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合集下载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1、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A.认知测验B.能力测验C.人格测验D.智商测验【答案】A【解析】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和成就测验。

2、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

A.心理障碍学生B.正常学生C.重度心理健康问题D.大多数学生【答案】B【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正常学生。

3、丽丽总是觉得自己的手不干净,因此常常要反复地洗手,这属于()。

A.焦虑B.强迫行为C.强迫观念D.强迫恐惧【答案】B【解析】强迫行为是情绪障碍的表现,主要是指产生一系列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在受到他人干涉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丽丽的行为就是强迫行为的表现。

4、对一件具体的事物、动作或情境的恐惧称之为()。

A.泛化恐怖症B.单纯恐怖症C.广场恐怖症D.社交恐怖症【答案】B【解析】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

题干属于单纯恐怖症的概念。

5、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B.应有的责任能力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D.道德精神面貌【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6、(2004年)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中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生活焦虑B.睡眠障碍焦虑C.交友焦虑D.考试焦虑【答案】D【解析】答案为D。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表现为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7、(2005年)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答案】D【解析】答案为D。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02)结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将心理健康标准界定为如下六点: (1)智力发展正常。通常情况下,智商在70以上就被认为智力正常。如果一个人智力不正常,就无法形成对任何事物的正确感知,就会缺乏复杂的情绪体验。 (2)情绪稳定乐观。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乐观情绪占主导地位。 (3)意志品质健全。表现在行动目的明确,独立性要强;要善于当机立断,果敢性强;行动要不屈不挠,坚毅性要强;要有较好的心理承受力,自制力要强。
考试焦虑的表现
赵某,女,18岁,某中学高三学生。父母是教师,对其管教严厉。她从小性格内向,不好交友。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优良。自诉最近几个月模拟考试成绩糟糕,二模考试排到班级30名,没上三本分数线。近两个月来每到考试就紧张、焦虑,测试考试时头脑一片空白。一想到再过几个月就要高考,心里就很紧张。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走神。一想到高考的情景,神经就绷得很紧,总是焦急和心慌,手心冒汗,而且难以入睡。总是想如果考不上,自己就完了,也无法面对自己的父母。
03
和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有关。有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成绩差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有的学生自信心不足,考试成绩差就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笨,不如别人聪明。
04
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学生王冰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神不守舍;作业根本就不做。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还可以,从三年级开始,随着知识内容的加深,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让其爷爷奶奶看管,由于爷爷奶奶年老体弱,又不识字,老人管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王冰在家里对学习放任自流,所以成绩直线下降。
和学生对待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有关。
01
和家庭教育有关。家长工作繁忙;缺乏教育孩子的意识;缺少教育孩子的经验和能力;很少或无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孩子要求过低。

第十一、十二章 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第十一、十二章  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考生常有一种预感不祥的失败之兆。在考卷上不时 出错涂改,无法继续考试。企图自我镇静或强打精 神,但是无济于事、无法自控。甚至会出现植物神 经功能紊乱症状。面红耳赤、手心出汗,严重时手 汗使得试卷润饰,模糊一篇。咽喉部发热发甜感或 堵塞感。胸部发热、紧压感、头晕目眩,手指颤抖 不已,口干舌燥、恶心、呕吐、心悸、心慌等。少 数患者会出现尿意频急感、腹胀、腹痛,有大小便 的感觉。气短胸闷是最常见的症状。

学习辅导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态度; 协助儿童发展学习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有效的学习方法; 培养适应与改善学习环境的能力; 特殊儿童的学习辅导; 升学辅导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个体经历 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 理状态。 学业习得性无助:认知上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觉 得自己难以应付课堂学习任务;情感上心灰意懒、 自暴自弃,高焦虑;行为上逃避学习。 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个体在经常性的学习失 败情境中习得的行为方式。自尊、自信受损,归因 障碍影响自我概念

