筋膜,而是在骨骼肌的运动终板部位。

MTrPs是位于骨骼肌紧绷带(taut band,TB)内高度敏感的触痛结节[3],也称为Bmuscle绳结,是MPS的特征性存在,被认为是急性和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原因。

根据其是否引起疼痛症状,可分为活动性触发点(action-MTrPs,A-MTrPs)与潜伏性触发点(latent-MTrPs,L-MTrPs),A-MTrPs多半在浅层肌肉,L-MTrPs多半在深层肌肉。

L-MTrPs与A-MTrPs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但A-MTrPs表现为自发性疼痛,而L-MTrPs只能在用力触压时才引起疼痛。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3-09T09:35:53.33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月22期作者:丁洁[导读]丁洁(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00)【摘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在全身各个位置发作,临床发生比例相对较高。

本研究主要针对目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情况予以简单介绍,并总结目前康复治疗相关学术研究,归纳当前临床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方法,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康复治疗;进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是由于肌筋膜触发点所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慢性疼痛,可分为按压痛或牵拉痛等[1]。

一般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多发于颈肩部、背部、手臂及腰臀位置,大部分患者均由于长时间某处肌肉过分紧张或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所致,由于目前伏案工作比例较高、手机及电脑应用时间较长,临床中发生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比例亦有所升高。

1.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概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由于肌筋膜触发点因其的疼痛症状,触发点造成患者局部位置发生疼痛、牵拉痛、运动功能障碍、肌内自发放电等整合脏,其临床发生诱因尚不明确,就当前学术界相关研究加以总结,可分为:能量代谢危机假说、肌梭异常放电假说、肌组织瘢痕纤维化假说等,以上各种学术研究均在不同角度上分析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生原因,但就目前而言,均不能成为确切的发生原因[2]。

既往学术中认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肌肉慢性拉伤疾病,但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肌筋膜触发点概念引入,使得学术界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产生了进一步的认知,多种新兴治疗手段也不断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

2.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康复治疗2.1按压治疗部分研究者认为,造成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在运动或活动期间,肌肉内释放出大量的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导致其运动终板后膜发生除极化,该过程持续性进行后,造成患者骨骼肌收缩,对其周围组织均产生压迫作用,进而对体内大量的三磷酸腺苷产生消耗,使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局部位置存在能量代谢异常,发生局部缺血,引发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痛综合征研究进展

肌筋膜痛综合征研究进展

及的结节组织发现,肌纤维直径明显增粗电子显微镜观察
到A带过多而I带缺少。 3临床表现 3.1症状 3.1.1疼痛: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主诉,多发生于肌肉损伤或 过度使用后.典型的疼痛为深部位、定位差的持续性酸胀痛 或钝痛,呈紧束感或重物压迫感。常局限于身体的l,4部位, 颈后、下腰部、肩和胸部是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后颈部肌肉 的慢性疼痛从颈竖直肌或上斜方肌的触发点一直到头顶,可 引起患者持续数日的头痛;下腰部脊柱旁肌肉的疼痛从臀中 肌的触发点波及至下肢,症状类似坐骨神经痛的表现;冈下 肌的疼痛波及侧面的三角肌,并下传至手臂还可累及手部…】。 存在多个触发点时会有一个广泛区域的疼痛。夜间会痛醒、
这种自发性持续低振幅电位活动。称为自发性电活动(spon-
taneous
electrical
activity,SEA).是触发点的特征。因此他们认
为SEA起源于运动终板功能障碍。结合局部代谢危机学说, 提出整体假说。
晨起有僵硬感,活动后疼痛有所减轻,劳累或傍晚又加重,与
情绪、气候环境有关f121。 3.1.2功能异常:急性触发点常伴有自主神经反应.如皮肤滚 动痛、对触摸和温度高敏感、异常出汗、反应性充血、烧灼感 和皮肤划痕症[51。触发点可影响本体感受功能.如平衡失调、 前庭性眩晕。另外,还可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运动范嗣受 限、肌肉无力、痉挛、协调性下降。 3.2体征
定该点,在两指间进针1—2 cm,刺中时患者会有特殊感觉,适 当进针后回吸无血液,即可注入0.2 ml注射液,将针退至皮 下,在其局嗣注射.直到无法弓l出局部肌肉抽搐。注射后在局 部压迫2 min止血。触诊肌肉,确保没有别的触发点,如果有 应予同样注射治疗。结束穿刺后。马上对肌肉进行缓慢的牵 张疗法。 干针和湿针效果相似。而干针治疗后产生的疼痛比注射 产生的疼痛更持久更剧烈。Kamanli等f17】观察了干针、利多卡 因注射及肉毒索注射治疗MPS的疗效,发现利多卡因注射更 实用、效果更快,比于针不良反应少,比肉毒素注射更经济, 是治疗MPS较好的选择,而肉毒素注射可用于常规治疗效果 不佳的患者。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摘要】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症,其特点是局部肌肉或筋膜区域的疼痛,常由于长期姿势不良、运动不当或受伤等因素引起。

