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第一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章旅游文化概述(课堂PPT)

第1章旅游文化概述(课堂PPT)

.
43
三、旅游文化的构成
旅游文化
旅游消费文化 旅游经营文化
旅游消费行为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产品经营文化 旅游企业经营文化 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
.
44
四、旅游文化的特征
多元二重性 大众性 双向扩散性
.
45
一、单项选择题
练习题
1.动机产生于 A.需要
B.态度
C.知觉
() D.兴趣
2.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
这种定义方法把文化理解成为解决 问题而进行的特殊调节的一种模式, 强调学习某些文化习惯的观点。
“文化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对象包括 传统的谋生方式和反应方式,以其有效 性而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
——福德
.
9
一、文化的概念
结构性的定义
这种定义是针对“文化的模式或组织”的,其特 点是把文化现象进行高度的抽象,从而可以具有 广泛的内涵。
B.表情
C.思想
D.行为
()
10.文化的基本特征,指的是文化的
A.共性
B.个性
C.民族性
.
D.地域性
()
30
二、多项选择题
练习题
1.克鲁伯等人把1871至1951年出现的多种文化定义归纳成的类别有 ( )
A.描述性定义 D.心理性定义
B.历史性定义 E.结构性定义
C.规范性定义
2.应用研究中文化的具体分类包括
再次,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 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 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文化,这 并不在于它们的外在砖石材料,而在于它们所体 现出的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的标准,在 于它们所包含的人们的智慧和实践创造的力量。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第一章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第一章

PPT文档演模板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第一章
(二) 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划分研究的内容 1、旅游主体文化:
v 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核 心的地位。包括旅游主体的观念、行为模式、思想与信仰、 民族性格、文化素质、旅游动机等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作 用、变化和影响。 2、旅游客体文化:
v 也称之为旅游景观文化,是作为旅游对象的文化事物与现 象。 3、旅游中介体文化:
三、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特征
时代性 、民族性与地域特征是文化的最基本特征。 (一) 文化的时代性 v 任何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和发展的。在不
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文化 必然具有这一时期的鲜明特性。 (二) 文化的民族性 v 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地域环境,有着特定
的经济状态、自己的语言与生活方式,形成了民族所特有 的心理,构成了自身文化的的民族特色。文化的民族性一 旦形成其文化心理就会成为稳定性的因素,积淀于一个民 族的精神与行为之中,成为这一民族强大有力的凝聚力量。 v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吸收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PPT文档演模板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第一章
PPT文档演模板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第一章
PPT文档演模板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第一章
二、现代旅游文化是现代旅游活动发展的结果
现代旅游活动出现了与过去旅游活动不同的变化,主要表 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不再是少数人的行为,而成为人们普遍的基本生 活消费,展现了当代人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方式 与内容。 (二)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之一, 产生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三)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和加快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 间的交流,使旅游者自身的文化和旅游地的文化都受到影 响,发生了变化。 v 现代的旅游活动方式、旅游活动对象与旅游活动成果,形 成了三者相统一的现代旅游文化形态。现代旅游文化是现 代旅游活动发展的结果。