2、症状显露期。进入考场就出现较严重的 紧张恐惧,甚至恐怖心理,并且症状逐渐 明显。注意力涣散,无法集中。东张西望, 惶惶不安、搓手顿足、心烦意乱、如坐针 毡。记忆力明显抑制,平时背熟的课文知 识、常用公式定律法则、记牢的外语单词, 熟悉的解题方法,竟然无法回忆、理解和 灵活运用。越急越想不出来,思维变得迟 钝不灵,严重时感到头脑一片空白,茫然 不知所措。
b.抑郁症 c.强迫症 e.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g.进食障碍 h.睡眠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预防、提高、配合
焦虑
个体预料到即将来临的威胁又无能为力,不能应付 的痛苦反应,是个体处于失助状态之中而又不能采 取有效行为去对付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不同于恐惧(真实情境) 焦虑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中等程度的焦虑最佳!(倒U曲线) 适度的焦虑有积极作用,事半功倍;否则就事半功 倍。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精品PPT课件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精品PPT课件
神经衰弱症状:衰弱症状、兴奋症状、情 绪症状、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
神经衰弱的原因:基础是心理素质。
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上述五种状况被称我为神 经症)
神经症与精神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自 己总是感到不能控制他自认为应该加以控 制的心理活动或行为,处于一种无力自拔 的自相矛盾和精神痛苦的心理状态,而精 神病人对自己所患的疾病多无自知力,不 主动求医或拒绝治疗,其社会功能也往往 严重受损。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健康:不仅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 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 理效能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 及普及心理健康有关知识来增进人们心理健康的教育。
还与成人禁止子女表达负面情感的背景有关。 解决办法:森田疗法、暴露与阻止反应
④焦虑症
焦虑症指与以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 应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
A、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常见有心悸、 气促、胸痛、面色潮红、口干、尿频等。
B、运动性不安,如手指震颤、坐立不安 等。
中学生常见的焦虑症反应是考试焦虑。
2、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绪稳定乐观 人际关系适应良好 人格完整 正确的自我观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客 观需要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热感、睡眠不良等。如躯体症状突出,而抑郁心境不显示可称之为 隐匿性抑郁症。 社交少热情。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2)保持高度的自信心
(二)人格障碍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 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 (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 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 痛苦,并已有临床意义。 患者无智能障碍。 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 年或终生。 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部分患者在成年后 程度上可有改善。
④紧张性头痛;
⑤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

1、管理我们的焦虑水平
2、管理我们的恐惧水平 3、悲剧人生,喜剧处理
意:
管理我们的情绪和情感
4、保持良好情绪的几种方法 5、让自卑为生命加油
1、管理我们的焦虑水平 (1)什么是焦虑 焦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界定:从刺激的角度看, 引起焦虑的刺激是有形或无形、主观或客观的生存压 力;从认知的角度看,焦虑反映了主体对生存压力的 认识;从体验的角度看,焦虑是一种莫明其妙的不安;

消除焦虑的8种方法:
自我暗示法 睡眠消除法 运动消除法 兴趣消除法 情绪宣泄法 游戏转移法 食疗法 音乐疗法。
5、神经衰弱: 以慢性疲劳、情绪不稳定、神经功能紊乱, 易于兴奋和疲劳为特征,伴有躯体症状和睡 眠障碍的一种心理障碍。
临床表现 ①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减低等 衰弱症状(情绪性疲劳); ②回忆及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对声、光 敏感的兴奋症状; ③易烦恼、易激惹的情绪症状;
(3)改变认知 没有绝对的坏事, 换个角度看问题,能带来痛苦的事也能带来快乐; 没有绝对的好事, 换个角度看问题,能带来快乐的事也能带来痛苦; 因为错误的认知,我们陷入消极的情绪;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要;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
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6
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活动 课、课程渗透、团队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小组辅导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 目标是一致的。
三、心理辅导:
7
中学生心理健Leabharlann 的辅导模式 指导模式 治疗模式 发展模式 社会影响模式
8
四、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尊重与理解并重; 学生主体性; 个别化对待; 整体性等。
9
(二)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 6、自我控制法。
10
(三)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2、系统脱敏法 3、肯定性训练(又称:自信训练、果敢
训练) ——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
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 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 行为。 (四)改变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ABC法”
11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表现为个人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 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健康: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的 三个方面。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增加了:道德健康
⑶个体心理因素①心理冲突②特殊的人 格特征
4
中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
⑴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 ⑵中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⑶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第十一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如何理解心理健康及其标准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3)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4)具有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5)具有健全的人格。

★在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应该考虑如下四点:1、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

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4、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2)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一)生物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

2、病菌、病毒感染、3、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

(二)社会环境因素: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三)个体心理因素:1、心理冲突。

压力最大的“趋—避式冲突”。

2、特殊的人格特征。

3)中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是什么?1、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2、中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4)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措施)教育应注意:1、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2、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整的技能;3、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中学生常出现二种倾向:A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B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