中医治疗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为主,西医则注重药物和物理疗法。

本文对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针灸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做了全面介绍。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在于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展望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解决治疗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深入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诊断标准、针灸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展望、挑战、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疼痛的特点和病因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症状,其特点包括疼痛的部位多样化、疼痛细致的描述、疼痛的特点常常呈现为刺痛、酸胀、痉挛等感觉。

疼痛的部位通常发生在肌肉和肌腱附着点,可能会出现局部肌肉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该病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肌肉的长期紧张、疲劳、姿势不当、运动损伤等因素有关。

心理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对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了解疼痛的特点和病因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过程中,综合考虑疼痛的特点和病因对病情的治疗至关重要。

1.2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穴位理论。

根据中医的理论,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湿热郁结或寒湿凝滞在经络中引起的疼痛症状。

在中医治疗中,通常会通过调理气血、祛湿热、祛寒湿的方法来缓解疼痛。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拔罐、刮痧、中药熏洗等。

针灸是一种通过在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运行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症状。

拔罐和刮痧则是通过破气郁、祛寒湿的方式来改善疼痛症状。

中药熏洗可以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1. 引言1.1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概述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病症,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会成为未来治疗该病症的重要方向,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综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的进展进行概述,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现代认识到西医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最终展望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指导。

2. 正文2.1 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现代认识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肌肉和筋膜的疼痛、僵硬和疲劳感。

在过去,人们对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并不充分,主要停留在肌肉痉挛、局部循环障碍等方面。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现代认识认为,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

心理因素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也被认为是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发病的重要原因。

进一步研究发现,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在疼痛区域的组织中存在炎症因子的增加、神经末梢的异常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加工等情况,这些都导致了疼痛敏感度的增加和疼痛传导的异常,在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对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治疗,除了针对疼痛症状进行缓解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其病因和发病机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为读者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2.2 西医药物治疗进展西医药物治疗在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的进展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镇痛药、抗抑郁药和肌肉松弛剂等。

筋膜疼痛综合症的研究和治疗

筋膜疼痛综合症的研究和治疗

筋膜疼痛综合症的研究和治疗筋膜疼痛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源于人体的筋膜组织,可以引发全身不同部位的疼痛和压力感。

这种疾病非常普遍,目前还没有完美的治疗方法,许多人会选择寻找一些替代医学方法,比如针灸和推拿。

筋膜疼痛综合症是指一种无法在基础疾病或损伤基础上解释的、其他症状可以排除的疼痛,它源自于筋膜区域。

感觉到的疼痛通常是刺痛、灼热、扭曲或拆拉的感觉,这些痛苦通常来自肌肉中的筋膜层。

筋膜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一层结缔组织,它们是我们身体中最坚韧的结构之一,不仅可以传递力量,还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身体的完整性。

然而,当受到损伤或过度使用时,筋膜可能会变得紧张或损伤,从而导致疼痛和不适。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约有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筋膜疼痛综合症。

虽然这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它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阻碍日常工作和体育活动。

因此,该疾病对患者的造成的负担极其沉重,它不仅增加了医疗保健的费用,还可能导致产假、缺勤和失业等问题。

许多因素可能会引起筋膜疼痛综合症。

例如,重复或过度使用某些肌肉群,长时间处于单一的姿势中,以及过度疲劳等。

此外,情绪状态和压力,如焦虑和抑郁,也可能使疼痛加剧。

有些人可能会时常感觉某些肌肉僵硬,部分人甚至会感觉到疼痛。

这种不适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疗,可能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治疗筋膜疼痛综合症方面,目前还没有得到完美的方案,很多人倾向于试用各种替代医学方法,如针灸和推拿,以帮助缓解疼痛。

然而,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并不总是有保障,因此,更多的人将疼痛控制视为选择方案。

在疼痛控制方面,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物理治疗、手术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方法包括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抗抑郁症药物和镇痛药等。