《旅游文化学》课件

《旅游文化学》课件
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元素进行结构化处理,探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元素进行解读和分析。
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
文化资源价值评估
评估当地文化的传承状况和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
文化传承与保护评估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
传播中华文化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可以为世界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推动世界旅游发展
04
CHAPTER
旅游文化研究方法与技术
通过设计问卷,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问卷调查法
通过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导游、经营者等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推动经济发展
起源
01
旅游文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认知逐渐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发展
02
在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学科体系逐渐形成。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更加丰富和深入。
根据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和游客流量等因素,合理规划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规划法
制定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时序规划法
综合考虑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全面、协调的文化发展规划。
综合规划法
05
CHAPTER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
埃及金字塔
1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第1章--旅游文化学导论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第1章--旅游文化学导论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研究的深入
80年代,旅游人类学家将旅游者作为一个需要休闲、为摆脱一些社会 束缚而远游的人来研究,旅游活动的文化性质得到了广泛和深刻的论证。 进入90年代,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 论著方面,尤瑞的《旅游者的凝视》(1990);亚利· 里德的《旅 行者的心灵:从基加马治到寰球旅游》(1991);玛丽· 路易· 普拉特的 《帝国主义的眼睛:旅行写作与跨文化的演变》(1992);卡伦· 卡普兰 的《旅行质疑:后现代对位移的讨论》(1996);杰姆· 克勒福德的《旅 行文化》(1997);C.T.威廉斯的《旅行文化》(1998)。 □专业研究刊物方面,除《旅游研究年报》(1973年创刊)外、还出现了 英国的《旅游管理》、澳大利亚的《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0 年创刊)等一大批专业性强、内容全面深入的旅游文化研究刊物。 □ 学术交流上,除了定期的旅游文化国际年会,各国、各地区还有为 数众多的各类研讨会。
沈祖祥:旅游文化的研究对象,即是通过对 旅游内部三个相互关联、运动的结构的演变过程进 行 系统研究,描述旅游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运动 规 律(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1999)。 喻学才先生: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 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喻学才,《旅游 文 化》,2002)。 章海荣:旅游活动实际促成的是一种文化进入到 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事实。旅 游 文化的研究视野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部分:旅游主体 文
二、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一)主要观点 加法利(Jafar Jafari)等:目的地国民族文 化,客源国文化,以及主体和客体、媒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交 际碰撞产生的文化都是旅游文化的研究范畴(肖洪根,1994)。 马波:旅游文化学以旅游文化现象、旅游文化本质以 及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与旅游学有着一 个基本共同的结构(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1998)。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应抓住旅游主体----中介体----客 体----社会环境的各个环节,研究旅游主体文化人格和民族旅 游 性格的塑造过程(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1999)。

旅游文化 课件

旅游文化  课件

• 依据经营特色分类 • 依据计价方式分类 • 依据规模分类
二、我国当 今饭店的类 型
三、我国当 今五星级酒 店的配套设 施
• 接待大厅 • 餐饮配套 • 公共区域 • 商务设施 • 会议设施 • 康娱设施
探索、任务与情景
❖ 1.如果让你给“旅游住宿文化”下个定义,你该如何界 定?
❖ 2.建筑文化的创造与哪些因素有关? ❖ 3.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旅游住宿的人性化服务? ❖ 4.请你编制一个禅文化主题酒店建造的策划方案。 ❖ 5.案例分析
车 马 舆轿 船 飞机
第五节 出游形式
一、天子、诸侯巡游
三、外交游
二、会务出游
四、民间观光游
五、狩猎游 六、科学考察游
七、士人漫游 八、宗教旅游
Please write down of contents explanation for Business Area.
探索、任务与情景
❖ 1.你认为构成出游的物质要件包括什么? ❖ 2.你认为乘船出海旅游与沿运河旅游会有哪些异同? ❖ 3.如果按照用途来分,你认为桥梁有哪些类型? ❖ 4.请调查一下,我国哪些古运河目前还有航运能力。 ❖ 5.案例分析
LOGO
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移动性 二、传播性 三、时代性 四、民族性 五、阶层性
第三节 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
一、有助于更好地开发 旅游资源
二、有助于提升旅游行 业服务能力
三、有助于推动旅游产 业发展
四、有助于宏扬我国优 秀传统文化
探索、任务与情景
❖ 1.你认为旅游文化等同于文化旅游吗? ❖ 2.旅游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哪里? ❖ 3.旅游景区文化同质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 4.请对你身边景区做一调查,看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特

旅游文化学第-章绪论PPT课件

旅游文化学第-章绪论PPT课件

05
旅游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旅游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旅游活动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增进 文化理解和认同。
推动社会进步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 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提升国家形象
旅游活动能够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有助于提升国 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旅游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文化互 动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旅游来促进文化交流和保护文化遗 产。
旅游文化学的未来趋势
未来,旅游文化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与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更 全面地揭示旅游文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旅游文化学的国际化趋势将更加明显,研究将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旅 游文化现象和问题,推动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同时,可持续旅游发展将成为旅游文化学的重 要研究方向,以实现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
旅游文化的特征
01
多样性
旅游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背景下的
旅游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体验。
02
互动性
旅游文化具有互动性的特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与当地居民、旅游从
业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助
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民俗风情旅游文化
总结词
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是指以地方民俗文化为特 色,通过民俗活动和表演展现地方特色的文 化形式。
详细描述
民俗风情旅游文化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手工 艺、民间音乐舞蹈等。这些地方通过展示地 方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游客了解和体验 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同时,这种文 化形式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 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述 课件《旅游文化》同步教学(中国旅游出版社)