对学生发展都不利。

③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应注意两点:A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B避免与他人盲目竞争。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1)躯体健康(2)心理健康(3)社会适应健康(4)道德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二)心理健康的标准(简答)1.情绪稳定、乐观2.人际关系和谐3.人格完整4.正确的自我观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习惯上,人们常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一)焦虑症焦虑症指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焦虑症则多是对轻微刺激的过度反应,可出现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头晕、胸闷心悸、注意力集中困难、尿频、尿急、出汗、睡眠障碍等学生中常见的焦虑症反应是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中学生常常会因学习压力过大,对学习和考试太紧张,并受抑郁、恐惧等情绪困扰,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进行,从而引发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无论考试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就较好的效果(二)抑郁症抑郁症是抑郁神经症的简称,指以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有:情绪消极,悲伤、淡漠、失去满足感与生活乐趣;认识消极,低自尊、无能感、多从消极面看事物、对未来缺期望;动机缺失,做事被动、少热情;躯体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可采用认知疗法,改变学生习惯的自贬性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积极看法。

教育心理学第11章_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11章_心理健康教育

考试题型
• 填空题:学校心理辅导包括针对心理障碍
而进行的 _______ 心理辅导和针对心理潜能 开发而进行的“发展性”心理辅导两大类。 • 答案(调适性)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本章要注意的4个重点
• ①健康的概念 • ②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分 别指称从轻微到严重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⑤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⑦进食障碍和睡眠障碍
(一)焦虑症
• 1.涵义: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 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 2.表现
• 3.中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 4.中学生产生焦虑的原因
• 5.中学生缓解焦虑的方法
(二)抑郁症
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症。焦虑时个
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境
• 1.健康的概念
•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
• 1948: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 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 1989: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在1948年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道德健康”。
考试题型
• 填空题: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
• ①心理健康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 • ②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 ③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 ④心理健康涉及社会评价问题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 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 ③自我调控能力;
• 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 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

自编测验的类型
• 客观题 选择、是非、匹配、填空等 • 主观题 论文、问题解决等
有效自编测验的必要条件
• 信度 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 定、一致程度。 (不同时间、内容和评 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 效度 测验的准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 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有效自编测验的必要条件
教学测评的功能
• 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 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 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 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教学测评的方法和技术
• 标准化成就测验 • 教师自编测验 •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标准化成就测验
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 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 验。其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 定的标准或规定。
• 区分度 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 程度或鉴别能力 • 难度 项目的难易程度,通常用受测者答对 或通过每个项目的人数百分比作为难度 的指标。
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
• 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测 验的信度和效度 • 测验准备不足 • 测验简单,题量小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 案卷分析 • 观察 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 • 情感评价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 • • • • • • • 焦虑症 抑郁症 强迫症 恐惧症 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性偏差 进食障碍 睡眠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 展 • 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心理评估
• 心理评估的含义 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 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 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 类诊断的过程。 • 心理评估的意义 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论述试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点解析】(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例如,一个学生不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他会,教师用鼓励的方式让他举起手来,并随后给予表扬,这个学生就逐渐敢于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了。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反之,则扣回一定数量的代币。

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代币奖励法在低年龄的学生中使用更有效果。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使用行为塑造法要注意塑造的步子适宜,步步跟进。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无论哪种情况,范例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范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最多,距离越近,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5.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1、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

教师采用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A.强化法B.代币法C.行为塑造法D.示范法【答案】A【解析】专家点评:强化法是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因此,此教师采用的是强化法。

2、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以下哪种方式不属于观察法的记录方式()。

A.项目检查表B.评定量表C.轶事记录D.日记【答案】D【解析】专家点评:观察法的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项目检查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

3、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pz_填空}、尊重、{pz_填空}。

【答案】积极关注|真诚与同感|4、强迫症一般包括{pz_填空}和{pz_填空} 。

【答案】强迫观念|强迫行为|5、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pz_填空}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pz_填空},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答案】人际关系|专业知识和技能|6、简述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特征。

【答案】【解析】学习困难综合症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

指的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发展障碍。

有一组调查资料表明,l9%的男童和3%的女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诵读困难(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一种表现)的症状。

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有:(1)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但并非是智力低下,或缺乏学习动机。

(2)诵读困难。

指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

(3)计算困难。

主要表现为缺乏数的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不会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

(4)绘画困难。

由于不能正确掌握空间概念,因而在画图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严重时甚至造成前后、左右位置颠倒。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PPT课件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PPT课件



