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要素与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要素与提升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吴伟教授

一、历史学科能力:从共识到模糊

历史学科能力,曾经讨论得出共识,但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又有“虚化”态势,更多强调“人文素养”。但历史学科的学科能力还是要坚持。

二、历史学科的基本范围

历史:保存和记录下的客观世界的实际存在,其突出特征是:实际存在,让实际存在自己“说话”,真实再现、客观还原,这是历史的要求。

历史学:在于对实际存在的解释(说明、阐释、分析、评论等),其突出特征是:针对实际的解释,是对实际存在“说话”。但“说话”要有一定的规范。

历史与历史学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教科书包含了历史和历史学两个范畴。

三、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素

历史——养成对已有的实际存在的“敏感”;善于概括、提炼和汇集信息。

“敏感”指对历史的过程、历史存在的标识、历史存在的某些细节的敏感(一些历史细节能够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

历史学——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进行解释。

“解释”指思路(思维方式)、逻辑(解释的路径)、表达方式等。

综上,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素包含:

1.准确描述与区分历史史实的能力;

2.进行历史思维的能力;

3.掌握特有的逻辑分析的能力。

从材料出发是逻辑的起点,进行合理的解释,史论结合的解释。

四、高中历史学科能力培养

从理论上讲,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从能力到学科素养培养的要求(能力的提升);

从现实来讲,是选拔考试的要求。选拔考试不是为“检查”中学的教学,首先考虑的是“选拔”。选拔考试侧重“历史”,更侧重“历史学”要求。

高中历史能力培养的立足点:知识——能力——素养。

选拔考试中学科能力体现的角度(通过例题分析。例题略)

1.从社会大的背景中分析历史现象(如,以“宋代杭州”的基本状况为背景);

2.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如,材料所提供的观点是作者本人的观点还是作者为说服而引用的他人观点);

3.时间信息的前后延伸拓展很重要;

4.根据试题答题要求解答试题(如,“就材料论材料”类的试题不需要作延伸);

5.史实和对历史的解释要对应要一致;

6.对历史现象应有一定的“敏感度”。

五、学科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提升

学科能力是什么?

知识——能力——素养

(基础)——(依托)——(更高目标)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表现方式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从低到高依次包含: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意识和价值观、思考问题、观察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历史素养即是其总和。

历史素养的知识观:史实和结论源于正确的知识;历史知识是思考的原料和对比的参考。

知识+知识的“酶化”(消化、吸收、敏感)是历史素养要求的知识观。

历史素养下的能力:与学科能力一致。历史学科能力是培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决定着历史素养的程度。

历史素养更强调锻炼和培养如何科学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的能力。

素养更关注能力的长期性、终身性(指历史的思路和方法)。

历史素养应有的意识: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历史中包含着人类文明成果和取之不尽的经验教训,可以从“故事”中增长智慧,明辨事非。

历史意识还包括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的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

历史素养下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要求,它渗透在素养培养的全过程中。

知识的传授本身就是求真、求证的过程和升华,要塑造对历史的态度:珍惜、尊重和敬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