物理治疗方法,如按摩、热敷、冷敷、艾灸和牵引物等,可能会有助于缓解疼痛。

手术方法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当疼痛非常严重或长时间疼痛无法缓解。

最后,心理治疗也可能有助于控制筋膜疼痛综合症,调节情绪和减轻压力可以帮助纾缓疼痛症状。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肌筋膜疼痛综合症(MP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僵硬和局部敏感。

该病病因复杂,目前尚无明确的治愈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治疗MPS的一种主要方法,该方法综合运用了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医治疗MPS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和功能,以达到缓解疼痛和改善症状的目的。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酸痛的症状。

中药治疗则是通过中药的活性成分对MPS的病因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西医治疗MPS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理疗等,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增强肌肉的柔韧性,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的症状。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镇痛药、抗炎药和肌肉松弛剂等药物来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严重的MPS患者,通过手术切除或修复受损的肌筋膜来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MPS的方法主要包括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中医诊断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确定MPS的病因和病情。

西医诊断主要是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来确定MPS的病因和病情。

治疗方法主要是综合运用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MPS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些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MPS的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性,主要表现为治疗周期长、疗效不稳定和副作用较多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MPS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是一种以肌肉疼痛、僵硬和压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这种疾病在临
床上非常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其病因多样,治疗一直是难点。

本文旨在
总结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以供参考。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方法主要有针灸、推拿、中药等。

1. 针灸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常见方法之一。

针灸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疼痛、肌肉僵硬、脱力和肌肉痉挛等症状。

此外,针灸还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
病能力,对肌肉组织的恢复也有帮助。

2. 推拿
推拿治疗也是中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常见方法之一。

推拿通过按摩肌肉和揉捏
筋膜,可以改善肌肉酸痛、僵硬和疲劳等症状。

此外,推拿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进营
养物质的供应,逐渐缓解患者的疼痛。

3. 中药
1.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西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热敷、冷敷、电疗、按摩、伸展和运动疗法等。

通过物理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肌肉僵硬和
肌肉痉挛等症状,并促进肌肉组织的修复。

综合治疗
中西医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具有独特的优点,综合治疗能够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包括针灸、推拿、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中药治疗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肌肉僵硬和肌肉痉挛等
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朱灿麟(ZMS慢性筋骨痛症及运动软组织损伤专科香港九龙)【摘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可发生于人体多个部位,是颈肩背痛,软组织痛及关节周围痛的常见病因。

关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过去三十年,已有正确的记述,在最近二十几年来对它的机转过程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本文讨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之背景、诊断、病理及各种治疗方法,从而找出有效治疗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激痛点针刺1 激痛点之特性激痛点被认为是临床征状之源头,所以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分类及特性。

激痛点现象最先于1942年由Travell氏提出[1],大部份之研究都同意激痛点是位于肌肉带状物中的一个敏感部位。

而激痛点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活跃性激痛点 (Active Trigger Point)、及隐性激痛点 (Latent Trigger Point)。

活跃性激痛点可自发地引致疼痛,而隐性激痛点则在受压下才会引起疼痛。

激痛点常在神经肌肉接合点(Neuromuscular Junction,Endplate Zone) 找到。

而激痛点的产生可以早在出生后六个月后[2]。

1.1 激痛点之分类[2]压痛点是由原病灶受到物理、化学因素刺激而产生的电信号。

当受到外力压迫时使原来的刺激增加而产生更为显着的定位疼痛感觉,即为压痛点。

它常与较表浅的筋膜炎或深部的损伤部位相符合,常位於肌肉筋膜與骨骼的附著點,压痛较集中、固定、明显。

如冈上肌肌腱炎、颈椎损伤、骨折部位等。

激痛点则是指来自肌筋膜痛的敏感点,压之可诱发整块肌肉痛,并扩散到周围或远处部位的放散痛。

激痛点的形成起初是肌肉功能失调,继之生理组织营养不良,局部代谢增加而血流相对减少,结果在肌肉中产生不能控制的代谢区,代谢物中的神经激活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类物质使血管严重收缩,这些局部反应通过中枢或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使肌肉束紧张,并出现感觉痛区。

按压或针刺激痛点可引起不同形式的感应痛点,激痛点可诱发植物神经症状,如血管收缩、局部肿胀、头痛、头晕、耳呜等。

1.3 激痛点之影响激痛点除了引发疼痛及放散痛外,并会增加肌肉的紧张度,使肌肉缩短,缩短了的肌肉又会拉紧不同结构组织,所以肌肉缩短是引起肌筋膜痛的关键,亦是引致其它软组织及关节痛症的主要原因。