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述 课件《旅游文化》同步教学(中国旅游出版社)
旅游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中国古圣贤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庄子“乘物以游心”,
并且借“游”而体现出“逍遥”的哲学观。从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游观”,古希腊人游
前言
历地中海沿岸激发哲学思想,到中西旅行家们
游历世界,促进中西思想交流与文化理解,及
至当代旅游文化资源插上数字技术和创意体验
的翅膀而备受大众欢迎,可以看出文化从来都
的器具,以及制造这些工具和器具的技术)、社会
的(风土、 机构、风俗习惯)等方面。
旅游文化:
是人类为了实现认知世界、完善人格、休闲
度假等目的,而在异域发生的与自然或人文环境之间
的互动文化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旅游文化与生态文明
地理、生态环境与文化创造
一个民族所生存的地理环境、
生态环境,对其文化的创造和发
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的一切
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苹。一朝阻旧国 ,万里隔良辰。

旅游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兼具劳
作与休闲双重性质的人类非迁居性的旅行活动。
偏重于劳作性的旅游叫“价值创造性旅游”,侧
重于休闲性的旅游叫“价值欣赏性旅游”。
旅游概念的不同称谓

巡游,巡幸
在我国古代,由于出游者和出游内容的
差别,旅游这一概念常有不同的称谓。
热点与趋势?





案例分析
请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思考:
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开发研究
梵净山地区生态环境与文明的关系是什么?
当地旅游开发应注意哪些方面?
谢谢大家观看,感谢大家的聆听
厚的生态意识,例如崇敬自然,视自然为审 美最高准则,崇尚欣赏自然、

旅游文化学课件

旅游文化学课件









6、旅游文化的功能
(1)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与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激发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加速目的地文化的演进。



(3)规范、调节与制约着旅游活动。
(4)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文化研究

1、旅游文化研究内容 (1)对旅游主体文化的研究 包括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旅游动机的文化分析、旅游审美行为的文 化分析、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旅游行为层次、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 文化人格的塑造等方面的研究。 (2)对旅游客体文化的研究 包括对自然旅游景观、人文旅游景观以及旅游活动对旅游接待地文化 的影响的研究。 (3)对旅游介体文化的研究 包括旅游企业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管理文化等。 (4)对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包括旅游与文化交流、中西旅游文化比较、中西旅游文化差异原因分 析、旅游文化的冲突与整合、跨文化与旅游活动及旅游经营等方面的研究。



泰勒:“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 。” (《原始文化》)
今天关于文化的定义,全世界有200余条,目前我们通用的“文 化”一词,系日本学者在翻译西方词汇时使用的,后来传入我国。现 代汉语的“文化”主要有三个义项:一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二是考古学用语;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知识水平。





三、旅游文化研究
1、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 2、旅游文化的研究方法 3、旅游文化的研究意义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功能


和特征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PPT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PPT
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 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 “旅游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经济———文化产业, 在发展的成熟期是: 文化———经济产业。”
--经济学家孙尚清
25
(二)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经营 服务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 其外在表现的总和。 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 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 作用的过程和结果。P9
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 紧密关联。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 中国茶文化、北京胡同旅游 ;
32
再次,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
“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 取外汇的文化经济” 。李刚:“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
资源”
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先后实行了“文 化经济”新战略。
9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 《原始文化》文化“乃是包 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 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 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 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 说。
10
1922年,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 对文化作了如下定义:“文化者, 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 业也”。
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 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 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 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 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 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 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 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24
3、旅游业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 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
“游”原意是人或动物漂在水面上,后引 申为“谓闲暇无事之为游”, 《说文解 字》:“游,旌旗之流也”。引申为“游, 戏也”。“游,自乐之意”。

