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配合电针用于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64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姜灸配合电针用于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64例

发表时间:2015-01-15T15:49:12.5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胡天燕[导读]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面部穴位均采用透刺法,进针0.5-1寸,进针后平补平泻。

胡天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15000)

【关键词】隔姜灸电针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258-02 周围性面瘫,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神经炎或者“贝尔麻痹”,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主要是因为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受到病邪感染,导致神经水肿,局部神经缺血,受压或血液循环受阻,循环障碍而发生。本病在祖国医学属于“口眼喎斜”、“口僻”的范畴。患者患此病后,因为面部活动的各种障碍,严重影响面部表情美观和正常生活,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留有后遗症,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给患者

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严重的影响。祖国医学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以针灸、按摩、拔罐等治疗为主。笔者以隔姜灸配合电针用于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64例,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两组患者均来自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病程在1周之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4岁。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

2 诊断标准

参考卫生部教材《神经病学》[1]关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部分:1.起病突然,病前多有面部受凉吹风或外感史;2.患侧眼裂变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3.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4.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继发性面瘫。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2]:风寒证:面部有受凉史,口眼歪斜,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3 治疗方法

3.1 取穴:攒竹、鱼腰、瞳子髎、四白、地仓、颊车、迎香、水沟、承浆、合谷、翳风、牵正。3.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面部穴位均采用透刺法,进针0.5-1寸,进针后平补平泻。选取攒竹、鱼腰、地仓、承浆穴连接电针,选取断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出针后,治疗者患者选取牵正、翳风穴施隔姜灸,每穴3壮,以皮肤潮红为度。隔天进行治疗,10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评定疗效,标准如下:痊愈:面部外观、运动功能恢复正常,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I 级;显效:仔细观察才能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II级。有效: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用力可移动口角,口明显不对称,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III级。无效:上额不动,眼不能完全闭合,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IV、VI级。

5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32例患者中痊愈17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5例,治愈率53.13%,总有效率84.38%;对照组32例患者中痊愈11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9例,治愈率34.38%,总有效率71.88%。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X2检验后,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隔姜灸配合电针用于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电针治疗。

6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循行在面神经管中的神经由于受凉、感染等因素发生水肿后,在茎乳突孔处受压,导致面部各种症状的发生,因此,西医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炎症发展、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的水肿和变形,改善神经营养状况等方面。中医学则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生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感受外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局部经络不通,气血闭阻,筋经功能失调,失于约束,从而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灵枢·官能》[3]曰“针所不为,灸之为宜”,隔姜灸是在局部穴位通过艾火的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且相较于一般的艾灸,效力更强。通过温热的灸法刺激,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改善局部皮肤组织的代谢能力,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吸收,也与西医的治疗原则相符合,且隔姜灸更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无毒的特色。选取翳风、牵正两穴位进行隔姜灸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知识亦相吻合,位于面神经主干,可减轻面神经在茎乳突孔的受压状况,消除炎症水肿,改善神经血管痉挛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临床的治疗中,隔姜灸多应用在面瘫治疗后期,而通过笔者的观察发现,在面瘫发生的早期运用隔姜灸治疗,可以极大程度上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负担,更快的帮助患者恢复疾病,回归正常生活。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第6版:336.

[2]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3]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第一版: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