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苏州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苏州路径
作者:朱琳
来源:《唯实》2021年第12期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军和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近年来,面对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冲击,苏州开发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育先机、开新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苏州全市14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万亿元,占全市总量的80.7%;实际使用外资47.3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85.3%;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859家,占全市总量的80.4%。

在国家经开区综合考核评价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5年位列全国第一,昆山开发区保持全国第五;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苏州工业园区从全国第五上升至第四,为全省及全国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开创了新局面,探索了新路径。

一、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制度创新是开发区发展的活力源泉。

苏州开发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开发区向开放创新型现代产业园区和现代化新城区转型,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突破性、引领性,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高产田”。

创新开发建设模式,推进一区多园整合提升。

一方面,根据开发区功能类型、发展阶段、区位条件和城市化进程等,结合“区镇合一”和“区代管镇街”等管理模式的优势,进一步理顺开发区与镇街关系,探索区镇一体化管理体制。

在架构上强调优化协同、一体运行,在职责上突
出统分结合、有统有分。

积极推动张家港保税区与金港、后塍、德积3个街道一体化管理改革工作,实现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开发区高能级平台的带动作用,鼓励各县级市(区)探索“一区多园”管理模式,以经济发展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强、龙头作用明显的开发区为主体,引领带动区位相邻的特色功能园区,实现管理协同、资源协同、产业协同、政策协同。

深化“放管服”集成改革,精心打造营商服务品牌。

一方面,苏州开发区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实施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

昆山开发区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6524”改革,政府投资项目、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工业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60个、50个和24个工作日,创新推出全链代办服务模式,持续打响“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

另一方面,苏州开发区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抓手,不断完善企业服务,为企业提供综合性全生命周期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昆山为推动星巴克咖啡项目落户,在项目落地注册、规划建设、投产运营等阶段量身定制土地、水电气、金融等要素保障方案,运用信息化手段与项目团队保持沟通。

该项目从投资签约到破土动工仅用了8个月时间,坚定了海内外投资者在昆山扎根发展的信心。

理顺职责优化机构,建设宜居宜业园区。

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和工作重点合理配置开发区管理职能,对产业发展任务仍然突出、城市形态不够成熟、社会管理包袱不重的开发区,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社会事务职能原则上交由属地政府承担;对产城融合度高、人口集聚度高、城市功能完备的开发区,既要强化巩固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职能,又要切实履行安全环保、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

优化开发区职能机构设置,提高承担经济管理、科技创新和营商环境打造等职责的职能机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机构总数的60%。

二、着力高水平推进开放合作,
开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开放是开发区发展的基因。

在世界经济正从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的背景下,苏州开发区充分发挥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示范带动效应,完善对外开放结构布局和体制机制,在有效提升双向开放质量上探索经验。

推动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不断完善开放体制机制。

苏州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支持开发区发挥自贸联动创新区作用,落实市场准入、检验检测、从业资格互认等方面制度型开放措施,探索实施更高水平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

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增至19个,加快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

同时,鼓励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市开展区区合作、共联发展,高质量推进苏相合作区、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

其中,苏相合作区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协同开展项目共引、强化创新生态建设,202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1.49亿元,同比增长41.7%,形成共联发展良好态势。

优化开放区域布局,提升对外贸易质量。

苏州开发区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推动双循环在更高层次和更广空间实现良性互动,加强与境外开放合作,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昆山开发区主动出击欧美日韩,举办中日产业投资说明会、跨国公司“云对话”等投资促进活动45场,加快推动驻日本东京、京都府办事处实质化运作。

2021年前4个月,招引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1个,成功引进三一创智云谷、友达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等重量级项目。

张家港保税区着力发展供应链+港口物流服务、加工服务和研发设计服务,鼓励企业运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工具,防范抵御出口收汇风险,全力推动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建设。

不断深化开放平台建设,丰富合作平台内涵。

苏州开发区深化“中新”“中日”“两岸”等对外开放平台的作用,建设国别、地区合作平台,推动产业国际合作。

相城经开区与COCOSPACE (可可空间)合作共建东京离岸创新中心,成功引进伊藤喜中国区总部、三菱重工、伊藤忠商事等日资项目15个,合计注册资本6000万美元。

已建成中日(相城)文化交流中心、苏州—金泽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中日跨境商品展銷中心,为长三角地区构建日资企业创新高地奠定良好基础。

昆山深化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设立运作50亿元的台商发展基金,用以支持台资台企转型升级和台湾青年来昆山创新创业,进一步深化两岸产业融合发展。

三、着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跑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创新在开发区发展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

苏州开发区持续推进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做强创新源头、筑牢创新基础,增强参与全球创新资源配置的竞争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苏州开发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基础能力提升、智能化绿色制造等重大研发类项目,优先给予资金扶持。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重点领域国际及国家标准的研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研制中国首套高密度基因芯片,实现千万门级FPGA芯片产业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培育首个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的国产抗癌新药,艾博生物、艾棣维欣全国首个新冠mRNA、DNA疫苗获批临床并进入二期试验;昊通仪器、贺氏材料主导制定了2项国家标准。

