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忆读书》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忆读书》学案
本文作者围绕自己一生的读书经历,尤其是童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向青少年朋友谈了自己读书的体会。结尾用一句话概括了中心,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文章语言平易,亲切随和。全文洋溢着作者压抑不住的情感和对读书的浓厚兴趣,还表达了愿终身以书为伴的志趣,我们应当用心感悟。同学们应当怎样对待书呢?
[疑难解析]
质疑:本文似乎没有明显的层次感,文章的内容重点是什么?如何把握?
解惑:解决这个问题应当首先从文末的主旨句入手,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中,三个短语,从内容上看是由主到次,从含义上看是逐层深入,读书好是全文内容的重点。
还要从作者的叙事中分析,全文重点叙述了自己童年时的读书经历,细细品读,可从四个方面总结读书的好处:
一、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如文中作者写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茶花女遗事》等书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二、读书能扩大人的知识面。如:读中国古典小说,让作者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了解到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了解到民族英雄怎样抗击外来侵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怎样从兴盛而转为衰亡。读外国小说,则让作者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三、读书对写作有很大帮助。如:读文言的《聊斋志异》,对作者用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以致老师在她的作文本上批下了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给予她很高的评价。
四、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作者说: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
到的。
质疑:综观全文,多读书是如何体现的?
解惑:作者告诉我们,她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而且所读的书是古今中外俱全。
质疑:作者怎样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如何读好书的?
解惑:作者说,她会挑选,比较。她爱看精彩的《西游记》,而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爱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不爱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那种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她一看就从脑中抹去,而对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文章,她读起来就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语言揣摩]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这是作者开篇的第一句话,用一就的句式,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看出作者对读书有着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它紧紧的抓住了我们,激起了我们往下阅读的兴趣。
2、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
世间万物,同类之间都有高下优劣之分,包括物、人,当然书也不例外。这里作者是想告诉青少年朋友,读书要有选择。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作出较为恰当的选择。
[研究课题]
《忆读书》中提到了几部古典作品,且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和品评,
如:作者对《水浒传》,她写到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的写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还把《西游记》和《封神榜》作了比较。你读过这几部书吗?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读过的其它同类题材的书或文章,你能试着加以品评吗?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和短语,了解作者的读书体会,积累一些古典文学常识,在此基础上,拟订自己近期和远期的读书计划,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与同学交流读书体会,学习选择性阅读、比较阅读。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笸箩()天罡()林纾()堆砌()勉强()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斩首催促凯旋
崭新摧毁岂有此理
聊斋日寇遗留
爱卿夺冠派遣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悬念:
遗事:
人情世故:
消遣:
索然无味:
无病呻吟:
风花雪月:
自已:
二、选词造句(任选三个词造句)
津津有味分久必合官逼民反怒发冲冠若有所失人情世故兴亡盛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三、课外阅读建议
现代社会,能否有效的获取信息,往往关系到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中学时代练就搜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需要,而且
可以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加大课外阅读量。进行课外阅读,首选中外名著,因为它们都是经过时间和无数读者检验的。其次,优秀的时文也要予以关注,时代在发展,我们应与时俱进。阅读时,最好作读书笔记,可以摘抄,可以写感想,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也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善于汲取,敢于质疑,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作者说从读书中我还读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提示:由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知她所读的书,多是文学类书籍,文学即人学,这类书中,往往渗透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文学作品常借助对社会现象的再现,生动深刻的揭示人性或社会发展的规律,给人以启迪。而旧时的品德教育课程,只是将传统的道德观,用概括的语言笼统的表达出来。不但不易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而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答:
2、怎样理解作者十二三岁时与中年以后对《红楼梦》不同的阅读体验?
[提示: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是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有差异。同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变化着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由童年时只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到中年后对社会有了自己的认识。所以,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中年以后再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答:
3、如何理解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