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1 杰罗姆·布鲁
▪ 现代企业和组织的成功管理,离不开正确 地使用人员,离不开对正确地知觉竞争对 手,离不开营造良好的企业人际关系,而 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具有高超的社会知觉 水平,培养和提高管理者的社会知觉水平 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节 工作中的社会知觉
一、管理者对员工的知觉
管理者对员工的知觉指管理者根据员工 的外部特征和工作行为特征,对员工形成印 象和解释的知觉过程。
揭示员工对管理者知觉的重要性在于,它揭 示了员工对管理者知觉和管理者对员工知觉之 间的差距,对理解员工工作失落感、采用恰当 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激励员工的 工作热情、以及增进工作团队和谐氛围都有着 十分积极的存进作用。
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
员工对员工的知觉指的是工作团队平级 之间的人际知觉。影响员工对员工人际交往 意向的最重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1、 自我知觉; 2、 人格特点 ; 3、 是否拥有积极的心态; 4、 准确地知觉他人并不是一项单独的能力。因此,单纯 凭借朴素的情感经验或过分看重利益交换都不足以准确地 知觉他人。(Pierce,Gardner,Cummings & Dunham.1989)
四、工作者对组织的知觉
工作者对组织的知觉指工作者对本组织 的总体印象。工作者对组织的知觉内容极 为丰富,范围很广,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几 个方面: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 会认知与管理
答案
▪ A:富兰克林•罗斯福 ▪ B:温斯顿•丘吉尔 ▪ C:阿道夫•希特勒
你猜对了吗?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 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 (Bruner&Postman,1949)
社会知觉的准确定义为:社会知觉是 个体对他人、群体及对自己的认知。对 他人的知觉称为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 觉称为自我知觉。
自己的工作角色位置的工作态度取向。在工 作群体中,最容易出现自我工作价值混乱的 人是那些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人。
3、自我工作行为定位的差异
自我工作行为定位指是工作者能否按照组织的 要求来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
工作者在工作岗位上,必须将自己的工作行为 定位在组织提倡和允许的行为层面上,才可能显 示出你的工作行为价值。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王安石
(二)提高自我知觉准确性的方法
1、以人为镜,以明得失(Cooley,1964 ) 2、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3、自我反省,自知之明 (孔子)
第三节 管理情境中的社会 知觉偏见
(一)对组织风貌管理的知觉
组织风貌管理是一种对员工工作风貌的 管理,是一种看得见、摸得到的管理形式, 也是一种典型的知觉管理形式。典型的组织 风貌管理有服饰管理、环境管理、服务公约 管理等。
(二)对企业人文精神的知觉
广义的人文精神至少有三个方面应当注意: 一是个人,即上面讲的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 或世界观;二是群体,指群体的价值取向、团体 文化和团体精神;三是自然,人文精神的外延涵 义(杜维明 )。
二、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
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指的是员工根据 管理者的外部特征、管理行为特征,对管 理者形成印象和解释的知觉过程。即所谓 “员工对管理者的印象”。
中国文化是一个讲究礼仪、礼貌的文化。 这种文化反映在管理心理上,就是员工常常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观察管理者的面部表情、 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图3-2 员工常常从体态语言中知觉管理者当时的心情
▪ 强调企业人文精神的目的在于,这种精 神和企业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人文 精神和企业效益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王 晓钧研究证明:
▪ 人文精神和短期企业效益没有直接的关系;
▪ 人文精神和长期企业效益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五、工作者的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以自己作为知觉对象,对自 己的心理状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 社会或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知觉过程。
任何一个管理者,都在以自己一套恒定 的直觉方式知觉他人。
“执行力问题”
所谓执行力,就个人而言,就是把想做的 事做成功的能力。之所以提出执行力的概念, 就是很多管理者知觉到,他们的下属不能把要 做的事情做好,或者不具备把事情做好的能力。 实际上,这里面存在一个管理者对下属员工的 知觉问题。
▪ 管理者自身的知觉特点和客观管理环 境的差距对管理者的管理效能与团队 的和谐氛围和目标绩效的达成有着重 要影响。
此外,有一种工作场合的人际交往知觉应该 引起交往者的重视,这就是人际知觉中的情感意 向错觉。美国心理学家在1953年曾做过一项实验, 来证明人际知觉中的情绪意向错觉。这个实验不 仅证明了情感因素在人际知觉中的意向作用,而 且也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觉现 象,即人际知觉存在明显的主观差异。
(一)情感性知觉
情感性知觉指的是员工凭借自己的情 绪经验对交往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过程。
在员工平级人际交往中,有一种交往 情绪不得不提,这就是嫉妒。所谓嫉妒, 指“人的一种主观的、消极的、甚至抱有 敌意的情绪,它是人在对自己与他人的主 观距离(价值)的认知比较中,感到受威 胁时产生的体验。” (王晓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交换性知觉
交换性知觉指的是员工凭借利益交换原则 对交往对象产生的知觉过程。客观地说,交换 性知觉产生的人际交往意向本身并没有错,它 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动机,也是一种应用十分 广泛的交往方法。然而,当使用方法的人出现 知觉误差甚至知觉错误时,方法运用的越好, 反而越坏事(如贪污行为)。
那么,我们应如何提高人际知觉的准确性, 研究指出,提高人际知觉的准确性首先要了解对 人际知觉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有:
(一)工作者自我知觉的差异
1、自我工作目标设定的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 在12—18岁期间,是处在自我意识 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阶段,其中 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自我角色的确定, 称之为自我同一性。如果此时不能确 定自我的社会角色,就会陷同一性混 图3-3 爱利克·埃里克森 乱。
2、自我工作价值认可的差异 自我工作价值认可指是工作者能否摆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