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毛中期散文的艺术魅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毛中期散文的艺术魅力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当这首歌开始流传的时候,一个名字也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那就是它的词作者,台湾女作家三毛。不仅是歌词,三毛的作品和她的人格魅力更是吸引读者。“人生苦短,不喜平淡。”逃学、苦恋、远走高飞、沙漠中美妙的爱情……以及最后自断生命,她大喜大悲、有笑有泪,她很流浪,也活得很精彩;她在寻找心灵的故乡。三毛的作品充满使人一愣一惊继之一喜的传奇性;三毛自身充满奇特而动人的神秘性;她的真性真情,是动人而美丽的。

在文学这个领域里,三毛作为一个女作家实在算不了什么。可是,在她那些浅近的作品里,总有一些东西在呼唤着人们,吸引着人们,使人如饮苦茶,回味无穷。三毛作品的体裁如何归属,评论者分歧颇多。三毛自称是“自传”,也有人称作小说或游记,但更多的人称其的作品为散文。不管体裁如何划分,三毛的作品其真人真事、真景真情都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让人感到心灵的震颤。

奇女子的自传人生

三毛把自己的作品称为“自传”。确实如此,与一般的自传一样,三毛作品里始终都有一个作为第一人称的“我”存在。作为作

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三毛,可谓是三位一体,这就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对人物的兴趣和评价直接导向了作者本人。这就是读者体会三毛人格形象的基础,因此,她的人生经历也就与她的创作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三毛,本名陈平,浙江定海人,1943年3月26号(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她的父亲陈嗣庆是一名律师,母亲缪进兰。

1948年,六岁的陈平岁父母去了台湾,并在台湾开始上学。50年代台湾的小学存在很多刻板的清规戒律,甚至还有体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小的陈平格外向往自由,向往成长。

上中学后,由于受到数学老师的不公平对待,陈平开始了长达7年的自闭生活。她不再去学校,而是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这时,她的父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使女儿走出自闭症,父亲不仅亲自教她古典文学和英文,还请人教她学钢琴,学山水画,习花鸟。童年无歌,寂寞多愁不安的日子就这么流逝了。

16岁,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走出了家门,并师从顾福生学习油画。在三年的学习中,顾福生了解了她的过去和性格,深知她没有绘画的天才,但在文学上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璞玉,于是引导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三毛的处女作《惑》,也是顾福生交托好友白先勇发表在《现代文学》杂志上,当时的署名是“陈平”,那是1962年12月的事。对三毛来说,白先勇是改变她命运她生命的第二个人。这两个人帮助三毛由自卑走向自信,由那

个自我封闭的陈平变为开朗自信的三毛。此后三毛又在《中央日报》发表了《异国之恋》,在《皇冠》发表了《月河》等小说。又经过顾福生的介绍,三毛与当时刚从台大外文系毕业的陈秀美(即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陈若曦)成为好朋友。并在陈的劝说下给文化学院的创办人张其昀先生写了封要求上学的信。于是她又成了文化学院哲学系的学生。

这一时期,是三毛作品创作的初期。

她初期的作品,是从17岁顾福生老师鼓励她创作开始,到22岁远走他乡之间那段时间发表的小说散文,收集在《雨季不再来》中,代表作为《惑》、《异国之恋》、《雨季不再来》。

这些作品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与感受。那时的三毛,人生阅历有限,视野也还不够开阔,其作品体现出一种“苍弱”的青涩,但其个人化的遐想和伤感却已能让读者深深理解一个少女的内心世界。“从中所透露的纯挚情怀和异质美感,却别具一种奇特的亲和力。《雨季不再来》只是三毛写作历程起步的回顾,也是表征六十年代初期,所谓…现代文艺少女‟心智状态的上乘选择。”①(舒凡:《“苍弱”与“健康”——<雨季不再来>序》)三毛自己也说:“《雨季不再来》是我一个生命的阶段,是我无可否认亦躲藏不了的过去。它好,它不好,都是造就成今日健康的三毛的基石。”②(三毛:《雨季不再来》,自序《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

也正是在文化学院的这两年里,走过雨季的三毛经历了一场

伤神的恋爱。之后因为感情上的打击年轻而任性的她选择远走他乡,来到了西班牙马德里留学。从少女时代不成熟恋情中走出的三毛,辗转西班牙、德国、美国,经历了异国求学的艰辛,但也开始展现出了她热情、活泼的乐天性格,这也是她作品风格转变的一个前提。正是在这里,她遇见了她一生一世的爱人——荷西,但当时的三毛并不知道这就是她今生的心灵归宿、灵魂伴侣。在修完马德里大学的课程后,三毛又感到前途茫茫,之后她来到德国学习德语,一年后,她又来到美国,在伊利诺斯大学主修陶瓷。

天涯寻梦,她最终要找的是什么呢?多年的游学,三毛一直在追寻,但她的学业都没有结业,她开始迷茫。26岁时,在父母的召唤下,她回到了台湾,并开始在台湾教授西班牙语。这期间,她拥有了一段甜蜜的爱情,但就在筹备婚礼的时候,新郎却突然逝世。三毛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女人,爱人逝去,她无法再独活,但却被家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八年的生活历练,幸福的、痛苦的,她都经历过了,三毛的人生阅历也增长了不少,对人、对事、对待整个世界,都有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心态。虽然她已不再是那个忧郁的少女,但为了爱情的伤,她还是重新逃到了西班牙。

《芳邻》一文中,拉布的母亲要把小山似的骆驼尸体放进三毛那鞋盒般大的冰箱里,三毛摊手无奈拒绝了。好沾光的拉布母亲却不屑地说:“你拒绝我,伤害了我的骄傲。”这句精彩的话,仿佛使我们看到了这个黑人妇女翻白眼、露白牙的欺生姿态,让

人觉得荒谬又无可奈何。还有那个受过文明教育的医院男助手,拒绝与家人一起用手吃饭,但又舍不得买餐具——刀叉。于是,每到吃饭时,就指派他儿子来向三毛借刀叉,而这孩子的话又是千篇一律、雷打不动:“我爸爸要吃饭了,我来拿刀叉。”时间长了,三毛有些烦,就干脆送给他家一套新刀叉。没想到过了两天,那孩子又出现在三毛的门口。三毛说:“怎么又来了?上一次送你的那一套呢?”那孩子还和两天前一样“讨债”似地瞪着眼回答:“我妈妈说那套刀叉是新的,要收起来。现在我爸爸要吃饭……”就这样,笔调谐而不谑,将受过文明教育的身份和理直气壮地借刀叉两个元素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描绘,使读者爱不释手,而且捧腹之后,深深感怀。撒哈拉居民令人苦笑不得的固执跃然纸上。在文章末尾,她又发出一声无可奈何但有超脱的幽默——“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他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

《亲爱的婆婆大人》写了圣诞节前与荷西同回西班牙的婆家去见公婆的故事,用自身事例,把婆媳关系这东西方社会同样存在的问题写得生动有趣。“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但她见公婆却有点特别。文章从一开始就把荷西的母亲,自己的婆婆大人确立为自己的“假想敌”。然后把与婆婆的交往写得象一场斗志斗勇的战争。手法新鲜而奇特,语言犀利而又俏皮,让人不禁为这个做了人家媳妇的小女子的聪明和可爱而叫绝。虽说是“斗争”,却又真情流露。没有喋喋不休的抱怨,即使是委屈,也算是爱的奉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