语言的表达和接受:如说话喋喋不休,内容重复,无 组织能力;语言发声、语速和同龄儿童有异;对口头 交待的事情常弄不清楚;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短暂; 记不住一连串的声音或语言。 阅读能力:如长于背诵,但不甚理解;朗读尚好,但 不知所云;默读时不专心;以手指协助阅读;逐字阅 读;朗读时错误、遗漏、增字、前后颠倒。
遣活动改变 动改变 动改变 贷
16 17
经济状态改变 好友亡故
38 37
38 39
睡眠习惯改变 家庭团聚次数改变
16 15
二、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 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
1、你说话时会刻意加重关键字的语气吗? 2、你吃饭和走路时都很急促吗? 3、你认为孩子自幼就该养成与人竞争的习惯吗? 4、当别人慢条斯理地做事时你会感到不耐烦吗? 5、当别人向你解说事情时你会催他赶快说完吗? 6、在路上挤车或餐馆排队时,你会感到着急或生气吗? 7、聆听别人谈话时你会一直想你自己的问题吗? 8、你会一边吃饭一边写笔记,或一边开车一边刮胡子吗? 9、你会在休假之前先赶完预定的一切工作吗? 10、与别人闲谈时你总是提到自己关心的事吗?


算术特征:如时常忘记计算过程的进位或错位;
将数字抄错、遗漏或前后顺序颠倒;对应用题
有理解上的困难;答题空间内时常写不下或太 拥挤等。
焦虑症的症状及表现

经常或持续存在无明显对象或无固定内容的恐 惧、紧张不安。 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常见有心悸、气 促、胸痛、面色潮红、口干、尿频等。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含义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的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考虑以下几点:(1)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

(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

(4)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真题点晴】填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2007年10月)【答案】心理状态与过程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真题点晴】填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心理因素是()。

(2008年4月)【答案】心理发展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心理发展,文化环境、学校类型和教师都是外在因素。

二、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1.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而且患病儿童多在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

(1)多动症儿童行为的主要特征:①活动过多。

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

②注意力不集中。

③冲动行为。

(2)多动症的起因:①先天体质因素。

②社会因素。

(3)多动症的治疗:药物治疗。

;行为疗法(强化奖励法、代币疗法等);自我教导训练(儿童的自我对话)2.学习困难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发展障碍。

主要表现有:(1)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如阅读、计算或绘画等单一方面的能力下降,而其他技能均正常。

第11章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编辑PPT课件

第11章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编辑PPT课件
厌学习。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 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 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 还兼有品德问题;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 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
二、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五)儿童强迫行为 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
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 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含义是: 当事人(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 也间接受到强化。
三、个体心理辅导
(一)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5.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
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 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 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种表现。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 反应较为多见。
过度焦虑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 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哭 闹,显得很不安宁。对一些小事情也表现 出过度的恐惧。
二、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四)儿童厌学症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
调状态。 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
二、团体辅导
(三)团体辅导的技巧 1.团体的领导技巧 (1)反应技巧:目的是促进关系建立,鼓励成员开放、表
达,以促进他们的自我探索,具体如下:积极倾听、同心 理、澄清、提炼归纳 (2)交互作用技巧:能促进团体的互动更有效,更富有建 设性意义。支持、联结、折中、阻止 (3)行动技巧:主要目的是促成成员积极的行动。发问、 调节、示范、建议
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六)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卢适
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 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不属于性心理障碍。但对这些不适应行为, 应给予有效的干预。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社会功能。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 对自己有信心2 对学校生活有兴趣3 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4 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2 抑郁症3强迫症4恐惧症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6性偏差7进食障碍8睡眠障碍第二节心理评估心理评估:依据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以正常的学生为主第三节心理辅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2 开设心理辅导的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 小组辅导心理辅导: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良好适应。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一)认知目标1 知识2 领会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二)情感目标1接受2反应3形成价值观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5价值体系个性化(三)动作技能目标1 知觉2 模仿3 操作4准确5连贯6习惯化教学目标的表述:行为目标(在什么条件下什么标准下做什么);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类比法)第二节组织教学过程教学事项(加涅):(一)引起学习动机(二)提示教学目标(三)唤起先前经验(四)呈现教学内容(五)提供学习指导(六)展现学习行为(七)适时给予反馈(八)评定学习结果(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第三节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恐惧对象有: A、简单(物体)恐惧症,是指对某种动物、物体的恐惧,如害怕蛇、 有毛的物体、尖状物等。 B、空间(处境)恐惧症,又名广场恐惧症,是指对环境的恐惧,主要 是公开场所,如商场、广场、黑暗处、高空等。 C、社交恐惧症,是指对人的恐惧,对象多是陌生人、权威者和异性。

②恐怖症





产生原因: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是焦虑的转移,即个人将 焦虑转移到不太危险的事物上,以避免对焦虑 来源的忧虑。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是习得的。(或源于曾经经 历过的事物,或源于观察他人发生的替代学习) 认知学派认为:源于个人对某些事物做了不现 实的评估 解决办法:系统脱敏法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健康:不仅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 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 理效能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 及普及心理健康有关知识来增进人们心理健康的教育。
③:强迫症