推进重大科创载体建设,强化科创平台协作对接。

苏州开发区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科创资源有效对接,重点引进大院大所,共建“高尖精特”科技创新载体,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加速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创载体和研发平台。

苏州工业园区启动建设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推动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入选首批江苏省实验室,建成运行苏州超级计算中心,启用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分子诊断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浒墅关经开区积极承接长三角
区域优质人才资源,链接上海、南京高校科创资源,为辖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成功引入华东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南京邮电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优质科创平台。

加强创新政策支持,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

苏州开发区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方面注重制度创新。

苏州工业园区出台《园区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形成“1+8+X”的科创政策体系。

“1”为纲领性文件,围绕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出台“科创30条”政策举措;“8”为专项政策文件,涵盖科技人才引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科技总部企业扎根发展、科技金融服务等8个方面;“X”为“1”和“8”的操作细则,为园区打造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坚实保障。

四、着力提升发展能级水平,
锻造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产业创新是开发区发展的立区之本。

苏州开发区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着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在创新链中的功能定位、在价值链中的层次站位,以数字化、绿色化为先导增强新兴产业竞争力。

优化总体规划布局,打造各具特色、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

苏州开发区从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细化明确特色化发展的主攻方向。

张家港经开区和张家港保税区重点围绕高性能新材料、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常熟经开区和常熟高新区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太仓港经开区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现代物贸、生物医药,昆山开发区和昆山高新区重点围绕光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吴江开发区重点围绕新一代半导体显示、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吴中经开区重点围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及大健康,相城经开区重点围绕区块链、车联网,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苏州高新区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装备制造。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苏州开发区努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积极打造数字产业集群。

吴江开发区近两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财政资金奖励企业智能化改造,并撬动区内企业每年约12亿元的智能化改造投入,截至2021年1月,已拥有省级智能车间51家,拥有省级智能工厂2家、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领域示范项目9个。

不断丰富数字化应用场景,数字政务、智慧景区、智慧农业等项目加速推进建设。

另一方面,苏州开发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吴江开发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功能性机构总部、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成立生产性服务业中介机构,搭建生产性服务业平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绿色集约发展,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苏州开发区积极探索路径,统筹谋划一批绿色转型发展的重点工程。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建设世界级太湖生态岛为目标,发布《太湖生态岛发展规划(2021—2035)》和《太湖生态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构建契合太湖生态岛发展定位的产业体系,发展高端农业、休闲旅游、康养、绿色金融等,打造“负碳”示范岛。

苏州高新区通过直属国有独资企业发行全省首单“碳中和”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亿元,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

苏州高新区还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实施可持续发展创新合作示范项目,推动设立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促进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的联合研发、管理、转化和推广应用。

五、着力优化要素资源保障,
夯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强支撑
要素资源是开发区创新发展的基本保障。

新发展格局带来要素资源配置格局的调整,苏州开发区在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国内资源,促进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助力高质量发展。

全面加强开发区党建工作,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苏州开发区聚焦创新发展中心工作,加强“行动支部”建设,推进“沧浪初心”行动和“党建惠企”专项行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开发区建设。

全面推进“海棠花红”先锋阵地建设,建立党员科创服务团队,打造党群服务阵地集群,构建党建服务圈,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开发区开放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组织实施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监管机构,健全监管体制,强化开发区区域安全主体责任。

压紧压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推动企业完善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机制。

强化人才政策精准供给,加大金融资本支持。

苏州开发区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保障,以精细化措施大力引进高端人才。

苏州工业园区实施“金鸡湖合伙人计划”,打造长三角地区首个“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平台”,2020年新增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13人,其中创业类7人,占全国17%。

建成全省首个外籍高端人才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全面认可长三角其他地区对外国高端人才的认定结果,在全国率先发布重点产业人才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职称目录,获评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另一方面,开发区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

吴江开发区为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将土地等要素资源向拟上市企业倾斜,对区内企业实现IPO上市给予奖励,在人才引进、员工子女入学、购房等方面给予拟上市企业支持,截至2021年5月,自主培育的A股上市企业已达6家。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苏州开发区统筹产业与城市空间布局,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支持开发区完善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支持开发区与优质学校进行实质性合作办学,共享教育资源。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在开发区设
立合资、合作医疗机构。

常熟经开区加快推进康桥国际学校、日航国际社区、塔亚普拉酒店、奥林匹克青少年文化中心等国际水准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绿化修理、滨河空间开放等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打造多元功能融合的生产生活环境。

“十四五”时期,苏州开发区围绕建设成为“四区六标杆”目标,即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全面扩大开放的示范区、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样板区,以及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标杆、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标杆、科创资源集聚发展标杆、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产城融合建设标杆,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抢抓历史机遇,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率先作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适应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变革趋势。

二是扛起使命担当,在引领高质量发展上作出示范,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不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着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三是大胆开拓创新,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争当标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发揮平台作用,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

力争到2025年,苏州开发区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实现新跃升,现代产业集群效应更加突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成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委党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