01-第一章-旅游学科PPT优秀课件

01-第一章-旅游学科PPT优秀课件

2021/5/26
13
• 1991年《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提出了“旅游社会科 学”(Tourism Social Science)概念,出 版了《旅游社会科学》专辑,对旅游各分 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
2021/5/26
14
• 19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提出旅游研究不 仅要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而且要进一步采 用跨学科研究方法(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 旅游对人类具有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多 方面影响
2021/5/26
18
• 旅游学理论体系本身不成熟,但旅游专业 的标准化目前已经受到世界各国旅游教育 领域的重视
例如英国 对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质量保障提出了 旅游学科标志的要求
2021/5/26
19
• 旅游教育的交付( delivery of education )意思是:
2021/5/26
7
旅游学的发展
• 旅游研究最早集中在经济学领域。 • 1928年,意大利的马里奥蒂的《旅游经济
讲义》,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 统剖析和论证,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旅游 活动是属于经济性质的社会现象
2021/5/26
8
• 1935年,德国学者葛里克斯曼《一般旅游论》, 从旅游现象的发生渊源、基础、性质和社会影响 等深层次的关系中进行探索,指出旅游研究包括 对旅游现象的基础、发生的原因、运行的手段、 性质及其对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是范围非常 广泛的领域,需要从不同学科去研究而不是只从 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
• 如何将一门学科的知 识内容和理论方法更 有效地传播到学生手 中,使得学生能高效 地接受和付诸应用。