强迫症:病人主观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 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 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 志努力加以抵制,从而引起强烈的内心不 安及严重的内心冲突,伴随的某些重复动 作或行为往往是患者为了减轻其内心不安, 屈从于令人不快的思想和意向或进行对抗 而呈现出的继发现象。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⑴隐匿性与突发性 ⑵多元性(总体起因多元)与单一 性(具体个人起因单一) ⑶无知性与盲目性
3、中学生典型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处于从童年期的幼稚向青年期的成 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 熟,心理矛盾错综交织的时期,这一时期 的个体具有半成人、半儿童的心理特征, 是个体心理发展中多发易发心理问题的时 期,根据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由低到高分 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具体 有以下几种:

②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 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 心体验,从而回避所恐惧的对象,难易自控。常伴有显著 的焦虑,发作时伴心跳、出汗、四肢发抖等植物神经症状; 对恐惧的物体、人物及处境有回避行为;患者知道恐惧是 过分或不必要的,但无法控制。


①抑郁症 形成原因: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是正常行为强化的减 少,相对异常情绪奖励过多的结果。 认知学派认为:这种人有一些歪曲的思维 模式,同时个体有高度的成就需要。 解决办法: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 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 能及的事情;认知疗法;服用抗抑郁药物。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1、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⑴个人因素 个体先天的遗传特征(生物学方面) 后天养成的人格特征(心理方面) ⑵家庭因素 父母关系 父母期望 教养方式(鲍姆林德:专断型、放任型、权威型、民 主型) 父母个性
1、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⑶学校因素 教育方式 同伴关系 学习负担 ⑷社会因素 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经济地位

神经衰弱 ⑤神经衰弱是以慢性疲劳、情绪不稳定、 神经功能紊乱,并易于兴奋和易于疲劳为 特点,伴有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的一种心 理障碍。 神经衰弱症状:衰弱症状、兴奋症状、情 绪症状、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 神经衰弱的原因:基础是心理素质。


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上述五种状况被称我为神 经症)
③强迫症
原因:一是个人无意识地防止具有威胁性的冲 动进入意识的替代方式, 也与人的个性有关:追求完美、过分认真,严 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表现出主观任性、自制 力差、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迟疑畏缩、过于 谨慎、过于多虑的特点,情绪体验倾向于内部。 自卑的人。 还与成人禁止子女表达负面情感的背景有关。 解决办法:森田疗法、暴露与阻止反应
③强迫症


强迫症临床症状表现为: 强迫观念:包括强迫疑虑、强迫回忆、强迫性联想、强 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维等。 强迫表象:脑内强迫性的、反复想象某些生动的形象, 大多数的表象是令患者难堪或厌恶的。 强迫性情绪:表现对某些事物的担心或厌恶,明知不必 要或不合理,自己却无法摆脱对自己情绪的恐惧。 强迫意向:患者有强烈内心冲动,想做某种违背自己意 愿的行为。虽然这种意向很少会付诸行动, 但伴随焦 虑和恐惧心理,驱使他们回避此种场合或采取其他对策。 强迫动作:强迫计数、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

④焦虑症 焦虑症指与以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 应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 A、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常见有心悸、 气促、胸痛、面色潮红、口干、尿频等。


B、运动性不安,如手指震颤、坐立不安 等。 中学生常见的焦虑症反应是考试焦虑。

④焦虑症 焦虑症的临床分类: A、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症,发作突 然。 B、广泛性焦虑症包括精神性焦虑、躯体 性焦虑(运动性紧张和交感功能亢进)等 焦虑症产生原因:个体早期经验、个性特 点、自我期望值过高、缺乏人际支持和社 会支持。
2、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绪稳定乐观 人际关系适应良好 人格完整 正确的自我观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客 观需要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①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忧郁性神经症,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 有焦虑、身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临床特征主要有:
情绪症状。自感情绪低落,缺乏活力,兴趣减退,缺乏自信,对鼓 励不感到高兴,精神不振、 认识症状:观念消极、无能感,多从消极面看事物、对未来缺希望。 躯体症状。有头痛、头昏、周身不适、疼痛、心悸、胸闷、肢体冷 热感、睡眠不良等。如躯体症状突出,而抑郁心境不显示可称之为 隐匿性抑郁症。 社交活动减少。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心境恶劣、烦躁。 动机缺失,做事被动、少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