肌肉缩短使附着肌肉的其它结构受到机械性的张力,增加肌腱的损伤,如肌腱炎、腱鞘炎,如果腱内有籽骨,则会引致软骨磨损和疼痛,若脊椎旁之肌肉缩短,则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最终导致椎间盘退变或椎间盘脱出,肌肉缩短可引起肌肉排列的改变和关节话动异常,从而又可引起关节疼痛及退行性变化,肌肉对神经的压迫可引起神经压迫症状。

所以有学者认为,肌筋膜疼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人们习惯上根据痛处位置来定名,例如“肱骨外上髁炎”、“跟腱炎”等等,但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肌肉缩短所致[3]。

2 临床症状Travell及Simons氏[1]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之临床表现有详尽之描述。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通常有急性软组织创伤史或需长期固定姿势工作或劳动强度较大者。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局部肌肉疼痛,在疼痛区域内有激痛点出现,压激痛点有传导痛,这些疼痛区域大部份出现在颈、肩膀、上肢、下背、下肢等区域。

除了激痛点外,其余的身体检查是正常,没有明显关节肿胀或神经功能缺失,但关节活动度可能因为疼痛及肌肉缩短而减少,受创伤后,关节囊黏连情形可能会出现,疼痛也可能使肌力减弱。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持续性疼痛和放散痛在不同区域会引起不同的病症。

例如:头颈部,会出现张力性头痛、颞颔关节疼痛、颈部酸痛、活动受限;肩膀会出现类似肌腱炎或关节炎的疼痛,甚至传至手臂;下背部出现疼痛,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上、下肢会引起相关部位的放散痛,常见如坐骨神经痛。

3 临床诊断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均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暂时缺乏公认之辅助检查指标。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疼痛发作史及相关病因,(2) 疼痛的放散性分布,(3) 关节活动受限, (4) 受累肌肉轻度无力,(5) 激痛点局部压痛,(6) 含激痛点的肌肉出现肌紧张并可触及肌紧张带,(7) 用力加压激痛点可引起局部肌收缩反应,(8) 持续机械性刺激痛点再现放散痛。

前四项有助于临床诊断,后四项确定临床诊断[1] [4]。

3.1其它相关诊断(1) 超声影像诊断随着超声诊断仪器和诊断技术的发展,超声显像在肌肉骨骼及软组织的应用日益普及。

近年,葛氏[5]等应用超声诊断仪研究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肌肉的超声影像学变化。

结果显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中肌肉的厚度较正常侧增大、肌筋膜的回声增强、肌肉增厚伴回声减弱、肌肉增厚伴肌肉明显变形以及肌肉变薄回声增强等。

肌肉厚度增大可能是由于肌肉水肿或肌肉的慢性肥厚及肌肉的痉挛所致。

回声增强提示有慢性肌肉劳损并慢性纤维化。

回声减弱则提示急性水肿的存在。

筋膜的增厚特别是近骨面筋膜毛糙,是肌肉与骨膜黏连的表现。

图像上肌肉形态的明显变化提示肌肉发生了严重的挛缩,或肌肉与其它周围组织发生了黏连。

肌肉变薄提示有肌肉的萎缩,这可能是由于肌肉的损伤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肌肉持续营养障碍,最终发生了肌肉萎缩。

肌肉的肥厚和变形提示有肌肉的挛缩,有力地支持了肌筋膜的疼痛—痉挛—疼痛恶性循环学说或称代谢危机论。

预计将来超声影像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及病理研究会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

(2) 皮肤电位测定与激痛点之定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激痛点是治疗该病的重要部位。

然而,目前除了使用触诊法来确定激痛点部位外,尚缺乏定位的数据化依据。

研究显示,激痛点具有自发电现象,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自发电现象包括两个成分组成:一部分为约50µV的持续性低电位,另一部分为迭加在其上的不规则律峰值,约为500-100µV的高电位[6]。

同时,90%激痛点的体表皮肤电位高于周围点及对照点。

经过治疗后,体表激痛点电位都可降低,疼痛症状亦明显减轻。

所以,根据激痛点的高电位特性,结合临床触诊,可更客观地做到基本准确定位,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4 病理机转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关键是先找出激痛点,而造成激痛点的原因相当错综复杂,目前对激痛点的形成有以下说法:4.1 神经病理痛症 (Neuropathic Pain)传统西医解释痛症为人体组织受损害或有炎症而产生的信号,通过健全的神经传到中枢神经,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身体往往并未发炎。