旅游文化学—山水PPT课件

旅游文化学—山水PPT课件
花港观鱼
三潭印月 南屏晚钟
第一节 山水文化概述
一、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 二、山水的文化审美特点
.
山水
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 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 观的综合体。
山水与文化
• 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 的代称,具有自然的总体 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 根本品性。
• 从现代旅游学的角度看, “山水”是一个具有开放 型的概念,是指具有美学 、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景观 ,是专供人们进行游览、 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 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
.
云中的天堂—南迦巴瓦峰
陆心之湖—青海湖
广东韶关丹霞山
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张家界—武陵源
峰林之钰 稀世珍宝
神农架
神农架
白鹿洞书院
一、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
•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造的 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各 个方面的进步,人对山水的需求和关系自 然也在演变。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 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体现出人类文 明的演进过程。
“比德”: 产生时期:春秋战国 将自然山水的品性与人的道德精神联系起来,从道德的角度寻求人
与自然山水内在精神上的契合之处。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 (宋)周敦颐 《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水之“雄”者:水体的气势磅礴、场面壮观。如天 下奇观钱江潮。
雄 泰山
.
夔门
夔门,又名瞿塘峡,雄踞 长江三峡之首,西起四川奉节县 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 全长8公里。在举世闻名的长江 三峡中,它是最窄、距离最短的 一个峡,瞿塘峡谷窄如走廊,两 岸崖陡似城垣,郭沫若过此发出 “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 赞叹,瞿塘峡西入口处,白盐山 耸峙江南,赤甲山巍峨江北,两 山对峙,天开一线,峡张一门, 故称夔门,古称瞿塘关,形成 “西控巴蜀收万壑”,瞿塘峡锁 全川水的险要气势瞿塘峡在三峡 中虽然最短,却是一幅神奇的自 然画卷和文化艺术走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旅游文化研究
简介本章内容 明确教学目的 提示教学重点与难点 讲习课程 布置复习题与参考文献 △
1
本章内容、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内容 旅游文化研究历程概述 旅游文化研究方法综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研究的历程及特点, 熟悉旅游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路径,为进一步独立开展旅游文 化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旅游文化研究的概况 教学难点:旅游文化研究的方法 △
第二,旅游地文化变迁的研究得到重视。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研究:旅游地文化变迁机制的研究:
第三,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研究进一步加强。丘振声(1990)、喻学才 (1995)、张来芳(1998)、魏宏灿(1998)、束有春、焦正安(1998)、 周思琴、方燕(1998)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上一个时期所不 能比拟的。
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和理论水平的制约,当时大多数人仍将旅游业 视为“经济事业”,有关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总体上显得零散、肤浅, 未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到1983年,甚至连“旅游文化”这样的概念也 未公开使用。因此,我们将该段划分为“萌芽阶段”。
11
2、成长阶段(1984 --1990年)
1984年,“旅游文化”作为词条出现在同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 书·人文地理卷》中,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进入成长阶段。
其次,学术交流走向群体化。继1985年上海旅游学会率先开展了旅 游文化的研讨活动之后,许多省、市在此期间已经成立或正酝酿成立旅 游文化研究的社团组织,这标志着旅游文化的研究由游兵散勇式的单干 研究开始走向集团军式的群体研究。
在这一阶段,学界过多拘泥于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梳理、定义,始终 未能就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达成共识。也缺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研究活动 和机构,大部分的学术研究只能局限于区或部门之间。
12
3、壮大阶段(1990至1999)
进入90年代,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其标志性事件是 中国旅游文化学会的成立和“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胜利召开, 从此,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翻开了一页新篇章:
第一,地方旅游文化研究轰轰烈烈。大区域旅游文化的研究;城市旅游 文化的综合开发研究;旅游区的旅游文化研究。
首先,理论研究迈向体系化、规范化。这一时期,国内涌现出一批 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旅游文化学者,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有质量的学术著 作和论文;旅游学界开始有组织地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以及一些 基本概念内涵作准确科学的界定,并开始着手旅游文化的学科建设;旅 游文化研究专业刊物也有所增加,改变了萌芽期仅有一二种刊物的窘境。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虽掀起了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文化研究, 旅游文化研究是以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的面目出现的,并未形 成独立的学科。
6
பைடு நூலகம்
2、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进入90年代,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在论著方面,出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如 尤瑞的《旅游者的凝视》(1990)、亚利·里德的《旅行者的心灵: 从吉尔伽美什到寰球旅游》(1991)、杰姆·克勒福德的《旅行文 化》 (1997)、 C.T.威廉斯的《旅行文化》(1998)等.
(二)研究特点 首先,旅游文化研究以旅游者为中心。 其次,旅游文化研究正为旅游研究的主导方向 再次,轻理论重应用。
5
1、20世纪70-80年代
1978年,美国人类学家丹尼森•纳什提出“tourist culture” 这一新的概念,并以此为关键词,分析了尼斯地区1763年至1936年 贵族旅游文化的变迁。只是这个时期还很少使用,也未见专门界定。
7
英美旅游文化学家
.
Jafar Jafari
尤瑞
James Clifford
8
旅游文化代表作(西方) .
9
二、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概况
(一)我国的旅游文化研究历程 我国科学的旅游文化研究几乎与西方同时起步, 严格说来只有二十多年,大致可以分为萌芽、成长、 壮大、巩固四个阶段。 (二)研究特点 第一,集中于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重视客体文化。 第三,关注传统旅游文化。 第四,艰难起步。
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又向前推进一大步:一些 学者不但把旅游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而且试图为旅游创造的新文 化——旅游文化作出界定。比斯克诺斯基认为:旅游文化为包含了 “愉快的非日常生活方式、引人注目的礼节、以及追求等等,这些 将那些假期中的人们限制在了一个团体中——旅游者” (1989:37) 在它的启示下,许多西方学者的目光开始从“旅游与文化”转向旅 游文化本身。
10
1、萌芽阶段(1978--1983年)
1978年,中国学者于光远提出了“旅游文化”的概念,并把旅游 文化理解为“旅游中的文化”,这在中国尚属首次。“旅游文化”的提 出和理解虽然具有个人色彩,但在当时却很有代表性。1981年于光远 《旅游与文化》一文,明确提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 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1983年林洪岱《论旅游业的文化特征》一文 也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事业,是外事工作的一个方 面;又是一项文化事业,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两文开创了中国从 旅游与文化角度研究旅游文化的模式。
2
第一章 旅游文化研究
第一节 旅游文化研究历程概述 第二节 旅游文化研究方法综述
3
第一节 旅游文化研究的历程概述
一、国外的旅游文化研究概述 二、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概述
4
一、国外的旅游文化研究概述
(一)国外的旅游文化研究历程 国外的旅游文化研究最早兴起于欧美,成就斐然。由于
资料有限,我们无法对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历程精确分段, 姑以20世纪70年代意识到旅游文化的存在为起点,将国外旅 游文化研究分为20世纪70-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个时 期。
在研究刊物方面,除加法利教授主编的《旅游研究年报》 (1973年创刊)外、还出现了英国的《旅游管理》、澳大利亚的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0年创刊)等一大批专业性 强、内容全面深入的旅游文化研究刊物。
而在学术交流上,更让中国同行羡慕不已:除了定期的旅游 文化国际年会,各国、各地区还有为数众多的各类研讨会。目前, 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已蔚为大国,成为旅游研究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