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与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高考语文大纲版复习知能演练场
文言复习专题第三讲断句与翻译
知能演练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丁氏穿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

”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

”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

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
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参考译文]
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

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

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

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戎死孝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

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
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答案: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参考译文]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

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

晋武帝对刘仲雄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

”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

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

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①殷将佐②十许人咨议罗企生③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④,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

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桓亦如言宥之。

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注] ①收:逮捕。

②将佐:将领和僚属。

③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

④出市:到刑场。

出:到达某地。

市:东市,晋时刑场。

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答案: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参考译文]
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

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道歉,就会免去死罪。

”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

”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

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

”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

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①从会稽还,王大②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

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注] ①王恭:字孝伯,性格率直,官至中书令、青州刺史、兖州刺史。

晋安帝隆安年间,与桓玄、殷仲堪起兵谋反,兵败被杀。

②王大:即王忱。

王忱字元大,小名佛大,人称阿大,王坦之子,为王恭的同族叔父,官至荆州刺史。

③簟(diàn):竹席。

④荐:草垫。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

译文:
(2)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译文:
答案:(1)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

(2)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参考译文]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

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王恭没有回答。

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

后来王大听说此事,非常吃惊,就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那里有很多,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1)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2)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国语·鲁语》)
[注] 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

②妾:指婢女。

(1)译文:
(2)译文:
答案:(1)“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
(2)“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的。


[参考译文]
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

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

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

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2)不如捐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3)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

(4)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1)译文:
(2)译文:
(3)译文:
(4)译文:
答案:(1)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征讨戎族(叛逆),(他)得到(一匹)良种马,准备把它献给厉王。

(2)不如把它丢掉。

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谣言。

(3)您没有东西应付他们,那么就会有谗言到国王那儿去说,厉王必定相信那些话。

这是(自己)买祸啊。

(4)知道厉王贪心要东西还去招惹他,(这是)芮伯的罪啊。

[参考译文]
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征讨戎族(叛逆),(他)得到(一匹)良种马,准备把它献给厉王。

芮季说:“不如把它丢掉。

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谣言。

今天班师回朝献了马,厉王左右的人必然认为您收获不会就只一匹马,于是都向您索要。

您没有东西应付他们,那么就会有谗言到国王那儿去说,厉王必定相信那些话的。

这是(自己)买祸啊。

”(芮伯)不听,最后还是献了马。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索求,(没有得到,)就到厉王那进谗言,说:“芮伯还有隐藏(没有全部献给国王)。

”厉王发怒,驱逐了芮伯。

君子认为芮伯也是有罪的啊。

知道厉王贪心要东西还去招惹他,(这是)芮伯的罪过啊。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②。

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

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 ①铛(chēnɡ):一种平底锅。

②焦饭:锅巴。

翻译上面的文言文:
译文: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母亲喜欢吃锅巴。

陈遗在任吴郡主簿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把(它)送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府君(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

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

在沪渎作战,(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

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报答。

九、(2010·江西九江模拟)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

初从向荣讨粤寇,补千总。

改隶张国梁麾下,积勋至副将。

国梁殁,代领其众。

同治初,将三千人守镇江。

九年,出镇南关①。

光绪改元,赴贵州提督任。

七年,还广西。

明年,称疾归。

越二年,法越事作,张树声蕲其治团练,遣使往趣驾。

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

已,闻树声贤,诣广州。

闻谅山②警,亟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焚关退。

龙州③危急,子材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备险奥,乃令筑长墙,率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军军其后为犄角。

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

群议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宵薄敌垒,斩虏多。

法悉众分三路入,子材语将士曰:“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士气皆奋,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越日复涌至,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

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

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

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悉返侵地。

越民苦法虐久,闻冯军至,皆来迎,争相犒问。

子材招慰安集之,越人争立团,树冯军帜,愿供粮运作向导。

子材亦毅然自任,于是率全军攻郎甲,分兵袭北宁。

而罢战诏下,子材愤,请战,不报,乃挈军还。

去之日,越人啼泣遮道,子材亦挥涕不能已。

入关至龙州,军民拜迎者三十里。

(节选自《清史稿·冯子材》)
[注] ①镇南关:又称友谊关,位于中越边境。

②谅山:与下文文渊、郎甲、北宁均为今越南地区名。

③龙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边防要地,与越南高平省毗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宵薄敌垒薄:逼近
B.子材亦毅然自任任:承担、担当
C.请战,不报报:报告、汇报
D.子材亦挥涕不能已已:停止
解析:C项,“报”,批准。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 )
A. B.
C. D.
解析:A项,他的,代词;B项,认为,介词/用,把,介词;C项,他,代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D项,于是,连词/你的,代词。