1973年,Gunn 氏[3]首先提出这套神经病理痛症理论,他采用了神经支配断阻性超过敏(Cannon and Rosenblueth’s Law of Denervation) 的概念,认为正常的神经和肌肉依赖完整无损的神经分布进行调节或提供营养效应。

凡有阻碍神经传导的情况下,都可使该神经支配的感受器或器官产生超过敏反应。

超过敏反应可以在身体多种不同的结构内发生,包括骨骼肌、平滑肌、脊椎神经元、交感神经节、肾上腺、汗腺、此外、神经支配失调的结构,对很多化学性和物理性刺激(包括伸张和压迫),会作出过度的反应。

在产生过敏的所有结构中,最重要如普遍的是横纹肌,除了肌肉疼痛和易触痛外,神经支配断阻增加肌肉的紧张使肌肉缩短,肌筋膜疼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肌肉缩短。

长期的肌肉缩短,不但使肌肉本身疼痛,更会影响肌腱并拉动关节收紧,从而增加和增快机能的劳损及退行性变化。

至于神经支配断阻的原因,其中最主要是神经根的损伤,原因可以包括压力、拉张、扭曲和磨擦。

而脊椎病会加快和加重这些机理。

所以Gunn 氏认为单针刺激痛点是不够全面的,还要把脊椎旁缩短了的肌肉放松,使受压迫的神经根得到舒解,消除痛苦。

4.2代谢危机论 (Energy CrisisTheory)1981年,Simon氏[7]首先提出这套理论,他认为肌肉因为微创伤(microtrauma)或大创伤(macrotrauma),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分解而钙离子被释放出来,钙离子使肌肉收缩。

长期肌肉收缩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亦增加局部新陈代谢之需求。

因局部缺血而使腺瞟呤核甘三磷酸(ATP)供应不足,钙离子并不能被肌浆网重新吸收,因为把钙离子逆浓度差重新摄入终池需要钙泵的作用,钙泵属于能量依赖性离子泵。

而这过程须要的能量比维持肌肉收缩还要多,所以肌肉收缩持续,而此种收缩是因为肌肉的化学特性,而是依靠动作电位来激发。

同时,肌朿处于紧张状态,引起代谢活动的增强,当肌肉代谢活动增强,便会产生代谢物蓄积,继而刺激肌肉内之痛受器细胞(Nociceptors)而引起肌肉疼痛,而疼痛又使肌肉持续收缩,导致组织缺血,一再反复恶性循环,有学者在肌筋膜疼痛之受累肌肉进行了肌电图的观察,发现在休息时,肌紧张带及激痛点是电静止的,所以有别于一般所认为是肌肉痉挛,这证明肌肉是由其本身功能障碍而收紧,而不是一般的痉挛[17]。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紧带区组织切片的确发现:肌节缩短、肌浆网分解、组织缺血缺氧现象。

这些发现更加证实Simon的理论[7]。

有学者以细微探针量度受累肌肉之氧气分压 (PO2),发现分压值极低,所以激痛点之疼痛可以是因缺血、缺氧而引起之缓激素(Bradykini)及其它致痛物质之释放,继而刺激伤害感受器(Nociceptor) [8]。

这些致痛物质亦会引起感觉及自主神经系统的问题,经由中枢神经系统所传导[8]。

代谢危机论可以解释到(1)在肌肉休息时激痛点之肌紧张带并没有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之发生;(2)激痛点时常会因肌肉过度使用而引发;(3)激痛点中痛受器细胞之敏感度提高。

4.3 神经肌肉接合功能异常论 (Motor EndplateHypothesis )肌激痛点是临床上常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之主要导因,神经肌肉接合功能异常论认为在肌激痛点内有许多“激痛小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Loci) [2]。

每一激痛小点包括两部分:感觉成份或称“敏感小点”(Sensitive Locus) 及运动成份或称“活动小点” (Active Locus) 。

这些小点如针尖般大小。

敏感小点乃是经由针刺可引起疼痛、放散痛、及局部肌肉收缩反应之敏感化之痛觉神经末梢。

此小点分布于全肌肉,但在运动神经终板区 (Motor End-plate Zone) 最多。

而活动小点乃是可以用肌电图记录到自发电位变化 (Spontaneous Electrical Activity, SEA) 之小点。

自发电位变化,基本上是一种持续性像噪音一样的低电位,介乎10-50微伏特之间,而另一部份则为偶发的不规律峰值,介乎100-600微伏特的高电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