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第一段

问题
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
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 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 事”,第三段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 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六问:
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 了哪三条理由?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 伐颛臾。孔子的话:无乃尔是过与?何以 伐为? 反对理由有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所封,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域之中,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 ——社稷之臣,不当伐。
(名肥,鲁国的大夫)。
(1) 季氏将伐颛臾
②将,表时间的副词,将要。 ③ “伐”,讨伐,攻打。就是公开地攻打。 与之相反的是“袭”,就是趁人不备而进 攻。 ④本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自己政 治观念的背景。]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①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 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②见,拜见,谒见; 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 ③本句话表现两弟子把季氏动武的消息通报给孔 子 ,而语言中透露出 冉有、季路 对动武的赞同。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采 取军事行动。”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 椟中,是谁之过与?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
来,龟甲、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 呢? 这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双重喻义:
“虎兕出于柙”喻指季康子去攻打颛臾,“龟
玉毁于椟中”喻指颛臾在境内遭到攻打,这 是第一重喻义; 老虎、犀牛从笼中跑出,龟甲和玉在盒中被 毁皆因管理人员失职,因此来喻指季路、冉 有失职,这是第二重喻义
• 朗读第三段:
坚固 表并列 bì 古义:卿大夫 古义:诸侯的 那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 一定成为 忧患、祸害 的封地叫家 痛恨、讨厌 封地叫国 今义:家庭。 今义:国家。担忧、害怕 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 舍弃、回避表转折 给 托辞、借口 孔子自称 句中助词
②颛臾(zhuānyú) ④虎兕(sì )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⑧冉有( rǎn )
费( bì )
朗读第一段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 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 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①季氏,鲁国权臣。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教学目标:
1、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3、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辩识。 难点:孔子的主张。
析题: 季氏将伐颛臾
• 关键词语是:将 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 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 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 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 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冉有的狡辩
夫子欲之, 吾二臣皆 不欲也。
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 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
• 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 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 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 并非真的“不欲”。 • 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 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 ①求,冉有。无乃···· ·与?” ·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
语气,相当于“恐怕···· · ·吧”。 ②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是,这,是宾语提前的标 志。代词,指代没能劝说季氏放弃伐颛臾的想法。 ③过,责备,动词。 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 “吗”。 ④本句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 观点。
______伐______。________见于_____,
曰:“_______有事于______。”
_____曰:“求!_________?夫颛臾, 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朗读第二段: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 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 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 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思想
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 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 “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 “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
B)何以伐为?
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
“呢”]
试背诵
季氏将伐_____。______见于孔子,曰:
“季氏_______颛臾。”
孔子曰:“求!______是过与?夫_____, 昔者_____以为_______,且在_____之中矣, 是__________也。何以_____?”

第一段语言知识点
• 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 • 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 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 错——责备] • 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 两个宾前句:
A)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 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 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求、季路去拜见孔子, 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了。”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 王以为东蒙主, 孔子说:“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吧?颛臾, 过去先王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而且在(鲁国的)国境之内了,这是鲁国的臣 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 这话想干什么?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2.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 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先引名言 ——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再作类比 ——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后设比喻 ——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 辞其咎?
冉有曰:“_____欲之,_________皆不欲
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_______,不能 者止。’危_______,颠______,则_______ 相矣?且尔言____。_____出于柙,龟玉 ______,是______与?”
冉有曰:“夫子欲之,___________。”
孔子曰:“求!_______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颠而 不扶,__________?且尔言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 与?”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春秋 《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 20 儒 是 语录 体,凡__篇,为__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 将《大学》 、《中庸》、 《论 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四书 “____”。
文学常识拓展:
春秋 末期鲁国人。 孔子,名 丘 ,字仲 尼 , 思想家 和 教育家 ,也 他是我国春秋 末期著名的 是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他主张仁义, 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 同情人民疾苦,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 于前684年回到鲁国。于是他从事教育,首开私人 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 政治主张。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 的第一人。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 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 《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且在邦域之
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夫:发语词。者,助词。 以为:把 …作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 臾。 是--这。
指颛
颛臾,先代的国君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
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
(4) 何以伐为? “何以……为?”是反问句式。 何以:以何, 宾语前置 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 不就职 不欲也。” 施展 才能 担任
职位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 力就列,不能者止。’搀扶
护持、扶持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 摇晃、站 相矣? 从 为什么 不稳
跌倒 表转折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 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关猛兽的笼子
在 匣子
形:错误
冉有的辩解: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 费,今不取,后世必为 子孙 忧。” ——————————
颛臾,城墙坚固,离 季孙的封地费很近, 现在不占领,以后一 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课文第三段
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避而不说 自己想要那样做,却一定要另找 借口的做法。
哼!
求!君子疾夫舍 “欲之” 而必 为之 辞。
• 听录音范读,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 ( • ③社稷 ( • ⑤ 出于柙( • ⑦干戈 ( • ⑨椟 ( ) ) ) ) ) ②颛臾 ( ) ④虎兕 ( ) ⑥焉用彼相矣( ) ⑧冉有 ( )
费( )
正音: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读读准
• • • • • ①论语(lún) ③社稷(jì ) ⑤ 出于柙(xiá) ⑦干戈(gē) ⑨椟( dú )
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 少 表并列 不均匀 贫困 不安定
策划动武 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 表转折 国内 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
萧墙之内也。”
课文第三段
冉有第二次狡辩
分析: 冉有要作辩解 , 表明冉有仍然坚
持对颛臾动武 。
这必将受到孔子 进一步批评,由 此也将进一步显 示孔子的思想。

名:过错
通“欤”,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季孙大夫要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想 (这样)啊。”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 能者止。’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展现自 己的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能,就辞职退位。’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瞎子)遇到摇晃要倒下却不去扶持;跌倒了 又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搀扶的人呢?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 我听说过,无论诸侯还是大夫, 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 贫困而怕不安定。 或者: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 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如今那
本国以 施行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倾覆 这 外的人 分崩:分裂;离析:涣散 使……来 使……来 使……安心, 辅佐 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 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动, 使动, 使动, 使……来 不可收拾。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 保全 使动,
• “六经”:《诗》》《书》《礼》 《易》《乐》《春秋》《诗经》《尚
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 经”)
• “四书”:《论语》《大学》 • 《中庸》《孟子》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
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 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 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 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 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 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 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 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 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