答案:A
3.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都属于冯子材令军民“感奋”的原因的一组
是 ( )
①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②亲率勤军袭文渊③必死拒之④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⑤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⑥军民拜迎者三十里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⑤⑥
D.②③④
解析:①是回家后的生活情景;②③④是令军民“感奋”的原因;⑤⑥是令军民“感奋”的结果。

答案: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冯子材是广东钦州人,曾跟随向荣讨伐广东敌寇,同治年间相继在镇南关、贵州任职,后因为疾病调回到广西。

B.法国入侵越南时,张树声派使者去请冯子材训练团练,最初拒绝,后来听说张树声的德才好,就接受了邀请。

C.法军兵分三路进攻。

冯子材用言行激励将士,与清军各路部队合力痛击法军,迫使敌人逐渐退却。

D.冯子材班师回国时,越南人民夹道啼哭送行,冯子材也情不自禁挥泪相别,进入中国边境,又受到当地军民的敬仰和迎接。

解析:A项,“赴贵州提督任”是在光绪元年,“因为疾病调回到广西”不对,从文中“七年,还广西。

明年,称疾归”可知应该是称病回家。

答案:A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

译文:
(2)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

译文:
(3)越民苦法虐久,闻冯军至,皆来迎,争相犒问。

译文:
答案:(1)(使者)等到到达(冯子材家)时,(发现)冯子材正穿着短衣、光着脚,和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犊归来,(使者)说明来意,(冯子材)推辞了这事。

(2)敌人声称某一天攻打关口,冯子材料到敌人(必然)提前到达,就决定先发制人。

(3)越南人民对法军的暴虐感到痛苦已经很久了,听说冯将军的队伍到了,都来迎接,争着犒劳慰问他们。

[参考译文]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

当初跟随向荣讨伐广东敌寇,升补为千总。

后调动隶属张国梁的部下,累积战功做到了副将。

国梁死了,代替他统领他的部队。

同治初年,率领三千人镇守镇江。

同治九年,调到镇南关。

光绪元年,赴贵州担任提督。

光绪七年,调回广西。

第二年,借口生病回家。

过了两年,法越之战爆发,张树声邀请冯子材训练团练,派遣使者前去请驾。

(使者)到了(冯子材家)时,(发现)他正穿着短衣,光着脚,和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犊归来,使者说明来意,冯子材推辞了。

后来,听说张树声贤明,就到广州去。

听说谅山有警,立即赶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焚烧镇南关后退兵。

龙州危急,冯子材认为关前隘口跨过东西两岭,十分险峻,就命令修筑长墙,率领所属部队扼守,
派遣王孝祺勤军驻扎在后为掎角之势。

敌人声称某一天攻打关口,冯子材料到敌人必然提前到达,就决定先发制人。

众人议论不想战斗,冯子材据理力争,亲自率领勤军袭击文渊,夜晚逼近敌人堡垒,杀死并俘虏了很多敌人。

法军兵分三路进攻,冯子材对将士们说:“要是法军再打入关内,我们有何面目见广东父老?一定要拼死把守关口!”士兵气势高涨,同清军各路部队合力痛击,敌人逐渐退却。

过了一天敌人又蜂拥而至,冯子材指挥众将屹立不动,遇后退者就杀头。

自己手持长矛冲出营垒,带领两个儿子冯相荣、冯相华投入战斗。

众将士因为冯子材年已七十还冲锋陷阵,都受到激励,也拼死战斗。

关外的散兵和侨民也来助战,收复了所有被侵占的土地。

越南人民早已不堪忍受法军的暴虐,听说冯将军的队伍到了,都来迎接,争着犒劳慰问他们。

冯子材将他们召集来安抚慰问,越南人民争相建立团众,打着冯子材部队的旗号,愿意为清兵运粮做向导。

冯子材也毅然自当重任,于是率领全军攻打郎甲,分兵袭击北宁。

这时停战的诏书到了,冯子材愤而请战,不被批准,只得班师回国。

走的那一天,越南人民夹道啼哭送行,冯子材也挥泪不能自已。

入关到龙州,军民一起跪拜迎接,长达30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